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心中的“有脚阳春”

2023-07-21 00:58冯婷婷
学习与研究 2023年7期
关键词:玄宗开元百姓

宋璟(公元663—737年),字广平,邢州南和(今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区)人,北魏吏部尚书宋弁七世孙,唐朝著名政治家。宋璟进士及第,先后历仕武则天、中宗、睿宗、玄宗四朝,并任睿宗、玄宗两朝宰相,和姚崇共同为开创开元盛世作出了重要贡献。如果说姚崇“善应变以成天下之务”,那么宋璟则“善守文以持天下之正”。宋璟的这种为政风范,在秉公用贤方面尤为明显。他为官遵循法度,恪守正道,玄宗赞其“国之元老,为朕股肱耳目”,与房玄龄、杜如晦、姚崇并称唐朝四大贤相。

科举入仕  遵守法度

宋璟天资聪颖,史书称其“博学,工于文翰”,年仅十七岁就考中进士,踏入仕途,一直到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以年老请求致仕,为官五十余载。他才干超群,为官正直清廉,无论在中央还是在地方,都政绩卓著,誉满当朝。

入仕时,宋璟初任上党尉,后升监察御史、迁凤阁舍人、左御史台中丞。长安四年(公元704年),武则天病重,宠臣张易之涉嫌谋反,被人告发。在处理此案件时,宋璟不顾武则天的偏袒,坚持以国法惩之。宋璟此举,受到百官称颂。

中宗复位后,宋璟因为官正直、执法严明而受到重用,升任为吏部侍郎,兼谏议大夫,不久拜黄门侍郎。当时,武三思权倾朝野,扰乱朝纲,在神龙二年(公元706年),被京兆人韦月将告发“潜通宫掖,必为逆乱”。武三思挟私报复,令手下反诬陷韦月将谋反。中宗听信诬陷,不经审讯,下旨立即处死韦月将。宋璟坚决不奉诏。他秉持依法办案的理念,坚持要先查实,定罪后再判刑。最后中宗只得改判韦月将流放岭南。

景云元年(公元710年),睿宗即位,迁宋璟为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这是宋璟第一次担任宰相,与姚崇一起致力于革除中宗弊政,“进忠良,退不肖,赏罚尽公,请托不行”,开创了法纪有序的新局面。可惜好景不长,宋璟因反对太平公主干政,被贬为地方刺史。

玄宗即位后,选贤举能,知人善任,于开元四年(公元716年),重新起用宋璟为相。他忠心辅佐,始终不忘维护国家法度,为国家的安定作出重要贡献。开元七年(公元719年),王皇后的父亲王仁皎去世,她的哥哥请求按照特例进行厚葬,建一座高五丈一尺的坟墓。玄宗奏准,但宋璟坚决反对,认为应守朝廷成制,臣子的陵墓最高不得超过四丈,如果开此先例,国家礼制法度必将荡然无存,社会奢靡之风也将盛行。玄宗闻之,虚心纳谏并称赞宋璟“能固守典礼,以成朕美,垂法将来,诚所望也”,对他进行了赏赐以示褒奖。开元十年(公元722年),在玄宗移驾东都洛阳之时,长安发生了一场叛乱,但很快被镇压下去。玄宗令宋璟兼任京兆留守并审理此案。在深入调查的过程中,宋璟依律而断,除把少数叛乱的主犯处以死刑外,释放了大量无辜受牵连的人,既维护了法律的尊严,又保障了社会的安定。

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玄宗任命宋璟为尚书右丞相,这是宋璟第三次担任宰相。每逢奏事,玄宗必起身迎送,给予宋璟特殊礼遇,可见玄宗对他的看重。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宋璟辞官,五年后病逝,玄宗追赠其为太尉,谥号文贞。

