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功能论视角谈蒙古族马鞍的发展策略

2023-07-27 06:28刘威婷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2021级博士研究生
中国民族美术 2023年1期
关键词:马镫马鞍手工艺

文/图:刘威婷 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2021 级博士研究生

科技的迅猛发展使传统工艺中的个性化逐渐消融于共性化机械中,从长远发展的趋势来看,蕴藏着民族基因的传统手工艺符合人们对经验生活的简单再生产需求,是人与技艺的和谐统一,同时能带动乡村振兴、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中国传统手工艺的复兴与发展问题。目前学界对蒙古族马鞍的相关研究多集中在对其现状的分析及其审美价值的探讨,缺乏对其历史经验与现实经验相结合的研究。费孝通先生认为“三维直线的时间序列(昔、今、后) 融成了多维的一刻……怎样处理多维一刻的时间交融的格局, 确是研究人文世界的一个难度较大的焦点问题”[1],“今后在微型社区里进行田野工作的社会人类学者应当尽可能地注重历史背景, 最好的方法是和历史学者合作, 使社区研究, 不论是研究哪层次的社区都须具有时间发展的观点, 而不只是为将来留下一点历史资料。真正的‘活历史’是前因后果串联起来的一个动态的巨流”[2]。其后乔健将这些概念归纳为“历史功能论”,肯定了历史在功能研究中的重要性,旨在提倡人类学家通过田野调查来捕捉功能和历史在现实生活中的互动。[3]本文通过对蒙古族马鞍各阶段功能的追溯与田野考察相结合,进而分析其在应对全球化发展与社会转型过程中形成的生存策略,以期促进蒙古族马鞍文化与制作技艺更好地发展。

一、蒙古族马鞍功能的转换

功能性是传统手工艺长久发展的根本,失去功能的手工艺必定会被时代所淘汰。“一切文化要素,若我们的看法是对的,一定都是在活动着,发挥作用,而且是有效的”[4]。随着时代的发展,蒙古族马鞍从早期重要的军事功能、日用功能逐渐转换为当代的审美功能以及符号象征功能。

1.军事功能

马匹在早期被人类驯化后作为家畜,用来为人提供食物(奶、肉等),也用于拉车、运输货物,后随着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和战争的需要,马车、马匹被用作作战工具,以马鞍为主体的马具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马鞍由早期类似座垫功能的软马鞍逐步发展为更便捷、稳固的高鞒鞍,加之马镫的出现与不断完善,使骑兵在马背上使用矛、弓箭等兵器作战更加稳定和得心应手,从而影响了一系列的军事活动与社会变革。蒙古族马鞍汲取了诸多北方游牧民族马鞍的优点,又结合蒙古马与蒙古人的特征进行完善,夯实了蒙古铁骑能征善战、所向披靡的装备基础,助力了蒙古军队的军事扩张。随着冷兵器时代的结束,作为早期蒙古族马鞍最重要的功能——军事功能逐渐被替代。

2.日用功能的弱化

古代蒙古族射猎以马、放牧以马、疾驰以马、缓步以马,“马比一切更受重视,没有马,草原经济就无法经营……”[5]时代的巨变激烈地震荡着蒙古族传统生活方式,草原上的牧民逐渐由游牧生活转变为半农半牧或完全定居的生活方式。加之现代交通工具的普及,人们不再需要长时间、远距离地坐在马背上,马匹连同马鞍对大多数蒙古族来说不再是生活中的必需品,“过去生活在牧区的蒙古族男子基本上都会拴(组装)马鞍子,现在不需要了也就不做了”[6]。蒙古族马鞍日用功能的不断弱化是其日益小众化的重要原因。

3.审美功能的强化

景泰蓝公主鞍(摄于呼和浩特塞上老街)

