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秦州小曲的地域特点及艺术传承

2023-07-21 10:43周春蕾
关键词:秦州小曲剧目

周春蕾

摘 要:“秦州小曲”源自先秦文化的发源地——天水,是一种流传于当地农村的民间说唱艺术,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先秦文化风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曲式结构和艺术特点反映了当地乡土人情,是地方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本文以田野研究为基础,对秦州小曲的历史沿革、剧目类型、唱词及音乐特点、生存现状、文化传承等方面做初步的阐释与分析,力求对其传承发展路径进行全面、客观的探究,以期对地方文化认同感的建立与保护起到有益的作用。

关键词:秦州小曲;民间音乐;地域特点;艺术传承

中图分类号:J8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3)06-0075-04

天水地处渭河谷地,是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和女娲的诞生地,又是古秦文化的发祥地。东以关山为屏,与秦川隔山相望,南靠秦岭为障,连绵陇南山地。秦州小曲作为天水民间说唱音乐的代表,其曲调鲜明、节奏明快、韵味十足,带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乡土文化。它以说唱为主,配以承载着悠久历史文化和地方风土人情的词文、武术和民间器乐组合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民间曲艺表演形式。然其传承常以口传心授为主,本身没有更好地挖掘和保存,导致大量优秀传统曲目及脍炙人口的唱词剧目面临失传的局面。因此,重视和保护地方民间音乐,俨然成为新时代音乐工作者共同的使命。

一、秦州小曲历史沿革

在商代,天水一带是秦人的聚居地。秦人先祖赢非子在此牧马有功,于公元前890年,被周孝王封邑于秦亭。秦人在此繁衍生息,镇守华夏西陲,抵御犬戎。后来周王室衰微,兵强马壮的秦人蜂拥而入,将关中平原彻底纳入秦国版图,秦国成为春秋列强之一,秦人也正式融入华夏族。天水作为秦国发源地,《史记·秦本纪》中记载:“(武公)十年(公元前688年),伐邽、冀戎,初县之。”秦国于公元前688年在此设邽县、冀县,天水是中国历史上建县最早的地方,为全国郡治肇始之地。

秦州小曲,是流传于天水民间的一种说唱艺术,俗名“小曲儿”,又称秦州曲子戏,在古代被称为“秦声”,是乡土社戏和社火曲儿的总称[1]。其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西周时期,《诗经·秦风》中《车邻》《四臷》《小戎》等均是早期歌颂秦人文化生活的诗歌[2]。它由先秦游牧民族地区的劳动号子演变成农耕时期的田野牧歌,再演变为农村民歌,最后由乡村民歌演化为早期的乡土社戏,也就是后来的地方社火或秧歌。由于其主要在甘肃秦州传唱,地域色彩浓厚,因此把这一带所流传的小曲称为“秦州小曲”。《史记·李斯传·谏逐客书》中有描述秦州小曲弹唱情境:“夫击瓮、叩缶、弹筝、博髀,而歌呜呼快耳者,真秦之声也。”[3]诗人岑参在秦州观看一曲之后,便作《醉后戏与赵歌儿》诗一首,描写聆听秦州小曲的心境:“秦州歌儿歌调苦,偏能立唱濮阳女。座中醉客不得意,闻之一声泪如雨。”[4]这也是唯一保留下来描写秦州小曲的历史文本记录。

秦地民间后来把“小曲儿”发展为西秦腔,小曲调韵也被广泛使用。秦州小曲于2008年6月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经过这十几年的发展,秦州小曲演艺活动发展取得了可喜局面,产生了积极影响。目前,秦州小曲分布在秦州区市郊周边村庄,西至藉口镇四十铺村,南至皂郊镇下寨子村,东至东十里村,南至李官湾村。截至2006年,仅有10多个村能组织唱歌,其中贾家寺、西团庄、石马坪、李官湾、冰凌寺、暖河湾村等8个村都能组织团队表演。值得注意的是,有关秦州小曲的相关研究成果几乎是空白的,仅有的研究也是以非正式资料为主,很少有文本正式发表和发表。于是,学术探索秦州小曲便成了一个颇值得考究的话题。

