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路径探析

2023-07-29 07:49唐建兵
江淮论坛 2023年3期
关键词:创新性发展

唐建兵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结,浓缩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道德观念。在时代变迁中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赋予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文化新内涵,能更好地融入家庭生活、服务社会实践。新时代要始终以习近平关于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为根本指导,结合时代语境和现实需求,深入挖掘阐释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文化蕴含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同时借助文化创意活动对优秀传统家风文化进行时尚化重构和生活化传承,并应用现代新兴科技为优秀传统家风文化塑形赋能,不断推陈出新;在百姓生活实践层面推动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文化的现代转型与创新发展,用生动鲜活、灵活多样的方式展现我国优秀传统家风文化的魅力,提高其现代表现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彰显其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家风文化;道德准则;創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23)03-0124-006

“治家严,家乃和;居乡恕,乡乃睦。”(清·金缨《格言联璧·齐家类》)家教家风作为传统社会根植于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的伦理道德规范,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遗产”。[1]家风是家庭伦理和家庭美德的集中体现,是一个家族或家庭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培育形成并代代相传的体现家族或家庭精神风貌、道德品行、处世态度、审美志趣和整体气质,能被共同认可并遵守的日常生活准则或家庭伦理文化。在浩如星辰的家风典籍中,影响深远之巨作不胜枚举。譬如,周公旦劝诫儿子的《戒子伯禽》记载着六点与谦虚谨慎相关的美德,是史料可考的、以文字记载的最早家训文献;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所著的《诫子书》《诫外甥书》,深刻阐述了修身养性、立志做人的道理;南北朝时期颜之推创作的《颜氏家训》堪称“家训之祖”,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此典籍是作者关于勉学立志、正心修身、睦亲治家、处事之道的经验总结,包含着深刻的伦理内涵和厚重的人文情怀;袁采著《袁氏世范》阐明家人族属和睦相处准则,纵论立身、处世、言行、交游之道,并谈及持家兴业之经验,此著以厚人伦而美习俗为宗旨;明末清初朱柏庐著《朱子家训》精辟阐明了修身治家之道,是以家庭道德为主的启蒙教材,“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等格言警句至今仍有教育启示意义;《曾国藩家书》主张和以治家,强调勤以持家,要求子女铭记“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2]326。优秀传统家风是建立在中华文化根脉基础上的、相对稳定的集体认同,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集体观念形态,主要表现为勉学立志、正心修身、睦亲齐家、为人处世和治国理政五个方面。它浓缩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道德观念,蕴含着劝导人们守礼向上、崇德向善的思想观念和精神基因,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新时代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蕴含着扬弃传承、转化创新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坚定的文化自信。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3]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探讨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意义重大。

一、契合时代语境,做好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文化的现代阐释

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文化正己化人、治家传教、轨物范世、修齐治平等伦理道德观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着多重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文化的时代表征,在国家、社会和公民层面的“三个倡导”,与优秀传统家风文化是一脉相承的,都是先辈长者生活实践的经验升华,彼此在交流碰撞中共同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性格特点和处事原则。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起点上,持续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对于新时代构建文明家庭、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在这个新起点上,需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文化精髓,持续深化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文化的现代阐释,提炼出新时代所需要的理论概念和价值元素,更好地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需要紧贴现实、关注生活,并以宏阔的历史眼光和创新思维审视,“从当代的政治、经济、科学、社会、文化生活的需要去看,使古代文化的意义能与现时代联结起来”[4]。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家庭家教家风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文化相结合

