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跆拳道教学的德育内容及其渗透路径

2023-07-23 02:35张娇宗育徽朱师怡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2023年3期
关键词:德育体育

张娇 宗育徽 朱师怡

摘 要:近年来,我国儿童体育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德育也得到足够重视,但目前在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方面还存在理念陈旧、方式固化、目标模糊等困境。只有德育与体育相互渗透,才能育体魂、健身心、强体魄。作为一项体育运动,跆拳道具有独特的德育价值,成为将体育与德育进行充分融合的适恰载体。基于跆拳道的十二字精神——“礼义廉耻,忍耐克己,百折不屈”,梳理出儿童跆拳道教学中蕴含的德育内容,包括指向自身(坚毅、自信)与他人(礼仪、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两方面,并总结出“明确德育目标—营造德育情境—升华德育效果”这一路径,以实现德育内容在儿童跆拳道教学中的渗透。

关键词:儿童跆拳道;体育;德育

中图分类号:G41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4-8502(2023)03-0089-09

作者简介:张娇,中国儿童中心跆拳道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跆拳道教育;宗育徽,北京体育大学硕士研究生,中国儿童中心跆拳道教师,研究方向为跆拳道教育;朱师怡,北京体育大学硕士研究生,中国儿童中心跆拳道教师,研究方向为跆拳道教育。

我国历来高度重视儿童德育工作,立德树人是当前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这是国家意志在教育领域的体现,也是新时代赋予教育的神圣使命[1]。“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着重阐述的重大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由此可见体育在“五育”中的重要作用。此外,体育本身也蕴含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资源、功能和价值,要激发体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价值,培养高尚的体育道德、体育风尚、体育精神,需要德育的涵养[2]。只有德育与体育相互渗透,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才能实现育体魂、健身心、强体魄的目标[3]。

跆拳道是朝鲜半岛流行的一项技击术[4]。自1995年中国跆拳道协会成立以来短短20余年中,跆拳道在我国发展迅速,可见跆拳道的运动魅力。作为一项体育运动,跆拳道具有独特的德育价值,因此,将德育融入跆拳道教学尤为重要。很多人错误地认为跆拳道是一项单纯的竞技对抗运动,跆拳道中不存在与“德”相关的内容。实际上,跆拳道誕生的目的就在于将“德”传递下去。跆拳道倡导“以礼始,以礼终”,学习的过程也是对意志的磨炼和道德品质的完善,在跆拳道教学过程中逐步培养儿童谦虚、忍让、克己、恭敬、坦诚等人格特质,让儿童在一种外在约束指导下,潜移默化地学会尊重,学会礼仪。也就是说,跆拳道是在不断锻炼学习者体魄的过程中,体现出强大的德育精神,其精神传承作用大于强健身体的作用[5]。因此,跆拳道是将体育与德育进行充分融合的适恰载体。

目前,关于在跆拳道教育中融入儿童德育工作的研究并不多。在以往关于跆拳道和德育融合的研究中,学者的主要研究重点是成人跆拳道或高校大学生课程中的德育,较少有学者将研究重点放在儿童跆拳道教育。当前,随着跆拳道教育的不断普及,儿童对跆拳道的参与度逐渐提高。跆拳道独特的武道精神及礼仪培养,都需要作为德育的主要形式渗透到儿童跆拳道教学训练中。因此,有必要充分发掘跆拳道教育中的德育内容,探索在跆拳道教学中融入德育内容的具体路径。

一、当前我国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发展困境

近年来,我国儿童体育事业快速发展,德育也得到足够重视,但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方面,还存在德育理念陈旧、德育方式固化和德育目标模糊等困境。