二、秦州小曲的主要特征

(一)秦州小曲的剧目类型

秦州小曲与陕西、陇东、通渭、秦安、张川、华亭曲子戏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带有西北地区民间艺术的特点。由于秦州小曲的挖掘、保护和传承工作时间较晚,秦州小曲的曲目多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保留下来,加之民间流传音乐的变异性特点,如今已散失了大部分曲目,流传下来的曲目不足百首。这些流传下来的经大众认可的经典剧目,传唱度极高的大多来自小说、杂剧、民间传说等,也有本土百姓自己创作的。由于剧目的流传多以口传心授的方式留存下来,加之民间艺人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所以在传抄过程中,剧目的变异和谬误是不可避免的,秦州小曲的一些经典剧目,笔者也仅在民间艺人口述的过程中得以一窥究竟。经挖掘与整理,现存秦州小曲的剧目表演内容和形式主要以反映节日庆典、民间祭祀、宗教信仰、婚丧嫁娶、民间故事、农闲民事等各类题材为主。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1.叙事小曲

以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民间话本为主,反映历史上忠孝节义、尊老爱幼、婚姻爱情、生老病死等富有人文情节及教育意义的折子戏为主,故事情节贯穿于整个剧本,一般都是原汁原味的传统曲调,表达了人生喜、怒、哀、乐、忧、思等情感。如《琴房送灯》《锦台相会》《忠保国》《三娘教子》《张连卖布》《下川》《秋莲拾柴》《小桃红》《十道黑》《太子游四門》等,这些凝聚着当地百姓智慧的作品,经过几代人的辛勤耕耘和编纂而成。

2.劳动小曲

以当地人民在劳动耕作之余排解劳累所创作的小曲,多以民歌类为主,集合对唱、说唱、独唱、合唱等多种形式。如《放风筝》《刘海打柴》《新绣荷包》《十对花》《秋莲捡柴》《织手帕》《赶坡》《戏秋千》等,主要以三弦、板胡、水碗子、四片瓦、笛子等乐器为主,节奏明快,即兴而随意,是田间地头常哼唱的小曲。

3.祭祀小曲

以民间节日为主,反映宗教祭祀的戏曲类小曲。如反映当地民间传统宗教神灵信仰、原始图腾和自然文化崇拜的《赐福》《五福堂》《香山寺还愿》《麦人观》《全家福》等是对原始图腾及自然文化的崇拜。在民间节日庙会、祭祀、过寿等场面演出较多,意在祈福。

4.婚丧嫁娶小曲

在婚丧嫁娶等情境下传唱的小曲,唱词以本土方言为主,保持古朴、乡土和老根子的表演风格。如《姐妹易嫁》《花亭相会》《冯英娶小》《周文送女》《转娘家》《看女》等,反映了当地民间婚丧嫁娶习俗和自然纯朴的美好品质。

(二)秦州小曲的唱词特点

1.地域性

秦州小曲是流传于当地的民间艺术,基于当地文化特色和语言基础。在编演过程中,以当地独特的方言风格和地域特点,呈现独特的地域性。如《珍珠衫》中的《周文送女》一曲,是对《针织衫》的改编和再创作,讲述一段发生在咸阳贩马郎余宽迎娶周兰英后赴西凉,三年未归家,独留周兰英倚门守候,周兰英后被客商陈士武灌醉失贞,余宽休妻,陈士武病故,其妻唐氏续弦余宽,讲述了盗衫的真情,余宽痛悔的故事。其中添加了大量的天水方言,如“啊哒”即“哪里”,“木有”即“没有”等呈现了原汁原味的秦州地方特点。

生白:听你的(得儿)话,我屋里遇贼了?

旦白:就是!

生白:贼人从啊哒的天上下,地上生?

旦白:木(无)有!

生白:挖开窟窿哩,还是扭断锁子哩?

旦白:木(无)有!

……

老:女儿,你走阿达去里?

2.通俗性

秦州小曲根植于民间,富含民间乡土气息。其传唱者多为民间艺人,文化水平不高,接受对象也以农村人为主,所以他们的唱词习惯于使用民间用语,直来直往、浅显易懂、充满韵味。这类曲子一般以单个曲调反复演唱,来表达内容的连续性,尤其适用于内容简单,文字押韵的通俗性强的剧目。如《香山寺还愿》一曲,七词为一句,呈现出故事情节,语言轻松活泼,通俗易懂。《香山寺还愿》选段:

庙庄王:进的深山用目看,

龙母:巧手难画这花苗。

庙庄王:弯弯曲曲水不断,

龙母:坡坡坎坎紧相连。

庙庄王:深山长的绿白草,

龙母:乌鸦林中吵闹闹。

庙庄王:东山梅鹿西山跑,

龙母:石猴玩耍大树梢。

3.易传性

秦州小曲词调简单易记,便于传唱。将故事情节用押韵、上口、易学、易记、易懂的说唱形式表达出来。如《三娘教子》中将王春娥的遭遇娓娓道来,让人不禁感叹其遭遇的同时,又将故事情节记录下来,同时运用曲牌联套体,多个曲牌按照一定的规律以故事情节或者情绪状态不同连缀起来,表现复杂的情节。

王:(白)春娥坐机房,两眼泪汪汪。

想起奴的主,叫人好惨伤。

(东调)王春娥坐机房,自思自叹,

思夫想薛郎不能团圆。

在家中嫌争吵镇江游玩,

谁料想把相公命丧外边。

又多亏老薛保不避路远,

千般苦从镇江搬尸回还。

一家人见灵柩肝肠裂断,

在家中设灵堂门挂纸钱。

狠张刘二妇人良心大变,

抛孤儿、离乡井,各自嫁男。

丢春娥好一似失群孤雁,

老薛保又好比浪里舟船。

薛倚哥年纪幼无人照管,

老的老小的小,有谁可怜。

将冤家送南学去把书念,

盼的是龙虎榜得中魁元。

但愿得老天爷遂了心愿,

即就是死九泉我也心甘。

(三)秦州小曲的音乐特点

秦州小曲的音乐有自己独特风格。在条件相对落后且封闭的农村日常生活中,秦州小曲作为农闲时的娱乐活动,表达着当地村民的精神情感和精神意志。秦州小曲在曲牌结构上多以单曲体表达简单故事情节及情绪起伏较少的剧目,用曲牌联套体来表达故事情节复杂,人物众多,情绪多变的剧目。秦州小曲在曲调上一般以九弓十八调为主,间或夹杂着一些佛、道的曲调,时而苍凉凄婉,时而婉转悠扬,曲风在秦州小曲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九弓包含越调、西厢、苦五更、回弓、降夜香等,十八调包含二倒板、五更、三采花、一串铃、捡边、牧牛二调等,还有以笛子定音的三眼调及同曲不同调的曲牌体。

秦州小曲的乐器主要以三弦、板胡、二胡、笛子、大鼓、红鼓、喜锣、碰铃为主,虽不及秦腔等大型戏曲丰富,但也有其独到之处。在行腔方式上一般以真声演唱的平腔唱法、假声演唱的高腔唱法及润腔唱法为主。平腔唱法音色浑厚雄浑、苍劲,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唱法。演唱者凭借自身嗓音条件真实无华的演唱,这种唱腔朴实、穿透力强,最能表达秦州小曲原汁原味的特点。高腔唱法高亢豪放,广泛用于秦腔,虽涉及秦州小曲,但比较少见。润腔唱法以倚音、滑音的声线,使秦州小曲具有更强的旋律性和活泼的传唱性,从而增强了演唱的感染力。秦州小曲的音律不同于十二平均律,以“7”“4”两音为主,“7”低于十二平均律的“7”,“4”高于十二平均律的“4”,一般属于燕乐调式。

三、秦州小曲的生存现状

(一)生态文化流失严重

秦州小曲是在特定的時空场域中传承延续而来,包括当地的饮食文化、岁时节令、民俗礼仪、生产劳作等,其蕴含了地方自然、文化生态环境。与秦州小曲互融共生的生活习惯、民俗风情和价值追求,随着城市化进程,区域结构、经济发展等一系列变化,逐渐被现代发展模式所取代,使秦州小曲赖以生存的乡土生态日渐失传。如田间地头劳作的各种礼仪习俗逐渐消失,与之相伴的赶麦号子、薅草锣鼓等集体劳作闲暇时歌舞鼓乐的情景也销声匿迹。

(二)传承人才后继无人

一方面,秦州小曲在农村周围发展兴盛,而大多数村庄青壮年人口少,老龄化严重。另一方面,现代文化潮流和流行音乐的更替迅速,加之秦州小曲以口传心授的途径进行传承,真正得以保留的曲目少之又少,老一辈民间传承人随年龄增长相继逝世,年轻人对此接触少,感兴趣的不多,导致秦州小曲发展传承断层,后继无人的现象突出。

