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度选材创情境,有梯度试题重思维

2023-07-29 12:59楼优奇葛炳芳
关键词:教学启示特点

楼优奇 葛炳芳

摘    要: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Ⅰ卷)·英语学科总体难度较前几年稳中有升,依然很好地体现了“《高中课标》—教学—高考”三者之间的良性照应。该试题具有“以多元的主题确保育人价值的嵌入”“以丰富的语料支撑学科能力的考查”“以真实的情境落实语言能力的考查”“以有梯度试题托起思维品质的考查”的特点,可以对高中英语教学起到积极的反拨作用。在日常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多维度选材、口笔头并重、精泛读结合、扎根于语篇、引导学生积极地学习,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实现学科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关键词:高考英语新课标Ⅰ卷;特点;教学启示

一、引言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高中课标》”)指出,“发展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普通高中英语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实施普通高中英语课程应以“德育为魂、能力为重、基础为先、创新为上”[1]。高考始终坚持以价值为引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并指出核心价值在“四层”考查内容中居于首要地位,对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具有引领作用[2]。教育部教育考试院明确指出,2023年高考英语命题在深化基础性考查的同时,突出关键能力考查,旨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发挥高考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3]。有鉴于此,本文将从育人、文化、情境、梯度四个维度评析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Ⅰ卷)·英语学科(以下简称“高考英语新课标Ⅰ卷”),并据此提出日常教学建议,以期为达成教考衔接,形成“《高中课标》—教学—高考”三者之间的良性照应提供些许助益。

二、高考英语新课标Ⅰ卷的四大特点

(一)育人铸魂:以多元的主题确保育人价值的嵌入

语篇的主题语境涵盖“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为学科育人提供话题和语境。高考试题中的语篇是考查核心价值的载体,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到正向积极的引导作用。核心价值是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考查中体现出的正确方向、正确价值观、正确方法论、健康的情感态度等[4]。

高考英语新课标Ⅰ卷笔试部分共有8个语篇(如表1所示),其以多元的主题嵌入育人价值,考查学生的核心价值,引导学生养成热爱阅读的习惯,始终保持求知状态,践行传播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实现与自我的和解,涵养探索自然、研究社会的科学精神,树立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

表1   高考英语新课标Ⅰ卷笔试部分语篇的体裁与主题语境

[语篇 体裁 主题语境 主要内容 阅读理解A篇 应用文 人与社会 租赁自行车和导游之旅 阅读理解B篇 说明文 人与自然 John Todd建造生态机器来净化污水 阅读理解C篇 说明文 人与社会 介绍“数码极简主义” 阅读理解D篇 说明文 人与社会 介绍“群体智慧效应”的科学研究新发现 七选五 说明文 人与自我 自我原谅,增强自信 完形填空 记叙文 人与社会 越野赛跑中救助受伤对手 语法填空 说明文 人与社会 介绍小笼包 读后续写 记叙文 人与自我、人与社会 在教师鼓励下实现自我突破,并在比赛中获奖 ]

由表1可知:5个语篇属于“人与社会”主题语境,内容包括在阿姆斯特丹骑自行车参观名胜的绿色健康出行方式,远离电子产品的“数码极简主义”(digital minimalism)生活方式,“群体智慧效应”的科学研究新发现,竞技体育赛途中救助对手的事情,名小吃小笼包背后所传递的中华传统文化;1个语篇属于“人与自我”主题语境,传递了“自我原谅、自我和解(personal forgiveness)”的重要性;1个语篇属于“人与自然”主题语境,彰显通过个人努力改造世界、保护自然的有效行动;1个语篇既属于“人与社会”主题语境,又属于“人与自我”主题语境,讲述的是克服自身障碍、实现自我突破的事件。

