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组的建设方法思考与实践

2023-07-20 23:21吴明玉裴金萍杨秀娟
关键词:教研活动制度建设课程建设

吴明玉 裴金萍 杨秀娟

摘    要:课程组是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的主要形式之一,近年来课程组在高校的功效发挥和建设发展并不理想。文章提出课程组建设主要分为制度建设和教师发展两方面的思考与探讨。从课程质量标准、教学计划、教改项目、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研活动制度化、指导学生7个方面论述课程组相关的制度建设;从团队建设、新进教师准入、青年教师培养、激励与考核4个方面论述如何进行课程组教师培养与发展。

关键词:课程组;教研活动;课程建设;制度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3)08-0045-04

课程组是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的主要形式之一,近年来课程组在高校的功效发挥和建设发展并不理想。课程组是由同类课程教学任课教师组成的基层教学组织,课程组建设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高该类课程的教学质量。课程组可以统一课程的建设标准,例如,统一制定教学内容、过程考核内容与形式、期末考核要求

等;统一协调组内排课计划、学期内教学日历、定期交流和互听课等,通过管理和监督课程质量标准的贯彻,保证课程的授课效果。课程组内教师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可以充分调动集体智慧、资源与精力、创建和共享优质资源,减少重复劳动。

鉴于此,课程组对于维持课程教学质量意义非凡,课程组建设更是基层教学的重要工作任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工程图学课程组,一门课程被评为首批国家级一流课程、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一门课程被评为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一流课程并推荐申报第二批国家级一流课程,一门课程为校级虚拟仿真实验建设课程。课程组被推荐学校推荐为教育部优秀基层教学组织的典型案例,被评为省级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校级优秀教学团队、校级在线教学优秀课程组。近五年,课程组获省级教学成果奖1次、校级教学成果奖3次,指导校级学生社团1个、指导学生学科竞赛获省级以上奖励200余项。成果的取得与课程组顶层设计和规范化管理分不开,课程组的建设主要可分为制度建设和教师发展两方面,二者的建设目标都是为了提升课程质量,与一流课程建设目标是一致的。只是,课程组建设则更注重从教师端提升教研能力着手,而一流教师对一流本科教育建设的成败具有决定性作用[1]。课程组的制度建设和教师发展所涉及的内容不同于校、院、系等组织,其所有工作内容都与提升某一门或某几门课程质量直接相关,是最基层的课程质量保障和提升工程,详细内容如下。

制度建设一般包括课程质量标准(即课程大纲)的制定和贯彻执行机制;教学任务分配与教学日历制定;教学改革项目、课程建设项目、教材建设项目、学科竞赛项目的申报与运行机制;教研活动制度化建设和指导学生制度化建设等。

教师发展一般包括现有任课教师的职称和年龄,梯队建设;新进教师的准入;青年教师的培养;课程组成员的激励和考核等。以师德师风建设为前提稳定师资,着力于课程教学实践和师资激励机制等方面[2]。

一、课程组制度建设一般内容

(一)课程质量标准的制定与贯彻执行

课程组负责的同类课程可能有几门乃至十几门,同一课程号将对应同一课程质量标准。课程质量标准的制定由课程组组织讨论决定,由课程任课教师主要执笔和组内教授审核。质量标准中涉及:课程目标(为了与工程认证要求相对应,工科课程还应有与课程目标相对应的毕业要求支撑关系)、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后辅导方法、实践内容与方法、考核办法等。除了要制定各环节的教学质量保障内容,还应明确各环节与课程目标的对应关系。即通过规范教学各环节来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从而保障课程的教学质量,最终关系到毕业要求的達成,课程目标、课程体系与毕业要求、培养目标的有机关联支撑。

为了保证课程质量标准的贯彻执行,课程组应定期交流课程质量标准执行情况。通过组内教师间相互听课、课程组负责人随机听课、课程组例会交流作业提交与批改情况、线上学习参与情况、集体阅卷与改卷等交流方式来保证教学各环节的质量标准贯彻。因此,课程组是制定和执行课程质量标准,保证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最基本组织单元。

(二)教学任务分配与教学日历制定

课程组根据教务处的教学计划和组内任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分配和协调教学计划,兼顾教师个人发展,如退休、病产假、国内外访学、科研计划等,确保其胜任教学任务。每学期教务处将教学计划和课表安排发布后,课程组将组织组内教师制定教学日历,同一课程号制定同一教学日历,课程组负责人把关教学日历与各课程质量标准的对应关系。值得注意的是,现今高校中常见的院系分配教学任务方式,往往导致一门课程质量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变成了一位常任教师的个人行为,完全依靠个人的良心、精力和能力,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课程组的建设能从教学任务分配和教学日历制定等最早的教学环节进行制度保障,管理课程教学质量,以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和支撑毕业要求达成。

