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文献研究综述

2023-07-28 08:31章金瑞
商展经济 2023年11期
关键词:碳达峰青海省排放量

章金瑞

(青海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青海西宁 810016)

习近平主席在2020年举办的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正式宣布,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1年2月4日,青海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批准通过了《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零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纲要中明确指出,青海省要力争在全国率先实现二氧化碳总排放量达到峰值。青海省政府在2022年12月18日直接出台了《青海省碳达峰实施方案》,提出到2030年前,突破一批引领性强、带动性大的碳达峰碳中和关键核心技术,取得一批在国内具有区域优势的科技创新成果,初步构建协同高效的绿色低碳创新技术体系;2060年前,推动全省绿色低碳创新技术体系得到高水平提升,进而实现碳中和愿景目标,从具体领域制定了不同行业碳达峰的具体实施方案。

“碳达峰”是指中国承诺于2030年前不再增长二氧化碳总排放量,且于2030年前达到碳排放量的峰值,之后碳排放量逐年降低,这意味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将不再以增加二氧化碳排放量为代价。而“碳中和”是指我国在一定时期内所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总量,通过物理固碳、节能减排等方式,吸收或抵消这段时期内所产生的温室气体,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降为“零”。

习近平主席在青海考察时指出,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青海的生态安全地位、国土安全地位、资源能源安全地位显得更加重要,重点强调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结合实际、扬长避短,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青海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贯彻落实习近平主席关于“青海在实现碳达峰方面要先试先行”重要指示的实践举措,是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是在全国范围内展现青海实力、承担青海责任的具体实施,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更是响应我国建设绿色中国、保护生态环境的内在要求。

1 国外“双碳”研究的学术史整理

1.1 “双碳”治理的政策研究

世界上有关碳达峰碳中和(碳达峰和碳中和,下文简称双碳)的研究最早起源于英国。1908年瑞典科学家斯凡特·阿兰纽斯首先提出人类的工业活动会影响地球气候变化的问题,但当时并未引起其他科学家的重视。在经历了两次工业革命和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开始关注气候变化问题。1992年5月9日,联合国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在那之后欧洲国家普遍开始了对双碳的研究,当时称双碳为“碳减排”“碳补偿”等相关概念。《京都议定书》的制定标志着双碳研究更进一步。2006年欧盟达到了能源消耗高峰和碳排放高峰,这一年欧美许多科学家都投入到双碳的研究之中。2006年成为研究双碳的第一个高峰年,同年“碳中和”被《新牛津美国字典》评选为年度词语。2015年12月的《巴黎气候协定》的签署,标志着双碳的研究进入了新阶段,更多的学者加入了对双碳的研究,其中的代表人物包括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Steven Chu和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Andre Geim等。Steven Chu深入研究碳问题的解决方法,认为只有开展国际合作才能真正破解碳问题;AndreGeim深度解析石墨烯前沿技术及产业化应用,探索如何更好地利用石墨烯新材料解决双碳问题。

1.2 “双碳”问题的实践研究

国外学者有关碳达峰碳中和的研究主要可以分成两个层面:实践层面和研究层面。实践层面先研究了不同地区或国家的碳排放现状。欧盟European Commission(2021)的调查报告显示,欧盟整体于1990年实现了碳达峰,1997年颁布《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协议书》,对温室气体排放提出明确限制,2020年底欧盟的二氧化碳年排放总量为25.51亿吨,相较1990年减少了32.5%,不到全世界的9%。欧盟于2020年筹备《欧盟气候法》,分阶段在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Audrey Guo(2022)在调查了日本碳排放的现状后得出结论:日本已于2013年实现碳达峰,2013年后日本的碳排放量稳步下降,2019年日本仅排放12.12亿吨二氧化碳量,2022年日本碳排放量已不到10亿吨,并且计划于2050年实现碳中和。Audrey Guo(2022)通过调查发现,日本的能源转换部门是二氧化碳最主要的排放源,其次是生产部门和交通运输部门,因此他认为日本碳排放量持续降低的原因是制造业节能减排、核电站重启等;MD Shouquat Hossain(2023)对印度的碳排放量进行了调查,发现印度2021年碳排放量为25.53亿吨。MD Shouquat Hossain(2023)发现印度正采取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从能源供给侧和能源消费侧两个角度入手,力争在2030年减少10亿吨二氧化碳排放,争取在2070年实现净零排放。

