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角下德育教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

2023-07-28 03:28梁榕清
高考·中 2023年5期
关键词:立德树人渗透高中历史

梁榕清

摘 要:历史是认识和探索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基础性课程,也是深化理想、培育情怀、拓宽视野的重要载体。加强高中历史德育教学渗透,一方面可通过对历史遗产的挖掘和探索,使其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等思想观念,另一方面可优化学生对历史史实及相关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确立和培育其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健全人格。但从当前教学渗透的结果来看,大多数教师在德育应用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如重点把握不足、整体活动松散等,进而影响整体情况及发展结果。因此,本文将从立德树人的视角出发,就高中历史德育教学活动的有效组织及科学渗透展开相关探讨。

关键词:立德树人;德育;高中历史;渗透

随着年龄及阅历的增长,高中生的自我意识逐渐完善和成熟,但对相关事件的评判仍有一些感性,难免会误入歧途、一叶障目[1]。以历史史料作为德育切入点,不仅能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和发展观念,还使其在学习感悟中强化责任、形成担当,更为客观地分析历史事件及现实问题,促进其全面发展。同时,历史又是人文类学科,详细记录和描述事件的起始原因、发展过程,可为学生核心素养及关键能力的提升起到一定作用。基于此,本文将从德育渗透的现实意义、教育问题、教学方法等方面出发,对高中历史德育教学渗透展开以下分析。

一、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通过对历史史料的挖掘和学习,可使学生从中了解和认识到许多灿烂的文明成果、科技成就及人物事迹,这不仅能增强学生对家国情怀的感悟和体会,还使其形成积极进取的道德品质和民族精神。同时,高中生正处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之中,通过对历史发展进程的探索和分析,可进一步认清其本质,把握其要点,这将对其思想道德及价值观的塑造产生深远影响。

(二)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

相较于其他学科,历史知识的描述性和写实性更为突出,更易于学生对过往历史产生清晰、直观且明确的认知结果,进而提高其警惕性和判断

力[2]。从历史知识中挖掘和渗透德育,不仅能引导学生更为全面观察事件起因、发展过程,从中找到区别和重点,还能从事件的始末结果中体会其意义、品味其情感,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明晰人生目标。

(三)有利于培养独特的思辨意识

从其性质来看,历史是揭示人类社会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人文学科,引导其认识规律、探寻真相、总结经验,可对学生思辨意识及探究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此外,从高中课标的设计依据及课程结构中不难看出,高中课程内容的选择和布局充分体现了学科育人的功能和价值,并通过国内外历史事件的对比和分析,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关键能力,使其在历史解读过程中确立史观立场、深化客观认知。

(四)有利于促进健全的人格发展

健全人格是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关键基础。历史教材中拥有大量的德育素材和先进事迹,通过对其进行学习和探究,不仅能引导学生构建完整的道德体系,还对其意识、心理、行为等方面产生积极性的影响,从而使其成为一个更加全面的人。同时,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的学习,可使学生能够正确处理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并通过历史核心的解读,将其转化渗透,从而达到健全人格的

目的。

二、现阶段高中历史德育渗透过程中的问题

(一)重点把握不足

通过对高中历史德育活动的观察和分析,发现一些教师在德育要素及重点知识的把握上略显不足,一方面是教师过于看重理论知识及应试内容的教授,往往会忽略其思想观念的体会,导致学生对历史的认识较为片面和主观,难以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和效果,另一方面是教师对德育内容的总体挖掘略有偏差,未能找到其重点,进而在讨论、思考中较难引起学生的共鸣与共情。

(二)整体活动松散

教学活动是一个环环相扣的组织过程,教师在其德育渗透中还需关注和加强前后之间的相互衔接,以此保证整体活动的有序与有效[3]。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教师在德育讲授方面较为随意,往往以“讲到说到”为主,其內容相较突兀,并与课堂整体节奏存在一些矛盾和冲突。另外,一些教师在教学组织方面存在重分数轻德育、重传授轻体验等现象,缩减德育环节,导致其在知识建构及情感体会上较为凌乱和分散。