(三)教学改革项目的申报与运行

教学过程中必然存在不尽如人意的方面,面对的学生对象和知识内容都是在不断更新中,用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不能保证教学质量,应坚持教学改革,用改革发展的眼光去应对日新月异的教学大环境和不同时代的学生。因此,课程组应统筹安排,组织和辅导组内教师申报教学改革项目,针对课程组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计划地通过教改项目逐步解决,并且重点培育此类项目申报省级以上教改项目。在积极性不高的情况下,课程组可按照排班机制或参照前几批次项目申报状况而指定主持人申报。项目获批后,课程组负责人也将督促和帮助协调课程组内资源完成项目,保证项目顺利结题。团队通过教改项目,切实、有效地逐渐解决教学中遇到的相关问题。

(四)课程建设项目的申报与运行

课程建设是课程组的重要工作之一,即使没有项目支持,课程组也应该为了提升课程质量、适应时代需求,不断加强课程建设。通常,各院校会定期根据上级政策和教学需要发布课程建设项目,如精品课程、优质课程、在线课程、一流课程、课程思政、虚拟仿真实验等建设计划项目。这些课程建设项目都是为了顺应时代发展而提出的课程建设需求,促进课程建设与时俱进。课程组应积极组织申报各类课程建设项目,且动员组内教师全员参与,要保证课程建设成果的有效应用,有力服务教学。

课程建设的关键是课程资源建设,资源建设后合理高效地应用更是重中之重。教育部一直非常重视高校的课程建设。例如,2000—2010年期间的多媒体教学改革,制作适合课程教学计划的PPT几乎是每位任课教师都必须要做的,对应的课程建设项目往往是各级精品课程。2010—2015年期间,手机和电脑成为重要的学习工具,教学视频的录制日益风靡,对应的课程建设项目往往是各级优质课程。2015—2020年期间,手机短视频、碎片时间、虚拟仿真等概念不断拖动课程资源改革,对应的课程建设项目往往是在线课程(MOOC和SPOC)和虚拟仿真实验建设项目等。2020年至今,教育部大力建设五类金课,一方面,要建设和完善信息化教学资源。另一方面,要用好资源,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实现课程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目标,对应的课程建设项目也是五类一流课程。有些课程错过了以上几个建设时期,还停留在静态PPT阶段,若能筛选优质资源,用好优质资源,同样可以建设成为金课。但课程建设若是个人行为,则困难重重,此时课程组的集体组织效能就显得尤为重要。

(五)教材建设项目的申报与运行

严格来说课程建设中的课程资源建设就包含教材建设,由于教材是公开出版发行的,课程组可通过选用一本合适、其他高校编写的教材来代替自己建设教材,因此这里把教材建设单独说明。教材是传统教学中重要的教学载体,教材建设也是最考验课程组水平和最占用时间的一项建设工作。

课程组建设教材应该主要从两方面考虑:其一,其他高校的教材与本校的教学需求不能完全吻合。其二,选用的教材在内容和形式上不能及时更新,与现有教学配合度不够。当课程组没有自己编写的对应课程教材时,往往从第一条考虑而有教材建设的需求;课程组有自己编写的教材,往往是从第二条考虑而有修订教材的需求。尤其是近年来,高校面临的课程课时缩减、教学信息化改革等问题,教材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需要巨大变革。删减和整合内容,适应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需求,新形态立体化数字教材形式改革等都是教材的主要建设方向。课程组应根据教学需求,制订教材建设计划,建设与时俱进的教材。由课程组内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牵头建设,同时联合外校师资共建共用,主编教授和课程组负责人共同督促和保证各成员的建

设进度、把控教材质量,将教材做成课程组的门面,是高校间相互宣传,提高学校、课程组知名度的重要媒介。

(六)教研活动制度化建设

课程组的教研活动应形成制度,例如,形成每两周开展一次教研活动的制度。教研活动内容和形式多样,既可以是近两周教学情况分享、分析、交流与讨论解决方法,也可以是集体听课、集体出卷、集体阅卷等,还可以是教改、教材或课程建设等项目的进展例会,同样可以是教培活动的分享交流、讲课比赛的集体打磨等。另外,根据活动经费和教改经费情况,组织组内教师参加校外同行教师的教研活动。近两年,新冠感染疫情的影响使得线上会议频繁,也大大降低了参会成本,经常组织课程组成员参加线上教研会议将是不错的选择。对于教师发展中心经常组织的校内教学方面的培训与讲座,由课程负责人甄别和排班,保证适合本课程组的教培有组内教师参与并及时回组分享。