1.3 “双碳”问题的路径研究

学者们的主要观点有:MD Shouquat Hossain(2023)以印度为研究对象,认为印度作为世界第二人口大国要想实现双碳,必须转变经济发展结构,用新能源代替煤炭能源。印度人口众多,每年的煤炭资源消耗量很大,能源产业所导致的碳排放量居高不下。MD Shouquat Hossain(2023)认为印度首先应逐步将一次能源转化为清洁能源,彻底改变印度的产业结构,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清洁可持续的循环能源系统,同时大力研发二氧化碳捕获、存储技术,保护生态环境,用生态环境吸收二氧化碳。Saleem Raza(2023)对中国自然资源的利用进行了研究,他根据中国目前的双碳技术和自然资源总量针对性地提出了有关自然资源利用、新技术开发的建议。他认为中国应该尽量减少使用不可恢复的一次能源,转向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减少食品、工业和化石燃料的碳排放,同时加大对自然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包括太阳能、风能和海洋能,并且要注重生物质能的研发使用,生物质可以通过许多程序转化为可利用的能源,能够有效减少碳排放量。最后Saleem Raza(2023)重点提到要大力开发二氧化碳捕获、存储和利用技术,利用新技术减少碳排放量,用科技创新引领实现碳达峰。Project Team on the Strategy(2021)从中国整体的角度出发,在对中国整体经济情况和产业结构做了一番调查之后,认为中国要想实现双碳最主要的是要建立节能、低能耗的高效、低碳、循环工业体系,用新能源或清洁能源代替一次能源,从根本上减少碳排放,同时严格控制基于化石燃料的能源消耗,建设低碳高效运输系统,促进运输系统电气化;优化建筑能耗,促进光伏、储能直流电、建筑灵活发展;全面普及二氧化碳捕获、存储和利用技术,促进能源结构转型。Y. Ma等(2023)深入研究了中国的非确定性能源体系,他从旧能源的使用和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两个角度出发,认为中国实现双碳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逐步减少煤炭和石油的使用,增加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的使用,到2060年可再生能源比重要达到75.3%~78.6%;二是中国要大力增加风电和光伏发电,逐步降低燃煤发电机数量,燃煤发电是中国碳排放量的主要来源之一,进行发电设备改革能够有效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三是要减少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协同减少污染物。中国的第二产业比重仍比较高,工业对煤炭等一次资源的依赖程度较高,因此Y. Ma(2023)认为,中国要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高第三产业比重,减少工业污染。

2 国内“双碳”研究的学术史梳理

国内有关双碳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2005年,但此时对双碳治理进行研究的学者很少,2010年前只有不到15篇论文。直到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整治环境、注重碳排放问题,才有更多的国内学者开始研究双碳治理。2013年,我国开始了对2050低碳发展宏观战略问题的研究,代表人物有“扎耶德未来能源奖”终身成就奖得主李俊峰。他作为我国清洁能源与新能源的代表,大力推动了我国可再生能源和低碳能源的发展。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参加第75届联合国大会期间,提出了“3060”目标,即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自此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成为我国履行大国职责、承担国际义务的重要部分,国内有关双碳的研究报告与论文井喷式出现,仅2021年知网收录的有关双碳研究的论文就高达2548篇,中国的碳达峰碳中和研究进入高峰期。国内学者已经对如何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进行了详细的现状分析,并且从国外学者的研究中汲取经验,深入某个具体的省市或地区进行具体的碳达峰碳中和路径研究。国内学者有关碳达峰碳中和的研究主要可分成三个方面:

2.1 不同区域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现状研究

樊星等(2023)通过对西方发达国家的研究发现,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的能源结构在实现碳达峰时以油气为主,其能源消费结构中油气所占比例为57%~77%,通过油气代替了高煤消耗模式,从而使得碳排放量降低;何永晴等(2022)通过研究西宁市的碳排放数据发现,2016年西宁市总碳排放量达到最高,之后碳排放量逐年下降。能源活动和工业生产领域的碳排放量最高,占西宁市排放总量的93%~95%。公用电力与热力行业是西宁市最主要的碳排放量来源,占能源部门排放的40%;张启龙等(2022)通过新冠疫情的影响和恢复来考量我国的碳排放量。2021年疫情平稳之后中国的经济生产生活进一步恢复,碳排放量创历史新高,比2020年的98.99亿吨增长了0.6%,突破百亿大关,达到了105.23亿吨,说明中国尚未达到碳达峰;沈澜等(2021)因地制宜,通过调查浙江省的碳排放数据,发现仅2021年上半年浙江碳排放量就达到了2.12亿吨,较2020年同期增长了0.37亿吨,上升21.3%,但统计2005—2019年浙江绿色低碳转型的基础和近期取得的成效,沈澜(2021)发现,浙江的低碳转型走在全国前列,近年来碳排放量基本保持稳定。

