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类专业“四资源三融合”课程育人模式构建与实践

2023-07-27 07:48邢淑婕李建芳朱静王荣荣陈龙李飞
信阳农林学院学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育人学院

邢淑婕,李建芳,朱静,王荣荣,陈龙,李飞

(信阳农林学院 食品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战略高度,明确了教育要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与使命,并在全国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中强调,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1]。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明确了课程思政是一种人才培养的价值旨归,为高校课程育人模式创新与改革提供了重要遵循。当前,课程育人已成为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的价值呼唤与实践呼唤,在此背景下,伴随着课程的改革与发展创新,地方高校食品专业课程育人目标聚焦在价值引领、职业道德养成、家国情怀培育等方面[2]。因此,如何理解并把握食品专业课程育人目标定位、构建适合地方高校食品类专业的课程育人模式,并通过组织实施将育人元素与内容贯穿到教学过程之中,实现专业课程的价值引领,已经成为当代从事食品专业教育工作者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信阳农林学院食品学院探索、构建并实施“四资源三融合”的课程育人模式,以强化课程育人效果,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

1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育人现状

伴随着《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等的出台,我国高校唱响了课程育人模式探索与改革之曲,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也掀起了课程育人的研究热潮。近年来,高校开启了课程育人的实施并对课程育人模式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研究者和各高校对课程育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达成了共识,一致认为“教育引导”在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关乎新时代“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的原则问题,其作用不可替代[3-4];二是部分研究者对影响课程育人实施的关键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实施课程育人是一个系统问题,需要从价值引领、队伍建设、育人手段与方法、保障机制等方面共同发力[5-6];三是部分高校和教育教学人员开始尝试构建“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课程育人新机制,尝试在加强专业课程与思政课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合作,形成教师队伍、育人方式、课程团队、课程制度等同向同行的立德树人共同体等方面改革,形成适合各自校情的课程育人模式,提高课程育人效果[7-8]。但高校专业课程育人过程还明显存在着如下“三不”问题。

1.1 教师课程育人能力不高

有学者指出推动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与发展,教师是关键、教材是基础、方法是手段、制度是保障,课程思政的落实需要广大一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去做,并且长期去做,才能在学生身上看到成效[9-10]。虽然大多数高校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重视育人,但教师的育人潜能并没有完全发挥,主要原因有两点:其一,管理机制不健全,很多高校没有制定规范化管理制度,对于教师在课程育人中的付出没有精神或者物质层面的认可,导致教师的积极性受挫;其二,部分地方新建高校以青年教师为主,这部分教师虽然有一定的学历,但教学经验和教学技能有所欠缺,教学中会存在对课程思政的理解不清晰、思政元素挖掘不深、专业化程度不够、融入方式不灵活、教学设计不合理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课程育人的效果。

1.2 课程育人平台及资源建设不完善

课程育人资源与平台是指一切能运用到教学活动中、提升课程育人效果的条件与材料的总称[12]。课程育人资源与平台的开发与利用,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实现课程育人的重要条件,具有提升课程育人目标的达成度、提高课程育人效果的作用。

第一,学生科学精神、职业素养、知识技能的培养必须有丰富的课程资源与平台来支撑。一方面,作为教学活动组织者的教师,可以与时俱进地利用课程资源来辅助教学、深化教学,为知识、技能、价值引领的三维教育教学目标的达成提供条件与支持;另一方面,作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的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形式活泼的课程资源之中,有助于改变学生在传统教学中的被动地位,利于课程育人目标的达成。

第二,利用课程资源与平台,可以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教师可通过借鉴、学习课程资源来完善自己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育教学理念等,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还可以形成教师共同体和教学共同体。例如,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可以充分发挥团队的凝聚力,使专业教师层面、学生思想工作人员层面(例如辅导员等)、思政课程教师层面之间充分沟通交流,发挥各自优势,实现相互提升相互成长,从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目前,地方高校开始重视课程育人资源与平台的建设[13-14],但是还存在建设不完善的情况。受地域、扩招、建设任务繁重等因素的影响,地方应用型高校在课程资源建设方面投入的资金较少;同时,国家和地方财政也缺乏对地方高校课程育人的专项财政拨款,因此,课程资源建设效果不佳。除了经费的困扰,地方高校还面临着教育教学理念更新慢,激励制度不健全,育人场地、设备、实验室及实习实训场地等资源不充分的情况[15],这些制约着课程资源与平台的建设与发展,最终导致课程育人价值无法彰显。

