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璧纵含光 深藏人不识

2023-07-30 09:36李丛芹
书画艺术 2023年2期
关键词:俞樾

编者按:对于艺术品的收藏,历来为高校艺术院系所重视。这些被收藏的艺术品,不仅可以用来观摩、研究、教学,还能以此建立起艺术院系的精神图谱。艺术品的收藏,在时间久远上见基因传承,在质量高低上见学术眼光,在数量多少上见教学底气。从本期开始,我刊将陆续报道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收藏的古今有代表性的书画作品。

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创建于1943年,80年来,有许多名家曾在此工作或来此讲学,为安徽省乃至全国培养了众多美术创作、教育和研究人才,被誉为“安徽高等美育之发端,江淮艺术人文之渊薮”。经过几代人的探索,学院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同时,从建院之初起便重视名家、名师作品收藏,并将所藏以适合的方式展示给学生观摩,不断累积,形成氛围,为人才培养提供土壤和养分。在现存三百多件藏品中,现代书画名家作品众多,且成体系,最具规模和特色。不少名家有多件作品并存,像王雪涛的花鸟画就多达5件,极其难得。而院藏古代作品现存6件,其中5件为画作,分别是明代周臣的《秋山游骑图》、孙克弘的《钟进士出行图》,清张照的《清池滴露图》、钱维乔的《湖山帆影图》、姜筠的《溜众夏更寒》;1件为书作,即清俞樾的《书陆放翁诗隶书四条屏》,数量虽有限,却不乏精彩之作,不仅具有学术分量,也形成了收藏高度。但因展陈条件所限,外界知之甚少,未能为研究所用。以下分别简述。

在中国绘画史中,明代的周臣(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在15至16世纪。其现存最后一幅有纪年作品是1535年)山水、人物和花鸟兼善,且画艺高超。所学为南宋刘、李、马、夏一路,论者评其“亦院体中之高手也”,可与浙派的戴进并驱。王穉登在《吴郡丹青志》中将其列入“能品”,并评论道:“画山水人物,峡深岚厚,古面奇妆,有苍苍之色,一时称为作者。若夫萧寂之风,远澹之趣,非其所谙。”(王穉登《吴郡丹青志》,四库全书本)可见,时人和后人或有误解,故其当时画名即为学生唐寅、仇英所掩,其艺术成就也长时间被低估。周臣生活在文化环境优雅的苏州,所交所接,所思所做,俗人俗事少,雅人雅事多,其画虽主要运用院画技法,但无论从题材还是画意来看,都具有浓厚的文人气息。就其传世作品看,不管是“松泉诗思”“松窗对弈”“柴门送客”“松下高士”,还是“春泉小隐”“桃花源”“春山游骑”等,所画内容既不“低俗”,笔墨亦少“粗鄙”,甚至还画出了著名的“警励世俗”的《流民图》,有着浓厚的文人情怀,不像纯粹的画工所为。就其全部作品看,中年所作谨严浑朴、皴擦坚劲,晚年画风苍秀,有烂漫惨淡之境。与浙派画家相比,他的作品似能节制,又不拘于某一定式,且时出新意,故能免于陈腐。这幅《秋山游骑图》,款题“东邨周臣制”,无纪年,从风格来看,似为其晚年所作。画中木石老苍,用笔松秀,境界萧疏,人物及毛驴造型时用意笔,既准确又不刻板,整体上已看不到多少中年时的“谨严”“坚劲”,而以“苍秀”“烂漫”为多。可以说,在周臣存世画作中,这是一件非常接近文人写意风格的作品。高居翰评周臣作品时说:“他所留下来的画作并不是老生常谈;他不但能够生动地处理新颖的题材,同时,也比较重视鲜明的刻画,而不拘泥于笔法的精细优雅或风格的卖弄,或甚至能够抛弃儒家‘沉默是金的美学拘束。”[1]所言虽另有所指,但“比较重视鲜明的刻画,而不拘泥于笔法的精细优雅或风格的卖弄”,也是能从这幅作品中得到验证的。反过来也提醒我们注意,周臣的作品前后有变化,晚年风格似偶能跨过院体藩篱,其艺术特征和价值需要重新认识和评价。安徽师大美术学院所藏的這幅画,对于研究周臣画风的嬗变或许有很高价值,值得进一步考证、比较和辨析。

