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学导课堂” 强化“量感”培养
——《认识周长》教学设计(二)

2023-07-26 05:49刘苑婧
小学教学设计(数学) 2023年7期
关键词:边线直尺腰围

文|刘苑婧

【教学内容】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39、40 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建立周长概念

创设情境:小蚂蚁们在举行运动会,比赛规则是沿着相同树叶的边线跑一周,最先跑完的蚂蚁获胜。(出示动画)

生:红蚂蚁获胜,因为黄蚂蚁没有沿着边线跑,绿蚂蚁没有跑完一周,只有蓝蚂蚁和红蚂蚁遵守比赛规则,而红蚂蚁更快。

1.理解“图形的一周”

师:说得真好!那你们能指一指树叶的一周吗?

生:(边指边说)从这点开始,一直沿着边线,最后又回到这点。

师:这片树叶一周的边线只能从这点开始吗?还可以从哪开始?

(学生再指一指)

小结:从树叶边线上的任意一点起,沿着边线,最后仍然回到这一点,所走过的路线就是树叶一周的边线。

2.认识“封闭图形”

师:请拿出彩笔,你们能用彩笔描出《导学单》上树叶的一周吗?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投影展示交流。如下图)

生:你的树叶有个缺口,描的时候没有从一点起,回到那一点。

师:那怎样才算描好了呢?

生:要把缺口补起来,把那两端靠在一起,首尾相接。

师:数学上把这样首尾相接的图形叫作“封闭图形”。

3.揭示周长的概念

揭示周长:像这样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作图形的周长。

师:能用彩笔画出不同的封闭图形吗?试一试。

【设计意图:《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关于“图形与几何”领域的教学,特别强调要密切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体验。因此本节课以“蚂蚁赛跑”引入,从生动形象的动画入手,利用课件演示,出示四只蚂蚁绕树叶一周跑的动画,有的绕树叶跑完了一周,有的没有跑完一周,有的没有围着边线跑,在趣味中让学生通过对比观察,对“封闭图形”“一周”有了初步感知。随后在“描一描”“画一画”的操作中,让学生自己尝试总结周长的概念。期间学生主动思考、自主探究、互相质疑,最大限度地投入到活动中,能力在学导课堂中得到发展。】

二、自主测量,深刻体会周长本质

课件出示《导学单》:

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两个图形卡片、直尺、软尺、毛线、铁丝。小组合作,选择合适的工具,测量出两个图形的周长,并填写表格。

测量的图形周长(取整数)/厘米

生:我们组测量了三角形的周长。用直尺分别测量出三条边的长度,再把它们加起来。所以三角形的周长是7 厘米。

生:我们组测量了梯形的周长,用直尺分别测量出四条边的长度再加起来。测出梯形的周长是9 厘米。

生:我们组测量的是五边形的周长,用直尺把五条边都测出来,再相加。

师:也就是说三角形的周长是三条边长度的和,像梯形这样的四边形周长呢?十边形?一百边形?

生:四条边长度的和,十条边长度的和,一百条边长度的和。

小结:几边形,周长就是几条边长度的和。

师:谁汇报圆和树叶的周长?

生:我们组用铁丝绕圆围了一周,再把铁丝拉直,用直尺量出周长约为6 厘米。

生:我们组测量圆用的是直尺,把圆在直尺上滚动一周,测得长度约等于6 厘米。

生:我们组测量绿叶用了毛线,沿着边线绕一周,再把毛线拉直,用直尺量出周长约8 厘米。

师:为你们点赞,用多种方法测量出边线是曲的图形的周长,滚动法、绳测法,很巧妙!