开展教研活动既有利于提高课程组内教师的教学素养,又有利于同一门课程执行统一的教学标准、针对相似的问题商讨和确定有效的教学手段;频繁的教研活动还有利于增加课程组凝聚力,增加青年教师的归屬感,有利于搭建梯队,有利于共同完成教材建设、课程资源建设等大型、耗时的“良心工程”。

(七)指导学生制度化建设

现在高校竞赛琳琅满目,课程组根据自己的课程特点必然能够找到对应的学科竞赛项目,通过组织、培训、指导学生参赛,能有效地激发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实现因材施教、分层次培养。通过参加学科竞赛,能增加高校间师生的学科交流。既能锻炼学生,又能培养教师队伍,即以赛促学确实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激活学与教活力的有效手段。而通过学科竞赛成立学生社团,又能够通过朋辈引领将拔优培养的影响进一步扩大,对于整体提高课程群的教学质量和影响力有明显的作用。学科竞赛的参赛获奖,只能让少数人获益,但是在整个组织、选拔、培训、指导的过程中,影响面要远大于获奖的几个人。而学生社团更是由学生组成的优秀智囊团和兴趣参与团,对于后续参赛学生能以老带新,对于课程学习也能成为教师得力的学生助教。从教师到学生社团再到校内其他学生,影响层层扩大,从而在课程质量上整体提高,即实现“共同富裕”。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工程图学课程组对应指导的是“制图与信息建模协会”校级学生社团,在图学类课程的教学中,社团学生成立课程助教,每两周一次线下协助教师答疑,建群在线随时答疑。在朋辈引领下,学生对于课程的学习热情和课程组的认同度都远超教师行为影响能达到的效果。

二、教师发展

(一)教学团队成员的均衡发展

课程组内的课程属于同类课程,某门课程有相对固定的某一位或者某几位教师授课,由课程任课教师确定课程组的团队成员。课程组组长应统计并关注团队教师成员的年龄和职称,以确保课程教学的可持续性和可发展性。以课程组为单位统计每学年组内额定教学工作量,在保障教学质量和均衡分配的原则下,兼顾组内成员的科研、考核、年龄、家庭等个性需求,协调分配组内成员的教学工作量。课程组负责人根据教学工作量轻重程度和成员年龄向上级反映组内师资需求,及时培养后备师资力量,搭建教学梯队,老中青“传帮带”,保持课程组团队的持续性、均衡性和发展性。

(二)新进教师的准入

课程组还肩负着培养新进课组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责任。在培养教师教学能力方面,大多数高校都配有教师发展中心,中心一般会有新进教师的教学能力培养制度。而教师发展中心的新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制度很多都是需要课程组配合完成的,比如,新进教师要有教学指导教师(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指导教师负责培养新教工教学能力以达到胜任授课任务。指导教师指导新进教师听课达到一定课时,指导其上讲台试讲至少一课时(入职后第一次面对学生试讲)。无论是教师发展中心组织的教学能力考核试讲(第二次试讲),还是学院在新教工正式授课前把关试讲(第三次试讲),都是由指导教师负责指导。最后,由督导组专家、课程组、指导教师共同裁定新进教师是否胜任授课任务,只有试讲考核通过的新教师才能正式上台授课,没有通过的新教师将由指导教师继续指导直至通过考核。

指导教师在新教师听课期间对课程教学中的学情分析、重难点解析与对策、教案编写、板书设计、课件设计与制作、课内外作业与测试辅导评阅的注意点等各个教学细节方面手把手教授。对于新教师初上台,面对学生讲课进行提前辅导和预演指导;对于其完成教发中心及学院教学能力考核试讲,进行提前辅导和课程组内预演并指导、打磨。在课程组、指导教师、新教师之间形成“传帮带”氛围。

(三)青年教师的培养

河海大学的沈扬教授将教师的教学素养提升分为成长期、探索期、发展期、成熟期四个阶段。通过第一阶段的准入培养,教师获得基本教学技能,使其能够胜任课程教学任务。课程组应有计划地引导组内青年教师进入教学素养提升的第二个阶段——探索期。青年教师若能够在课程组的引导和帮助下度过教学探索期,将会比较顺利地进入到发展期和成熟期。