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元,在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的大量书信、手稿及其他系列著作中,涉及许多关于家庭、家教及其伦理道德问题的阐述。他们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家庭的本质、家庭家风运演轨迹、个人价值与家庭伦理、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等问题方面的理论观点,清晰地表明他们在家庭家教家风问题的立场、认识和看法。马克思主义家庭家教家风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家庭领域伦理道德观念和价值准则的基本观点和根本看法,阐述了家庭家教的本质、家庭与社会关系、家庭与人的解放、妇女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等系列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的重要内容,与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文化“在诸多方面有着天然的契合点和相通之处”[5],也为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文化的扬弃传承、转化创新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因此,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路上,必须科学把握和精准阐释马克思主义家庭家教家风理论同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文化相贯通相契合的内在逻辑,推进“灵魂”与“根脉”的互动契合、同向共进。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打开了创新空间、巩固了文化主体性,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3]。创造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新文化,必须高质量推进马克思主义家庭家教家风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文化相结合。一方面,要坚持用好马克思主义这把探索未知世界的“金钥匙”,善于提取并运用马克思主义家庭家教家风理论的“家庭伦理基因”熔铸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文化,在巩固传统家风文化主体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使其紧跟时代步伐、贴近现实生活、聚焦百姓需求,充分展现优秀传统家风文化的时代精华、彰显思想魅力。一是要切实掌握辩证思维方法,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家庭家教家风理论梳理分析中华传统家风文化。对中华传统家风文化要以科学、客观的态度,一分为二地看。要在比较鉴别中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撷取其中蕴含的思想精华,并结合时代语境变化和百姓生活需求进行适度地改造、提升,赋予富有新时代特征的崭新内涵。二是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根本指导,挖掘阐发中华优秀传统家风的文化底蕴和文化能量,夯实筑牢新时代家风文化根基。同时,要坚持目标导向、强化问题意识,善于从学理层面多视角认识阐释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文化,并从实践层面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文化的内在意蕴与时代价值,固牢根本、弘扬优势,着力构建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鲜明时代特征的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文化学术体系。

另一方面,要立足中国具体实际、正视当前社会现实,结合当代中国婚姻家庭生活的现状,提炼汲取与马克思主义家庭家教家风理论相融通相契合的优秀传统家风文化中的伦理价值观念和思想道德精髓。“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6]家庭是人生的起点,家训家谱、家法族规等作为家族或家庭成员共同遵守的价值准则和生活规范,始终以一种隐性的形态存在于特定家庭的日常生活之中。因此,要从新时代中国家庭的客观实际出发,持续有效推动家庭家教家风建设,通过继承中的创造性转化和实践中的创新性发展,不断丰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家庭教育资源和伦理道德规范,努力打造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符合中国当代家庭实际的家风文化话语体系。

(二)遵循古为今用,挖掘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文化思想精华及其时代价值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研究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问题。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文化是家族或家庭成员在繁衍生息的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并在日常生活中得以传承弘扬的文化。它源于历史也必将在传承中走向未来,因而必须从历史和现实的双重纬度来把握理解。“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是中华文明永恒的精神气质。”[7]新时代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文化不是回归传统、复古守旧、固步自封,而是立足时代发展、回应百姓呼声。家风是家族或家庭代代相袭的行为规范和精神风貌,要从新时代中国家庭文明建设的客观实际和现实需要出发,坚持古为今用、辩证扬弃、推陈出新,要从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文化中提炼出符合时代发展潮流、与社会主义核心價值观基本理念相契合的思想精华,以传统之规矩、开时代之新面。优秀传统家风蕴含着诗书传家、守正规直、睦亲齐家、明礼友善、廉洁俭朴等道德理念,要结合时代背景,密切关注新时代我国家庭新变化新趋势,主动回应人民群众对家庭文明建设的新期盼新需求,认真研究解决新时代婚姻家庭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推动形成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

二、破解文化创意密码,持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文化现代转化

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文化传递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价值取向和道德准则,在家族或家庭运演发展过程中孕育发展,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变化。同样的家庭伦理观念及其价值在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表现形态和阐释方式是不同的。实现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文化现代转化与提升超越,就是在挖掘整理优秀传统家教成果、弘扬优秀传统家风文化的基础上,尽可能地破解并激活文化创意密码,不断赋予体现时代要求和特点的新内涵,创新表达形式并使其可感知、有人懂、日常用,继而重新获得并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文化创意即依靠创意主体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借助现代新兴技术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再造与提升。正是基于文化创意的持续有效推动,立足现实对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等传统家庭伦理作出顺应时代要求、合乎百姓期待的诠释、引申和转型,浓郁醇厚的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文化才因时传承、因人而彰、历久弥新。数千年来,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文化始终活跃在大众的视线和具体的生活行为中,持续绽放出蓬勃的生命力,于润物无声处教育人、熏陶人、感染人、影响人。