【设计意图:在“测量周长”这一环节,我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形成有效的解决策略。具体表现为给每组学生提供了两种不同层次的操作,第一种是规则图形(三角形、梯形、五边形)的周长,加深对周长是封闭图形一周长度的理解,还得出测量多边形周长的一般方法,为后面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及多边形周长做好经验的积累。第二种是边线为曲线的图形(圆形以及树叶)的周长。学生得到滚动法、绳测法,体会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直观理解周长就是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发展量感。】

三、深度探究,全面深化周长理解

1.指一指

师:要想知道数学书封面、课桌面和直尺的周长,用手指一指应该测量的位置。

2.比一比

(1)两只蚂蚁要分别绕花园和菜地跑一周,率先跑完的获胜。比赛规则公平吗?

生:不公平,红蚂蚁跑的花园更小,更容易获胜。

生:公平,花园和菜地的周长一样大,都是长方形的长加宽,再加上一条曲线的长度。

师:图形看起来越大,周长越大吗?

生:不一定,周长和图形一周的长度有关,与图形大小无关。

(2)

师:这两个图形周长有什么关系?

生:第二个周长更大,因为中间多了一条边。

生:不对,两个长方形周长一样大。

师:指一指两个图形的周长,周长是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外围一周,与里面的线有关吗?

生:无关。里面无论有多少条线,都和周长无关。

小结:无论图形如何变,只要一周边线的长度不变,周长就不变。

3.算一算

(1)出示8 根1 厘米的小棒拼成的图形,算出周长。

师:仔细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观察,交流)

小结:虽然形状在变,但都是用8 根小棒围成的,所以它们一周的边线不变,周长不变,都是8厘米。它们的周长就是这8 根小棒的总长度。

(2)出示用4 个边长1 厘米的正方形拼出的不同图形。

师:算一算它们的周长,并观察这些图形的周长,有什么发现?

生:它们的周长分别是10 厘米、8 厘米、10 厘米、10 厘米、10厘米。

生:这些图形都是用4 个边长1 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的,周长可能相等也可能不相等。

师:同样是4 个小正方形拼成的图形,周长怎么会不同?

生:周长是这个图形一周边线的总长度,中间重合的边越多,拼成的图形的周长便越小。当然,不管是怎样的形状,它的面积都是4 平方厘米。

小结:是的,虽然都是用4 个正方形拼成,但是一周的边线在变,所以周长也在变。

【设计意图:周长和面积是两个易混淆的概念,学生在比较图形的周长时,容易受到图形大小的干扰。因此在“比一比”环节中,引导学生深度探究,先观察再思考,将周长与图形的大小进行区分,升华学生对周长含义的理解,发展学生的“量感”。“算一算”设计了两个操作活动,用8 根小棒摆出的图形(小棒都在边线上)周长不变,用4 个正方形摆出的图形周长在变,再次强调周长只和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度有关,突破难点:只要平面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度不变,周长也就不变,同时渗透了变与不变的数学思想。】

四、拓展提升,充分感悟周长魅力

师:周长与生活密切相关,我们的身体也有周长,能找到吗?

生:腰围、头围、腿围、胸围。

师:什么叫作腰围?

生:肚脐眼所在位置腰一周的长度是腰的周长,就是腰围。

课件出示:年龄7~10 岁的青少年的腰围标准是55~70 厘米。

师:觉得腰围在标准内的同学举手。一起用软尺验证一下对不对。

(学生互相测量腰围)

师:看看你们是不是标准腰围,不标准的要合理饮食,强身健体了。课后同学们也可以建一个自己头围、胸围和腿围的档案,关注自己的身体成长。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将学生所学知识与身体的成长相关联,沟通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也让学生明白探究不止步于课堂,课后仍需运用所学,为下节课的“学”“导”做准备,让学习有深度、有广度。】

猜你喜欢
边线直尺腰围
海岸水边线提取方法在GF-2卫星影像中的适应性研究
腰围增加1厘米相当于老了1岁
选腰围 试戴半小时
借助直尺和三角板解题
腰痛病人如何使用腰围
腰痛病人如何使用腰围
一样长吗?
三角板“牵手”直尺
认识足球(六)
突破矩形上边线买入法(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