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市广播电视台做好纪录片创优之管见

2023-07-23 20:09陈勇
新闻世界 2023年7期
关键词:六安新闻奖纪录片

陈勇

【摘   要】长期以来,受人才、技术、经济发展以及地域等因素制约,地市广播电视台纪录片创作生产发展缓慢,鲜有精品力作。本文简单回顾了纪录片的发展,以六安市广播电视台的实践为例,就地方台如何立足现有条件,以“锻炼一支队伍、创作一批精品”为宗旨,推出“打破员工部门壁垒、资金重点扶持保障、建立岗位绩效薪酬”等一系列举措,激发全台采编人员纪录片创作生产的热情进行了探讨,这些举措的实施带来了多部在全省范围内有影响的优秀纪录片作品。

【关键词】地市台;纪录片;创优;创作团队;六安故事

以影像记录世界。作为20世纪人类重要的文化现象之一,纪录片甫一出现,便受到人们的关注与追捧。

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加工与展现,且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是构成纪录片的核心要素。

新中国成立后,运用这种创作手法产生的纪录片不胜枚举。由于受特定条件制约,这些当年创作的纪录片绝大多数仅仅担负着单一的政治传播或普及教育功能,充斥着浓厚的说教意味。长期填鸭式的轮番轰炸,势必难以满足受众多样化、差异化的收视需求,也注定会产生审美疲劳。

1983年,央视电视纪录片《话说长江》的横空出世,一举打破了这种形式大于内容的桎梏。高达40%的收视率所代表的全国观众反应以及它被赋予的意义远远超越纪录片本身传达的信息。它所激起的涟漪,直到今天,仍就让人久久难忘。

此后,陆续播出的《莫让年华付水流》《边关军魂》《望长城》等纪录片同样获得了在今天看来不可思议的成功,成为那个年代纪录片創作的天花板。

受潮流影响,一时间,从省到地市,甚至县级台,也纷纷开始跟风纪录片的生产创作,涌现出了《远在北京的家》《藏北人家》《毛毛告状》等一大批在全国有影响的精品力作。纪录片也由此成为了衡量一个电视台办台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

可惜这样的好景并不长久。由于制作周期长、投入成本高、牵涉范围广,加之缺乏现象级作品的出现,在随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纪录片风光不再。不仅难以匹敌选秀、综艺类节目,甚至也难以同新闻类节目抗衡,陷入了不温不火的尴尬境地,甚至还被人为贴上了小众审美产物的标签。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提升所带来人文意识和审美情趣的提高,纪录片的创作生产又有了回暖态势,尤其是《舌尖上的中国》《我在故宫修文物》等作品的播出,成为国内纪录片创作生产的有力推手。一时间,从央媒省媒、大型门户网站到地市级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纷纷发力抢滩,诞生了《思想的力量》《航拍中国》《如果国宝会说话》《风味人间》等一大批精品力作。透视这些经典作品,我们不难发现,真正感动人的不仅是它的艺术感染力,更是其中所蕴含的家国情怀。

尴尬的是,这期间,作为地市级电视台,限于人力、物力、财力之困,纪录片创作生产发展停滞不前,质量也不高,精品力作更是匮乏,这种现象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强省、强市的要求有着巨大的差距。

地市级电视台纪录片创作生产往何处去?为突破瓶颈,六安市广播电视台(以下简称六安台)在新闻与纪录片“双轮”驱动的办台理念指导下,自2015年起,以“锻炼一支队伍、创作一批精品”为宗旨,推出了“打破员工部门壁垒、资金重点扶持保障、建立岗位绩效薪酬”等一系列举措,激发全台采编人员纪录片创作生产的热情,创作了多部在全省范围内有影响的优秀纪录片作品。笔者作为全程参与其中的一员,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组建敢打能拼、勇于创新的高素质创作团队

在美国著名管理学教授斯蒂芬·罗宾斯看来,所谓团队就是由一些具有共同信念的人为达到共同目的而组织起来,且运用集体智慧将人力、物力、财力集中于某一方向,形成比原组织具有更强战斗力的工作群体。