(二)文化潤心:以丰富的语料支撑学科能力的考查

多元的语篇主题可以确保育人价值的充分嵌入,语料的丰富性则可以确保有效考查学生的英语学科能力(如阅读理解能力、文化感知能力等)。

1.利用多样化的语篇体裁考查阅读理解能力

高考英语新课标Ⅰ卷笔试部分的8个语篇体裁多样,其中说明性文本有5篇(占62.5%),是重点考查的语篇体裁,叙事性文本有2篇(占25.0%),应用文有1篇(占12.5%),这与2016—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浙江卷)英语学科的阅读理解语篇类型分布情况完全一致[5]。语篇的体裁不同,交际功能不同,不仅导致其语言风格不同,而且导致其组句成篇模式有异[6]。

说明性文本主要用于达成客观说明事物特征、阐明事理的交际目的,如介绍社会技术新进展、科学研究新成果等。阅读理解B篇介绍了John Todd建造生态机器用于净化污水的过程,塑造了乐于探索的人物形象,采用的是“问题—解决型”(Problem — Solution Pattern)语篇模式,语言准确生动。例如,为了凸显John Todd研发的生态机器具有广泛的应用性,文本提到伯灵顿南部1600户家庭的污水处理情况,地点明确,数字精确。阅读理解C篇为了清楚地介绍Digital Minimalism一书的主要内容与使用指南,采用“一般—特殊型”(General — Specific Pattern)语篇模式来讲述该书的编排结构和内容,语言清晰、平实。具体而言,阅读理解C篇第一段使用句式“The goal of the book is to ...”来说明写书的目的,接下来的段落使用 “To do so, I ...” “In part one, ...”“In the second part of this book, ...”等语句清楚地展现“一般—特殊型”语篇模式下的“预览—细节”型(The Preview — Detail Pattern,先给出总体轮廓,后叙述细节)语篇模式。阅读理解D篇采用匹配比较型(Matching Pattern)语篇模式来介绍“群体智慧效应”的科学研究新发现,先阐述“群体智慧效应”的由来、原理与不足,再利用最新研究成果介绍最新实验和发现,推翻以前的观点,说明最新成果的重要意义,最后使用“But a new study ... offered an interesting twist on this classic phenomenon.”作为转折句,成为前后对比的分界线。

叙事性文本主要包括完形填空和读后续写两个语篇。完形填空讲述了Melanie Bailey在越野赛跑中救助受伤对手,背着她跑到终点并带到救助点的感人故事。读后续写讲述的是主人公虽面对重重困难,但在教师鼓励下勇敢接受挑战,参加写作比赛并获奖的励志故事。两个语篇的叙事模式基本符合拉波夫提出的叙事结构模式,即先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背景,再叙述事态的发展过程并评议上述要素,最后叙述故事的结局与简要回应主题,以使叙事结构显得更加完整[7]。

2.运用有内涵的文化元素考查文化感知能力

高考英语新课标Ⅰ卷中的文化元素有助于引导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形成跨文化认知、态度和行为取向。听力理解的题干有10处涉及外国地名、人名,听力理解的第12题选项涉及洛杉矶、芝加哥和费城3个美国城市名,这表明跨文化知识的重要性。阅读理解A篇通过讲述作为“世界自行车之都”的阿姆斯特丹,36%的交通出行由自行车来承担,在最忙的路线上每日有3万人次骑行这一事件,引导学生养成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阅读理解B篇提到了John Todd设计生态机器来处理中国福建省省会城市福州市的运河污水这一事件,旨在倡导学生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以及在全球化大背景下思考中国高质量发展的解决方案。阅读理解D篇通过讲述小组讨论中大家共同争论和推理过程对减少估算错误的重要性这一事件,引导学生感受小组合作的益处,进而更积极地参与到日常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中。

(三)情境显能:以真实的情境落实语言能力的考查

情境可分为“生活实践情境”和“学习探索情境”,前者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产实践中的问题的能力,后者要求学生启动已有知识开展智力活动,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创新的思维方式[8]。高考英语新课标Ⅰ卷设置的情境是以问题或任务为中心构成的活动场域,要求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下发挥核心价值的引领作用,运用英语语言能力去解决实际问题,全面综合展现学科素养水平。