参加和观摩教学竞赛是促进课程组内教师教学素养提升最行之有效的方法。课程组应抓住学院、学校、学会等组织的每一场讲课比赛机会,由年龄、教龄、上一次获奖等情况进行排序,形成參赛机制。而组内教师参加的每一场比赛的赛前准备和现场观摩都可以称之为课程组集体教研的最好机会。在教学整体设计思路、课堂教学创新设想、辅助其制作课件等方面集体讨论和帮助打磨。随着高校不断重视教学,讲课比赛获奖在评职称中的分量也在不断增大,组内教师在评价政策导向和课程组参赛机制下,参赛主动性得到保障。课程组负责人逐年推荐校内获奖青年教师参加教指委主办的全国或者省级范围教学竞赛。校内外教学竞赛的集体打磨是课程组关于课堂教学教研的盛宴,同时,课程组除了集体打磨推新,还通过线上、线下全国赛的观

摩,邀请名师示范课堂,提高整个课程组团队成员的课堂教学水平,开阔眼界,注入课堂教学改革的新灵感。

(四)课程组成员的激励和考核

无论是课程组的制度建设还是人员建设,都应该和成员的激励与考核相关,否则无法形成有效约束。课程组考核在年终考核、岗位聘用考核、职称评定中应该有一定的参考占比,这样权利和责任才能对等,否则推行建设课程组的种种规定就只能靠情面,难以维系长远。按照课程组组织或参与教学、教研、竞赛等活动数量与质量进行客观量化评价,将能够明确地鼓励先进和激励后进且容易操作。对于多次考核中的末位或者拒不服从课组安排或者无力胜任课程任务的教师,课程组应该有淘汰的权利。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强项和弱项,有的教师擅长启发与讲述,有的教师则更适合埋头科研而不善言辞。所以,即使是经过一段时间教学培训顺利上岗的教师,如果在教学上没有热情与追求,甚至产生厌恶与应付情绪,没有做好教学教改的能力或主观意愿,可以考虑由教师主动提出或者课程组考核等方式双选退出课程组。

三、课程组建设成果

在建设课程组的过程中,必然涉及到教改项目、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团队培养与建设、学生培养等各个环节。建好课程组使得上述各个环节取得成果成为可能。若各个环节都有了发展甚至突破,一定时间的积累后就可以形成可以推广的模式,凝练成教学成果奖。而在课程组建设过程中必然离不开组内教师的个人努力,在成就课程组建设成果的同时,教师个人也将在讲课比赛、教材编写、学生培养、教学成果等方面取得成绩,除了帮助其提高教学水平,作好教研教改,还能大力支持其个人的岗位考核和职称评定。

因此,课程组建设和组内教师个人发展是相互成就的关系,并不需要牺牲教师个人发展来成就课程组发展。每位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应该意识到这一点。

四、问题与不足

当下院校管理体系中,课程组并非实体组织,缺少足够的资源配置权限,在岗位聘用、年终考核、职称评定等方面鲜有话语权,往往不能保证经费充足,责任与权限极不匹配,这些都限制了课程组效能的发挥[3]。现有教学管理体制中,取代课程组或者教研室大部分职能的是“系”,而“系”在学校政策的上传下达、布置日常琐碎的工作上占用大量精力,行政职能更为突出[4]。“系”通常建设的是一个或者多个专业,专业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中包含数十门甚至上百门课程,无法从课程质量标准、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任课教师培养上聚焦到某一门课或者某一位教师。诚然,这一问题已经得到了正视,基层教学组织的建设已经被越来越重视。

正如教育部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提到:夯实基层教学组织,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完善以质量为导向的课程建设激励机制[5]。课程组会在国家政策的正确导向下得到长足的发展,课程组的积极发展也将高效促进一流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参考文献:

[1]  眭依凡.一流教师队伍是一流本科教育建设成效之基础[J].

教育发展研究,2019(23).

[2]  徐正兴,江作军.应用型大学师资队伍建设的应然属性

与实践理路[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2(2).

[3]  陆国栋,张存如.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路径、策略与思

考——基于浙江大学的实践与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

2018(3).

[4]  陆国栋,孙健,孟琛,等.高校最基本的教师教学共同体:基

层教学组织[J].高等工程教育,2014(1).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

意见[EB/OL].(2019-10-30)[2022-06-06].http://www.

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910/t20191031_406

269.html.

猜你喜欢
教研活动制度建设课程建设
专题研究:为教研活动打开另一扇窗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