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5E”教学模式设计与实践

2023-07-26 09:07顾睿
高考·上 2023年5期
关键词:环节探究教学模式

顾睿

摘 要:普通高中地理教学中,“5E”教学既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亦是完整的教学环节。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中构建“5E”教学模式,不仅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强化了学生的实践探究,发展了地理核心素养。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应当基于主体性、灵活性以及层次性的原则,精心设计“引入”“探究”“解释”“迁移”“评价”教学环节,全面提高地理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中地理;5E;教学设计

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区域性的特点,其复杂的地理原理、规律等,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以深入地理解、掌握和应用。伴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以发展学生地理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教育,要求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中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通过教学方式的转变实现启迪学生地理学习思维、吸引学生地理学习注意力的目标[1]。“5E”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构建,这一以“引入、探究、解释、迁移、评价”为主线的地理教育模式,符合地理新课程改革的思想,是高中地理教师发展核心素养、助推地理教育改革的有效手段。

一、高中地理“5E”教学模式内涵

探究基于“5E”的高中地理教学课堂,对“5E”教学模式内涵的深入解读,是教师深化教学研究的关键。本部分,笔者采取了文献研究的方式,依托中国知网平台,搜集并梳理了有关“5E”教学模式的研究文献发现:与其说“5E”是一种教学模式,不如说其是一个“学习环”,具体如下:

(一)引入(Engagement)

“5E”教学模式中,“引入”是第一个教学环节。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也时常将“引入”定义为“导入”,是教师为后续教学环节做铺垫开展的教学活动。一般而言,教师“引入”的方式有很多,如情境引入、问题引入、复习引入等[2]。多元化的引入方式,其主要目的是同一的:集中学生注意力,启迪思维,提高质量。

(二)探究(Exploration)

“探究”是“5E”教学模式的中心环节,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地理教学中教师启迪学生地理学习思维的重要环节。一般而言,在“探究”环节,教师可以采取问题教学的方式,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强化合作交流,以助推“探究”目标的实现。

(三)解释(Explanation)

“解释”环节,可以是教师结合学生的探究情况,基于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困难等提供适当的解说、阐述;也可以是教师就教学中一些重要的概念、定律和理论等进行系统化的讲解,以深化学生对地理理论知识的认知,提高教学质量[3]。

(四)迁移(Elaboration)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迁移”指搬动、转动,指从一地到另一地。而在教育实践中,“迁移”指代的是学生对已学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在“5E”教学模式中,“迁移”呈现于应用环节,是教师将理论知识应用于教学实践的过程。在教育改革背景下,强化学生的迁移能力培养至关重要。

(五)评价(Evaluation)

在教学实践中,评价是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具有较强的导向性、诊断性作用。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通过正式与非正式评价相结合、过程性和结果性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以評促改,助推高中地理高效教学课堂的构建。

二、高中地理“5E”教学模式应用现状

从上述关于“5E”教学模式内涵解读可以看出:5个“E”构成了完整的教学环,不仅充分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深化了教师的引导与评价[4]。可以说:“5E”教学模式是教育改革背景下教师创新教学课堂,引领学生实践探究的重要教学模式。但通过笔者的深入调查研究可见:教学实践中,教师对“5E”教学模式内涵和外延把握不明,教学环节应用不科学、不充分等,影响了最终的教学效果。

一方面,很多高中地理教师对“5E”教学模式不了解。21世纪初,我国便已经引入了“5E”教学模式。但时至今日,依然有很多教师对该教学模式不了解。一些教师表示:教育改革发展以来,很多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如同雨后春笋,因此,教师很难深入把握每一个新型的教育模式。

另一方面,教师“5E”教学环节的构建不够完整。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5E”是一个完整的教学环节。在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可能仅仅沿用了其中一两个教学环节,如引入、探究等,但很少有教师基于“5E”构建完整的教学环,从而影响了“5E”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与实施。