实用与审美并非二元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伴相生的,蒙古族在使用马鞍的过程中发觉其实用目的既达,便逐渐对其美观有了更多的追求,原本具有极强实用性的马鞍在多种因素影响下逐渐变成了重要的审美对象。蒙古族马鞍制作精美,用料考究,是蒙古族传统手工艺和审美情趣的集中体现。当今人们日益富足的物质条件和人文情感的缺失,以及工艺与材料的发展、革新,都向蒙古族马鞍制作提出了更高的审美需求。“现在有部分订做马鞍用的装饰都超过去皇帝用的了,花一二百万,银子用十几斤,再鎏金,用上宝石、珊瑚这些,就是观赏鞍。巴盟(巴彦淖尔市)有两个匠人,做一个马镫就卖三十来万,非常精致。”[7]蒙古族马鞍审美功能的不断强化,除了人文属性的融入和复杂的时代动因,也折射出了传统手工艺自身的发展规律。

4.符号象征功能的拓展

物质性是蒙古族马鞍制作技艺的本质特征,除实用与审美功能之外的象征与符号意义,都是人为因素附加在其材料的物质性之上的,属蒙古族马鞍的附属特性。在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下,蒙古族马鞍代表了主人的阶级地位和经济实力,一副好马鞍可以给主人带来自豪和体面,“得有钱才能做好的,我收藏的一个清代景泰蓝公主鞍,人家当时订做的时候花了一百头牛、一百匹马外加三十只羊”[8]。清代马鞍具从形制到使用的材料、工艺,甚至是装饰图案的题材都有森严的规定,如马镫镫柄装饰的开孔数量,只有御用马镫装饰的龙头可以开九孔,其他官员严格遵照品级规定孔数递减。马鞍在蒙古族婚俗中也有重要的象征功能,如订婚或接亲仪式上,岳父母会赠送女婿全套马鞍具,在察哈尔地区仍有新人跨鞍入包的习俗,“洞房门设马鞍一,男女跨鞍过,取平安之意。”[9]“有些蒙古族家庭里父母或其他长辈亡故,晚辈会将他生前用的马鞍送到庙里,以为逝者超度亡灵之用”。[10]现代城市中的一些蒙古族家庭会在客厅陈设一副马鞍,象征平安的同时也作为族群识别和寄托情怀的符号。

每一个历史阶段的蒙古族马鞍都需迎合当时人们的实际需求且具备审美或其他更丰富的价值才能更好地生存与发展,随着其功能的转换可以看出,人们对马鞍的需求已逐渐超越物质使用层面,而表现出一种更高层面的精神需求。未来蒙古族马鞍或将派生出如品牌宣传、区域历史、商业符号等更加多元的功能以适应时代的需求。

二、蒙古族马鞍的产品分化策略

早期的蒙古族马鞍不以审美或售卖为目的,作为牧民在闲暇时的原发性劳动,主要是为满足自身生活和生产需要。随着经济的发展蒙古族马鞍作为手工艺商品逐渐走向市场,与之相关的产品为应对不同的市场需求而产生了不同的分化策略。

1.地域性产品分化

鄂尔多斯马鞍(摄于鄂尔多斯伊金霍洛旗万字马具店)

元宝式马鞍(摄于鄂尔多斯东胜八字胡民族用品珍藏馆)

我国蒙古族分布广泛,聚居区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蒙古族生活方式、风俗习惯、自然地理等不尽相同,从而形成了十余种同宗不同风的蒙古族马鞍,虽其制作工序、结构原理大致相通,但不同种类马鞍的形制、尺寸、材料、装饰等存在明显差异性。因地域因素形成的产品分化特征在当今蒙古族马鞍市场上依然清晰可见,如鄂尔多斯马鞍前鞍鞒相对直立,后鞍鞒坡度较大,鞍座整体宽大,适宜在鄂尔多斯一带地形较为颠簸的地形上骑乘使用;而锡林郭勒地区的元宝式马鞍前后鞍鞒均外翘且间距较小,这一形制与锡林郭勒草原开阔的地形紧密相关,此外还适应于当地牧民的套马活动,俗称“套马鞍”,骑乘者不以久坐为主,主要靠脚踏马镫与窄小的鞍座来稳定腿部与身体;巴尔虎马鞍则前后鞍鞒都比较低,鞍座宽鞍垫厚,呼应了当地寒冷的气候,马鞍的结构角度更适宜于巴尔虎地区的马以及这一地区的牧民。[11]