(一)德育理念陈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德育理念是德育的根本指导思想,提升德育理念是德育深层次改革的需要,是德育改革的最高境界。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符合现代人发展和社会发展要求的德育理念的主要特征是关怀人、关怀人的德性发展,或者说,它的根本精神就是以道德主体(儿童)的德性发展为本,走向主体—发展性的德育[6]。在建设体育教学中的德育理念时,应充分结合体育的学科特色,符合新时代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尤其是针对儿童的德育理念,还要符合儿童的生理、心理发育特点,能够有效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当前,我国体育教学中存在德育理念陈旧的问题,具体表现为:教师忽视完整意义上的道德责任,未能自觉承担知识传授、理智启蒙、价值引领、审美熏陶等多方面责任;不尊重学生的人性,未能完全做到将学生作为完整的人,未能做到充分尊重其人格、兴趣和需要;不尊重学生的个性,教学过程通常整齐划一,缺乏针对性,德育内容空洞,不贴近生活,跟不上形势发展和人的思想,也不符合儿童喜欢新鲜事物的规律[7]。

(二)德育方式固化

很多学者认为,“相对于教学的内容而言,教学的方式本身具有更为关键性的道德影响”[8]。然而,在实践教学中,教学方式的德育价值往往被忽略,具体表现有以下三种。第一种,德育内容缺失。体育教师往往更注重体育活动的组织和体育技巧的教学,缺乏德育内容的思考与设计。第二种,附加式德育。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生硬地“加入”德育内容,在传授知识技能后附加道德价值信息。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德育与知识教学是分离的,德育内容是体育知识、技能的附属内容,是一种附加式、孤立化状态,使德育渗透流于形式[9]。第三种,灌输式德育。在实践中体育教师仅关注教学内容中的德育资源,忽视方法的德育价值。例如,有的教师在教学中仍使用传统的灌输方式,简单地通过教师权威向学生灌输德育内容,要求儿童熟记德育内容并对相关行为进行机械化模仿。这些德育方式不仅无益于儿童真正领会德育的要领和内涵、真正理解和认同德育内容,甚至有可能让儿童产生逆反心理。而且这些固化的德育方式也未能发挥学生主体性、教师角色、师生互动、课堂氛围等方面的德育价值。

(三)德育目标模糊

我国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大纲及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德育目标主要体现在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遵守纪律、集体主义、顽强拼搏等方面。这些目标更重视公民道德或政治道德的教育,对学生个人道德品质关注不够,如此宽泛而抽象的意识形态化德育目标往往让任课教师很难把握与实施[10]。体育品德教育目标模糊,体育教学德育价值和功能泛化,导致体育教师对运动技能教学理解狭隘,限制了品德教育内容的生成;绝大多数体育教师往往随机选择德育内容进行目标设定,不能恰当、准确地把握品德教育的实施时机。由于不同的体育项目有其特定的德育内容,德育目标的设定应结合体育的学科特点以及运动项目的特征,选择更符合儿童发展的德育目标,使品德教育的实施更加明确、清晰。《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这方面已经做出努力,总目标之一是“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养成良好的体育品德”,结合核心素养的内涵将体育品德分为“体育精神、体育道德和体育品格三个维度。体育精神主要体现在积极进取、勇敢顽强、不怕困难、坚持到底、团队精神等;体育道德主要体现在遵守规则、尊重裁判、尊重对手、诚信自律、公平竞争等;体育品格主要体现在自尊自信、文明礼貌、责任意识、正确的胜负观等”[11]。

二、儿童跆拳道教学中的德育内容

跆拳道运动的十二字精神是“礼义廉耻,忍耐克己,百折不屈”。在跆拳道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健康的思想品质,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儿童在学习跆拳道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提升身体素质,还能够体悟跆拳道的文化内涵,接受品德教育,从而在道德层面获得更广阔的成长空间。结合跆拳道精神、教育价值以及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可将跆拳道教育的德育内容归纳为礼仪、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坚毅、自信五方面,其中坚毅、自信指向自身,礼仪、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指向他人。

(一)礼仪

跆拳道文化蕴含着儒家传统思想,这是因为在儒家思想中,礼是社会和谐规范的核心要素[12]。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传承并发展了几千年,其内涵深远,其核心在于仁、本质在于敬、基础在于诚、根本在于和[13]。跆拳道推崇“以礼始,以礼终”的尚武精神。将礼仪融入学习过程,是跆拳道教学的特色之一。