整体而言,如今的高中地理教学中,“探究”“迁移”等教学环节较为欠缺。以单向讲授为主的地理教育,无形中压缩了学生探究的空间,同时也影响了学生迁移应用能力的培养。

三、基于“5E”教学模式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的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近年来,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模式,已然成为教育改革背景下“老生常谈”的话题。就高中地理的教学而言,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是否关注“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育模式,是否以发挥学生地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为教学目标,决定了高中地理课程改革标准的贯彻落实与学生地理核心素养是否实现。“5E”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强化“自主、探究”的新型教育模式,其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构建,更加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遵循“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原则,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优化地理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二)灵活性原则

基于“5E”的高中地理教学模式构建,要求教师在地理课堂中遵循灵活性的原则。所谓灵活性的原则,即高中地理教师在构建“5E”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并非一板一眼地按照“引入—探究—解释—迁移—评价”教学环节展开教学,而是基于教学内容、基于学生主体,灵活地开展教学实践而非生搬硬套。唯有教师在遵循模式的基础上“去模式化”,地理课堂教学的质量才能够得以不断提升。

(三)层次性原则

“5E”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构建,其教学环节之间是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5]。作为高中地理教师,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也深刻认识到:教育没有捷径,唯有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容易到困难的教学程序,方能够树立学生地理学习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在构建“5E”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应当遵循层次性的原则,结合模式中既定的教学环节和教学流程,层层深入、层层递进,并立足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以及生活背景,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开展教学,促使学生的认知发展呈现螺旋上升的趋势,方能确保地理教学改革的目标实现。

四、高中地理“5E”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践

(一)“引入”环节的教学设计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即导入,是整个教学活动进行的开端。教师“引入”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整个教学课堂中学生兴趣是否浓厚、注意力是否集中。基于“5E”教学模式的高中地理教学课堂构建,“引入”是第一个环节,也是极其关键的环节。笔者在“引入”环节,主要采取以下方式进行:

首先,创设问题情境,引发认知冲突。以“问题情境”作為引入的教学方式,即教师在课堂导入环节,结合一定的教学情境精心设计问题,以“问题”引领学生思考,引发认知冲突,从而实现课堂导入的教学目标。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海陆风”章节内容知识点时,为了引领学生探究海陆风形成的基本原理,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引入了歌曲《军港之夜》,针对歌词“海风你轻轻地吹……”教师提出了问题:“同学们,夜晚吹的,真的是海风吗?如果从地理学的视角来解读,你认为歌曲里面的这句歌词是否正确呢?”这样的问题情境引发的认知冲突,更有助于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其次,密切联系生活,吸引学生关注。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区域性的特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如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中,小到尘埃沙砾,大到宇宙星空,无不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连。基于教育改革与发展、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发展的需要,高中地理教师要善于结合学生的生活,将问题情境“引入”地理课堂,吸引学生注意力。例如:教师在给学生讲解“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内容的过程中,立足学生生活中的“大棚蔬菜”现象提出生活化的问题:“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你们是不是也会看到农民使用温室大棚种植蔬菜、瓜果等?你们有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为什么农民要用温室大棚来进行种植呢?在蔬菜瓜果的生长过程中,温室大棚发挥了怎样的作用?”这一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问题,能够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帮助学生利用地理学的知识思考生活中的科学问题。

除了上述方式,高中地理教师还可以用于“引入”的策略有很多,如视频情境引入、图片引入、热点资料引入等。多元化的引入方式,有助于提高教师地理教学质量,夯实“探究”基础。

(二)“探究”环节的教学设计策略

“探究”是高中地理教师构建“5E”教学模式的关键性环节,同时也是“5E”教学模式区别于传统教学课堂的关键点。在该教学环节,高中地理教师要积极通过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启发性的地理教学问题的构建,引领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究,实现教学目标。

首先,以“小组合作”模式为核心强化学生的探究。小组合作是实现“探究”目标的有效途径。高中地理教师要积极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构建,为探究(Exploration)教学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例如:在“水土流失”内容模块的教学中,就构建了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将学生每四人分成一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发实验器材,分别为:①木板;②草皮;③喷水壶;④水盆;⑤沙土;⑥土;⑦水。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采取对比实验的方式,分别在有草皮和无草皮的面上浇水,并记录水流失的时间;同时也要验证水在沙土和普通土流失的时间。通过分组实验,引领学生分析水土流失的原因,同时领悟植树种草的重要性。当然,关于这部分的教学内容,教师还可以引入视频演示实验,以flash动画演示的方式,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看到水在不同介质中存储和流失的现状,为深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深入理解奠定基础。

