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春耕运动薪火 赓续模范武阳血脉

2023-07-20 03:24苏春生廖九平钟燕林
党史文苑 2023年7期
关键词:武阳革命战争中央苏区

苏春生 廖九平 钟燕林

1933年5月18日至22日,為了激励中央苏区各地学习武阳先进经验,搞好夏耕生产,确保达到增收二成的目标,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瑞金武阳区邹家祠,隆重召开了春耕生产运动赠旗大会。5月19日,毛泽东主持大会并亲授武阳区和石水乡“春耕模范”锦旗各一面。

春耕生产运动赠旗大会引发的农业生产浪潮很快席卷整个中央苏区,苏区粮食生产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有力地打破了敌人的经济封锁,保障了革命胜利,改善了民众生活,巩固了红色政权。

春耕生产运动赠旗大会是党和苏维埃政府首次以中央政府名义召开的全国性农业生产大会,也是中共党史上第一个“国家级”农业生产总结表彰大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发展农业生产、推动“三农”工作上具有开创性、里程碑意义。这个会议,相当于现在召开的全国“三农”工作会议,围绕春耕生产运动出台的一系列训令,相当于现在出台的全国“三农”工作一号文件,毛主席关于“一要革命二要建设”的经济建设思想在这里探索与尝试。从这个意义上说,瑞金武阳,是党的“三农”工作和粮食生产的重要“试验田”。

从中央苏区“春耕运动”到现在“三农优先”,从苏区的“春耕训令”到现在的“一号文件”,从苏区“粮食动员”到新时代“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粮食工作、“三农”工作从这里肇始。

一、中央苏区为什么要开展春耕生产运动

(一)这是打破经济封锁的需要。1933年夏,国民党的封锁政策进入极端严厉时期。蒋介石对中央苏区实施“困死”“饿死”凶残手段,断绝与苏区的一切经济往来,使中央苏区“无粒米勺水之救济,无蚍蜉蚊蚁之通报”。国民党反动派经济封锁的重点,主要是粮食、食盐、布匹等日常生活必需品和药材、钢铁等。在残酷的经济封锁下,苏区产品严重短缺,苏区经济日益困难。动员开展以农业生产为首要任务的经济建设,成为打破经济封锁的必须之举。

(二)这是保障革命战争的需要。当年,大部分青壮年都参加了红军,农村劳动力严重不足,再加上干旱、水涝等自然灾害频发,造成粮食连年歉收,而国民党的经济封锁加剧了苏区的粮荒和饥荒。随着红军队伍的壮大和各级苏维埃政府机关的设立,粮荒不但使贫苦工农群众感到困难,还严重影响到红军部队及政府机关的给养。毛泽东在临时中央政府人民委员会第36次常务会上指出:“我们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粮食问题。只有粮食问题解决了,苏维埃政权才能得到进一步巩固。”

(三)这是开展经济建设的需要。为解决粮食紧缺问题,临时中央政府于1932年12月28日发出第18号训令《为提前春耕集中力量粉碎敌人大举进攻事》,指出: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到了万分紧急的关头,为使广大工农群众迅速完成春耕任务,争取粮食增产,为确保红军的给养及改善工农群众的日常生活,保障革命战争的胜利,决定全苏区境内一律提早春耕。并指示各级政府协同各群众团体,以最大努力动员全体群众,依据实际情形,拟定更具体的办法领导中央苏区开展春耕生产运动。1933年2月1日,中央土地人民委员部也发布了《春耕计划》训令,特别指示:要比去年每担谷田平均多收两斗谷子,即增加两成的收获。

二、春耕生产运动赠旗大会有哪些重要作用

(一)这是一个总结表彰会,推广了武阳先进经验。1933年春耕期间,瑞金武阳区委、区苏领导全区群众克服缺劳力、缺肥料、缺耕牛农具和水利设施等困难,充分挖掘各种潜力,扎实高效地开展春耕生产运动的做法与成效,引起了毛主席的高度重视。稍后,他找到中央土地部代部长胡海、秘书王观澜及瑞金县苏主席等,商议于春耕基本结束、夏耕行将开始之际,在武阳区召开中央政府向春耕模范武阳区赠送奖旗的群众大会,以表彰武阳区。最后确定于当年5月19日,在武阳区举行万人赠旗大会,由毛泽东亲自授旗并作重要报告;中央土地部代表及江西苏区的于都、兴国、会昌、宁都、石城、广昌,福建苏区的长汀县的县苏主席、土地部长参加大会。

