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就业,“红利”还在吗?

2023-07-18 02:12苏素
留学 2023年12期
关键词:本科毕业文凭海归

苏素

2023年上半年即将结束,就业形势却依然严峻。后疫情时代,高失业率已不是什么稀奇的新闻。今年6月1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5月份16—24岁青年的失业率高达20.8%。在这样的背景下,留学生回国就业也越来越难,“畢业即失业”成为许多留学生不得不面临的现实窘境。

在年轻人聚集的豆瓣网上有一个“海归废物回收互助协会”小组,迄今已集聚5.2万余名海归失业者、失学者。组内话题大多围绕就业压力展开,有人找工作找得“吐血”,还得了焦虑症;有人大厂工作五年半,去海外读完硕士,回家乡月薪4200元;有人2020年底回国后无业至今,本以为疫情过后能好点,没想到双休、月薪3000元的工作都难找。一位英国留学生发帖说:“英硕一年真的像是人生中最大的转折点,从此就再也找不到工作了!”与过往仅靠一纸留学文凭就能在国内获得超额就业便利相比,海归就业难的困境让人们不仅发问:“在当今时代,海归就业,‘红利还在吗?”

“我找不到本科毕业时的工作了”

不止一位留学生表示,以前本科毕业就可以进入终面的岗位,出国读研回来连初面都进不去了。

Katin,985本科+澳洲顶级大学的硕士。本科毕业时在国内求职,目标为互联网大厂运营岗。秋招时,曾收到过滴滴的offer,因选择去澳洲留学而拒绝。硕士毕业后回国,却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春招大厂全失败,最终进入次一级互联网公司做运营。他出国本意是想获得更强的求职竞争力,拿到更好的offer,登上更高的平台,回来后却发现就连找跟原来差不多层级的工作都很难。

Zoe,英国会计与金融专业硕士。比她早一两届的学长学姐,出国取得硕士学位后,哪怕学校是QS全球排名前200的院校,都能找到不错的工作。但现在情况发生了改变。Zoe的学校位列QS前100,但她毕业半年了,还在到处找工作。她甚至投了本科毕业时投过的一家公司,那时收到了面试通知,现在却没有。有时候Zoe会自我怀疑:出国也找不到好工作,算不算白费力气 了?

这绝对不是个案,而是一种大的趋势。2023年2月,智联招聘发布的《2022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显示,2020年以来,归国求职的中国留学生数量逐年增长,其中,2022年的应届留学生规模是2018年的2.17倍。曾几何时,在国内就业市场,海归备受青睐。如今,即使是名校海归也不再是“稀有人才”。尤其自新冠肺炎疫情以来,企业纷纷缩招、停招、大幅度裁员,大批名校海归拿着闪闪发亮的文凭,却收不到一份平平无奇的offer。

一位就职于金融行业外企的豆瓣网友称,自己是211本科+海外硕士,拥有5年工作经验。2023年5月起,全公司5000多人开始集体降薪。往年每个部门都会进2到3个应届生,今年部门里一个都没进。并且从2021年开始,进来的新人全都是北清复交本科+美国常青藤硕士。有时他感到后怕:自己要是晚出生几年,大概率也找不到工作。

一年制硕士的尴尬处境

“就业环境差是一回事,我现在的劣势其实是没有相关实习。”“想卷进一线城市打工,但是找了一圈市场/调研/运营收获很少,没有相关的实习经历,哭了……”“想回国的文科打工人颤抖了,也是没有实习经历。”在“海归废物回收互助协会”小组,这样的帖子并不少见。

“投了35份简历,不要说offer,连面试机会也仅拿到4个。”本科就读于国内某985大学的王彬彬,毕业时,放弃了本专业的推免读研资格,选择去国外读金融专业。王彬彬读的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商学院,是一年制硕士,由于学制短、学费高,一直被认为是“水硕”。由于留学经历屡次被HR质疑含金量,且缺乏相关实习经历,王彬彬的求职之路走得格外艰辛。

德国一年制硕士毕业的王淇,与王彬彬面临着相似的处境,她切身感受到了用人单位对一年制硕士学历的认可度正在下降。许多招聘单位表示,比起一年制的海外硕士毕业生,他们更倾向于实习经验丰富的国内硕士生。对于海外一年制的硕士生来说,时间紧迫,学业压力大,普遍很难腾出时间去实习。就算挤出时间,能找到的也多是所在国的小企业,在国内的认可度并不高。仅凭一纸留学文凭,无法在寻找第一份工作时展现优势。

国内企业招人遵循一定的规律,秋招一般在每年的9—10月,此时招聘的岗位大概占当届校招的80%。而一年制硕士生往往于此时刚入学,相当于一入学就需要参加校招。毕业回国的时间又与秋招时间错位。有的学生10月份刚提交完论文,没有任何笔试和面试准备,也没有实习经验;有的则是1月份参加完毕业典礼才回来,对国内就业市场没有任何了解,很容易陷入一回国即失业的窘 况。

“宇宙的尽头是考编”?

