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太守行》文本解读

2023-07-24 08:47崔丽媛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3年6期
关键词:文本解读色彩初中语文

崔丽媛

摘 要 《雁门太守行》选自统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对这篇课文进行深入的文本解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深层思维,让学生在深度解读中,体会古诗的艺术特征和文化底蕴,并由“这一篇”迁移到“这一类”,强化学生的古诗词阅读与鉴赏能力。本文以《雁门太守行》中的色彩描写、创作背景等为探究的重点,从“关注色彩,描摹意境”“勾连群文,强化体验”两个角度,解读古诗词的主旨与特色。

关键词 初中语文 《雁门太守行》 色彩 文本解读

《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的代表作。李贺素有“诗鬼”之称,其诗歌作品风格诡谲,善于锤词炼句、大胆想象,从而营造出一种绮丽奇特的意境。但是,李贺诗歌的诡谲绮丽,也往往成为学生解读其作品的难点。围绕诗歌的语言文字、背景信息等展开多元化的分析,既可以帮助学生突破难点,还有助于让他们感受到其中的色彩美、意境美。

一、关注色彩,描摹意境

李贺之所以被称为“诗鬼”,是因为其诗风奇特、意境诡谲绮丽,而色彩词的广泛运用,是李贺营造意境的重要方式。在解读诗歌文本时,我们一定要关注文本中的色彩词,利用色彩词描摹诗歌的意境,体会其作品的艺术风格和审美特质。

诗歌的首联“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体现了作者奇妙的构思和卓越的想象力。从作者的视角来看,眼前凶猛来袭的敌军,就像天空中翻滚的黑云,带给人一种强烈的压迫感。解读此句时,学生不免会产生疑惑,作者为何要将激烈的战事描绘为“黑云”?教师可以联系生活经验,让学生想象,在暴风雨到来之前,原本光彩艳丽的天空,会瞬间暗淡下来,一大片乌黑的云笼罩天空,这与敌军来犯时万马奔腾、烟雾蔽日的氛围十分相似,都给人一种紧张之感。在这里,作者以“黑色”为主色调,描摹出一种压迫感极强的意境。而“压”和“摧”两个动词,更凸显了情势的危急和紧张。下句,作者以“甲光”起势,意为守城战士身上的铠甲映照着最后一抹阳光,这一抹阳光犹如闪闪发光的金色鳞片,在黑色背景下显得尤为耀眼。借助这一强烈的色彩对比,表现了作者战胜敌军的决心,也描绘了我军将士严阵以待的场面,通过黑、金两种颜色的对比,营造了十分紧张的战前氛围,给人一种强烈的震撼。

诗歌的颔联“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作者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将两军激烈交战后悲壮的意境描摹得十分形象。学生可从“秋色”一词中了解到,此时正值深秋时节,结合边塞地区的自然风貌可知,深秋时节的天气寒冷、气氛阴森,战争的号角声不断响起,给人一种凝重、沉郁和阴森可怖的感受。战争过后,作者以“塞上燕脂凝夜紫”一句,将鲜血浸染后的土地比喻为女子用的胭脂。学生可能会认为作者用词不当,因为这些浴血奋战的将士用他们的生命保家卫国,诗人却将他们的鲜血比喻为胭脂,不否显得有些轻浮呢?而事实并非如此,作者以卓越的想象力,将被血液浸染的土地比喻为紫色的胭脂,是有事实依据的。经过一个深秋的夜晚,原本鲜红的血液,经过冷风的吹打、沙土的覆盖,已经成为一种悲壮的“紫色”,这既是对战争的写实描写,也是用艺术化的手法营造了一种悲伤、浓郁的战场意境。

诗歌的颈联“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到了此联,诗歌的色彩稍显暗淡。在解读此句时,为了让学生领会诗词的含义,最关键是让他们了解“易水”这一历史典故,教师可以结合“荆轲刺秦王”的典故,引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诗文内容,借此展开诗词解读。虽然学生并未看到色彩词,但是他们也能体会到一种暗淡、萧瑟的色调,并深刻地感受到悲壮的情感基调。