5月19日上午9时,中央政府赠旗大会正式开始。毛泽东在向大会作春耕生产运动总结及夏耕生产运动动员报告。他十分称赞武阳区特别是石水乡的春耕成绩,认为这是在区、乡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正确领导下,经过工会、贫农团、妇女代表会、青年团、儿童团等群众团体共同努力,动员了所有男女老幼投身其中取得的。所以说,要夺取革命、生产的胜利,只有动员群众、依靠群众才有办法。他勉励武阳人民继续发扬春耕生产运动成绩,并取得夏耕生产运动的更大成绩。他号召各地学习武阳区、赶上武阳区,打一个夏耕生产运动的漂亮仗。结束报告后,毛泽东亲手将写有“春耕模范”的奖旗,分别授予武阳区苏和石水乡苏的代表。全场顿时掌声雷动,“向武阳区学习”的口号一声接一声,经久不息。

(二)这是一个动员部署会,掀起了农业生产热潮。以国家名义对农业生产运动进行褒奖表彰,这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伟大实践的第一次。这既是春耕生产总结表彰会,又是夏耕生产动员部署会。在赠旗大会的浪潮席卷下,苏区粮食生产得到迅速地恢复和发展。

1933年4月20日,《红色中华》刊发《武阳区印象记》一文,以生动、优美的文字描绘着提早春耕后的武阳区的景象:“在武阳区,我们看到麦子长在新开垦的荒土上,扬扬得意地庆祝他们自己的油然繁茂,油菜亦低着头,钦佩他们主人的勤劳。”毛泽东在1934年1月召开的“二苏大会”上提到:1933年的农产,中央苏区是比较1932年增加了15%(一成半),而闽浙赣苏区则增加了20%。

中央苏区粮食产量的大幅度增收,满足了苏区军民的粮食需求,打破了国民党对苏区的经济封锁,支援了革命战争;即使在1934年夏秋间第五次反“围剿”最紧张的时刻,苏区军民的粮食供给仍然得到切实保障。

(三)这是一个思想激励会,凝聚了经济建设共识。当年,中央苏区开始着力于经济建设之时,中共党内“左”倾思想逐步在苏区推行,他们认为在革命战争环境中没有进行经济建设的可能,要等到战争最后胜利了,在和平、安定的环境才能进行经济建设。这种观念严重影响了苏区经济建设的开展,挫伤了群众进行春耕生产的积极性。

1932年10月,臨时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从前线撤回到瑞金,主持中央政府工作,亲自领导苏区的经济建设。毛泽东极力抵制“左”倾错误思想,提出必须正确看待革命战争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认为苏区的经济建设必须以革命战争为中心,为革命战争服务;但在发展革命战争的同时,又要高度重视苏区的经济建设。毛泽东还进一步指出,开展苏区经济建设必须从苏区的实际出发,把发展农业生产放在经济建设的首位。因为苏区地处偏僻落后的农村,大部分群众都是农民,苏区的经济主体实际上是农业经济。因此,只有充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来发展农业生产,才能解决苏区军民的吃穿问题、改善群众的生活,筑牢革命战争的群众基础;也才能保障红军反“围剿”战争的给养,保证革命战争的胜利。

毛泽东的这些经济建设战略思想,不仅完全符合中央苏区的斗争实际,而且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在毛泽东经济建设思想的指引下,包括武阳区在内的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激发了中央苏区经济建设热潮。

三、如何传承春耕运动薪火,勇当新时代乡村振兴排头兵

党的二十大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等等,为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方向指引。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伟大洪流中,我们必须从苏区春耕生产运动与赠旗大会中汲取智慧力量,传承春耕运动薪火,赓续模范武阳基因,勇当新时代乡村振兴排头兵。