高考英语新课标Ⅰ卷在凸显语料丰富性的基础上,创设了真实的情境,用于考查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例如,应用文写作的情境是外教将学生进行随机分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课后练习口语,写作的任务是要求考生写一封邮件,向外教说明随机分组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众所周知,随着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的普及,小组合作方式已为大部分学生所熟悉并熟练掌握,因而上述情境是一个生活实践情境,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随机分组练习口语这一现象可能产生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读后续写语篇讲述的是一名英语为第二语言的中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参加写作比赛并通过努力最终获奖的故事,续写任务是要求学生依据语篇和段首句续写两个段落。这是一个学习探索情境,需要学生同时启动核心价值、关键能力和必备知识来正确理解语篇,进而运用创新思维解决问题,并进行准确表达。上述情境设计使写作形式更加灵活,内容更加开放,既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考查学生从自身的视角出发来正确评判周围事物和不同观念,进而创造性地表达自身观点的能力。

综上,真实的情境能够还原知识应用的具体过程,符合知识再生产过程的规律,有助于引领、培养学生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乃至改造世界的能力。

(四)思维为要:以有梯度试题托起思维品质的考查

思维在本质上涉及对意义加工的深度和广度。《高中课标》在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划分的“思维品质·二级(高考要求的水平)”中指出,学生应能够“通过比较,识别各种信息之间的主次关系;根据不同的环境条件,客观分析各种信息之间的内在关联和差异,发现产生差异的各种原因,从中推断出它们之间形成的逻辑关系;根据所获得的多种信息,归纳共同要素,建构新的概念,并通过演绎,解释、处理新的问题,从另一个视角认识世界;针对所获取的各种观点,提出批判性的问题,辨析、判断观点和思想的价值,并形成自己的观点”[9]。在具体分析高考英语试题时,为方便区分,大部分研究者一般从低阶思维能力和高阶思维能力入手,将理解具体信息、推断单词和短语的能力归为低阶思维能力,将判断和推理,理解文章结构、作者观点,归纳主旨要义的能力归为高阶思维能力[10]。

在高考英语新课标Ⅰ卷阅读理解中,考查低阶思维能力的有理解具体信息的第21、22、23、28、30、31题以及推断单词的第29题,共7题;考查高阶思维能力的有判断和推理的第24、25、27、33、34题,理解作者观点的第26、35题,归纳主旨要义的第32题,共8题。由此可见,高考英语新课标Ⅰ卷阅读理解对思维品质的考查有梯度,低阶、高阶并重。同时,考查同一思维能力的不同试题也有难易度的梯度差异。例如,同为考查理解具体信息的第22和31题,前者考查租赁自行车的费用,学生只需找出有手刹和三挡换挡的自行车的日租金和额外增加一天的租金,并进行简单的相加即可得出答案,后者考查处理书中所提供的做法,学生不仅需要识别所提供的做法,还需要识别并理解原文与题干、選项间的三对逻辑对等关系,即原文“You can ...”与题干中“suggest”的对等关系,原文“work for your particular circumstances”和选项A中“as needed”的对等关系,原文“view ... as a toolbox”与选项A中“use them”的对等关系。此外,阅读理解的可读性分布也有梯度差异。根据微软Flesch Reading Ease可读性标准,阅读理解A、B、C、D四个语篇的可读性分值分别为59.6、71.6、46.9和44.5,前两篇浅显易懂,适合13~15岁青少年阅读,后两篇难度较大。其中,阅读理解D篇不仅文本难度大,而且四个设题都是考查高阶思维能力,对于考生而言是双重“难度”的考验。

由上可知,高考英语新课标Ⅰ卷阅读理解主要考查思维在逻辑性方面所表现的能力和水平,而批判性、创新性等思维品质主要在书面表达中予以考查。例如,高考英语新课标Ⅰ卷的应用文写作考查学生对外教随机分组这一现象提出质疑并说明原因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通过分析形成自己的观点与解决方案的创新性思维能力。此外,该题还考查学生的语用能力,即学生在特定语境中准确理解他人和得体表达自己的能力,这需要学生根据交际目的、交际场合的正式程度、参与人的身份和角色,选择正式或非正式、直接或委婉、口头或书面等语言形式,得体且恰当地与他人沟通、交流,达成交际的目的。