(三)缺乏内在感悟

自我感悟是促进德育转化的必要条件。然而,部分教师在德育教学方面,大多以主题灌输的方式“帮助”学生获得“更深”感悟,以此完成教学任务和课标要求,但这样的教学行为,往往会使学生缺乏对相关情感的真实体会,难以形成独特的价值观念和情感基础。此外,一些教师受专业水平及教参案例等因素的影响,自身对历史内涵的把握和理解较为浅显,进而在“传道授业”中“打折扣”,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内在感悟和真实

体会。

(四)教学评价片面

评价作为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对德育活动的积极渗透具有一定关联和影响。但从教学评价的具体结果来看,大多数教师仍以主观性评价为主,其评价内容和方式相对单一,缺乏对德育活动的整体性分析和评判,导致学生对德育活动缺少重视和兴趣。同时,一些教师在评价标准的制订方面较为统一,缺少个性化的评价方案和指标数据,导致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明显的分层和差异,这对德育活动及体验造成一定影响。

三、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有效方法

(一)研读内容,把握德育元素

高中历史教材中涉及经济、文化、政治、制度、科技等多个领域,认真研读其内容,不难发现其中的德育元素,进而提取和渗透,使学生从中了解其内涵和意义,这对自身道德素养及思想品质的提升起到重要作用[4]。如:在“三国至隋唐的文化”的学习中,教师可带领学生从这一时期的文化领域进行学习和探索,如文学、书法、绘画、雕塑、建筑等,并将其成就进行罗列和展示,使其进一步领略和感受到中国古代灿烂、辉煌的文明成果,以此增强其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又如:在“人民解放战争”的学习中,教师可通过史实及史料实证的讲解,生动直观地为学生讲解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意义和民主意愿,并从前赴后继的革命战斗中体会和平胜利的来之不易,有利于塑造和培养其强烈的民族担当和崇高的理想信念。此外,在德育内容的挖掘和学习方面,教师还需重视方式和方法,贴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思想层次,使其能够真切感受到其中的思想内涵,提升认知水平。如:在“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的学习中,考虑到学生对过往史实缺乏直观的认知基础,难免会对历史学习产生消极、枯燥等不良情绪,对此,教师可以专题为线索,为学生展示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发展中的生产缩影,以此提高其对历史史料的观感体验,并从中体会到不屈不挠、奋勇探索的民族精神和改革信念。

(二)创设情境,引发思想共鸣

历史是一门相对抽象的人文性、思想性的基础学科,而德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更需要教师采取必要的手段予以展示和呈现,进而才能引导其学会、学懂及学通,确保其感性认识和理性发展。创设情境,一方面可将抽象的历史知识及理论概念形象化,使学生更易于接触和感受其中道理,另一方面可借助生动直观的画面,可引发学生对相关史料及事件的思想共鸣,以此在潜移默化之中提升品质、渗透德育。如:在“两次鸦片战争”的学习中,为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和理解列强侵华与中国救亡图存的时代背景,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其展示一些图片、视频及纪录片,以此加强学生对这一时期人民顽强抗争的史实认识,并从中体会中华民族英勇斗争的爱国精神,这将对其民族认同感及责任感的提升产生推动作用。另外,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研讨会、交流会等活动,就“鸦片战争”的反思及历史价值进行讨论和沟通,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及课程目标的理解,还能在相互探讨中深化素养、升华情感,从而达到警醒反思的效果。教学情境的设立和运用,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及德育内容的渗透起到一定帮助,但在教学过程中,还需把握两个要点:一是主题性。其情境的创设要与教学主题相联系,突出目标和要求,使学生的学习和理解更加轻松和高效。二是说明性。情境要对相关知识起到说明、补充及丰富的效果,并通过多样化的展示,保证学生对内在情感的体会和转化。