(一)借助文化创意活动,让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文化“活”起来

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文化博大精深、思想深邃,重德养性的修身之学、孝悌勤俭的治家之法、崇学尚正的教子之方、与人为善的处世之则,无不烙刻着时代印迹。优秀传统家风源于古代乡土亲缘社会,是农耕文化的产物,其运演轨迹、呈现方式、表现手法因时而变、顺势而异。不至其境、不在其身或许很难准确理解把握其中的内涵深意。相较于传统社会,新时代的家庭观念、家庭制度、家庭模式及其结构、类型、功能等已经发生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在此背景下,优秀传统家风文化有效融入现代家庭生活,且更具社会意义并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和认可,不能仅仅深藏于家训家谱、家法族规等文献典籍中,也不能停留在宗祠、斋舍、书院等老宅子的门楣、牌匾、梁柱上,要主动顺应新时代变化,自觉与现实社会相融通,以时代精神重新激活优秀传统家风文化的内在生命力。要始终怀着对优秀传统家风文化的温情和敬意,巧妙借助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文化创意活动,融知识性、教育性、启发性、引导性和趣味性于一体,使优秀传统家风文化以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崭新内容和诙谐有趣、活泼欢快、轻松愉悦的呈现形式“登堂入室”,以拉近与现实世界、百姓生活的距离,弥合因历时久远、环境消逝而产生的陌生感和疏离感。

(二)利用时尚化重构,让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文化“火”起来

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不是模式化的、凝固不变的,而应该是动态的、持续的,要不断注入新内容、新形式,赋予其鲜活的生命力量,就是说,传统文化离开现实生活的生命土壤,就会丧失生命力和延续性,也必将成为历史弃儿而走到生命的尽头。德国哲学家黑格尔(G.Hegel)也曾在《哲学史讲演录》中指出:“传统并不仅仅是一个管家婆,只是把她所接受过来的忠实地保存着,然后毫不改变地保持着并传给后代。”[8]10对待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文化,或不切合实际的机械照搬,或不加改造的模仿套用,都是脱离现实情境和不符合客观事实的。新时代要在准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文化思想精髓的基础上,推动勉学立志、崇德修身、睦亲齐家、明礼友善和尽忠爱国等核心元素向现代社会转化,并将它们置于现实情景、融入百姓生活。更重要的是,通过文化创意活动对优秀传统家风进行现代时尚化的演绎或重构,使优秀传统家风文化的精神内核和价值蕴涵与时尚化表达方式融为一体、交相辉映,以情感含蓄、语言委婉和生动风趣的方式和丰富多样的传承载体实现传统家风文化的时尚化、年轻化表达。

(三)推动生活化传承,让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文化“动”起来

回归现实生活是对优秀传统文化最有力的弘扬传承,也是新时代推动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的最有效方式。相较于家风文化的文献梳理、研究阐释、数字保护和宣传推介等工作,生活化传承才是家风文化所蕴含的要旨所在,也是“回归事物本身”精神的重要体现。

中华优秀传统家风寄托着家族或家庭成员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向往,承载着长辈们对子孙后代的良好祝愿和热切期盼。其中,既有杀彘教子、孔融让梨、孔门庭训、岳母刺字等耳熟能详的家教家风故事,又有《诫伯禽书》《诫子书》《颜氏家训》《诫皇属》《朱子家训》《庭训格言》等泽被后世的家训族规典籍,这些都是先辈们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作为家庭文化的生活化表达,它落细、落小、落实于家庭成员的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家人们的待人接物、明礼处事之道”[9],要自觉以家庭的“小气候”温润社会的“大气候”。通过创意设计优化重组优秀传统家风文化的核心元素与表意符号,并借助生活化场景和具象化载体,引导优秀传统家风与现代社会家庭生活相适应。坚持优秀传统家风文化与数字化叙事相结合,充分发掘中华传统家风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和当代价值,把家庭道德规范细化为日常生活准则,把家庭伦理、道德观念转化为人民群众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以便更好地满足生活需要和精神需求。

