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中的一年四季

2023-07-25 20:22
关键词:农具葫芦瓷器

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秋天的风景是寂静旷远的。这一期,我们跟随文物来到了秋天。有人说秋天是美丽的季节,有人说秋天是伤感的季节,也有人说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还有人说秋天是萧瑟的季节……在每个人的眼中秋天都有不一样的风景,古人眼中的秋天是什么样的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书画中的“层林尽染”

《月下把杯图》是南宋马远的传世精品。所绘的是十五中秋美景之夜,一轮圆月高挂空中,照得天地是那么的明亮。在美月美景下,恰逢远方多年不见的好友来访,这让在家中睹物思友的主人,立即增添了极大的精神欢乐。画面上的主人,体态轻盈,举止文雅,面如春风,手中把杯迎友,显得甚是亲密愉快。旁有四童仆,一侍立待呼,一侍果备用,另一侍酒小童,正在回望另一侍琴上台阶的半隐文童。整幅画面虽只写主仆六人,然内含笔墨神态各异,颇具生动真趣。月下空旷的山林幽雅静谧,然而月色中,依旧挡不住良辰和美酒。

《鹊华秋色图》是元代画家赵孟頫所作。描绘的是济南东北华不注山和鹊山一带秋景,画境清旷恬淡,表现出恬静而悠闲的田园风味。画中是一片辽阔的泽地和河水,从近景直伸展到远处的地平线。在这好像无际的平远景上,最重要的是两座山:右方突立的是三角形,双峰笔直的华不注山;盘踞在左面的是鹊山,形如面包,又如水牛的脊背。画题就是由这两座山而起的。鹊华二山与近景之间,树木紧多,疏落散布,有杨树、稚松及其他各类。画的左方,可见山羊四五只,在几所简陋的茅舍间啮食。水边轻舟数叶,舟中渔叟正安静地工作。其时正是秋天——一片宁静,有的树叶已脱落了,有的亦赤黄相间。然而村人对这些美景浑然不觉,只埋头于他们日常的生计。

瓷器上的“一叶知秋”

秋叶,飘零而凄美,却又充满了灵动的生机。翻看中国古典文学的书页,吟咏秋叶的名篇佳句层出不穷。王昌龄的“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布卷夜来霜”,戚繼光的“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古人也喜欢秋叶,他们有的将秋叶描绘在各种瓷器上,有的则制作一些秋叶形状的瓷器。清乾隆黄釉描金秋叶形笔掭酷似一枚秋叶,自叶柄至叶尖通体遍饰莹亮晶润的黄釉,黄中泛红。叶面上的脉络均以描金勾画,栩栩如生。笔掭底端也雕绘出清晰的纹路,上下相合,宛若两片在秋风中飘落的红叶。所造物件造型大方新颖,釉色华贵,惟妙惟肖,几可乱真。

农具中的“丰收喜悦”

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很多农作物都是在秋季成熟的。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源远流长的农耕文明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母体和基础。农业是立国之本,小小的农具身上更是凝聚了千百年来世世代代农人的智慧,农具曾是农耕时代最重要的生产器具,如今伴随着农业的现代化,一些传统的农具也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下面就带大家了解几件古代农具。

铁齿耙是一种翻地的农具,用于表层土壤的耕作,耕作深度一般不超过 15 厘米。铁齿耙由木把、耙头组成,因耙头有铁齿,故得名。使用时手握木把,把耙头往前甩,铁齿插入泥土,向后拉耙,把土翻松。铁齿耙在古代既是农具,也是武器,因为铁齿锋利似钉,攻击性强,曾经是古代军队中犀利的武器,《西游记》中猪八戒使用的兵器就是九尺钉耙。铁齿耙和木犁是古代农业耕种中必不可少的两种农具,农村中的铁匠和木匠都能制作,一般是先用木犁把田地翻一遍,再用铁齿耙把田地加工整齐,最后进行播种,铁齿耙和木犁均由牲畜拉动,人力掌控。这件南北朝铁齿耙,制作规整,铁齿锋利,尺寸较大,耕种范围较广,极大地提高了劳动效率,促进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

点葫芦是一种播撒的农具。因为最初的点葫芦就是用葫芦制作,故得名。在葫芦上下两端各取鸡蛋大小的两个孔洞,在葫芦底孔安个牢固的木柄,葫芦顶部的孔是为装谷种用的,使用时要把它堵上,一旦里面的种子点没了,可以续加。后来经过改良,把葫芦改成用四块薄薄的板子钉的四方小木桶,上端系牢一条细长的布袋,用来装种子,使用时左手提木桶,把装满种子的布袋放在肩膀上,右手拿根木棍在木筒上有节奏地敲打,让里面的种粒自动流下来,均匀地撒在刚刚被翻耕过的田地里。这件清代点葫芦是经过改良后的农具,使用简便,播撒均匀,是清代东北地区常见的农具,促进了清代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进步,使得东北地区成为我国名副其实的“粮仓”。

秋天的色彩五彩斑斓,在书画、瓷器、农具中我们体验了秋天的多样,下期我们将继续走进千变万化的冬天。

(部分图文来自网络)

猜你喜欢
农具葫芦瓷器
古代农具“奇妙夜”
“葫芦镇”上喜事多
写意葫芦
击打式谷物加工农具
瓷器中的文人雅趣
解析元代瓷器——釉里红瓷器和钧窑瓷器
农具印象
宝葫芦
2008年至2016年4月罐类瓷器成交TOP20
农具史话:耒耜、耧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