在儿童学习跆拳道的过程中,礼仪教育无处不在,不论是日常学习还是外出参加比赛,都有很多礼仪规范。在师生之间,上课之始和下课之时,学生应向教师敬礼、问好或道别;当教师指正学生动作或帮学生系道带后,学生应敬礼以表感谢;学生在整理道服和系道带时不能面对教师,以示尊敬。在学生和学生之间,为表达对同学的尊重与感謝,对练前后同学之间应相互敬礼[14]。在馆内学习时,学生在课前应穿好整洁的道服,将鞋子摆放整齐,更换衣服时将衣服叠放规整;临近下课时应主动收拾场地、摆放训练用具,爱护训练场馆,不随意乱扔训练用具;传递与接收物品时应使用双手。在参加比赛时,教师要求儿童严格遵守竞赛规则,比赛开始前和结束后向对手敬礼,比赛结束后主动走到对方教练面前敬礼,表示对对方教练员及运动员的尊重,同时也体现了一种谦逊、和平的心态。

跆拳道礼仪不仅局限于进行跆拳道活动时,还可以延伸到儿童的日常生活中,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实践礼仪。例如,儿童下课后应向教师敬礼表达感谢,日常遇到其他教师或前辈时应敬礼表示尊敬;儿童平时应自觉叠整衣服,规整物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15]。总之,跆拳道的礼仪教学能够培养儿童谦虚、恭敬、忍耐、尊重等礼仪品德。长期有效的跆拳道礼仪教育对于改善儿童的自我管理能力、诚实负责品质、爱护他人物品、感恩父母及礼貌礼仪等品德行为具有明显影响[16]。

(二)爱国主义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爱国主义是中华儿女最自然、最朴素的情感。要坚持从娃娃抓起,着眼固本培元、凝心铸魂,突出思想内涵,强化思想引领,做到润物无声,把基本要求和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把全面覆盖和突出重点结合起来,遵循规律、创新发展,注重落细落小落实、日常经常平常,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融入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17]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首要原则和重要基础,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爱国是立德树人的重要方面,也是德育的重要要求。

在儿童跆拳道教育中,爱国主义包含行为和情感两方面。行为方面主要体现在儿童进道馆时和上课前应向国旗敬礼,在整理道服和系道带时不能面对国旗,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以及对国旗的尊重。情感方面体现为尊重和敬佩民族英雄,树立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在跆拳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向儿童介绍为国争光的跆拳道奥运健儿,带领儿童共同关注跆拳道赛事中中国队的表现,使儿童受到感染和触动,激发儿童的爱国情感。教师还可通过讲解跆拳道相关知识,例如跆拳道的品势项目与太极八卦阵相关,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从而激发儿童对中华民族的自豪感与向心力。

(三)集体主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处于一定交往关系中的人,是历史的、现实的人,社会中的人作为个人存在,同时又是社会存在物。”[18]在追求个性发展的新时代,集体主义教育显得尤为重要。集体主义指个人从属于社会,个人利益服从于集体、民族和国家利益的一种理念或精神[19]。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基本道德原则,是重要的德育主题。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团结奋斗这一主题。团结才能胜利,不团结就会一事无成;奋斗才能成功,我们的一切成就都是不懈奋斗的结果。团结奋斗,正是集体主义的精神内核[19]。

在跆拳道教学中,教师会有意识地通过建设友善的集体文化营造环境影响力,引导儿童更好地进行协作。在练习时,组员之间根据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互相指正;有经验者主动带领初学者,初学者努力跟上有经验者,互帮互助,携手共同进步。在踢靶练习中,拿靶人根据踢靶人的身高、体重和能力,合理地引导其进行踢靶,搭档间相互磨合、相互配合,建立信赖关系。在集体展示品势时,为了达到动作一致,柔韧性好的儿童降低高度,柔韧性差的儿童尽自己所能,动作节奏快的儿童适当降低速度,动作节奏慢的儿童适当提高速度,通过相互配合,实现腿法高度和演练节奏的整齐划一。在协作游戏与小组展示中,组员之间要有“同享福,共患难”的集体精神;在儿童进行动作挑战前以及突破自我挑战成功后,其余儿童鼓掌表示鼓励,有助于增强荣誉感和团队凝聚力。通过参与大型赛事活动,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这些活动能够培养儿童的团队意识和团结协作能力,让儿童学会倾听他人意见,以集体为中心,尊重他人,乐于协作。