2.纯手工与半手工产品分化

鄂尔多斯马鞍传统制作技艺传承人苏雅拉图的马鞍作品(摄于鄂尔多斯东胜八字胡民族用品珍藏馆)

随着科技的发展,仿制各种手工艺的机器制品以较低的成本不断涌入市场,对高成本的传统手工艺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近年来,蒙古族马鞍市场上逐渐分化出纯手工制作的高端马鞍和半手工制作的价格较低廉产品。从裸鞍砍制到装饰马鞍的所有配件均为纯手工制作的高端马鞍大多材料贵重、制作用时长,装饰精美华丽且价格昂贵。而半手工制作的马鞍一般是指其中某一项或某几项工艺由工匠手工制作,其余配件为直接购买的机器量化产品,最后再手工进行组装,此类马鞍所用的材料或装饰工艺较为单一,对比纯手工制品价格相对低廉,拥有更广泛的市场。不同消费群体对马鞍功能的不同需求造成了产品的分化,除满足使用需求外,纯手工蒙古族马鞍的客户群体多以收藏为目的,更注重其使用功能之外的工艺美术价值和文化概念价值。

3.单一工艺、配件产品的分化

蒙古族马鞍装饰繁复华丽,在鞍鞒与鞍板、大小鞍韂、坐垫与梢绳、鞍花与压钉、马镫与镫带、肚带与扯肚、攀胸与后鞧等部位均有不同类别的装饰,集合了木工类、皮革类、金属类、毡毯类、刺绣类、骨雕类、漆艺类等多种传统手工艺,传承至今的许多蒙古族马具制作技艺传承人大多只擅长其中一项或几项工艺,或以某一类马具配件的制作远近闻名。如锡林郭勒盟多伦县赵师傅砍制的树杈裸马鞍品质优良,除面向锡盟各旗县销售以外,还有来自内蒙古其他地区甚至南方的客户,而多伦的鞍韂则主要购自东乌珠穆沁旗。又如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代钦塔拉苏木的图门乌力吉师傅制作的马鞭、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的德木其格扎布师傅编制的马绊都是既耐用又美观,在专业市场上供不应求。蒙古族马鞍制作工艺与配件品类的分化使得工匠更能集中精力针对某一领域精细地钻研与琢磨,从而提升马鞍制作工艺的职业化水平、促进马鞍装饰艺术的多元化发展,以满足消费者群体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

三、保持技术与材料革新的生存策略

蒙古族马鞍作为族群识别与身份认同的符号、以及蒙古族礼俗文化的代表反映出人们赋予其浓厚的人文情感与文化内涵。而其制作技术与材料的不断革新则是它历经近千年传承至今的关键。据史料记载及考古发现,蒙古族先民很早就发明并使用马具。历史上马鞍具经历过两次大的技术革新,第一次是马镫的出现和完善,早期的马镫为单边马镫,应当是协助骑乘者上马的工具,据传是用一根木棍和两根绳子绑制而成,也有用皮筋和柳条窝成的马镫,直至双马镫的出现,使得骑乘者在马背上能更好地保持平衡,马镫也经历了不断的变化而形制多样,材质有木、金、银、铜、铁等,并使用鎏金鎏银、错金错银、景泰蓝、蒙镶工艺等;第二次技术革新是高鞒鞍的发明和完善,人们最初骑马时并无马鞍,长久骑行过程中坐在裸马背上的人以及马都会感到不适,因此人们开始在马背上垫一些覆盖物以减轻摩擦、增加舒适感,大约到战国时期已经有了早期的软马鞍,由兽毛、皮革等制成,无鞍鞒,由于软马鞍无类似鞍鞒部位的夹角固定,在骑行过程中易发生侧滑,因此后来出现了前后鞍鞒均垂直高立的高鞒鞍,鞍座为硬木制作再覆盖织物或皮革,高鞒鞍需要在马脊骨的位置预留出恰当的空间以把骑乘者的重量转移到马两侧的肋骨上,从而分散马的受压。鞍板和鞍鞒的弧度、宽窄等都需要适合不同骑乘者与其马匹的高矮肥瘦,在没有模具、机器、量尺的时代,这无疑是手工艺人技术上的创举。至元朝元上都设有专门的“鞍子局”,以及相关的工艺制作部门,百工之事无不具备,蒙古族制作出后鞍鞒较低缓的作战用马鞍具以及乘坐更加舒适的生活用马鞍具等以适应不同的使用场景。明清时期,蒙古族马鞍的制作工艺、装饰图案以及材料的使用都有进一步的发展,呈现出精致多样的面貌。时至今日,由于交通的便利、科技的发展和丰裕的物质条件,蒙古族马鞍的制作技艺日趋完善,材料更加丰富、贵重。由于蒙古族马鞍功能的拓展,过去多限于定制的马鞍现已衍生出各种模具或手工制作的装饰摆件以及具实用功能的文创产品。销售的方式和渠道也跨越了过去空间上的限制,多种技术上的革新都为蒙古族马鞍制作技艺的复兴与发展起到推动的作用。

