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软件迎换道超车关键机遇需突破哪些“卡脖子”技术?

2023-07-22 09:51中国经济周刊石青川重庆报道
中国经济周刊 2023年13期
关键词:卡脖子华为工业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石青川 | 重庆报道

视觉中国

自2013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工业4.0概念提出以后,信息开始成为生产要素之一。经过10年的拓展与成长,制造业的数字化已经不可逆。但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制造业的数字化也在不断遇到问题与解决问题。

2019年5月16日,华为进入美国实体清单,包括Oracle数据库和ERP软件、各种生产工具等软件的顾问开始撤离华为,过去几十年建立在商业软件之上的业务系统,危如累卵。

经过10年的工业生产数字化与4年的工业软件国产化,中国工业是否又站在了转折点?

工业软件困在哪儿?

6月20日,在第三届中国工业软件大会现场,华为工业软件及工业云CTO丘水平向工业企业发出号召:“共建新一代工业软件云,将让天下没有难做的产品。”

这一想法源自2019年5月16日,美国将华为列入实体清单,未经相关机构许可,美国企业不能向华为提供产品和技术。对华为来说,这是个黑色星期四,丘水平把那一天称为“非常重要的转折”,研发工具软件成为华为的乌江天险,华为开始审视自身在数字化方面到底多有底气。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丘水平和团队梳理了所有软件后发现,之前华为90%以上的工业软件均来自国外。

一位从事过芯片制造工作的人士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从设计产品开始便需要用到EDA(电子设计自动化)软件工具,而EDA则由美国Synopsys、Cadence、Mentor等公司提供。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的芯片设计软件极为复杂,由于芯片中有几十亿个晶体管,因此EDA工具的极限设计精度很难替代。

时至今日,丘水平提起当年依然深深叹了口气,“从今天来看,一方面‘卡脖子’问题意味着要国产化,另一方面也让我们无法回避没有替代的事实”。

在国内核心工业软件市场中,CAD研发设计类软件几乎被法国达索、德国西门子、美国PTC以及美国Autodesk公司占据,国内数码大方、中望软件、山大华天等公司的产品占比不足10%。CAE仿真软件市场领域,美国ANSYS、ALTAIR、MSC等公司占据了几乎全部市场份额。即使技术含量较低的生产管理类工业软件领域,高端市场也被德国SAP与美国Oracle公司所垄断。

中国的工业软件差在哪里?“中国工业软件的情况是:技不如人,人不如人,钱不如人。”丘水平曾这么下过结论。

随着国产软件的逐步面市,工业软件在推广中也会遇到问题,由于替换的过程需要消耗不少时间、精力与金钱,中小企业往往不愿意“折腾”。

作为工业软件的一部分,主营业务为工业互联网的忽米网,其相关负责人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工业互联网行业市场层面一定程度出现了供给热、需求冷、落地难的现状,很多中小制造企业迫于生存压力,转型意愿不强、使用积极性不高,制约了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的提升。

从 “用软件” 到 “用服务”

尽管中国工业基础强大,但生产制造的数字化却推动缓慢。

传统工业软件为工业企业提供了极大便利,帮助众多工业企业迈出了数字化转型的第一步。但软件使用存在着壁垒。包括国外的软件在内,PDM、CAM、CAT、CAD、CAE、CAPP、MES、EDA、ERP等国内应用广的传统工业软件目前依然主要依托于物理机,具有封闭、孤岛的特点,难以支撑工业高质量发展。

这也造成软件开发门槛高、周期长、定制化不足的问题长期存在。软件系统异构、集成打通成本高昂也使得工业数字化成为国内工业企业的成本包袱。

从长远来看,目前的软件应用模式也给未来带来了制约。华为联合中国信通院发布的《工业数字化/智能化2030白皮书》中提到,面向未来,传统工业软件本地化部署、软件系统异构、工业知识封闭、购买授权等模式,给工业企业带来系统间集成打通成本高昂、动态配置弹性不足以及买方锁定等问题;工业软件开发者也面临工业知识沉淀的壁垒,难以迸发创新活力的问题。因此,工业界需要凝聚力量,探索理念创新与模式变革,循序渐进推动工业软件上云,从“用软件”过渡到“用服务”。

工业软件云可以发挥数据汇聚、分析、决策、反馈的作用,同时对于工业智能化改造中的数据打通与软件集成都有很大帮助,还可以SaaS形式帮助企业降低成本。

“工业软件是制造业工程师在研发、生产过程中的必备工具,是企业研发创新的核心能力承载。”丘水平表示,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建立产业韧性,打造新一代工业软件云正当其时。

国产工业软件技术的必争之地

据统计,我国工业软件产品收入从2016年的1194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2407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2.4%;2022年全国工业软件产品收入占全国软件产品收入的9.1%,发展潜力巨大。

丘水平表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工业软件,当前业界正迎来用新技术、新架构、新方法来打造新一代工业软件实现换道超车的关键机遇。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根也曾提到,很多人已意识到,软件定义世界,数据驱动未来。工业数字化显然已经成为工业领域的必然选择。

他表示,在中国,智能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热潮经年不减,很多企业在数字化的过程中顺利实现了转型升级。“但数字—智能技术的进展似乎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力,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出现即是。也就是说,企业的数字化、智能化之路没有止境,将永远在进程中,需要不断地洞察工业数字化的趋势。”

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华勇也认为智能制造趋势是不可逆的:“工业产品正在从机电产品向数字化智能网联产品转变。”

从杨华勇院士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到,工业生产构成经历了从21世纪第一个十年80%的机械与20%的电子,到第二个十年60%机械+30%电子+10%嵌入式软件,再到第三个十年50%嵌入式软件+30%电子+15%机械+5%数据服务的过程,未来数据服务在工业生产中可能会占50%以上。

未来,国产工业软件或在智能制造底座技术领域将产生“必争之地”。工业软件云需要这种技术来解决兼容问题。

6月20日,杨华勇在第三届中国工业软件大会现场表示,虽然市场需求增长很快,企业数字化转型亦非常迫切,但工业软件产品供给却相对滞后,这需要我们完善智能制造底座技术。

杨华勇说,现在急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制造集成底座,去对标西门子Xcelerator、微软PowerPlatform,并且要在他们的基础上开发出针对智能工厂的应用,使其功能更加丰富。他还建议,对中小型制造业,要加快打造系统级低成本解决方案,比如在开发区、产业园部署新型研发机构,汇聚产学研政多方力量。

此外,清华大学软件学院院长王建民还透露,三维几何引擎是工业软件领域的“光刻机”,三维几何引擎决定了CAD工具软件的功能与性能边界,贯穿生命周期工业软件的“操作系统”,是“卡脖子”的关键技术。

中国科学院院士毛明则引用了李培根院士的一句话:“制造业的研发者,一方面要睁大眼睛看着物理世界的装备,另一方面还需要冥想着孪生的世界。”

猜你喜欢
卡脖子华为工业
本期导读
种子科技:打赢种业翻身仗 如何破解“卡脖子”难题
现在的余华为谁写作?
全省农业科技“五五”工程暨农业“卡脖子”关键技术攻关推进会在黄冈召开
赛力斯华为智选SF5
卡脖子与保鲜问题
华为没有成功,只是在成长
华为
工业人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