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幂:变动,但不被动

2023-07-26 11:40徐文瀚
ELLE世界时装之苑 2023年8期
关键词:杨幂工作

徐文瀚

六月末,本是暑气渐起之时,但上海连日阴雨天令升起的丝丝热气顷刻云散。上午10点整,杨幂准时抵达摄影棚,脚步飞快,似一阵干练的风,如她的人。进入化妆间,不等旁人提醒,她便熟练地换上拖鞋,与发型师沟通如何调整一朵浓积云似的假发,还能插空和美甲师提出需求。等一旁化妆师打开工具盒,她已转头招呼记者,“好了,开始采访吧!”原本空旷阒然的摄影棚,以她为中心,“忙碌”逐渐向四周辐射。这一切掌控在她的节奏中,快慢有数,以一驭万。

想要24小时工作

话题从一个假设开始:如果你可以拥有一种超能力,希望是什么?

表面上,這个问题和能力有关,事实上却指向人类难以企及的怪力—人们只有在愿望强烈却无法达成的时候,才会幻想拥有超能力。杨幂的回答乍一听不可思议,细想却是十足的“她”。

“希望我能够有24小时工作的超能力。”

话音落下,身后的工作人员齐齐吓退一步。捕捉到今天杨幂的第一次大笑。她补充:“就我一个人24小时工作也不行,我的团队必须分享这个能力。”到底是什么信念,让杨幂愿意用剩下的自由时间整日工作?

“不是卷,我也没想过要卷,只是觉得拿到人生体验卡不容易,我想留点东西下来,很简单的想法。”杨幂说,自己也享受收工后的放松时刻,在独处时享受普通人的生活,即便只有30分钟不用与人说话、不用面对镜头,也弥足珍贵。但那些,只是工作的时序之中,偶有的短暂停歇,她不会想要离开工作的“时序交替”,整日沉浸在这些消遣之中。“你别说,我也试过养养花,种种草,但养花种草那种不适合我,没必要硬是赶慢生活潮流,我还是喜欢被工作填满的生活。”

杨幂的工作效率,在圈内宛如一个传奇,有口皆碑。即便是工作现场因种种原因有所拖延,她总可以找出高效的出口,团队专业配合,调整自己的状态,尽可能准时收工。“其实也没什么秘诀,我觉得大家都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前提是你很明确知道自己的目的,知道现在要干吗。清楚了之后,不该说的别说,不该浪费的时间别浪费,这是专业、应该有的素质。”

打破惯性思维

电影导演路阳更精确地描述出杨幂在工作中这种强烈的目标感,“每次和她合作,都特别清楚地看到她内心的执着,以及演戏这件事在她心里分量有多重。我看到杨幂在创作中非常享受以及开心的样子,更加确信这一点。” 路阳曾在2016年《绣春刀》和2018年《刺杀小说家》前后两次和杨幂合作,感受到她对演戏的那种渴求。另一个有类似评价的导演是丁晟,杨幂去年拍了丁晟的电影《没有一顿火锅解决不了》,导演用“前所未有”形容她的表演状态,在戏里面,杨幂饰演两个有性格对立面的角色,一个隐忍沉默,一个嬉笑怒骂。

“说两个角色不太准确,其实是三个,三个阶段从外形到性格差异都很大。太早了,我不能说太多。”因为不便透露电影内容,杨幂的脸上浮现起一种把好玩具藏起来的孩子的神情,又兴奋又不甘心。当初选这个本子,她是抱着去学习的心态,想尝试在角色上更多创作的自由度。拍摄过程中,杨幂感觉最兴奋的事情就是和导演在现场“battle”,两个人对角色理解和表达有各自的想法时,就在现场聊,去辩论,去说服对方,“导演丁晟是个很坚持的人,但他思想很开放,他非常欢迎我们去跟他“battle”,看谁有本事说服他。那真是一件非常有挑战的事。”

杨幂聊起自己在表演心态上的变化,这是最近两年在拍摄《没有一顿火锅解决不了》和《哈尔滨1944》过程中,慢慢清晰起来的。

“说实话,我对自己有过质疑。在电视剧最热的时候,别人最认可我的时候,我对自己是有质疑的。”过去20年一直是国产剧的高速运转期,早年去横店,可以看到四五十个剧组同时开机。演员就像剧组上的一个齿轮,不得不跟着节奏旋转,没有时间沉淀。杨幂从高中开始拍戏,一直处于这种高转速中,“我以前的工作状态是,努力吃透剧本,了解剧情,尽量按照大家的想象去完成。就养成了一些表演的惯性思维,角色在那里,却用固定惯性思维去处理。我现在觉得这样是远远不够的;我也发现,这样下去不行,需要改变。”

