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中的“扫码支付”

2023-07-21 16:30郦雪青
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 2023年6期
关键词:丁丁钱币扫码

郦雪青

一天,在大班的超市游戏中,丁丁扮演顾客,想买价值8元的“冰淇淋”,但他手里只有4元。收银员康康灵机一动,说:“用手机扫一扫吧。”丁丁说:“我没有手机。”这时,旁边一个孩子拿来一块积木帮丁丁解了围:“你拿这个当手机,‘嘀一下就能付钱了。”丁丁拿过“手机”,假装对着墙壁空白处“嘀”了一下,成功地买走了“冰淇淋”。

其他孩子看到这一幕觉得很有趣,便提议张老师在“超市”的墙上贴一張二维码的图片,如果有人不想用“钱币”支付或没有“钱币”支付,就可以扫码支付。张老师想,现在人们去超市、菜场等很多地方购物都可以用手机扫码支付,孩子的角色游戏就是对成人生活或自己生活的反映。孩子们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游戏内容是否应该与时俱进?孩子们有这方面的兴趣、需要,教师是否应该追随?于是,张老师在“超市”门口贴了两张二维码的图片,想观察一下孩子们的反应。

有了二维码后,“店员”便会问前来结账的“顾客”:“你是现金支付还是扫码支付?”张老师原本以为扫码支付和用钱币支付这两种办法会并存,没想到几乎所有“顾客”都乐意扫码支付。他们自发地用积木、小盒子、长方形纸甚至自己的手掌作为手机,假装对着二维码图片“嘀”一下,嘴里说“好了”,然后拿着物品走了。因为孩子们都不用钱币支付,所以也就没有了计算价格、找零等过程。如此,张老师想:在这样的游戏中,孩子只有对价格数字的认知,而没有辨认钱币面值、比较钱币面值大小、兑换钱币等学习过程,带给孩子的发展价值似乎并不大。我应该继续支持孩子们在游戏中的扫码支付行为吗?

在游戏分享会上,张老师提出了上述问题,不少同事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一位同事不支持孩子在游戏中使用扫码支付。在多年的带班经验中,她都是提供自制的钱币或一些银行练功钞让孩子们开展买卖游戏的。为了让孩子们体验不同职业,她还设立“银行”,让孩子们自己赚钱、存钱、取钱。在这样的游戏中,孩子们可以认识钱币,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进而建立初步的金钱观念与消费理财意识。如今,游戏中的付款环节变成了扫码付款,孩子们只需完成一个动作即可,而这是连小班孩子都会的动作,对于大班孩子来说太简单了。她认为,教师在游戏中不仅要跟随时代的节奏,追随孩子的兴趣、需求、经验,还要思考游戏材料投放或环境创设对于孩子发展的意义。大班孩子已具有一定的计算能力,如果在游戏中简单地采取“扫码支付”的方式,就会失去认识和运用钱币的机会。当然,由于小班、中班孩子的计算能力还不强,他们可以尝试扫码支付。

还有一位同事提出,在真实生活中,成人扫码时是可以清楚地看见自己花费或收到了多少钱的,因为买卖双方的手机上有扣款或收款记录。但孩子们其实并不知道爸爸妈妈手机里的钱是从哪里来的,又是如何在购物时流转到对方手机里的。如此便捷的手机支付方式很可能让孩子们以为钱是用之不尽的,只要用手机扫一扫就能买到想要的东西,这样会不会导致孩子们对金钱、交易概念的模糊?孩子们只有使用钱币替代物进行游戏,才能体验到钱是会用完的,从而知道如何规划使用,进而理解父母挣钱的不易。

张老师觉得同事们的担忧不无道理,有研究表明,儿童钱币认知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在学前阶段。接着,张老师联想到,孩子在进入小学后偶尔会自己买文具、买零食,如果孩子在幼儿园里有过使用钱币的经验并能进行计算,他们就可以更好地支配自己的零用钱,生活自理能力自然也会相应得到提高。那么,如何既满足孩子们的游戏愿望,又让他们获得认识和使用金钱的机会呢?后来,张老师想了一个办法,她让孩子们在每次扫码支付后把自己花了几元钱记录在小本子上。等游戏结束后,孩子们需要计算自己在游戏中一共花了多少钱,而扮演收银员的孩子也要计算一共赚了多少钱。然而,这种方法也带来了一个现实问题,即统计的金额常常超出孩子们的计算能力,孩子们还不会进行计算。张老师想:看来这种方法不可行,是不是回归用钱币支付的方式呢?

张老师再次陷入了纠结:儿童的兴趣、需要、经验以及教育的价值和意义,这些都需要考虑,我该如何做价值判断呢?如何让儿童在这样的游戏中获得发展呢?

猜你喜欢
丁丁钱币扫码
脐橙连上物联网 扫码便知“前世今生”
山之高
钱币翻倍
动物“叫”各不同
一起去踏春
中国进入“扫码”时代
组合钱币
谈天气
神奇的三角形
扫码看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