即便在今天,地市电视台专业从事纪录片创作人员数量少的现象仍是主流,大多为兼职的“任务型”选手。在这种临时组建的创作集体中,主创人员难免会在理念、业务能力上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差距。“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几为工作常态,弊病也显而易见。为了“握紧拳头”“弹好钢琴”,前些年,六安台在尊重个体选择的基础上,通过前期摸排、后期实操的方法,专门组建了一支相对固定的创作团队,涵盖了编导、撰稿、摄像、编辑、制作、配音等多领域多方面专业人才。并通过短期培训、学历提升、跟班学习、专家辅导等方式,尽快帮助个人提高业务能力。采购设备也会兼顾纪录片拍摄的需求和特点,如单反、长焦镜头、广角镜头、手持云台、滑轨、无人机等,极大丰富了镜头的美感和镜头多变的运用。“加分”项的增多,带来了创作水平的水涨船高。

譬如,2017—2018年间六安台创作的六集大型纪录片《人间天河淠史杭》,得益于前期人才能力提升、设备升级的利好,加之台领导给予团队的政策、资金等支持,主创成员之间彼此兴趣相投,使得每个人的聪明才智得到了充分发挥,创作生产水到渠成,收获了圆满的结果。该片先后荣获2018年度安徽省优秀国产纪录片、安徽新闻奖一等奖、安徽广电新闻奖一等奖。更难能可贵的是,纪录片和片尾歌曲《人间天河》还双双荣获安徽省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

二、立足地域找准选题,主动讲好六安故事

选题是纪录片拍摄和创作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选题的质量直接决定了整个纪录片的高度。只有选择高品位的题材,才能使纪录片的质量得到有效保证。

地市台没有那么广阔的视野,也就意味着地市台会对自己熟悉的地方更加关注。反映地域特色因此成为了地市电视台参与电视市场竞争并取得好的收视效果的主要手段与方法,也造就了离现场更近的地市电视台对于本地人、本地事拥有天然的、独特的资源优势,并将其转化为纪录片制作的一个“富矿”。有了这座富矿,剩下的就是如何讲好故事。

对纪录片而言,如何讲好故事,是一门大学问。讲故事和戏剧也是纪录片的重要艺术价值取向,是提高作品感染力的重要手段。无数事实告诉我们,只有“平视化”地换位思考,把故事讲得生动易于对照,才能打动受众,并最终为受众接受,这也就是心理学概念中所谓的“共情”。六安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红色基因早已融入这座城市的血脉,也是推动这座城市不断向前向上的不竭伟力。对六安而言,红色就是最鲜明的底色。无论是在革命、建设时期,还是在改革开放时期,都涌现出许多值得讴歌纪念的典型人物与事件。我们细心敏锐捕捉与之有关联、有价值的信息,抓住时机,果断出手,推出了一批有一定影响的纪录片作品。

譬如,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了缅怀革命先烈,继承和弘扬爱国主义光荣传统,六安台创作生产了大型电视纪录片《红色追寻》。自当年3月份开始,团队历时半年时间,奔赴四川、河南、山东、江苏、甘肃、青海、新疆等地,实现了让英雄魂归故里,让烈士后人和先辈跨越时空的相聚梦想成真。该纪录片先后荣获2019年度安徽新闻奖二等奖、安徽广电新闻奖一等奖。

三、关照当下记录火热生活,小切口展示大情怀

“文者,贯道之器也。”意指文章是贯通“道”的工具,强调做文章要解决现实社会问题。

作为衡量纪录片价值的重要标准,纪录片致力于阐释社会的本质及事件对人类的影响。不难看出,一部优秀纪录片既要做到有“意义”,又要做到有“意思”,两者缺一不可。

所谓“意义”是我们做纪录片的出发点;“意思”需要在宏大叙事中融入个体关照和人性关怀,从而获得观众的关注和好感。

小切口讲故事核心在“人”。以平民化的视角“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理所应当成为纪录片创作第一要务。只有把那些或宏大或细微,或有趣或可悲的人生百态忠实地呈现在受众眼前,才算基本完成了一个新闻工作者的份内职责。