2.2 实现“双碳”问题的困难研究

杨明珍(2022)考虑到中国人口基数世界第一,人民生活消费所需能源总数大,中国想要实现双碳存在三大困难:经济体量大,用能需求较高。我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人民日常生活所需的能源较高,而且我国现代经济体系发展起步较晚,经济结构仍属于粗放型,新能源结构体系尚未建立,对煤炭的需求量居高不下;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需要彻底改变整个工业生产体系,并在不到十年内实现碳达峰,时间短任务重;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过程中涉及多个领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影响重大。尤毅(2023)分析了我国的碳交易市场和我国目前的新能源开发技术,认为我国目前非化石能源技术创新不足,可再生能源技术遭遇瓶颈;碳交易体系不完善,碳交易市场尚未完全建立,交易主体单一,未能形成市场导向型碳交易市场,企业缺乏主动创新结构、主动减少碳排放量的积极性。不同省市有各自的省情,不同地区的经济结构不同,沈澜(2021)以浙江省为例,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浙江省低碳零碳能源短缺,能源保供难度大,用能成本高,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成本高,而且短时间内社会经济面临深度转型,实现碳达峰难度较大。

2.3 实现“双碳”问题的路径研究

主要观点有:胡跃东(2022)在分析了我国目前的经济能源结构之后,认为中国实现碳达峰应从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模式入手;胡跃东(2022)认为,要彻底改变我国目前的能源消费结构,降低含碳能源消费比重,强化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推动低碳产业、低碳能源发展,同时以循环经济为主,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加强节能技改;赵守国等(2022)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认为各省市有其独特的经济条件和环境,应该因地制宜。中国西北地区想要实现碳达峰,要从自己的资源禀赋优势入手,加快碳捕集技术的研究及应用、电子系统转型和储能技术研究、碳交易市场的建设入手,构建完善完整的碳交易体系。我国西北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吸收二氧化碳能力差,因此赵守国等(2022)认为应该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更多地植树造林,尽量通过生态环境吸收或抵消温室气体的排放;周雯雯(2022)从能源供给侧和能源需求侧两个角度出发,认为要尽可能将碳基能源循环利用,发展能源循环技术,发展低碳和非碳能源,降低高碳能源比重,循环利用碳基能源,通过碳补偿推动绿色金融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同时发展生物能源与碳捕获和储存技术,发展循环经济以提高能源利用率。周雯雯(2022)重点强调要建设中国能源互联网和积极推动电子与碳交易两大市场建设,以市场导向引领企业主动减少碳排放;张启龙(2022)从全国如何实现碳达峰的角度出发,主要聚焦于能源供给侧、能源消费侧和人为固碳侧对中国目前实现双碳的方法进行了研究,鼓励各个省市、地区因地制宜发展低碳、零碳资源,加强零碳能源创新技术开发,大力推广“控煤推清”的发展模式,建立新能源供应系统,通过体制改革、政策引导等方式大力进行清洁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尽快以电能、风能等新能源代替石油、天然气等老牌能源,最终达到降低石油、煤炭等一次能源消耗量的结果。张启龙等(2022)认为,主要通过环境保护、物理固碳、碳捕获和储存等方法去除或吸收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温室气体,再通过技术创新,以新技术实现固碳、减碳,从而逐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青海省碳达峰实施方法》则根据青海地区的独特省情,以“统筹谋划,稳妥推进”“赋能‘四地’,重点突破”“创新驱动,节约优先”“两手发力,全民参与”为原则,针对青海省经济发展情况和能源结构提出了具体政策,要求完成青海省经济结构绿色转型、改善能源结构、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减少煤炭能源消耗的总体目标,并且将碳达峰位于经济发展的中心位置,让碳达峰作为青海省经济转型的重点需要,并将碳达峰贯穿于青海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系统性地筹划和有序地推进碳达峰,重点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旨在早日实现青海省的碳达峰。

3 青海省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研究现状

国内关于青海省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路径研究资料较少,相关学术研究论文不足10篇。2022年12月18日青海省政府出台了《青海省碳达峰实施方案》,明确根据青海省的省情做出对实现碳达峰的明确指示。目前,国内学者关于青海省如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研究具有以下两个缺陷:

第一,国内学者更多地选取西宁市而非青海省作为研究如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主体,其研究只局限于西宁市而忽视了青海省的其他地区,所提出的政策建议也只针对西宁市,对于整个青海省而言不具有普遍的参考价值。

第二,国内学者有关青海省如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路径研究只停留在理论层面,并未对青海省各个行业的碳排放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虽然理论研究有其优势,但实证研究能够为青海省如何更加有效地实现碳排放提供科学有力的数据支撑,目前有关青海省实现碳达峰的路径研究在实证数据分析方面存在较大不足,需要补充和完善,这就为下一步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猜你喜欢
碳达峰青海省排放量
碳中和·碳达峰
关于“碳达峰”和“碳中和”——2030碳达峰与2060碳中和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应当采用何种立法思路
碳达峰碳中和要求下的设计思考
天然气输配系统甲烷排放量化方法
黑龙江省碳排放量影响因素研究
落实“四个扎扎实实”展现开行使命担当——国家开发银行青海省分行
青海省交通运输行业数据中心节能探索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科协青海省自然科学优犁匆圈独砰审和勤加祛的通知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第二届青海省质量奖的授奖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