诗歌的尾联“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与前三联有所不同,此句的色彩浓烈、艳丽。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学生应先解读“黄金台”这一典故,明确其历史源流,理解诗人引用此典故的目的,即“报效祖国的决心”。从色彩上看,“黄金”一词凸显了暖色调的特征,相比于前三联,作者以闪闪发光的金色为主,将自身以及守国将士的乐观心态表现出来,凸显了他们为国征战沙场的决心,这种情怀让人深受感动。

从全诗的内容出发,作者以其卓越的想象力、观察力和文学表达力,描摹了一幅色彩斑斓、浓郁的画面,将战争的场景以极富艺术气息的方式呈现出来,改变了以往边塞诗沉闷、萧瑟和荒凉的色调,融入了一抹诡谲、绮丽的色彩,而通过色彩的转换,诗人也将自身的情感变化寄寓其中,体现了他从沉闷紧张、凝重压抑到高亢激昂的情感转变,展现出了李贺高超的艺术创造力。

二、勾连群文,强化体验

文本解读不仅仅局限于“这一篇”,还要从“这一篇”过渡到“这一类”,通过这样的过渡和转换,学生便能熟练且扎实地掌握文本解读的方法,也能够不断强化自身的阅读体验。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编选了体裁、题材丰富的古诗词,在文本解读教学中,我们要由《雁门太守行》这一篇古诗词,关联与之具有相似性特征的多篇古诗词,让学生在勾连群文的过程中,归纳和概括这一类古诗词的共同特征、艺术风格,使他们在对比阅读的过程中,强化自身的审美鉴赏、文化感知体验。在此基础上,学生不仅能理解此篇古诗词的内容和主题,还能在拓展化的群文阅读活动中,积累丰富的文学常识和历史知识。

从色彩渲染的角度勾连群文。前文中我们提到,李贺之所以被称为“诗鬼”,与其善用色彩息息相关,在其创作的诗歌中,不乏色彩浓艳的作品,如《残丝曲》中的“绿鬓年少金钗客,缥粉壶中沉琥珀”,《感讽》中的“秋凉经汉殿,班子泣衰红”等。教师可以将这些色彩浓艳的诗歌,作为群文阅读的资源,构建起“李贺诗歌中的色彩意象”的群文阅读体系,让学生从色彩词的运用效果、象征意义等不同的角度,展开项目化、深层次的解读和品鉴活动,于对比中体会李贺在色彩运用上的独到之处,由此达到勾连群文、强化体验的目的。

从衰亡意象的角度勾连群文。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李贺在描写衰亡的意象上独具造诣。经人统计和归纳,李贺的诗歌中,出现最多的一个字是“老”,其次为“寒”“断”“愁”“死”等,从这可以看出,李贺不仅是一个善于描写衰亡意象的诗人,他还对写“死亡”有着特殊的偏好。基于这一共同特征,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将《雁门太守行》《塞下曲》《客游》《过华清宫》等古诗词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群文体系,让学生总结和概括李贺在写“死亡”时的特征,引导他们展开对比解读,从诗歌的意象、视线变化等不同的角度,明确其语言特色、艺术手法、文本主题等。在对比群文时,学生能收获不同的阅读体验,其文本解读的深度也能不断加强。

在文体意識和单元意识的驱动下,我们围绕着关注色彩和勾连群文等不同方面,指引学生描摹古诗词的意境、探究诗人的情感,强化其阅读体验,让他们明确同类诗词的异同点,推动他们从“这一篇”的文本解读活动中积累经验、总结方法,并于“这一类”的文本阅读中体会和感受文本背后隐藏的审美、历史和文化价值,明确其间的关联。经过这一拓展式的文本解读活动,可使学生的阅读广度、阅读深度大大增强。

[作者通联:山东淄博市张店区第八中学]

猜你喜欢
文本解读色彩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神奇的色彩(上)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语境层面的文本解读策略
春天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