(一)勇当新时代乡村振兴排头兵,必须始终充满革命热忱,赓续“模范之魂”。1933年1月7日,《红色中华》刊载中央执行委员会《为提前春耕集中力量粉碎敌人大举进攻事》的第十八号训令指出,中央政府为使广大工农群众安全耕种,迅速完成春耕任务,争取粮食增产,以确保红军的给养及改善工农群众的日常生活,为革命战争胜利提供保障。中共中央局总负责人博古为《红色中华》第51期撰写的,题为《为着布尔什维克的春耕而斗争》的社论强调,今年的春耕对于苏维埃与革命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党有号召,我有行动;上有文件,下有落实。以武阳区和石水乡为代表的苏区农民,用实际行动积极响应号召,在党和苏维埃政府的领导下,为着布尔什维克的春耕而斗争,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春耕生产热忱。因为武阳区的农民知道,“他们的一锄一犁,都是为着自己的利益,为着保障土地革命的胜利,为着争取革命战争的全部胜利与苏维埃运动的猛烈开展”。他们克服种种困难,积极为完成增加二成收成而努力。历史表明,永远忠于党、永远跟党走,始终充满革命热忱和革命信念,是模范武阳一马当先、万马奔腾的“模范之魂”。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场上,这个“模范之魂”一刻也不能丢,必须始终坚持、传承和发展。

(二)勇当新时代乡村振兴排头兵,必须始终充满革命干劲,赓续“模范之志”。1933年春耕期间,武阳区委、区苏积极领导全区群众,主动落实中央政府提早春耕的指示,在全区开展轰轰烈烈的春耕竞赛,乡与乡比,村与村比,屋场与屋场比,个人与个人比,春耕生产呈现出一马当先、万马奔腾的热烈气象。《红色中华》第71期登载的《武阳区印象记》一文,文章开篇就给予武阳的春耕生产由衷称赞:“武阳区真是模范区,他的春耕运动做得特别好,瑞金县没有一区能够比得上,在春耕运动的革命竞赛上说,他应该被列在红板上的第一名。”历史表明,在赛中干,在干中赛,始终充满革命干劲,敢于争一流、拼一流、创一流,是模范武阳一马当先、万马奔腾的“模范之志”。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场上,这个“模范之志”一刻也不能丢,必须始终坚持、传承和发展。

(三)勇当新时代乡村振兴排头兵,必须始终讲究革命方法,赓续“模范之要”。由于大批青壮年男子参加红军,留在后方的农村男性劳动力大量减少,加之缺少耕牛、农具,这必然严重影响生产的发展。武阳区采取革命的方法,勇于革故鼎新,解决了农业生产中的许多实际困难。例如,组织耕田队,有效解决了农业劳力的余缺矛盾,对发展农业生产起了极大的作用;创办犁牛合作社,很好地解决了当时耕牛不足的困难,保障了农业生产不误农时。动员妇女参加农业生产,让妇女成为一支极其重要的农业生产主力军。历史表明,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始终讲究革命方法,勇于革故鼎新,以创新之举、创新之策化解生产之难、发展之难,是模范武阳一马当先、万马奔腾的“模范之要”。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场上,这个“模范之要”一刻也不能丢,必须始终坚持、传承和发展。

(四)勇当新时代乡村振兴排头兵,必须始终充满革命情怀,赓续“模范之本”。当年,武阳民众发扬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精神,肯吃苦、能吃苦,因陋就简、因地制宜,攻坚克难、知难而进,聚力兴修水利、大积肥料、开垦荒地等,扫除了阻碍春耕生产的拦路虎、绊脚石,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得到了中央政府的肯定和毛泽东的赞誉。历史表明,艰苦奋斗、甘于奉献,是模范武阳一马当先、万马奔腾的“模范之本”。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场上,这个“模范之本”一刻也不能丢,必须始终坚持、传承和发展。

伟大成就是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征途漫漫,惟有奋斗。在开启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只要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四个自信”,捍卫“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自觉传承春耕运动薪火,赓续模范武阳血脉,就一定能够答好新时代“三农”工作新答卷,书写新时代乡村振兴新篇章。

【作者简介】苏春生,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党组成员、副研究员;廖九平,瑞金市史志研究室干部;钟燕林,瑞金市史志研究室干部。

责任编辑/陈 影

猜你喜欢
武阳革命战争中央苏区
革命战争年代的清华地下党员名单
白水青菜面
做好革命老区中央苏区脱贫奔小康工作
武阳春雨 茶如其名
新时期学习中央苏区精神内涵的启示
漳州:原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远离你的地方
谈《荆轲刺秦王》中秦武阳的新价值
中央苏区反腐廉政建设的经验及其当代价值
革命战争时期我军良好的官兵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