(四)坚毅

坚毅指个体对长期目标的坚持不懈和持久热情,包括努力持久性和兴趣一致性两个子因素,是个体在朝目标努力时所表现出的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调整的心理品质[20]。多项研究表明,坚毅能够对个体生活、学习及工作产生深远影响[21]。

跆拳道是技能主导类运动,每一个技术动作都离不开千锤百炼。这一过程是培养儿童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克服困难的良好契机。在日常练习中,儿童学习新动作要经过不断的分解练习、辅助练习和完整练习,同时还要提高相应的肌肉力量。这一过程既要求儿童有足够的耐心,克服技术学习周而复始的枯燥,对跆拳道保持一如既往的兴趣,又要求儿童有足够的韧性,忍受力量练习的劳累辛苦,保持努力的持久性。只有历经千万次基本功练习,才能最终成就基本动作的稳定性与标准度。在竞技比赛中,儿童即使处于落后或不利情境,也要自我激励、自我调整,相信有“翻盘”的机会,坚持拼搏到比赛的最后时刻。比赛结束后,教师应及时引导儿童正确看待胜负,增强儿童的抗挫折能力,总结经验不断突破,直至取得胜利。

(五)自信

自信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一个人取得成功必须具备的一项心理特质。树立自信的品质是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之一。自信的儿童不会轻易因挫折而否定自己,产生自卑心理,也不会因成功而自大、自负。

在学习跆拳道的过程中,时刻将自信体现在精神风貌中是极为重要的一点。儿童要“站如松,坐如钟”,时刻保持昂首挺胸的姿态,发声和喊口令要铿锵有力。在平时的学习和练习时不怯场,大胆自信地展示技术动作,敢于发言;当训练难度增大时,坚定信念,相信自己有能力实现目标,敢于挑战。在品势练习中,教师要求儿童做技术动作时伸展到位,大方干脆,眼神坚定,展露出十足的表现力。实战是对抗性较强的活动,有助于培养儿童的勇气和挑战精神,克服胆怯、退缩和软弱,从而变得更加自信和勇敢。跆拳道严格的晋级考试也是增强儿童自信的过程,每次晋级成功都是对儿童坚持学习的肯定,而不断获得成功是提升自信的基础。

三、在跆拳道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的路径

在跆拳道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需从细微处着眼,利用恰当的教学瞬间去发现、跟进和引导,将德育内容自然融入跆拳道教学中,发挥教学的德育价值,实现德育与教学的真正融合与统一。在跆拳道教学实践过程中,除预先设计的德育融入环节外,教师还应根据课堂中学生当下的某些行为举动、情绪反应或突发事件,采取相应的教学方式或手段进行德育干预,从而更有效地体现跆拳道教学中的品德教育。在跆拳道活动中,教师应基于跆拳道的专业特点,从教育目标、教育方法和环境创设等方面考虑,充分体现跆拳道的礼仪、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坚毅、自信等德育内容,并贯穿教学始终,探索出“明确德育目标—营造德育情境—升华德育效果”的德育内容渗透路径。

(一)明确德育目标

1. 将德育内容融入跆拳道教学目标

首先,作为一项体育运动,跆拳道教学应充分体现“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让学生通过科学合理的锻炼,在系统掌握跆拳道基本技术的同时,实现强身健体、提高身体素质是其重要目标。其次,由于跆拳道独特的德育价值,德育也应是跆拳道教学目标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制定跆拳道教学目标时,教师应充分考虑上述五方面德育内容,将德育内容融入跆拳道教学目标。教师在教授跆拳道技术的同时,要兼顾德育目标,循序渐进地渗透德育内容,避免附加式德育、灌输式德育。最后,在设计跆拳道教学目标时,教师要把推动学生的生命发展作为根本价值取向,避免评比、競争等功利性目的。

