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精神传承视角下地球物理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调整

2023-07-24 02:12韩复兴曾昭发卜力平马国庆徐驰李洪丽
高教学刊 2023年20期
关键词:吉林大学学院专业

韩复兴 曾昭发 卜力平 马国庆 徐驰 李洪丽

摘  要:高校教师是人才培养的主体,教师持有什么样的价值取向,熏染的学生就具有什么价值判断,就具有什么样的人生追求。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是我们永恒的主题。打铁必须自身硬,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具有励精图治、潜心教学、刻苦钻研的良好传统。数十年言传身教、耳濡目染、人才辈出,培养多名院士和不计个人得失的地学中流砥柱,也拥有黄大年老师这样的“时代楷模”“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到目前为止,学院毕业的校友有8位成为两院院士,这还不包括曾经在我院工作的老师、外籍院士和外国院士。该文从院士的培养来简单论述学院在人才培养文化传承方面的改革。

关键词:院士培养;地球物理;人才培养;科学家精神;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20-0024-04

Abstract: Teach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the main body of talent training. What kind of value orientation teachers hold means what kind of value judgments and life pursuits their students have. For whom to train people, what kind of people to train, and how to train people is our eternal theme. Blacksmithing must be hard on its own. The College of Earth Explor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Jilin University has a good tradition of hard work, dedicated teaching, and assiduous research. After decades of teaching by words and deeds, and many talented people, the university has trained many academicians and a mainstay of geoscience regardless of personal gains and losses, and it also has such the "model of the Times" and "National Excellent Communist Party member" as Mr. Huang Danian. So far, 8 alumni who have graduated from the college have become academicians of the two academies, excluding teachers, foreign academicians and foreign academicians who have worked in our college. The following briefly discusses the reform of the college in the aspect of talent training and cultural inheritance from the training of academicians.

Keywords: academician training; Geophysics; talent training; the spirit of a scientist; cultural inheritance

基金项目: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基于地球物理数据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LJY202131602295);吉林大学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立项“面向大数据时代的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改造升级探索与实践” (无编号)

第一作者简介:韩复兴(1981-),男,汉族,陕西西安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地震波传播与成像方面的学习与研究。

*通信作者:曾昭發(1966-),男,汉族,广西桂林人,博士,教授,院长。研究方向为工程与环境地球物理科研和教学。

吉林大学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前身为原长春地质学院应用地球物理专业与应用地球化学专业。1952年东北地质学院(1958年更名为长春地质学院)成立之初就设立了地球物理勘探专业、金属与非金属地球物理勘探专业、石油与煤田地球物理勘探专业和放射性地球物理勘探专业。1959年入学学生所有专业改为5年,1960年增设航空地球物理专业,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后,学院恢复四年制本科招生,1980年,金属与非金属地球物理勘探、石油地球物理勘探、航空物探合并为应用地球物理专业。1977年成立的地球化学与勘查专业于1994年更名为应用地球化学专业。1998年因教育部高校本科专业目录的调整,应用地球物理与应用地球化学等专业合并为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并一直沿用至今。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长春地质学院为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应用地球物理、应用地球化学等十个专业为硕士学位授予学科专业。1988年,应用地球物理专业被评为全国重点学科。1993年,应用地球化学专业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02年,应用地球物理学科再次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2007年,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二级学科顺利通过国家评估。吉林大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被确认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2008年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被批准为国家级一类特色专业,2010年开设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应用地球物理)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班以及李四光实验班。2012年应用地球物理教学团队获批国家级教学团队,2014年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首批通过国家工程专业认证,成为行业专业认证的标杆,2018年地球物理学专业获批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建设学科,2019年勘查技术与工程首批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年地球物理学专业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同年,勘查技术与工程、地球物理学专业开设荣誉课程体系。

一  文化传承与教学体系改革

吉林大学地球物理类人才培养经历了实践教学体系(2009年,吉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卓越人才培养体系(2014年,吉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理工融合人才培养体系(2018年,吉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的不断优化,形成了以科学家精神引领、先进培养理念育人、理科工科专业融合、优质教学资源优化、评价管理体系多元化五维度为一体系,构建了以家国情怀、社会需求、创新能力为导向的“五维一体”地球物理类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了一批有理想信念、创新能力强和国际视野广阔的一流人才。到目前为止,培养的8位中科院、工程院院士以及外籍院士按照时间顺序如下。

何继善,1960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物探系(现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滕吉文,1956年毕业于东北地质学院地球物理系(现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徐世浙(已故),1956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地球物理勘探系(现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高锐,1977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地球物理勘探系(现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1981年获该校硕士学位,201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吴丰昌,1989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勘查地球化学专业(现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201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成秋明,1982和1985年分别获长春地质学院(现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学士和硕士学位,201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林君,1982年1月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应用地球物理专业(现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1988年获硕士学位,201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底青云,1987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应用地球物理专业(现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1990年获应用地球物理专业硕士, 202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仰华,1983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应用地球物理专业(现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2021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