宋璟在五十余年的从政生涯中,不论经历何种打压,都做到了“守法持正”。为此,玄宗赐给他“金筷”,褒扬他像筷箸一样耿直刚正,不畏强权,执法严明。“金筷表直”的典故由此而来。在宋璟的直谏下,玄宗也注意遵守法度,起到了表率作用。上行下效,君臣协力共同开创了开元盛世。

革新官制  不徇私情

官员的选拔任用考核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宋璟为官期间,非常关注这个问题。他一面采取措施整饬官吏制度,弘扬正气,一面坚持以身作则,不徇私情。

中宗时期,官场腐败,“斜封官”人数越来越多。所谓“斜封官”,即不管身份、学识如何,只要肯出钱,都能特召为官。很多富豪商贾或者纨绔子弟,没有能力通过科考入仕的,纷纷通过这种方式来做官。这些人大多欠缺治国理政的才能,坐享俸禄。这种选官风气愈演愈烈,既容易造成官员队伍迅速膨胀、财政负担加重,又会大大降低官员整体的素质。更有甚者,有的人为了当官,大肆搜刮、欺压百姓,官场风气日益污浊,一时间民怨沸腾,严重影响了社会安定。景云元年(公元710 年),宋璟上书睿宗,请求废除“斜封官”。得到批准后,他不惧得罪权贵,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先后罢免了数千位不合格的“斜封官”,并以“德”“能”作为今后官员考察录用的标准,官场风气为之一振,百姓负担得以减轻。

选拔出官员后,如何任用官员,也是一项重要工作。宋璟用官,随才授任。括州员外司马李邕、仪州司马郑勉,都是很有才略的人,但是性情方面存在不少问题,不适合进入朝堂。宋璟不想浪费他们的才华,便根据他们各自的特点,取其长避其短,分别授任渝州刺史和硖州刺史。当时的大理卿是元行冲。很多人都认为他才德兼备,结果考核发现他并不称职。宋璟果断调整他的职务,降其为左散骑常侍。而李朝隐为人严谨,公正廉洁,经宋璟考核合格后,被任命为大理卿,代替了元行冲的职务。宋璟凭借他的识人之能,将合适的官员安排在恰当的位置上,避免了人才浪费,提高了行政效能。

选拔好官员后,如何防止官员腐败,也是宋璟十分关注的问题。为此,他时常提醒玄宗率先垂范,莫开奢侈之风。自南齐北魏以来,皇太子行冠礼时,准许百官献礼。这种现象,到武则天、中宗时期盛行开来。宋璟认为,献礼行为并非古制,百官很可能会借机取宠,横征暴敛,因此奏请革除此弊。玄宗准奏,堵住了大臣借机贪污的一条渠道。在对地方官吏的考核方面,唐朝也存在着弊政。在玄宗之前,按照唐朝旧制,各地方长官,每年年底要派人进京述职。这些人进京的时候,都会携带很多贵重物品,四处疏通关系,贿赂官员,以求在政绩考核时得到好评,获得升迁。到玄宗时,这种送礼的风气愈演愈烈,不仅老百姓怨声载道,还严重扰乱了朝廷的选官用人制度。宋璟深感担忧,上奏玄宗。玄宗勒令收礼人悉数退回礼品,革除此项弊政,阻断地方官吏通过贿赂得到晋升的捷径。

为了净化官场风气,宋璟坚持以身作则,不徇私情。开元六年(公元718年),有人向宋璟推荐了一个叫范知璿的落榜文人,并献上他的文章《良宰论》,希望宋璟能给他一官半职。宋璟坚决拒绝了这种走后门的行为,对文中的阿谀奉承之言深恶痛绝。他在文章末端批示:“观其《良宰论》,颇涉佞谀。”认为若真正有才,就应该通过科考的方式进入官场,而不是通过吹捧他人来为自己谋取官职。开元七年(公元719年),朝廷依例选拔官员,宋璟的堂叔宋元超是候选官员。为了得到优待,宋元超特意说明了自己与宋璟的关系。宋璟知道后,给吏部写了一封信,说道:“宋元超是我的堂叔,我现在既不能因自己是宰相就隐没亲戚,更不愿以公害私。堂叔如果没有讲出我们是叔侄关系,选拔时自应公事公办,量才录用。现在他说明我们有这一层关系,那只好矫枉过正,把他的名字从吏部除掉。”宋元超原是满心希望得到侄子的关照,殊不料适得其反,弄巧成拙了。同年,担任岐山县令的王仁琛,因为是玄宗登基前的藩邸故吏,所以没有经过吏部考核,由玄宗直接下令授予五品官。宋璟认为此举不合规制,上书请求玄宗收回成命,按照正常的程序来任命。玄宗最终接受了宋璟的谏言。在用人问题上,宋璟坚持任人唯贤、秉持公正的作风,反对任人唯亲。