其次,以启发性的问题为核心引领学生探究。在教学课堂中,“探究”总是与“问题”密不可分。高中地理教师在“探究”教学环节,要善于通过问题引领,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在引领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入资料分析、生活热点话题,不仅能够引导学生探究,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和实践能力。例如:教师在给学生讲解“夏季洋流运动规律”的过程中,引入了学生耳熟能详的话题“郑和下西洋”:同学们,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事件大家都知道吗?我们知道:在第一次下西洋时,郑和选择了夏季出发,冬季返回;但第二次以至以后,他都选择冬季出发,夏季返回。同学们,你们能够结合北印度洋洋流分布规律,分析郑和为什么要对自己出发的时间做调整吗?这一资料类问题,看似简单,实则对学生地理知识的综合分析与应用,对学生的知识迁移应用乃至高考地理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解释”环节的教学设计策略

在“解释”环节,高中地理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给学生提供表达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只有在学生充分表达的基础之上教师再进行补充和讲解,才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地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规避“满堂灌”的教学问题。

其次,明确专业术语,形成规范意识。虽然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在地理表达的过程中,难免有一些表达方式不够专业。在“解释”环节,高中地理教师要善于通过总结和归纳,明确专业术语,促使学生形成规范意识。例如:在学习“气压带和风带”时,容易将“副热带高气压带”表述成为“副热高”。针对这些问题,高中地理教师要善于引领,规范学生的表达,提高教学质量。

(四)“迁移”环节的教学设计策略

“迁移”环节,强调的是学生对所学习的地理知识的迁移与应用,这是决定学生地理核心素养是否得到发展的关键环节。在该教学环节,高中地理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精心设计练习,加强知识巩固。有效的课堂练习,不仅能够实现巩固、升华的教学目标,更有助于检验教师的教学效果。因此,在“迁移”环节,高中地理教师要精心设计练习,以实现巩固、升华理解的目标。

其次,理论联系实际,进行知识应用。紧密联系实际,强化学生对知识的应用,是“迁移”教学环节的重中之重。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了“背斜和向斜”的知识点之后,为了提高学生的迁移应用能力,教师引入了学生生活中極其常见的“隧道”,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工程队在挖隧道的过程中,应当选择背斜还是向斜?”这一结合地理理论知识引导学生思考生活问题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引发学生探究,更有助于促进学生迁移应用能力提升。

(五)“评价”环节的教学设计策略

“评价”环节是“5E”教学模式构建的终点,更是下一个教学流程的起点。在“评价”环节,高中地理教师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首先,评价贯穿教学始终,自评与互评相结合。教师要改变过去单一的教师评价的方式,通过学生自评、互评的有机结合,实现教学评价的多元化发展。

其次,关注表现性评价,注重学生行为过程。表现性评价更加关注学生的行为过程,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方面表现的多方面的评定。高中地理教师在“评价”环节,应当构建主体多元、形式多元的评价体系,以教学评价促教学目标的实现。

结束语

基于“5E”的高中地理教学模式构建,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立足《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基于教学目标和内容,以引入为起点,强化学生在地理教学中的实践探究,迁移应用。作为高中地理教师,要科学记录学生的探究实践过程,强化重难点知识的讲解,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诊断、导向和激励作用,助推高效地理教学课堂构建。

参考文献

[1]杜文军,梅晓燕.地理教学中5E教学模式应用初探[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7(8):29-32.

[2]吴晓月,李琳.实践力培养背景下开展地理实践活动的时代意义[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7(11):64-66.

[3]李家清,龙泉,冯士季.中学地理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4]李家清.中学地理教学设计与案例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5]段玉山.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教师指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20.

猜你喜欢
环节探究教学模式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必要的环节要写清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在农民需求迫切的环节上『深耕』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及其顶岗实习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