后疫情时代,就业形势的严峻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趋向求稳。数年前人们还认为体制内的生活“一眼能望到头”,不如去闯出一番自己的事业。但现在,很多大学生已经将进体制当成了就业的首选。网络上广为流传着一句话“宇宙的尽头是考编”。无论公务员、事业编还是国企编,考上编制就意味着“上岸”—逃离了未知的波涛汹涌的危险,终于可以安心生活。

考编的趋势也蔓延到了海归群体。智联招聘发布的《2022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显示:希望进入国企工作的留学生占比38.8%,排在各类型机构之首,比2021年提升9个百分点;希望进入国家机构/事业单位的留学生占比20.9%;2022年74.4%的留学生认为海归群体中存在“考公热”,高于2021年的59%。

2023年4月公布的《朝阳区关于2023年考试录用公务员拟录用人员公示公告(第一批)》,可见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谢菲尔德大学、华威大学等名校留学生分布其中。2022年深圳中学招聘教师,最后录取的是牛津大学博士后、剑桥大学硕士和美国常春藤学校的硕博生,而这在数年前是难以想象 的。

“都出去留学了,为何要回到家乡小城?”2023年6月,有媒体采访了一位考回家乡体制内的留学生—小米。她本科毕业后曾考上自己家乡所属的地级市中专学校的编制。但对未来有很多幻想的她,选择脱离原有的生活轨道留学,想要见识更广阔的世界。然而,从澳大利亚名校硕士毕业回国之后,小米发现她曾经放弃的机会变得竞争异常激烈,不只是有编制的教师岗位,连合同制的大专教师岗位,也有三四百人参加面试,最终只录取4人,而这4人中并没有她。2022年,小米通过了国考,最终在自己家乡的一个小县城上了岸。

就业难现象的背后:留学红利还在吗?

一代海归有一代海归的命运。早期的《北京人在纽约》《别了,温哥华》等多部反映出国人员海外生活的热播剧,使“海归”往往自带光环,许多企业招聘也会注明“海归优先”。彼时正处于经济急速发展时期—人们就像“乘着自动扶梯往上走”,选择什么行业、做什么工作,都很容易赶上红利期。

但随着全球经济形势低迷,加上留学生数量的指数级增长,海归文凭的性价比正在降低。很多留学生的期望值从靠留学“功成名就”下降到只想要把留学费用“回本”。自C9(九校联盟)院校中文系硕士毕业的小逵,毕业后去了日本读博,回国后在浙江某省属重点高校找到教职,第一个月扣除掉住宿费等费用后,到手薪资1800元。“父母送我去日本读博花了50多万元,可我大概到45岁都赚不回这笔钱。如果不是靠家里支持,我可能连老婆都讨不到。”小逵苦笑道。

然而,留学的红利并没有消失。在低就业时代,高学历总体贬值是不争的事实,海归文凭也一样,从前段时间被热议的“985废物”到“海归废物”,本质上都是就业市场收紧后人才的“产能过剩”。但从贬值速度来看,海归文凭依旧能跑赢国内大多数院校。猎聘发布的《2022海外应届留学生就业竞争力洞察报告》显示:在同等条件下,80.85%的HR认为留学经历会成为候选人的加分项,64.44%的HR认为QS100院校留学生和国内985/211毕业生同样具有竞争力;留学生优先职位占到全体职位的10.15%;留学生优先职位招聘平均年薪为24.43万元,比全体职位招聘平均年薪高出3.29万元;总体来看,国内外高校应届人才竞争力指数:海外QS100>國内985/211>海外非QS100>国内非985/211。

当然,留学这件事,并不能只算经济账,其价值很难用金钱来衡量。在海外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享受到世界级的学术资源,获得国际化视野和广阔的知识面,并且锻炼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等,这些都是职场竞争中的重要优势。这些优势不一定会在短期内体现,但或许会形成强大的后劲。某国企人力资源部负责人表示,入职前半年很难看出海归与国内毕业生的差别,但半年后,海归在项目管理、组织协调和问题分析等方面的优势会逐渐显现。

留学归国不是凯旋,而是学到本领后,去投入下一阶段实打实的竞争和博弈。希望每一位留学生都能度过这段困难时期,在职场里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猜你喜欢
本科毕业文凭海归
不单纯以“文凭证书”识才——营造“高可成低可就”的人才聚集磁场
为新征程汇聚海归磅礴力量
巴西要发电子文凭
向彬师生书法展作品选
“海归”返乡当“猪倌”
新海归
建阳 建阳区在书坊乡开办中专班老区群众自家门口拿文凭
海归周炳“意发”攻“芯”
浅析本科毕业实习的现状及改进途径
The Characteristics ofEmailLanguage onInter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