2.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体现德育价值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有正确的德育理念,即教学要尊重学生的地位和价值,尊重学生的个性和自主性,尊重学生发展的客观规律,促进学生实现全面、个性化、可持续的发展[9]。其次,教师要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即教学不是单方面传递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应该是一个所有个体共同建构有意义的学习生活的过程,强调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合作、探讨。在跆拳道教学实践中,充分体现德育内容。例如,严格规范场馆内的礼仪要求,引导学生养成向老师和同学敬礼、问好、道谢的习惯,进入场馆后面向国旗行礼,在训练课程正式开始前整理好自己的道服等。通过外在行为的规范和榜样示范,让儿童耳濡目染领会礼仪背后的深刻精神内涵,提升道德修养。引导儿童正视和克服训练中的疲劳、辛苦,及时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儿童的纪律性和集体主义,以及坚强勇敢、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等品质。引导儿童主动思考每一练习环节的关联性,激发儿童技术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促进坚毅品质的培养。引导儿童养成自己的事自己做,在家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的习惯,将跆拳道教学的德育影响扩展到儿童的日常生活中。

(二)营造德育情境

1. 注重情境教学,在情境中润泽儿童的心灵

在跆拳道教学中,运用具体、生动的场景激起儿童主动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将德育内容与相应的情境相结合,有助于儿童从整体结构上感知和掌握德育内容。例如,播放中国跆拳道运动健儿在世界大赛中的夺冠瞬间,使儿童感受坚持到最后一刻的拼搏精神,感受现场中国观众的欢呼雀跃声,激发儿童的爱国情感。和儿童一起观看跆拳道运动员在赛场上奋力拼搏,即使受伤、受挫也不轻言放弃的影像,让儿童分享自己的感受,培养儿童坚忍不拔的毅力。组织接力比赛和小组比拼,设置奖惩规则,创设“共患难,同享福”的竞争情境,小队队员之间取长补短,为自己所在的小队竭尽全力,时刻不放弃队友,有奖同享、有罚同当,增强儿童的集体荣誉感,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2. 营造积极、团结的班级氛围,重视课堂教学生活的道德化建构

营造积极向上、团结协作的班集体氛围,建构一种道德化的课堂生活,让同学之间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增强儿童的荣誉感和团队凝聚力。比如,当儿童学习动作遇到困难时,其他儿童一起为其加油助威,表达鼓励和信任;当儿童克服困难取得成功时,其他儿童一起为其鼓掌祝贺。另外,通过团队游戏带动班级氛围。例如,“搭肩下蹲”的游戏,要求全班儿童围成一个圆圈,左右之间相互搭肩进行下蹲练习,同时集体大声报数,完成教师规定的训练次数,中途有儿童的手从肩上滑落,使圆圈产生缺口,判定练习失败,须从头再来,直至完成规定次数。在如此激昂的氛围下,儿童之间相互信赖配合,整齐统一,团结奋斗。

(三)升华德育效果

1. 用实践提升德育效果

言而不行则无用,纸上谈兵无效果。学习金字塔理论指出,在塔尖,第一种学习方式是“听讲”,即老师在上面说,学生在下面听,这种我们最熟悉、最常用的学习方式效果却最差,两周后学习的内容只能保留5%;“做中学”或“实际演练”的方式,两周后学习的内容可保留75%。跆拳道教学不仅要将基本的道德规范传授给儿童,使儿童理解、明白和掌握,还必须通过实践,将行为习惯化,产生内化效应,促进良好品质的养成。比如,在儿童养成礼仪行为习惯的过程中,教师应时刻监督、指导儿童礼仪的实行,落实到具体行为规范中;面对难度增大的障碍训练,教师不只示范传授儿童跨越障碍的技巧,还要亲自辅助儿童成功跨越障碍,使儿童在实践中体会技巧的动作要领,克服恐惧心理,树立自信心等。

2. 以评价鼓励学生践行

评价是教学过程必不可少的一环,是对教学效果的直观呈现,也是对学生的激励手段。教师应参照教学目标,进行过程性和结果性评价,尤其是过程性评价,全面、客观地评价德育目标的达成效果。过程性评价可针对儿童的课堂表现,让儿童进行自评、互评,并撰写教師评语,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奖励。例如,可能有的学生技巧动作并不十分完善,但在学习过程中一直虚心求教、坚持不懈地练习,这时即可给予学生较高的评价。此外,还可利用家校协作平台,利用家长反馈,鼓励学生在家中和日常生活中注重践行德育价值,从而将德育融入生活点滴,升华到习惯成自然的境界。