体察民情  关注民生

从古至今,民生问题往往关系到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甚至国家的存亡。宋璟始终坚持爱民恤物,竭力为百姓办实事,受到了百姓的尊敬和愛戴。神龙元年(公元705年),贝州水灾,百姓受困。当时,宋璟任贝州刺史,而贝州是武三思的封邑。武三思不顾灾情,执意派专使去征收租赋。宋璟不畏惧武三思的权势,帮助百姓拒绝缴纳,保护了百姓的利益。开元三年(公元715年),宋璟任广州都督,看到当地百姓用竹子和茅草建房子,极易引发火灾,就教他们用烧制的砖瓦来盖房,有效预防了火灾等问题,改善了当地民生。百姓感佩他的功绩,立了遗爱碑。宋璟不愿百姓对他歌功颂德,上书说:“臣在广州无他异迹,今以臣光宠,成彼谄谀;欲革此风,望自臣始,请下敕制止。”玄宗接受了他的意见,下令禁止各州立碑。此举对制止官场中阿谀奉承的恶劣习气,产生了一定作用。

开元五年(公元717年),宋璟在随同玄宗巡视东都洛阳时,行至崤谷,因为山高,道路狭窄,车骑拥堵,迟迟不能往前行进。玄宗非常生气,当即下令,要将河南府尹李朝隐和负责旅途事务的知顿使王怡撤职查办。宋璟劝谏说,陛下第一次巡幸如果就因为道路不好治罪两位大臣,很可能会造成各地官员征调大批劳役凿山开路,大兴土木,劳民伤财,损害陛下恤民兴世之明。玄宗听后,冷静下来,最终免去了两人之罪。宋璟此举,尽到了辅佐玄宗之职,也体现了他时刻为百姓考虑、体察民情的高贵品质。

同年,河北一带遭遇了严重的涝灾和蝗灾,农作物几乎颗粒无收,百姓生活陷入绝境。宋璟了解情况后立即奏请玄宗打开皇粮国库赈济百姓,并同时减免百姓租税。玄宗准奏,不仅通过赈灾缓解了百姓饥饿之苦,还下诏免去河北百姓一年的租赋,为百姓休养生息提供了政策支持,促进了当地的灾后重建,赢得了民心。

宋璟作为开元盛世的重要参与者,心里装着社稷与百姓。他不畏强权,执法严明;体察民情,关注民生。百姓盛赞他为“有脚阳春”。此语出自《开元天宝遗事》:“宋璟爱民恤物,朝野归美,时人咸谓璟为有脚阳春,言所至之处,如阳春煦物也。”意思是宋璟所到之处,皆阳光和煦,春光明媚,可见百姓对他的尊敬和爱戴。

(作者简介:冯婷婷,河南省焦作市温县第一高级中学历史教师)

责任编辑 / 金蕾蕾

猜你喜欢
玄宗开元百姓
段开元:拥抱健康产业 增进百姓财富
不让百姓撇嘴骂
狡黠
百姓记着你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学课件
百姓看家“风”
来华景教徒与怛逻斯冲突之形成
李白《清平调词三首》析论
皇上面子也不给
立足地标,志高中央空调入驻开元名都大酒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