1.3 课程育人制度保障与评价体系不健全

评价体系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保障,具有指导、监督、激励等作用,对推进教育改革和提升教学效果有重要意义[16]。当前,课程思政虽然获得了各类高校的高度关注,但如何对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进行教学效果评价,至今尚未形成一套系统、规范的理论与操作标准,对于课程思政理念是否落实到课堂教学、开展过程中效果如何等一系列问题都无法回答,这已然成为教学管理部门和一线教师推进与实施课程思政教学的严重阻碍。因此,食品类专业不仅要加强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与改革的广度和深度,更需要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效果进行全面、多维度的综合评价,为此类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的发展提供反馈和保障,保证课程思政开展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高校食品类专业课程育人体系亟待完善,课程育人模式亟待探索与实践,专业课程育人的效果也有待提升。

2 “四资源三融合”课程育人模式内涵与实践

2.1 “四资源三融合”课程育人模式的内涵

目前,高校专业教育教学的同质化依然存在,特别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存在着办学特色彰显不足、资源缺乏、管理不规范、育人不充分等现状[17]。信阳农林学院食品学院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导向,通过探索与实践,建设并利用“四个资源”(专业课程思政元素库资源、课程思政教学团队资源、专业课程教学资源、实践育人平台资源),实现思政元素在人才培养中的“三融合”(思政元素融入人才培养目标、融入实践教学、融入课堂教学),初步构建了食品类专业“四资源、三融合”课程育人模式(如图1),更好地发挥课程育人主渠道的作用。

图1 “四资源三融合”育人模式图

该模式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突出学校地方性办学定位的基础上突出课程资源建设及其在育人中的功能发挥。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道德与素养、科学精神等融入到人才培养目标,融入到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贯穿于教学始终,构建课程育人的新模式,从而充分发挥课程育人主渠道的作用,达到价值观塑造、家国情感厚植、职业道德培育的课程育人目标。

2.2 “四资源三融合”课程育人模式的实践

2.2.1 四资源:强化课程育人的条件 强化思政元素库、思政教学团队、课程教学、实践育人平台等四种资源建设。首先按照教学、研究与服务社会相似相近的原则,将食品类专业核心课程进行分类,按照类别建立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团队成员相互交流学习,分工协作,形成某一类别课程的教师共同体和教育教学共同体,共同进行团队课程的思政元素库建设、专业课程线上资源建设、实践育人平台建设。

例如,学院围绕“食品微生物的研究与应用”,将食品微生物学、微生物检测、酿造酒工艺学、发酵工程、酶工程等课程归为一类,并成立“食品微生物教学团队”;团队成员结合专业特点、课程性质、学生成长规律、行业发展和社会需求情况等来挖掘以上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整理并建立“微生物与食品类课程”思政元素库,融入课程教学之中;同时,团队成员合力进行线上资源建设和实践育人平台建设,使课程资源建设更加高效化。

2.2.2 三融合:突出课程育人的抓手 三融合是指在四个课程育人资源建设的基础上,将思政元素与内容融入专业教学人才培养目标、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之中,通过育人的主渠道来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创新创业、理论联系实际、终身学习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涵养其严谨求实、勇于拼搏、不怕困难的精神。

例如,“食品微生物教学团队”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三个维度对“食品微生物的研究与应用”类课程进行整体教学设计,通过优化后的PBOPPSS教学模式(Pre-class learning---Bridge-in---Objectives---Participatory learning---Post-assessment---Summary---Sorting improing,简称为PBOPPSS,如图2所示),将家国情怀、诚信与法治意识、责任与担当意识、可持续法治理念、职业素养等融入课堂教学之中,激发学生爱国敬业的情怀,提升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提升了课程育人效果。同时,结合学校办学定位与特色,将思政元素与内容融入到实践教学之中,依托第二课堂,构建了“导赛创”三位一体的实践育人模式(如图3),在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养的同时,也为地方经济和行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图2 PBOPPSS教学模式图 图3 依托第二课堂的实践育人模式图