四、结语

综上所述,跆拳道运动不仅具有强身健体的效果,还能提升儿童的道德品质。礼仪、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坚毅、自信是跆拳道教学中重要的德育内容和价值。教师应注意将德育内容有机地融入儿童跆拳道教学中,拓展儿童德育工作新途径,丰富儿童跆拳道教育新内容。为确保德育内容与教学的充分融合,教师不仅要在教学要素中挖掘德育资源,还要在教学过程中生发道德价值,通过教学过程实现对学生品德的熏陶,最终将立德树人思想切实落实在儿童跆拳道教育中。

【参考文献】

[1] 王树明,谢四元.“立德树人”背景下体育品德评价的困境与出路[J].体育学刊,2021,28(06):82-89.

[2] 陈克正.新时代高校“体育+思政”协同融合育人体系的构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09):152-154.

[3] 冯建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理据与策略[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57(03): 5-14.

[4] 肖丽.体育精神与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协同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20):16-17.

[5] 胡红权.高校跆拳道德育价值探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1,11(28):130-132.

[6] 周进炜.当代学校德育面临的困境与反思[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31(17):75-77.

[7] 班华.德育理念与德育改革——新世纪德育人性化走向[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4):73-80.

[8] 王晓莉,卢乃桂.当代师德研究的省思:与国外教学道德维度研究的比较[J].外国教育研究,2011,38(06): 79-84.

[9] 李菲.学科德育的困境反思与路径转换——基于教学伦理视角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23,360(04):92-97.

[10] 徐春峰.再议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中的德育问题——以具身道德理论为新视角[J].辽宁体育科技 ,2022, 44(03):117-121.

[11] 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EB/OL]. (2022-04-08).http://www.moe.gov.cn/srcsite/ A26/s8001/202204/W020220420582362336303.pdf.

[12] 赵玉才,王韧辰.以“道”习礼、育勤、养心、促智——浅论跆拳道在促进小学生德育发展的作用[J].当代体育科技,2013,3(10):57-58.

[13] 何川.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精神内涵及当代价值[J].作家天地,2021(24):157-158.

[14] 原军义.论跆拳道礼仪[J].体育文化导刊,2015(12):99-102.

[15] 蔡啸镝,王玲波,刘跃峰.跆拳道体育教学思政融入对中学生德育的影响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 20(14):112-113.

[16] 毛瑞秋.跆拳道对青少年意志品质影响的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10,32(04):82-83.

[17] 中共中央,国务院.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EB/OL].(2019-11-12).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1911/t20191113_407983.html

[18]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中共中央编译局, 编译.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1:119.

[19] 韩震.新时代为什么要重申集体主义教育[J].中国德育,2023, 341(05):1.

[20] DUCKWORTH A L, PETERSON C, MATTHEWS M D, et al. Grit: Perseverance and passion for long-term goals [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2007, 92(06): 1087-1101.

[21] 黎晓娜.教师支持、延迟满足与学生坚毅品质养成的关系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 621(06):92-94.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Chinas child sports industry has developed rapidly, and moral education has received sufficient attention.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difficulties in the infiltr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in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such as outdated concepts, fixed methods, and vague goals. Only through the mutual infiltr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and sports education can we cultivat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and build a healthy mind and sound physique. Taekwondo, with its unique moral value, has become an appropriate carrier for fully integrating sports and moral education. Based on the twelve-Chinese-character spirit of Taekwondo, which is known as “courtesy, righteousness, integrity, perseverance, and unyielding,”, this paper writes about the moral education content of childrens Taekwondo teaching in two aspects, including self (perseverance, self-confidence, etiquette) and others (collectivism, patriotism), and summarizes the path of “clarifying the moral education goal - creating moral education context - sublimating the moral education effect” to achieve the penetr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content in childrens Taekwondo teaching.

Keywords: Childrens Taekwondo; Sports; Moral Education

(責任编辑:张欣蕾)

猜你喜欢
德育体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我为体育狂
论清末体育热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