(三)题材发展创意不足

秦州小曲的剧目多以古代历史故事、神話传说、婚丧嫁娶、风俗礼仪居多,唱词也多以民间方言为主。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审美方式逐渐发生了变化,但秦州小曲的剧目形式仍旧单一、内容贫乏、创新不足,很难在音乐文化内涵上有更多的创新与发展,就更难以吸引更多文化研究创作者的关注及挖掘,从而导致秦州小曲在创作上的停滞不前。

四、秦州小曲的文化传承

(一)由上而下建立健全保护机制

秦州小曲历史悠久,是地道的民俗民间乡土文化,也是不可再生文化资源,需要大力保护和传承。其剧目内容表现了当地人们为人处世的方式,更是多年来生产生活及智慧的结晶。政府应出台相关举措抢救、搜集、整理、发掘及保存秦州小曲的民间艺术资料,切实做好保护当地民间音乐生态环境,彰显地方音乐文化特色,要更加深入地挖掘其民俗文化内涵、艺术价值,使其更好地在乡村振兴进程中得以释放。

(二)重塑乡村文化,盘活民俗生态传承

秦州小曲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其自然和人文生态环境。在当前城镇化进程的背景下,重塑乡村生态文明,关注乡村文化生态的整体性、持续性和活态性,是保护和传承秦州小曲的必经之路。秦州小曲以当地民俗为载体,蕴含了浓浓的乡韵乡情,虽有部分封建迷信思想,但也有积极正面的意义。因而在重塑过程中既要保留其自然原始特色,也要去芜存菁,讲究革新,提升音乐文化传承的质量和效果。

(三)致力人才培养,创新传承手段

要做好传播路径,加强传承人才培养。一方面要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秦州小曲,愿意欣赏和品鉴,这就需要将民间艺术入课堂,营造民间文化学习氛围,做好学校传播工作。另一方面,对剧目内容进行创新,使其形态和内容紧跟时代步伐,制定科学合理的传承人培养方案,以现代审美的眼光进行传承与发扬,促使传承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四)全方位、多视角研究

目前秦州小曲更多地以个人及音乐文本的收藏方式存在,更多集中于当地村落的传承人记忆中。仅有资料也以为数不多的非正式发行的材料为主,很少从曲式结构、音乐特点、词曲风格等多学科角度对其进行文字资料的搜集、整理和研究。从多学科的角度,如文化学、人类学、民俗学等角度对其研究更是空白,这也从侧面反映出秦州小曲研究的发展空间很大,是非常值得挖掘和整理的乡土小曲。针对秦州小曲的发展困境,如何在多元文化的今天,应对时代带来的传承挑战,是当下每一位民间音乐工作者值得深思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李德勤.秦州小曲精选[M].甘肃:甘肃文化出版社,2019.

〔2〕马银生,高天佑.陇右诗选注[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

〔3〕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4〕岑参撰.廖立笺注.岑嘉州诗笺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4.

〔5〕孙伟.试论创造教育研究中的几个重要问题[J].赤峰学院学报,2010,26(12):178-179.

〔6〕张雅宁.秦州小曲剧目研究[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29(14):73-76.

〔7〕赵兴元.天水民间音乐生存现状调查[J].黄河之声,2018(16):39.

(责任编辑 王大奎)

Abstract: "Qinzhou Xiaoqu" originated from Tianshui, the birthplace of pre-Qin culture. It is a folk rap art circulating in local rural areas, with a history of more than 2,500 years, and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e-Qin cultural customs. Its unique musical structure and artistic features reflect the local folk customs, and it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local folk culture. Based on the field research, this paper makes a preliminary explanation and analysis on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repertoire types, lyrics and musical characteristics, living status and cultural inheritance of Qin Zhou ditty, in order to make a comprehensive and objective inquiry into its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path, so as to play a beneficial role in the establishment and protection of local cultural identity.

Keywords: Qinzhou Ditty; Folk Music;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rt Inheritance

猜你喜欢
秦州小曲剧目
明代秦州卫考略
永昌小曲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舞台剧目
地方志的继承与创新论议*
——以清代与民国“秦州志”编纂为例
中国画《杜甫秦州杂诗-七》
新见晚清民国传奇剧目十一种
文华大奖”获奖剧目
无油涡旋压缩机小曲拐动力特性与仿真研究
优秀剧目进校园
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