(一)  传承科学家精神,注重专业使命感提升

学院成立以来,特别注重科学家精神的引领,构建了“研、严、妍”地球物理类人才培养理念,“研”究育人环境、提升教师的教学研究水平和研究教学的水平,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严”即严格的教学管理、构建严谨的教风、学风和培养严肃的学习态度。“妍”是鼓励精英教育、个性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从而让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实现积极向上的精神塑造和追求,提升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1  使命与担当为先,顺应时代发展的精神传承教育

地学精神是培养地球物理类人才的基石。从传承早期的“三光荣”(以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四特别”(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精神,李四光先生崇尚科学、埋头苦干、勤于实践的精神,到黄大年先生的至诚报国、敢为人先、淡泊名利,动态调整为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的精神传承内容。在此基础上,学院2009年成立“李四光地球物理试验班”,2010年成立“应用地球物理卓越工程师班”,并在2017年将“应用地球物理卓越工程师班”命名为“黄大年创新班”,与“名人”共成长,让思政融入课堂,从地学精神、到民族担当、国家使命,进行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内动力培养,对爱国主义进行系统阐释与创新表达,要担负时代使命,在担当中历练,在为国尽责中成长。

2  厚植涵养师德师风文化,增强教师综合能力,不断提升自身素质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学院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始终将“地质人精神”和“黄大年精神”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激励教师以德正身、率先垂范、潜心育人,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先立德为师,再立德树人。营造优良师德师风,鼓励教师将遵守学术规范、恪守学术道德、涵养科学精神、勇攀知识高峰作为自觉追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同时,学院特别注重课堂教学,将专业教育与课程思政融合,不断挖掘地学学科思政元素,将地学精神、黄大年精神融入教学大纲和培养方案,提高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和水平,进而带动整个课堂教学。

3  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重,满足时代进步的培养目标定位

吉林大学地球物理的专业特色为“全、新、强”。全:地球物理手段齐全,全方位育人;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时更新教学内容;强:办学条件好,师资力量强,培养的人才能力强。依托“研、严、妍”人才培养理念,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形成端正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在专业上百花齐放,个性发展。学院自成立以来一直将育人为本作为根本要求,改革创新作为强大动力,提高质量作为核心任务,注重学生的学习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使其能够适应行业发展需求,能够处理实际生产问题,并有能力进行进一步的学业深造。

(二)  注重理论基础知识,拓宽专业口径

作为应用学科的人才培养体系,强调专业课内容的设计和教学重要的同时,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设计和学习尤其重要,决定着学生的未来发展潜力和创造力,所以学院一直坚持素质、知识和能力的综合培养。纵观古今,从人才成长的综合史来看,只有基础牢固、好的素质、丰富的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才能有好的发展前途。

在长春科技大学期间,1998年学院组建了勘查技术与工程“基地班”,并出台了全新的专业大类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重点是注重基础、拓宽专业口径按勘查技术与工程大类培养人才,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

2000年合并到吉林大学期间,在宽口径的基础上,以提高學生实践能力为目标,开展了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研究与实践,建设了校内外实践教学实践基地,形成了新的实践教学体系。

自2005年以来,借助教育部“教育质量工程”,进一步深化改革实践与创新,在国家教学团队、特色专业、精品课程、规划教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等取得了系列成果,构建并实施了应用地球物理卓越人才培养体系[2]。

自2009年以来,依托吉林大学地球物理理、工学科综合优势,通过课程体系和实践训练中的学科交叉与渗透,保持地球物理学学科的完整性,培养适应当代地球物理学科与技术发展特点和需要的精英型人才,构建并实施了理工融合人才培养体系。

在学院的人才培养体系演变中,有很大的内容体现在公共基础和专业基础知识和素质的学习上,目的在于为学生打下一个坚强的学科基础,便于学生后期的发展。

(三)  构建“理工融合”的教学模式,融合与优化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优势教学资源,培养满足当前社会需求和创新能力突出的人才

1  理论与实践教学模式相融合,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理论实践一体化”育人

按照“理论实践一体化”模式构建理科和工科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模式、内容,合理规划课堂实验与校外实习内容,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设计教学内容,注重掌握技术背后科学道理的培养,强化创新能力培养。

2  教师队伍和课程体系优化

在师资队伍建设,青年教师培养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研究方面不断努力创新,与时俱进。通过培养方案、教学大纲的制定和修订,制定课程结构合理、目标定位准确的课程体系;通过课堂教学、实习实训、社会实践的教学体系研究与设计,实现从侧重“传授知识”到重在“发展素质”,从“以教为主”到“以学为主、教学相长、实践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整个教学课程体系的转变。学院一直十分重视课程建设工作,确立了“遵循本科教育发展规律,以学院人才培养目标为建设依据,以改革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为重点,以加强课程教学基础条件为保障,构建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于一体的课程体系”的课程建设思路。制定了“优先重点建设传统优势专业主干课程(包括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带动其他专业主干课程建设”的总体课程建设计划。通过采取加大课程建设组织领导、加大课程建设投入力度、改善教学条件、改善有效激励机制等措施,积极开展学院课程建设工作。

