浅谈交通领域产业化团队建设

2023-07-17 23:24何森凯
交通科技与管理 2023年12期
关键词:成果转化团队建设产业化

何森凯

摘要 产业化人才团队培养作为交通行业技术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亟须摆在重要位置,开展有针对性、差异化、高水平的人才队伍建设。文章结合产业化发展现状,针对当前产业化团队建设困局,提出健全产业化团队培养机制,通过整合各类资源,提出强化产业化团队建设的四大措施。研究发现:通过加强人才培养、强化资金保障、完善激励机制及健全评价体系,能够有效规范产业化团队建设及激发产业化团队活力,提高产业化经费使用效率和效益,培育集聚“研发+产业化”一体的复合型产业化人才。

关键词 产业化;团队建设;人才培养;成果转化

中图分类号 G64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6-8949(2023)12-0189-03

0 引言

当前,国家高度重视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可持续技术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发展。2021年10月,联合国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要求[1],要加快推动全球交通可持续发展、促进全球互联互通,通过建立中国国际可持续交通创新和知识中心,为全球交通领域供应链稳定畅通、推动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保障。产业化人才团队培养作为交通行业技术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亟须摆在重要位置,开展有针对性、差异化、高水平的人才队伍建设[2]。该文针对交通领域产业化发展及人才团队建设等方面存在的不足,通過剖析总结,提出具有建设性的产业化团队培养经验,对今后产业化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1 剖析发展现状,洞察产业化团队建设困局

自2019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交通强国建设纲要》以来,交通行业产业化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发展过程中仍有诸多问题需要抓紧加快改进,主要表现在以下3方面:

第一,产业化机制及规划方面,企业在产业化推广项目立项、各类资源分配上统一性、前瞻性有待加强,缺少具备指导性、针对性、系统性及可持续性的规划,不利于重点关键技术成果转化发展[3-4]。企业产业化定位不够明确,对现有技术开发创新优势把握不够清晰,科技研发的战略意义和投入产出目标尚不明晰。企业资源统筹使用不足,难以持续有效推进科技创新活动,导致产业化推广无法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第二,产业化人才培养方面,企业虽然具备了一定的产业化发展实力,但自主研发能力不高,尤其是缺乏国家级、省部级科技领军人才作为产业化发展的人才技术支撑,导致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发展后劲不足[5-8]。各类企业亟须制定相应的短期、中期、长期的研发及产业化复合型人才培养计划,形成梯次分明的产研融合人才梯队。

第三,产研化经费保障方面,科技成果转化需要长期可持续性推进,科技成果的产出更需要长期稳定的研发经费投入[9-11]。当前,企业自主科研经费投入相对较少,且没有长期的经费投入计划,不利于成套关键技术研发及成果转化应用。另外,产业化项目经费管理有待加强,在执行中被动地参照其他办法,经费规范化管理存在一定困难,且经费投入使用效益也尚待提高,亟须加快健全完善产业化经费管理体系,助力交通领域产业化高质量发展。

2 整合各类资源,健全产业化团队培养机制

针对交通行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要将产业化团队建设作为资源投入和政策倾斜的重点,重点支持具有产业化前景的科技成果推广及人才培养,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加强人才培养,培育复合型产业化人才。坚持党管干部和党管人才的原则,通过产业化项目实施优秀年轻干部梯次培育工程,完善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机制,培育高素质交通科技人才。紧密围绕产业化领军人才培养方案和产业发展方向,谋划人力资源规划,优化人力资源结构,推进人才整合,加强团队建设。加大对产业化人才的培养力度,从项目安排、科技资金投入等方面,向重点培养团队和关键专业倾斜,鼓励、引导和扶持拔尖产业化人才和产业化领军人才的成长,逐步培养出一批省内乃至国内交通行业的产业化领军人物。通过“近海公路建设与养护新材料技术应用交通运输行业研发中心”“国家博士后企业工作站”等平台,引进吸收高层次产业融合人才,充实人才队伍,加强人才储备,持续推进公司产业化发展。

强化资金保障,提高产业化经费使用效率和效益。每年要持续加大产业化经费投入,力争实现年均超过15%的增长。产业化经费要集中用于公司主推发展的各技术创新中心,确保产业化发展顺利开展。加快建立反哺机制,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较多、产生效益明显的部门,将允许其每年从应上缴利润中扣留一定比例资金作为科技成果转化专项经费,投入到公司主推发展的各技术创新中心,确保科技成果顺利转化,从而全面推动公司产业化发展。积极探索股权投资与信贷投放相结合的模式,引导合作银行支持技术创新中心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及产业化发展的各类资金需求提供金融组合服务。

完善激励机制,激发产业化团队活力。贯彻落实既有制度,加强产业化项目管理,按公司主要发展方向进行项目全过程管控。同时,加大产业化领军人才培养力度及科研资金投入,最大程度地调动和激发广大职工开展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抓紧研制新措施,开展公司自主立项项目和科技成果转化试点项目,通过项目研究收益分配、员工管理层持股激励方案和合作机制等,进一步制定、修改和完善产业化相关制度,形成管理体系。加快健全完善考评机制,将各部门科技创新及产业化工作完成情况纳入当年度绩效考核和部门负责人薪酬考核范畴,细化考核办法,以促进和监督各单位开展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工作。同时,加强业绩、实绩等正向激励导向,对业绩突出、特别优秀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专业化团队,公司将统一向上级作相关推荐。

健全评价体系,规范产业化团队建设。为全面落实“十四五”时期集团新兴领域产业化发展主要指标,打造科技创新型企业,抓紧建立考核评价机制,充分发挥考核评价的导向作用,确保重点研发任务、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任务有序开展;做好规划各项指标分解的中期检查及评估工作,健全检查考评工作与制度标准良性互动、科学发展的运行机制。