有了年纪和阅历,杨幂逐渐明白自己过去困惑的原因和背后种种无奈。她主动选择去改变,打碎过去的自己,重新学习,重新组合。这种改变首先体现在剧本选择上,杨幂说,现在的自己不能只考虑观众口味,或者其他人对她的想象,而是更多向内心提问,需不需要这个剧本,能不能从角色身上学到更多东西。

“到了今年,想法上比以前有更多的责任感。责任感是对自己的,拍好的作品,然后对自己负责。

人生就是不断解脱枷锁的过程

选择上的自由度,和环境改变不无关系。今年5月8日,杨幂更换微博头像,敲下“共有从前,各有未来”八个字,正式宣布离开合作10年的老东家,决定重新出发。这一场好聚好散的离别是必然,就像是每个人成长道路必会遇到的十字路口,并无对错,只是选择不同,有时绕道而行却能收获另一片风景。“这其实是个漫长的过程,大家看到的只是其中一个节点。我当时很忙,就没太在意这个节点,有时候越是重大的事情,反而不需要什么仪式感来强调。”

杨幂和《哈尔滨1944》的导演张黎谈过这件事,张黎说,人生就是不断解脱枷锁的过程。他送给杨幂一句话“剑麻压在石头底”,剑麻是有韧性的植物,有一种人看不见的力量,哪怕被石头压住,只要一点水和一点空气,它还是可以穿过石头,长成本来的样子。

“关雪这个角色的出现,对这个时间的我,可以说是一种救赎,一种释放。在剧组里,我每天都在享受一个学习的过程。已经很多年没有过那种,一个镜头拍十几遍,导演一直让你去试、去打磨的经历了。”

张黎导演是一个能把人物内心拍到极致的导演,他关注复杂的人际关系,会让角色置身于不同的时间、空间和状态中,挖掘他们不同的面貌。在张黎的摄影机镜头前,人与人之间,永远充满张力,《走向共和》《 大明王朝1566》《 人间正道是沧桑》这些剧中,角色总是被剑拔弩张的紧张、同舟共濟的默契、成功的狂欢和随即而来的背叛来回拉扯,内心一刻不得安生。演员进张黎的戏,得要洞悉角色的深层心理,做出合乎逻辑的外在行为。

“我现阶段在学习的,就是演出人和人之间的逻辑关系。关雪她在特务科工作,是那种把脑袋系在裤腰带上的人,她做错一件事说错一句话,底下的人就想杀她,上面人也想杀她。所以,演这个人,不是讲出台词就行,你得理解短短几行字背后的人生阅历、社会关系还有人物关系。一样的话,字面意思可能是怼你,但其实我在跟你撒娇,就比较类似这种,你得表现出台词下面的意思,这些是成人世界才有的东西。我和导演比较多讨论的,都是这类内容。”

编剧王小枪对剧本也极严谨,他的剧本,演员不可以随意更改台词。在《哈尔滨1944》组,每个人都必须按照剧本讲词,谍战剧之所以是谍战剧,是因为台词传达了很大的信息量和暗示,一个暗示和另一个暗示之间,还可能产生矛盾,每句话每个词都经过仔细推敲,不允许随意改动。为此,杨幂特地带表演老师一起进组,晚上两个人就对着剧本砸词,梳理人物。“我就是督促自己,必须把词砸瓷实了去现场。这样,到了现场我不用拿剧本,可以和导演进一步去揣摩人物的情感和意图。”

拍这部戏,经常让杨幂想起十多年前拍《红楼梦》的时候,“一些场景,还有导演的对话,都很像。”整个组为戏而生,除了演戏, 谁也不谈别的,导演可以为了一束光、一个情绪不计时间地等待。但说到底,更为相似的,是复燃在杨幂内心、对于演戏最单纯的欲望。历经十数年沧桑,杨幂站在对面的河岸上回望自己最初的样子,真心还在:

“入行20年里,我也有过不一样的心思,也做过不想做的事情。但现在回来了,现在的我很单纯,一点不复杂,就是认真在做喜欢做的事。跟喜欢的导演合作,去共同创作角色,这件事本身是相当纯粹的。”

猜你喜欢
杨幂工作
杨幂 古装女王的时代平台
不工作,爽飞了?
休了一年产假 杨幂正在“满血复活”
杨幂“自黑”也快乐
选工作
厌烦工作了该如何自救
工作的喜与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