“万福金鞍”摆件(摄于内蒙古博物院文创商店)

笔者设计的“牧旅”行李箱

四、结语

蒙古族马鞍的发展策略总体而言可归纳为以下三点。第一,从早期软马鞍的出现至今已历经近千年,其功能的更替与转换非常具有代表性。蒙古族马鞍在应对社会变迁的过程中转换出不同的功能,这种功能的更迭不仅体现了蒙古族马鞍制作技艺本身的艺术能动性,也构成其在历史演化、时代变迁过程中得以生存的重要策略之一。第二,蒙古族马鞍由一项家庭生产、自给自足的手工艺品发展为成熟完备的手工艺商品经历了漫长的时间,在这一过程中,使用者习俗的形成以及制作者经验的积累与完善,形成了针对不同地域人群、不同品质与用途以及不同工艺和配件的产品分化,也构成了蒙古族马鞍得以不断发展的策略之一。第三,技术与材料的革新奠定了蒙古族马鞍广泛的使用基础。随着社会的进步、技术的发展、新材料的发明以及使用鞍马经验的积累,蒙古族马鞍的制作工艺、样式都有了相应的发展和完善,形成了风格独具的蒙古族马鞍。加之蒙古族文化认同与集体记忆的日益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战略发展以及交通、网络等科技的发达都在推动着蒙古族马鞍走出本民族区域,不断寻求更适用的发展策略、开拓更广泛的发展空间。

注释

[1]费孝通.从马林诺斯基老师学习文化论的体会[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06):53-71.

[2]费孝通.重读《江村经济·序言》[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04):4-18.

[3]乔健.试说费孝通的历史功能论[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1):5-11.

[4]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M].费孝通,等,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14.

[5]符拉基米尔佐夫.蒙古社会制度[M].北京: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社会历史室,1978:60.

[6]2023.2.7 采访鄂尔多斯马具传统制作技艺市级传承人苏雅拉图.

[7][8]2023.2.8 采访蒙古族老骑兵、蒙古族民间手工艺品收藏家王殿和先生.

[9]全国图书馆文献微缩中心.内蒙古史志(第65 卷)察哈尔省通志[M].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微缩中心,2002:5.

[10] 2023.2.5 采访鄂尔多斯伊金霍洛旗蒙古族马鞍匠人呼日查毕力格.

[11]李天宇.科尔沁蒙古族马鞍制作技艺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

猜你喜欢
马镫马鞍手工艺
Andalusia's white villages
马镫:小铁环,大智慧
马镫与马鞍
雕花马鞍
红马鞍
手工艺·温州发绣
走近手工艺人
传统手工艺融注到灯上,会发生什么化学反应?
再谈我国马镫的产生时代
中国马镫何时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