三、教学启示

(一)多维度选材

语篇是日常课堂教学和高考考查的具体载体,决定传递的主题意义、表达的语言特征和隐含的思维层次。多维度选择课外阅读语篇或命制试题的语篇,指的是选择主题多元化,涵盖知识面广,涉及跨文化交际,且符合学生认知水平、语言水平和兴趣需求的语篇。这不仅是嵌入核心价值的重要前提,能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提升品德修养、培养奋斗精神、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提高审美、培育劳动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且也是培养学生综合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前提,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促使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感知和认同优秀外国文化。具体而言,选材不仅应依据教材单元主题、学生兴趣点和认知水平,更应重视为提升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打下扎实的英语语言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认知基础。

(二)口笔头并重

口笔头并重指的是既要注重对听、读、看的理解性技能的考查,又要注重对说、写的表达性技能的考查。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学生通过对口笔头等多种形式的语料的理解和表达,不仅可以培养语用意识,而且可以与世界产生关联,建构意义,为未来发展铺平道路;二是综合学习活动结合了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发挥优质催化剂的作用,助力学生内化语言知识,发展语言能力,提高语言学习效率,建立起语言形式和意义之间的联系,提升语言学习的质量。因而,从教与学的视角来看,教师要有单元整体设计的意识和能力,在单元主题意义统领下,从Listening and Speaking板块到Reading and Thinking板块,再到Reading and Writing板块,层层铺垫深入,即不仅要搭建支架让学生学会口头描述或谈论对某事物的看法,而且也要为学生提供充裕时间,让学生带着松弛感进行书面产出。如此学生才能在真实情境中通过听觉与视觉感知,通过动口与动手实践,提高认知加工的深度,体验、享受语言学习的乐趣。在口笔头并重的原则下设计课堂学习活动,教师应注意以下三个要点:

一是创设真实情境。驱动学生参加任务的首要要义是任务的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真实的情境不仅贴近学生生活,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感。以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英语》(以下简称“人教版教材”)必修三Unit 4 Space中的Listening and Speaking板块为例,教师如能以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发射的真实新闻为情境背景,特别是结合首位载荷专家(payload specialist)桂海潮的事迹,则更能激发学生对宇航员选择标准的好奇心,了解宇航員和载荷专家的工作职责,思考自身未来的职业规划。

二是注重“出”“入”衔接,即输入与输出的一致性。人教版教材的Listening and Speaking板块和Reading and Thinking板块、Listening and Talking板块和Reading and Writing板块之间在内容、语言和思维上存在可衔接性,听是为说服务的,读是为思和写服务的,这就要求教师依据教材内容、学生已有知识和思维能力基础,对输入和输出的顺序进行灵活调整。

三是提供充足机会。活动设计应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原则,将课堂的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以使学生有充足的机会参与听、说、读、写、看的语言活动,有长时间的无干扰的阅读思考时间,始终处于思维参与的积极状态。

(三)精泛读结合

精泛读结合指的是使用精读、泛读相结合的方式,打通课内外阅读,建立贯通内容、语言、思维、策略、体验的课内外阅读体系。无论是哪个版本的教材,其入编的语料总是语言学习的优质语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精读教材文本,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深度解读能力。同时,学生深度解读教材文本、交流解读成果的过程是培养听、说、读、看、写等语言技能,发展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最重要途径和手段。在此基础上,教师要重视课内外联通,关注“群文阅读”,即扎实用好教材,适量补充课外阅读。具体而言,教师应注重课内单元教学围绕相应主题,设计阅读、写作活动,发展学生的阅读素养,课外阅读教学围绕相同或相关主题展开,以形成“课内阅读策略运用与阅读体验,课外类似话题和体裁应用实践;课内重点语言表达和语法结构的学习与运用,课外阅读意义为先的表达与内化”的课内外阅读体系。以人教版教材Reading and Thinking板块为例,其一般都有Reading Tips(人教版教材必修二五个单元的Reading Tips分别为Make a timeline、Identify literal and implied meaning、Read headlines、Read a map和Scan),教师可以利用这些Reading Tips,并提供导读工作单,引导学生进行同主题、多话题的课外阅读,利用所学策略深度加工文本,进而展示阅读所得。综上,有课内支撑的课外阅读一定是提升英语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四)扎根于语篇