3 “四资源三融合”课程育人模式的成效

信阳农林学院食品学院探索的“四资源三融合”课程育人模式经过几年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育人效果。

3.1 强化了课程育人效果,提升了学生综合能力

课程思政的落脚点是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效果是检验课程育人模式的首要标准。经过几年的实践,信阳农林学院食品学院探索的“四资源三融合”课程育人模式在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例如,学院学生在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大赛方面的参与度上升,在学科竞赛中团结协作,不怕困难,勇于拼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近三年来,食品学院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食品工程虚拟仿真大赛、全国大学生乡村振兴大赛等国家级赛事和河南省大学生创新大赛等省级大赛共计40多项,共获得国家级奖6项(一等奖 4项、二等奖 2 项),省级一等奖10项、二等奖15项、三等奖19项,最佳组织奖3项,最佳风味奖2项,最佳创意奖1项;获批河南省大学生创业体系建设引导资金扶持项目1项,河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项。又如,学院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不断加强。近三年来,学院学生积极参加抗疫志愿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他们在社会实践的大课堂上践行着初心和使命,在2021年疫情防控和郑州7·20防洪救灾中涌现出了郑飞翔等一大批优秀志愿者典型,学院学生黄冰钰、嵇丹丹等50余名同学获得“信阳农林学院社会实践先进个人”称号。

3.2 提升了团队内涵,培养了强教铸魂队伍

学院注重教师专业能力、行业实践能力和育人意识与素养的培养与提升。第一,通过定期选派业务素质精良的教师外出学习、参加培训或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与技术服务等活动,来提高团队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和教学能力,提升政治素养与理论素养;第二,学院建立课程思政建设交流平台,团队教师定期在平台上开展经验交流,开展现场课程思政教学观摩活动,探讨教学方式方法等,相互借鉴学习,在厚植政治底蕴的同时也为团队教师树立共同价值观、提升团队凝聚力,从而在尊重课程差异化的前提下,实现价值与目标引领的合力效应;第三,学院聘请兄弟高校食品专业在思政教学领域有建树的老师担任我院兼职教师,定期进行讲座和培训活动,为我院教师提升育人能力打下了扎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第四,学院制定了专业技能竞赛的奖励制度,鼓励师生积极参与各类各级赛事,全力保障参赛学生赛前的实操实训,同时选派业务能力过硬的“双师型”教师,聘请行业专家和企业专家对参赛选手进行集中训练指导。

上述一系列举措,从政治素养、理论功底、实践技能、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提升了我院教师育人能力,形成了一支政治素养过硬、理论功底扎实、实践技能娴熟、教学方式方法灵活的育人队伍,打造了一个融教学、实践、科研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在学院营造出了“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良好育人氛围。目前,学院建设有省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食品微生物学教学团队”,该团队中有国家级酿酒师、国家级营养师、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文明教师等各类人才4人,团队建设有河南省课程思政样板课程2门,信阳农林学院课程思政样板课程2门。此外,学院还建设有河南省本科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特色化示范中心——食品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特色化示范中心,为专业课程育人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3.3 强化了产教融合,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信阳是革命老区,经济欠发达,人才支撑不足,但食品资源丰富。依据信阳市“两茶一菜”工程建设规划和行业产业发展需求,在“四资源三融合”课程育人模式的实施过程中,注重与地方经济对接,注重对学生思想与价值的引领,从而增强了学生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为社会的发展培养了一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学院也因在人才培养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尤其是信阳菜发展中做出的贡献被信阳市政府通报表扬。

4 结语

铸魂育人是新时代教育工作者遵循的主要原则与奋斗目标[18]。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和实践,信阳农林学院食品学院“四资源三融合”课程育人模式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夯实学生理论基础、培养实践技能的同时,显著提升了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等综合能力,同时坚定了理想信念,增强了文化自信,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涵养了职业素养与担当,凸显了学校的办学特色,有力促进了信阳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今后,信阳农林学院食品学院将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充分发挥课程育人的主渠道作用,继续探索评价与激励机制建设等对课程育人效果的提升作用,进一步完善“四资源三融合”及“导赛创”三位一体的课程育人模式,为食品行业培养更多有情怀、爱专业、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育人学院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初等教育学院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学院掠影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独立学院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思考
独立学院:“我该如何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