(三)结合生活,加强德育联系

将历史德育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不仅能提高德育活动的质量和效果,还能从中找到两者之间的衔接要点,使学生更好理解德育内涵,实现自我发展。如: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的学习中,教师可从生活的角度出发,引入與其生活息息相关的科技成就、文化成果,如高铁、北斗导航、通讯技术、移动支付、交通物流等,以此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民族自豪以及社会责任,这将对人生价值观的确立及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又如:在“家国情怀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演进”的活动课学习中,除了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演进过程进行学习和理解之外,教师还可让学生利用课余或假期时间,开展“家史探寻”等活动,这样,既可以了解家乡或家族发展、演进的历史,又可以在整理探究中感悟文化意识、端正人生态度。德育与生活本就具有相互促进、相互反馈的作用和关系,教师在德育实施过程中,既要加强德育内容的挖掘,又要将生活现象或现实素材引入其中,适当拓展和丰富德育层次,使学生在思德融合及发展方面得到有效提升[5]。如:在“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的学习中,为使学生更好理解和体会户籍制度及其发展过程,教师可从身边的实例入手,如人口普查、身份证迭代、户口簿等,以便认识和了解户籍制度及演变历程。另外,在国家治理及社会救济方面,可通过近年来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热点话题入手,以此培养和提升其社会责任感,并从中体会到制度的先进性和自信感。

(四)分析人物,汲取精神滋养

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判,不仅能发现一些值得当代学生传承和弘扬的道德品质,还对其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的形成产生积极的导向作用。同时,对历史人物的深度剖析,还可以引导学生理性正确地看待一些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以此增强其鉴别历史真伪的能力。如:在“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的学习中,教师可将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等人物作为切入点,引导其从多个角度了解历史人物,客观评价人物的价值与影响,从而发挥其德育作用。另外,教师还可以结合诗文形式,进一步展示历史人物的精神追求和思想观念,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的李白、“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的诸葛亮等,使其从中感悟和领略历史英雄身上所具有的高尚品德,滋养其心灵、提升其价值。又如:在“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的学习中,教师可以“百家争鸣”为背景,引入孔子、孟子等国学人物,让学生对其核心观念进行解读和表达,既可以提高学生对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总体理解,又可以在相互碰撞的过程中批判继承、升华思想。在对历史人物分析的过程中,教师还要重视其批判性和客观性,既要纠正学生对历史人物的错误认知,又要从客观的角度了解历史人物,走进其内心,科学地看待其历史功绩和社会影响,从而更好地感知历史内核。

(五)解读事件,增进内在理解

通过对历史事件进行解读和阐述,一方面可增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内在理解,巩固其学习基础,另一方面可从中体会到事件所代表的历史意义和基本特征,更易于渗透和发展德育,促进其正向发

展[6]。如:在“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的学习中,教师可将“五四运动”作为突破口,让学生通过不同渠道搜集有关五四运动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状况,从中了解和体会青年学生义无反顾、投身抗争的决心和意志,这对高中生爱国情感的培育和激发产生促进作用。又如:在“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的学习中,通过微视频导学的方式,组织学生对“戊戌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等事件进行分析和评价,从中找到其所存在的局限性,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当时民族危机的感悟,又可从失败中体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曲折和艰辛,进一步增强其使命担当和社会责任。另外,在历史事件的解读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借助故事、生活、场景、问题等元素,使学生对其重点的把握更加深刻、全面,还对其史料分析、因果解读、史料认识等能力的提升起到一定帮助。如:在“两次鸦片战争”的学习中,教师可通过flash动画软件,将鸦片战争中的对局实力、战略布局等信息进行呈现,并引导其对战败结果进行分析,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并激励其奋发图强。

(六)讨论话题,抓住价值核心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引入一些热点话题进行讨论,不仅能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还能从中抓住话题背后的社会价值,进而对其核心素养的培育和落实提供有效的载体。如:在“古代的疫病与医学成就”的学习中,基于学生对古代疫病的治理及中医药成就的掌握,教师可从疫情的角度展开具体话题讨论,分享和观看医护科研人员对现代疫病的管治方案,并从钟南山、张伯礼、张定宇、陈薇等人身上学习其勇于担当、敢医敢言的品质和精神。以张伯礼为例,教师可从中医药全程介入新冠肺炎救治为切入点,充分诠释了中医药在疫病治理中的价值和贡献。又如:在“人口迁徙与文化认同”的单元教学中,教师可组织学生对“人口普查及相关政策”进行讨论和分析,一方面可增强学生对人口迁徙的理解效果,另一方面可从人口普查的数据、政策等资料中了解人口变化与政治、经济及人地关系之间的相互关系,进一步体会到人口过多过量发展对生态环境、社会分配及其他方面的隐性问题,以此提高其社会责任和使命担当。另外,在德育话题的选择上,教师既要注意到话题与教材之间的衔接点,又要巧妙涉及一些思辨性的话题,如“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发展史”“你对中国式发展道路的理解”等,引发学生对话题内容的深度思考,进而在德育渗透上得到根本保障。