三、“硬科技”赋能“软表达”,实现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文化质效提升

近年来,伴随着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量子信息、360°全息影像、增强现实(AR)和虚拟现实(VR)等新兴科技的迅猛发展,新兴科技矩阵的灵活组合,深刻改变着文化产品的生产方式、传播格局和消费方式,催生出移动应用、社交媒体、网络直播等文化新业态和消费新场景。“要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提高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10]新兴科技在与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文化的激烈碰撞、融合创新中,不断赋予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文化科学特性和创造力,促进家风文化产品现代表现力、传播力、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持续有效提升。

(一)借助新兴科技优化提升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文化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文化内容丰富全面、思想深邃独特,形式多姿多彩,就其核心理念来看,又始终是围绕“正心,修身,齊家,治国,平天下”等几个方面来展开的,体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思想信念、价值准则和精神追求,具有永不褪色的价值。但是,优秀传统家风文化所蕴含的正心之法、修身之术、齐家之理、治国之道,伴随着时光的消逝和传统家庭结构的解体,熟人社会伦理逐渐让位于陌生人伦理和虚拟网络伦理,有些方面已经不具备生存、延续的社会基础和环境条件。在此背景下,借助新兴科技的力量,优化提升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文化内容乃是形势使然。优秀传统家风文化与新兴科技融合发展,使内容与形式精当匹配、形与神的完美结合,就能够注入更多的现代科技元素。譬如家族博物馆设计先辈长者的头像,让家人子弟点击头像了解其生平事迹,以云展示、云解说方式缩短时空距离、深化彼此感情。不仅如此,新兴科技还可以赋予优秀传统家风文化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内容,集家庭伦理、社会风俗、生活情趣和现代审美于一体,新颖脱俗、生动自然、群众喜爱,优秀传统家风文化就能焕发活力、重获新生。

(二)利用新兴科技创新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文化传播方式

从文化与传播的关系来看,文化是传播的主要内容,传播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且是文化传承的主要方式,文化与传播是相互联系、互为一体的。没有影响力传播力的文化是没有力量的,也是没有意义的;不涉及文化元素的传播是缺乏内涵的,也必然是短暂的。诚如英国著名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所言:“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本身价值的大小,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传播的深度和广度。”[11]203这一观点清晰地表明,文化功能及其作用的充分发挥离不开文化的传播。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文化是否能被传播,又以何种方式在多大的时空范围内传播,传播的结果如何、效果怎样,不仅影响到自身的价值,而且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它的社会价值。

进入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需要在深入研究优秀传统家风文化运演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巧妙借助新兴科技的力量,使优秀传统家风文化成为富有时代感染力和生命力的伦理规范和生活方式。要进一步强化科技意识和创新思维,以新兴科技创新传统家风文化元素的当代表达和传播形态,这也是新时代传承弘扬传统家风文化共通的创作逻辑。一是有效运用5G、增强现实(AR)、5D全息互动投影等新兴科技创新优秀传统家风文化的传播方式,拓展延伸优秀传统家风文化传播新场域、新渠道,丰富和深化人们的感观体验,满足人们对优秀传统家风文化的多样化需求。要科学把握优秀传统家风文化精髓要义和普适性内涵,利用数字合成、二次创作和融媒体等现代科技手段,以充沛的情感、动人的故事和鲜明的语言艺术,反映现实生活、表达群众心声,生动鲜活、感性直观地再现优秀传统家风的文化功能和价值意蕴,给人以动态、深刻的家风文化体验。譬如,建立一批中华线上地域性家风馆,合理设置数字建模展厅,引导参观人员利用VR头盔、手柄等设备,身临其境地体验家族变迁历史,或移步换景领略家风文化魅力,自觉树立新时代家庭观。二是借助现代科技重塑优秀传统家风文化,赋予优秀传统家风文化富有时代新意和更富表现力、感染力的现实场景,多维立体地表达优秀传统家风文化蕴涵和美学意蕴,带给人们真实的身临其境却又恍如穿越时空的非凡体验。