近年来,六安台始终把小切口、大情怀,正能量作为一以贯之的创作原则,创作出的纪录片除了反映所在城市变迁、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等方面的成就外,还充分展现普通人迎难而上、砥砺奋进的学习、工作、生活姿态。正是有了这样的微观切入,不仅增加了新闻的鲜活性,也充分发挥了电视画面语言的优势。

每一个镜头都是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有激励人心的力量。譬如,六安台创作生产的纪录片《探针上的舞者》,就是基于长期跟踪,真实记录全国地勘系统首个大国工匠朱恒银44年来将自己和地质钻探事业紧紧连结,用科技与毅力不断挑战技艺巅峰,以实际行动诠释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劳模+工匠”的不平凡故事,为观众呈现了一个立体的、可亲可敬可学习的新时期劳模形象。该片先后获得安徽新闻奖二等奖、安徽广电新闻奖一等奖。

四、着眼“重大”,超前主动谋划一批作品

新时代,新征程。当下的纪录片创作,更強调人文性和社会价值。人们更多关注的是一部纪录片能给人们、给社会带来什么样的思考和影响,而不再仅仅停留在简简单单的原始影像纪录上。

这里所谓的“重大”,可以理解为重大事件、重大节日、重要时间节点等。超前,意味着更高站位、更早一步、更快到达。谋划,则需要观势谋局、直抵核心。这三者只有协调配合,相互统一,方能实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

在某种程度上,纪录片创作生产和烹饪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所有与菜品相关的食材,要尽可能备齐,适时精心烹饪,就有可能推出一道色、香、味、形俱佳的美味大餐。

譬如,2020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为纪念这场打出军威、国威的抗美援朝战争,六安台自2019年底就开始谋划创作七集大型纪录片《抗美援朝中的六安人》。在创作中,团队克服了时间紧、任务重、地域广、联络难等不利因素,抢救性发掘记录了一批难忘的人和事,填补了当地一些关于抗美援朝战争历史的研究空白,同时也完成了这一被评为2020年度安徽省优秀国产纪录片、安徽新闻奖二等奖、安徽广电新闻奖一等奖的优秀作品。

五、主动融合,借助新媒体提升舆论引导力

当下,随着物质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普通百姓不再仅仅满足“观众”这种单一的角色定位,更愿意融入其中,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向更广泛大众传播的推手。

互联网搭建了媒体与受众之间的桥梁。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今天,使用新媒体已经成为受众的一种生活习惯。那种高高在上、我讲你听、单向灌输、不求回馈的硬性传播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传媒发展的需要,传统媒体只有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做好与新媒体有机融合,采用借船出海的方式,才能更好履行喉舌功能,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获得发展的先机。

譬如,这几年,六安台无论推出哪一部纪录片,都会有意识在事前、事中、事后营造氛围,采取启事、海报、大屏小屏互动等宣发模式,进一步强化融媒互动性,达到了“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向分发”的效果,让信息“活”起来,“传”起来,纪录片也因此有了更大的表意空间。

结语

纪录片是什么?智利导演古兹曼曾经作过“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像一个家庭没有了相册”这样的阐释。这看似直白却又含意隽永的解答,直到今天,与国与家,与士与民,仍有其深刻的现实意义。

时光向前,我们向上。当下的中国,日新月异,欣欣向荣,正是纪录片创作的最佳时期。那些正在发生的故事,连同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构成了当下纪录片创作取之不尽的宝藏。

身处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作为一名地方台的编辑记者,这些年能够有幸见证并记录,真切地触摸伟大祖国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聆听她铿锵有力的足音,幸莫大焉!立足本土、胸怀全国,选题恰当,精耕细作,地市台纪录片的创作生产依然大有可为。

(作者单位:六安市广播电视台)

责编:姚少宝

猜你喜欢
六安新闻奖纪录片
安徽六安:乡村直播 “云端”致富
纪录片之页
安徽六安:致力打好产业扶贫“特色牌”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河南10件作品获第27届中国人大新闻奖
六安茶香也袭人
吴月娘爱的,贾母不待见的,都是这杯六安茶
河北省第二十五届人大新闻奖获奖篇目
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评选增设审核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