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2023-07-17 12:26宋如堂
中小学班主任 2023年12期
关键词:价值意蕴科学内涵启发性

宋如堂

[摘要] “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是道德与法治教学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现实教学中,素养本位和知识本位的颠倒使得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效不佳。理解“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的科学内涵、价值意蕴,针对教学中的真问题,探究解决路径:精准分析学情,以“理”服人;深耕教材文本,以“貌”示人;厘清教学逻辑,以“引”启人,以期为不断探索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的正确路径提供借鉴,推动中学思政课程改革与创新。

[关键词] 道德与法治;灌输性;启发性;科学内涵;价值意蕴

道德与法治作为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关键课程,要求教师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引领学生政治认同、提升学生道德修养、增强学生法治观念、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强化学生责任意识。然而,应试压力让“知识本位”盛行,而忽略了“素养本位”。《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直面现实问题,指出“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做到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为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指明了教学改革方向。

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的科学内涵

灌输性教育是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基本方法。它不同于填鸭式灌输,是教师运用科学的方法,将系统的理论知识教给学生,使他们从小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启发性教育则是指教师通过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引导他们主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并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辩证统一的。有学者认为,道德与法治课程灌输性与启发性的统一是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的统一,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理解:在原则层面,灌输是学习主体被灌输文本知识,启发是学习主体认同文本知识,最后达到认识和践行文本知识的统一;在方法层面,灌输是基本的教学方法,启发则是重要的教学方法,它们的统一最终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由此可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要求教师在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前提下,善用灌输,巧用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从而水到渠成地掌握结论。如九年级上册“追求民主价值”一课,社会主义民主意识和价值不可能在学生的头脑中自发生成,如果没有理论灌输,学生也不可能形成科学的价值观,所以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实现转化。在转化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案例、情境等启发性的教学活动增强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主动思考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特征,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二、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的价值意蕴

1.凸显学科特质,落实立德树人

道德与法治课程凝结了精深的思想及理论,它的学科特质决定了其教学离不开理论灌输。教师需要通过灌输性教育帮助学生架构起知识体系。同时,还要适时进行启发性教育,将知识内容应用于社会实践,帮助学生提高认知能力。此外,新课标还明确了道德与法治课程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起关键作用。换言之,要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以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为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

2.培育核心素养,强化政治认同

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这是因为核心素养能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强调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需要关注两个方面的统一。首先,两者在知识获取的目的上要统一。既要让学生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又要促进学生在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的教学中自发生成核心素养。其次,要处理好两者关系上的统一。无论是灌输性教育还是启发性教育,都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关键要看哪种方式更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达成。

政治认同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具备的思想前提,也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素养之一。教师在教学中向学生灌输正确的理论,同时启发学生将所学内容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结合,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发形成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使命感。

3.贯彻课程理念,提高课堂实效

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是新课标理念的重要内容之一。灌输并不是强制向学生灌输理论,而是对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的扬弃。对于需要灌输的内容,还应坚持灌输式的教学手段,采用学生更能接受的方式,促进他们理解理论知识。启发贯穿于教学活动过程之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某一问题,再予以点拨和拓展,由学生经过探索得到结论。教师在教学时,启发的内容、切入点、形式也需要精心设计。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不仅能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能在正确的价值导向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獨立判断、主动学习的能力,充分展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真正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效果。

三、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的路径探索

现实教学中,部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有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的意识,但往往囿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个人认知和经验等问题,在践行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的教学时还存在着多种问题,如两者契合点不明、素材匹配度不高、教学逻辑性不清、实践操作性不强等。笔者尝试从教学的真问题入手,探索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的路径。

1.精准分析学情,以“理”服人

要想切实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效果,到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对于理论的灌输程度就应做到精准,而这恰恰建立在精准分析学情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的已有知识结构、认知状态、兴趣点、思维特点、个性差异等进行摸排和分析,可以合理研判理论教学的深度是否和学生的身心相匹配、是否顺应学生的思维方式、是否能让学生理解并内化等,从而及时取舍和编排教学内容,调整教学难度,保证教学效果最优化。

例如,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中的生命教育思想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教育价值。课前,笔者通过“你思考过生命吗”“说说你曾经遇到的挫折”等问题,了解到班级学生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但受年龄、心理发展和认知水平的限制,他们对生命问题的认识还不够全面,甚至会产生偏差。如果教师不能及时解开学生思维中的矛盾或困惑,就可能导致他们不懂得尊重、敬畏、珍爱生命,甚至会漠视生命。因此,在教学时,笔者更多地采用启发式教学,辅以灌输式教学,预设有针对性的问题、案例和活动任务,以深化学生对生命的思考。