3 产研深度融合,创新产业化团队发展渠道

作为福建省首个交通部行业研发平台“近海公路建设与养护新材料技术应用交通运输行业研发中心”的科技成果转化实体,公司在产业融合发展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近年来,在研发中心重点发展的新型路面材料、预制装配式构件及高性能新材料等创新产业方向上都实现了零的突破,打造了集聚“研发、培育、转化”于一体的产业化发展新途径。

第一,公司产研联合团队研制的超高性能混凝土预制人行道板在泉州大桥维修加固工程中应用(图1),采用超高性能混凝土新材料设计的人行道板结构具有自重轻、耐久性好、耐候性强、全寿命周期性价比高的优点。基于以上优势开展UHPC人行道板设计,板厚仅5.5 cm,板宽均为2.25 m,最大板长4.5 m,最大吊装重量控制在2.5 t以内,重量和尺寸均控制在可操作性强的尺度内。UHPC运用于人行道板相较于普通混凝土减轻自重40%、提高耐久性,相较于钢材可节省造价30%,提高耐候性,减少后期养护工作。经过产品结构设计、结构计算、材料配合比设计、试生产、试安装等开发过程,形成了一套成熟的产品生产工艺,可适用于各类桥梁人行道板,在国内属于首次。

第二,产业化团队联合集团科研及设计单位在福清市推广超薄路面技术及“EPC+养护”建设模式(图2),并顺利承接福清市沙埔镇路面白改黑工程项目,并在该项目中试点应用低温高黏沥青、玄武岩纤维短切纱等高性能新材料,在省内属于首例。

第三,产业化团队和建华建材集团合作开发的新型桩板结构工程专用预制桩在福清市G324国道中首次应用;此外,团队和闽江学院、三棵树集团合作开发的隧道洞壁亮化涂料在长福高速北山隧道(图3)、福永高速青云山隧道、福泉高速前欧隧道等隧道中首次应用。

在此基础上,公司持续优化成果转化机制,建平台促市场化发展。

第一,建立线下交通科技成果交易中心。集成科技成果转化和知识产权交易中“政策、交流、交易、金融、服务”全链条要素。

第二,建立“互联网+技术交易成果转化”线上平台。打造涵盖展示、发布、洽谈、对接、交易等功能一体化的综合服务能力,通过成果、专利展示、需求对接,提供科技成果转化线上展示及对接窗口,实现智能推送和精准对接,形成功能齐备、交易便捷、全链条贯通式的在线技术市场。

第三,周期性组织科技成果转化活动。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提供精准筛选的科技成果、精准组织对接活动、持续性的支持服务,推动研发成果市场化转化。

第四,构建科技成果转化产业链条。对接科技金融服务中心、科技协会联盟,以科技成果交易中心为平台,吸引聚集一批知名创业投资机构,推动科技型企业成长和提供成果转化各阶段的投融资服务链条。

公司还紧密结合行业发展方向、产业化发展经验及转化平台建设情况,通过加大标准化经费投入,已初步构建高质量标准体系,助力公司新兴产业发展。当前,产业化团队已在绿色新材料、装配式建造、防灾减灾等领域编制了多项行业标准、地方标准或团体标准。通过标准制定,将公司创新成果标准化,显著提升了优势产业及新型行业核心竞争力。公司产业化团队经过全方位历练,已形成一批“重实干、勇创新、敢担当、善转化”的具有强大执行力的团队。

4 结语

聚焦交通強国建设,公司将紧密结合产业化发展方向,贯彻落实“产研融合、产业兴企”战略方针,深化产业化团队建设,组建各领域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将部级研发中心的人才、技术、资金等资源进一步集中,共同开展研发及产业化攻关工作,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围绕各产业技术创新中心,整合现有的科技资源,筹建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专业化公司,形成集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品制造、工程实施为一体的技术体系,为全面建成人民满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交通强国贡献中坚力量。

参考文献

[1]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 第二届联合国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发布—— 《中国可持续交通发展报告》[R].

[2]张三香, 董川. 试论“三张皮”体制对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制约[C]//高校科技创新高层论坛, 2007.

[3]顾建平, 李建强. 当前高校技术转移存在的困难和问题[J]. 中国高校科技, 2015(3): 92-94.

[4]黄敬前. 试论高技术的产业化机制[J]. 中国科技论坛, 1993(1): 20-22.

[5]夏璐, 戴明杰. “双碳”背景下新能源材料产业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 创新教育研究, 2022(1): 174-178.

[6]朱国华. 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专利、标准与人才战略[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0.

[7]胡家乐, 冯平安. 研究所人才培养与技术成果产业化相结合的五个“一”工程模式探讨[J]. 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 1997(4): 206-207+197.

[8]何淼, 薄力, 王建伟. 人才服务产业化是人才资源整体性开发的必然趋势[J]. China's Forgn Trade, 2011(10): 41-43.

[9]贾鹤鹏. 产业化: 经费无奈市场何[J]. 科学新闻, 2010

(2): 35.

[10]葛均波. 打通科研成果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J]. 民主与科学, 2016(2): 25.

[11]夏秀芹. 澳大利亚科研经费管理和促进研究产业化对我国高校的启示——以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为例[J]. 高教论坛, 2012(3): 126-129.

猜你喜欢
成果转化团队建设产业化
非织造材料产业化新进展
观赏石产业化和金融化初探(一)
富硒有机缓释肥产业化迈出大步
系统产业化之路
适应“三三制”培养模式的化工基础实验教学改革
适应新常态,推动军队院校科技成果转化
企业新闻采编人员素质和团队建设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策略研究
博物馆临时展览的困境与出路
我国电力专利成果转化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