语篇是语言学习的主要载体,语言教学要根植于语篇。在《高中课标》所梳理的“课程内容六要素”[11]中,语篇不仅承载着主题意义,是主题的具化,而且也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和文化意识,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载体。要想教会学生理解语篇类型,语篇的宏观语境、推进模式、衔接与连贯手段等,就必须在学生解读语篇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基本信息筛选能力,对语篇宏观语境(即篇外各因素)的推断和想象力(包括对动机、事因、态度、篇外关系等因素的正确判断和准确把握),对语篇语义的概括能力,对语篇内部结构的逻辑分析能力,以及对逻辑用语的把握能力。

(五)引导学生积极地学习

不论是口笔头并重,还是精泛读结合,都需要学生积极地学习、主动地思考。主动学习是教师和学习活动显性地赋予学习者学习能动性的课堂环境。一方面,在主动学习能动性的驱使下,学生能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活动,进而带着正面情绪与教师、同伴进行互动,并在语篇加工时投入更多的主动思维,形成结构化知识,发展核心素养。另一方面,主动学习还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积极运用和主动调适英语学习策略、拓宽英语学习渠道、努力提升英语学习效率的意识和能力,这构成了核心素养的发展条件[12]。

此外,从学习者角度来看,有学习能动性的学习者会通过与教师、同伴互动来建构意义,深化认知。这样的学习者能对语篇进行深度解读,能通过参加课堂学习活动来完成社会行为,能有积极的情感,如认为自身是课堂的主人,相信学习任务的积极作用等[13]。

综上,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与教师、同伴互动,进而通过讨论、解释、评价、创造等思维活动,基于语篇不断理解意义、建构意义、传递意义、创造新意义,生成积极动机、情感态度、兴趣和坚持的意志力,形成不断循环的学习过程,使自身核心素养螺旋上升。

四、结语

高考英语新课标Ⅰ卷总体难度较前几年稳中有升,依然很好地体现了“《高中课标》—教学—高考”三者之间的良性照应。以多元的主题确保育人价值的嵌入、以丰富的语料支撑学科能力的考查、以真实的情境落实语言能力的考查、以有梯度试题托起思维品质的考查是高考英语新课标Ⅰ卷的四大特点。因此,广大英语教师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应重视多维度选材、口笔头并重、精泛读结合、扎根于语篇、引导学生积极地学习,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实现语篇应有的教学价值,發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实现学科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9][11][1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2,119,12-13,5.

[2][4][8]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3,25,36-37.

[3]教育部教育考试院.考查关键能力    发挥育人功能——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命题专家解析2023年高考英语试题[N].中国教育报,2023-06-09(02).

[5]徐莎莎,金颖.基于《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的高考英语(浙江卷)阅读理解试题历时研究[J].外语测试与教学,2022(2):20-27.

[6][7]秦秀白.“体裁分析”概说[J].外国语,1997(6):9-16.

[10]范纯乐,葛炳芳.立意·情境·思维:语言能力考查的三个基点——2022年全国英语新高考Ⅰ卷评析[J].基础教育课程,2022(15):20-26.

[13]LOMBARDI D, SHIPLEY T F, BAILEY J M, et al. The curious construct of active learning[J]. Psychological Science in the Public Interest, 2021(1): 10-11.

猜你喜欢
教学启示特点
基于学生发展视角的中考试题分析
口译大赛选手心理压力分析及教学启示
大学英语学生作文语言错误分析研究
探究雅思口语测试对高校英语口语教学的启示分析
尊重差异 别样人生
高中生道德价值观的特点及原因分析
微信辅助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研究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