(七)组织活动,丰富感性体验

相较于文字讲授,德育知识较为抽象、空泛,难以使学生理解和接受,对此,教师可通过一些趣味化、实践性的德育活动,以此丰富学生在德育学习中的感性材料,这将有助于提升其体验和效果[7]。同时,历史活动的组织,还为学生学用水平及实操技能的提高和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和渠道,这也充分体现了历史学科的实践性、探究性、综合性等教育特点。如组织以“对话家乡历史”为主题的活动,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游览和欣赏家乡的历史文化,对名胜古迹、历史故事、家乡建设等方面进行调研和勘查,这不仅能提高其对家乡的热爱,又能在实地探寻中加深对家乡历史文化的感悟和体会,这将对家国情怀和人文素养的培育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如组织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主题的舞台剧表演活动,对新文化运动的起因、兴起、发展、地位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诠释与解读,并通过角色扮演、剧本编演等方式,进一步体会和感悟特定时代下的文化现象,并对高中生时代使命感的提升产生积极影响。另外,教师还可以举办一些特色主题活动,如“中华魂”诗朗诵、“争做时代好少年”演讲会、“铭记九一八”观影会、宣誓活动等,既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其多样化的兴趣和爱好,又可以在主题活动中懂得爱国与责任,进一步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以史为鉴、吾辈担当。在德育活动的组织过程中,教师要明确和突出主题目标,并与其现实生活相联系,针对特殊活动进行细节调整,以满足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个性需要。

(八)完善评价,促进全面发展

在现阶段历史教学评价中,大多数教师以分数论高低、以排名分好坏,这不仅违背立德树人的教育初衷,还对学生价值体系的确立和发展造成一定误解和缺陷。对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完善评价体系,践行德育宗旨,摒弃“唯分论”教育思想,从不同角度改善和纠正学生的发展观念,从而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其一,改进评价标准。在以往的教学评价中,通常以考試测验为评价标准,导致学生对分数看得过重,进而造成其片面发展。对此,教师要改进评价结构,从多个维度去评测和反馈学生,如行为习惯、基本素养、人格品质、理想信念等,使其在自我探索中确立积极的人生目标和发展路径,进而协助其不断向前。同时,人的发展是个性的、多向的,教师不应以统一的“尺度”去评估学生,还需通过多把“尺子”观察和分析主体,进而才能给出客观、理性的评价结果。其二,关注评价过程。学习是一个动态化的认知行为,不应以静态评价去衡量和判定。对此,教师要及时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趋势,采取质性与量化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如等第制、百分制、综合评语等,形成分层次、分阶段、分过程的评价反馈体系,以此激励其健康发展。另外,德育评价还需纳入不同主体,如学生、家长、教师、社会等,既要从多个方面分析和评价学生在德育活动中的具体情况,又要在横纵对比中认清其不足和短板,从而在后续培养中提供更多支持和帮助。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德育元素的把握、教学情境的创设、历史人物的分析等方法的运用,不仅能保证历史教学中德育活动的实施效果,还对高中生价值观念及精神品质的提升起到一定帮助。同时,在德育渗透的过程中,教师还需关注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情况和情感体验,从不同角度引导其挖掘、讨论、探寻历史意义,以此帮助其了解和传承优秀文化,塑造家国情怀,进而为高素质人才建设及未来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赵义德.基于新课程的高中历史德育渗透途径初探:以“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一课为例[J].基础教育论坛,2021(4):98-98.

[2]王友兵.核心素养下高中历史德育教学研究[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21(2):93-94.

[3]王起义.浅谈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J].吉林教育,2021(1):56-57.

[4]苟会志.关于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探讨[J].中华活页文选:高中版,2022(19):136-138.

[5]李顺.德育教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2(10):57-58.

[6]扎西才旦.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散文选刊:中旬刊,2022(5):2.

[7]胡锦清.高中历史人物教学德育渗透案例分析[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2(16):28-29.

本文系2020年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基础教育研究专项)课题“以千秋论坛的活动方式拓展历史学科立德树人功能的研究”(JSZJ20099)部分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立德树人渗透高中历史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高中历史的学习感悟
包产到户与包干到户——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商榷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