3  校内与校外资源综合,创建优质高校与社会协同实践育人环境

发挥校外单位“先进理念、先进设备、先进企业文化”优势,共同打造高校与社会协同实践育人环境。与行业龙头合作,创建优质校外实习基地,如大庆钻探工程公司-吉林大学工程实践中心等,充分利用企业提供的贵重仪器,开阔学生视野。

4  国外和国内教学资源相融合,建立国际名师全英文授课体系

拓展国际合作疆域,初步形成在亚洲、美洲、欧洲的合作布局,与国际知名大学开展3+1+1联合培养,有效结合国内外的教学资源;同时引入国际名师全英文授课,不断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

5  教学和科研相融合,以研究促进和优化教学内容

建立高校与科研院所的合作,通过科研促进教学的发展,以科研成果来进一步补充教学资源;结合课内外大学生创新实践教育、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研究规划,促进教学内容的检验与提升。

(四)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管理体系,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化

高校的本质任务是人才的培养,为国家培养人才,解决国家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培养方案的制订必须将社会目标需求作为教学建设的重要依据。自2009年黄大年老师回国以来,面对国家战略需求提出的深地探测计划,依托这个大的战略需求,吉林大学就培养了三位院士。因此,针对不同班级性质建立多元化的评价管理体系,突出专业特色和个性化培养,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化。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1  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针对理工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创建“李四光地球物理试验班”与“应用地球物理卓越工程师班”等,对不同班级的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以“妍”为本,鼓励学生百花齐放、彰显个性、提升创造力,鼓励个性化发展和全面发展教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兴趣提升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举办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学科竞赛等,通过实践提高其创新能力[3]。依托先进生产理念、先进的仪器设备、先进企业文化的“三先”理念,建设国家级校外实践基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创新意识。

2  创建专业个性化的管理模式,因材施教

建立本科生班导师制度,理科班配备理学方向导师,工科班配备工学方向导师,学生可以直接和导师沟通专业问题;按学科方向组建教研团队,开展教学方法研讨和改进,推进开展翻转式课堂、线上线下融合课堂等,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培养。

二  人才培养体系取得的效果

(一)  先进人才培养理念促使学生社会担当与求真创新意识提升

在科学家精神引领培养模式有力支撑下,学生综合素质和求学创新能力逐年提高。自李四光(地球物理)试验班(2009年起)和卓越工程师班(2010年起)创立起,高质量地球物理类人才培养效果显著,屡获长春市十佳班级和吉林大学十佳班级等荣誉。学生牢固树立“为国而学”的报国理想和“为社会所用”的担当意识,自主选择攻读研究生学位人数逐年上升,其中近半数被北京大学、中科院和中国科技大学等高水平研究机构录取。部分优秀毕业生优先选择偏远或艰苦地区就业,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与发展,吃苦耐劳精神得以提升。

(二)  学生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国际化视野显著提高

学生参与多类学科竞赛和科研项目数量逐年上升,每年近10%学生完成学术论文发表和专利、软件著作权登记。学院每年派出短期访问团出访英国、新加坡和韩国等多所名校及科研机构,参加学术会议、进入名师课堂、开展野外实习、加强合作研究。出访学生超过总人数的10%,出访交流数量和质量持续增长,国际化视野得以开阔,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保障。

(三)  个性化培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

通过一系列改革的实施,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学生依据自身兴趣与特长,积极参与数学建模、计算机设计、专业知识技能等竞赛,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和社会实践活动等,覆盖率达90%以上,每年个人获奖达100余项。毕业生响应国家需求及地方建设,投身各领域,积极从事科学研究、实际生产及乡村基层服务工作,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

三  结束语

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调整,都离不开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目前面对国家新工科战略和“双一流”学科发展需求,学院人才培养调整为科学家精神引领、先进培养理念育人、理科工科专业融合、优质教学资源优化、评价管理体系多元化等五维度为一体系,构建了以家国情怀、社会需求、创新能力为导向的“五维一体”地球物理类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实现深化教学改革、提升培养质量的目标,培养黄大年式的学生。60多年来,学院为我国地质生产和科研单位培养了大批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包括8名中科院、工程院院士、国家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研究与生产单位技术负责、知名学者和杰出青年。其中有的已经走上了国家高级领导岗位,为我国地质矿产资源勘查、能源勘探开发和国家重大工程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 刘财.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立德树人 尊师重教——2019年9月10日教师节表彰大会上的教师代表发言[EB/OL].http://rsgl.jlu.edu.cn/info/1027/2436.htm.

[2] 劉财,杜晓娟,陆继龙,等.应用地球物理卓越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3(12):36-38.

[3] 于平,焦健,马国庆,等.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过程管理方案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17,14(18):237,239.

猜你喜欢
吉林大学学院专业
初等教育学院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征稿简则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征稿简则
《吉林大学学报( 理学版) 》征稿简则
吉林大学等二医院王金成教授简介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学院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