2.深耕教材文本,以“貌”示人

部分教材文本深奥且抽象,容易造成学生理解困难。对此,教师需要灵活运用灌输,认真分析教材文本,将文本知识以语言、文字、图像、符号、信息等形式,通过学生的感官进入大脑,形成科学的道德与法治思维。

以八年级下册“公民基本权利”为例,宪法中关于公民基本权利的表述不易理解,且种类繁多。重视宪法文本的价值是八年级下册教材的特点,要求学生熟悉宪法文本,能够背诵部分重要的宪法条文。因此,教师要善于深耕文本,选取合适的案例或话题,利用灌输的形式,将宪法精神和内容传达给学生。公民监督权类知识可以选取“2022扬州立法大事,市政府邀请你,想听听你的建议”案例;政治权利和自由类知识可以选取“公民是否有权利成立‘抗击疫情志愿者联合会”话题;国家机构类知识可以选取“交通大队钓鱼执法”案例等。这些具体案例呈现形式各异,虽然以教师灌输为主,但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中分析、讨论,实现了思维的纵深发展。

3.厘清教学逻辑,以“引”启人

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中,启发性是不可或缺的,善用启发能激活学生的思维。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要真正实现对学生“启而有发”,就应当厘清教学逻辑,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来引导,确保每个启发环节的有效性,落实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

其一,以议题为支架。议题式教学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手段。“议”体现了启发主导性和思考主体性相统一。知识通过教师启发的方式,学生经探究、思考、碰撞等过程,实现智慧的启迪和思维的提升。“题”则要求议题的逻辑与学科逻辑、认知逻辑相匹配,使“灌输”在结构化的议题线中潜移默化地达成。例如,在八年级上册“服务社会我思考”教学中,笔者选取了与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契合的切入点,分解设计了4个子议题: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对我们的成长有何帮助?志愿服务只是体验一下吗?怎样提高志愿服务能力?除了参加社会志愿服务,我们还可以通过什么途径服务社会?这样具有思辨性和开放性的议题设计能够让学生面对服务社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实问题,在真实情境中促使学生质疑、批判、辨析、联想、发散。这样,学生就能在探寻议题解决策略的过程中掌握其背后蕴含的学科知识,培育核心素养。

其二,以情境为载体。理论的灌输离不开真实情境,只有在真实情境中才能发现理论和现实生活的关联;问题的解决也必须借助真实情境,学生只有在启发的过程中才能形成解决各种生活情境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善于创设多元学习情境,将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嵌入真实且鲜活的情境之中,为学习探究做好情感铺垫。例如,在教学九年级上册“追求民主价值”时,笔者精选了“邻避现象”情境,即对于一些承担城市必要功能的公共设施(如殡仪馆等),一些居民或单位会强烈抵制将这些设施建设在自己的社区附近。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为解决“邻避困局”建言献策。首先,学生要从材料中快速提取有效信息:公民缺乏参与意识、存在过度维权,为个人利益让公共设施建设陷入困境。其次,学生积极调动所学知识:积极参与民主生活、依法行使权利、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等,综合应用这些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过程中,教师需要遵循“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的教学理念,设计情境化学习任务及活动,让“灌输性”和“启发性”完美融合。

其三,以故事为依托。生活充满了故事,很多故事本身也具有很强的启发性。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隐含在学科中的理论要素,教师可以借助讲故事的方式,帮助学生形成感性认识。在这之中,用什么内容的故事,用什么类型的故事,给予学生真实、有情感的学习体验,从而构建高效的道德与法治课堂,需要教师细致打磨。以九年级下册“携手促发展”教学为例,笔者选择中老铁路通车、亚投行投入运营五周年、“一带一路”国际高峰论坛等时政新闻导入,再重点分析云南企业紧紧抓住中老铁路的契机促进发展的报道,启发学生思考中国积极谋求发展的相关措施,增强关心国家发展大事的意识,培养开拓进取的精神。通过讲述亚投行运营、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合作的故事,让学生体会到中国在积极谋求发展的同时,坚持合作共赢的理念,促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培养学生开放的态度和全球意识,激发学生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情怀与担当。

综上所述,只有抓住教育规律,抓住教育根本,抓住教育灵魂,才能领会好、贯彻好、执行好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的真正要义和内涵。“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是时代课题,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必将走深走实,也必将见行见效。

[參考文献]

[1]陈思然,葛永林.“坚持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理路阐释与实践路径——以思政课政治认同培育为例[J].中小学德育,2022(09).

[2]李颜言.建构聚焦生命教育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21(06).

猜你喜欢
价值意蕴科学内涵启发性
谈舞蹈教学中启发性语言的运用
准确理解组织路线的科学内涵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价值意蕴与模式建构
当前我国民歌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价值意蕴析论
摭谈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巧创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读懂名师
『四个全面』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中国梦”的科学内涵及其启示
长征时期党坚持群众路线的价值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