(三)利用新兴科技赋能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文化创新发展

当今时代,新兴科技已经成为引领创新发展和驱动转型的先导力量,且广泛渗透于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领域,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驱动着社会体系的变革和重塑,推动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文化属于意识形态范畴的概念,既包含着具体的生活准则又包含着时代的价值取向,既表现为观念的形态又总是凝结在科技载体之上。运用传统技术手段很难把优秀传统家风文化讲深说透,尤其是让新时代的年轻人主动接受和认同。“融合带来创新,融合促进发展。”[12]要营造有利的环境条件,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推进优秀传统家风文化与新兴科技全方位、多要素、深层次的渗透融合,实现优秀家风文化与现代家庭生活、伦理准则教育、现代艺术样态的创造性组合,拓宽优秀传统家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路径,形成顺应群众期待和时代要求的家风文化产品。一是秉承“内容为王”原则,运用新兴科技重构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文化。形式、手段和方法等外在的东西是为特定内容服务的。发挥新兴科技创新优势对优秀传统家风文化进行多元重构不是追求形式上的时髦,要汲取传统家风文化的优秀因子,紧紧围绕核心蕴涵构筑家风文化创新发展新模式,不断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形成产业新业态。譬如,合理利用自然生态资源,以家风文化底蕴为主题,拓“文脉”、连“人脉”,打造“院落旅居+匠艺体验+乡村会客+资源招商”等功能于一体的家风文化旅居综合体,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点上谋求新发展。二是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统一,利用新兴科技盘活存量优秀传统家风文化资源。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文化与新兴科技的深度融合,核心在于盘活存量家风文化资源,并对其内涵进行适度补充、拓展、完善。要从优秀传统家风文化中提炼出跨越时空且具有当代价值、现实意义的精神标识,从中寻找源头活水,展现出优秀传统家风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路上的真正底气和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文化秉承历史、积淀文明,是传统社会伦理道德价值的缩影,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作为中国古代伦理道德思想体系的重要形态之一,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文化所蕴含的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的家国情怀、崇德向善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的荣辱观念,在培育个人道德品性、调节家庭关系、淳化人心民风等方面始终发挥着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判断和行为方式。无论从伦理准则和道德规范来看,还是从审美意蕴和美学价值来看,也都有着难以遮蔽的智慧光芒和跨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的思想价值。即使经遇数千年的风雨洗礼,优秀传统家风文化中的真知灼见时至今日依然新颖如故、熠熠生辉。新时代新征程路上,推动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尽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的精髓要义[13],秉持一颗诚心,并以坚定的文化自信促进家风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定能在弘扬传承中走得更远,也更加的灿烂辉煌。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四川考察时强调 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 在新的征程上奋力谱写四川发展新篇章[N].人民日报,2022-6-10(1).

[2][清]曾国藩.曾国藩家书[M].张雪健,译.西安:三秦出版社,2018.

[3]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 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N].人民日报,2023-6-3(1).

[4]陈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N].光明日报,2017-3-20(15).

[5]李晓.“两个结合”: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新境界[J].人民论坛,2021,(27):84.

[6]习近平.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2-18(2).

[7]本报评论员.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23-6-6(2).

[8][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M].贺麟,等,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9]赵子林,陈丽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的家风路径[J].华侨大学学报,2019,(5):16.

[10]习近平.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20-9-23(2).

[11][英]培根.培根论说文集[C].高健,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16.

[12]王震中.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注入新动力[N].人民日报,2022-6-6(9).

[13]泓峻.“兩个结合”的文化维度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J].社会科学辑刊,2023,(3):204-212,239,241.

(责任编辑 蔡华玲)

猜你喜欢
创新性发展
历史文化名人资源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新路径
傣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数字媒体技术在动画制作中的应用
动画设计中数字媒体技术的创新性发展
动画设计中数字媒体技术的创新性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以人为本的小学教学管理模式分析
新常态下的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性发展与特色化服务
传承·扬弃·创新
社会转型期中国传统诚信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