孙克弘(1532年—1611年)为孙承恩之子,字允执,上海松江人。生活在明嘉靖至万历年间,善花鸟、山水,亦画人物,尤擅画仙佛类人物,存世作品则以花鸟为多。孙氏工笔、写意皆能,作品风格有粗细两种面貌。其人物画作品存世数量有限,常见的有《罗汉图》《达摩渡江图》等。比较而言,这幅《钟进士出行图》多写意之笔,更为传神,无论人体结构,人物造型、动态和神情,以及画中场面、气氛等,都把握、刻画得准确生动,表现出细致入微的观察和表现能力,很容易让人想起周臣的《流民图》,只是周画的规模更大,更具有现实批判精神。该作品款题曰:“丙午天中前二日,雪居孙克弘写。”书体为隶书,汉碑风格明显。“丙午”为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天中”为天中节即端午节,是农历五月初五,“前二日”即五月初二。“雪居”是孙克弘的号。很清楚,这件作品画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五月初二,是画家晚年之作。而孙克弘不仅是画家、书法家,还是藏书家,且工诗文、多著述,所以其作品没有俗气,即使画这种打鬼驱邪的道教俗神,也无俗笔,且有寄托。这件作品,应该算得上孙克弘人物画中的精品,弥足珍贵。高居翰虽说“系在他名下的人物画,很可能也以伪作居多”[2],但只是猜测,没有证据,算是一家之言吧。

张照(1691年—1745年),字得天,上海松江人。他是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进士,乾隆七年(1742年)任刑部尚书,供奉内廷。又是康熙宠臣王鸿绪的外甥,高士奇家族的女婿。张照多才多艺,书画诗文外,又精于音律、戏曲。但比较而言,其在书法史上的地位更高,时人即评其“笔力沉鸷”“用强笔”“魄力雄”“卓然大家”。刘恒《中国书法史·清代卷》云:“在康熙末到乾隆初的帖学书风转变过程中,具有最明显作用的当属张照的创作实践和乾隆帝弘历对赵孟頫书法的推重。”[3]102又云:“正因为上述缘故,张照的书法在当时受到很高推重,其由董入手又最终跳出董书的发展过程及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对乾隆初期帖学书风的转变起到了先导作用。”[3]104张照绘画成就以及在画史中的位置明显逊于书法,但就其传世的《墨梅图》等作品看,秀雅闲逸,相当不俗,又因传世画作的数量比书法少,反显珍贵。此画风格在工写之间,可视为小写意作品。画中左上角款题:“清池滴露,老生重游。董文敏有此妙句,张照作于野云楼。”董文敏即董其昌。“清池滴露,老生重游”虽妙,然查阅《董其昌全集》等,均未找到出处,似为佚句。画中写荷叶、荷花数茎,以及红顶水鸟、浮荷或水草等,有墨有色、有开有合、有藏有露,构图、安排皆十分得体。画面疏简静雅,多清逸之趣,与所题甚贴合。

钱维乔(1739年—1806年),字树参,号竹初,江苏武进人。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举人,曾官浙江鄞县知县。善诗文书画,精音律戏剧,著有《竹初文钞》《竹初诗钞》等。钱维乔乃钱维城之弟,其画初学于兄,后潇然放旷,自具面貌。叶德辉《钱竹初维乔山水》诗云:“兄弟丹青海内传,赵家驹骕本随肩。”因兄弟二人皆善画,风格又一度接近,时人有“常州二钱”之誉。张舜徽《艺苑丛话》云:“竹初亦善绘事,尤工山水,不在乃兄之下。”[4]而钱维城在《金华道中怀树参弟》诗中亦云:“爱画工诗是性生,阿兄薄技动倾城。”也十分赞赏弟弟“是性生”的绘画天分。就当时和后人的评论来看,钱维乔的山水初用“家法”即学其兄,后上溯元人,且一心追摩黄公望、吴镇等笔墨。所画茂密而不繁杂,峭秀而不尖塞,清逸有致,“作家士气二者兼备”。晚年笔墨尤精,随意所作,苍浑疏老,清厚自然。这幅《湖山帆影图》就皴法、笔墨而言,与钱氏所存其他作品有一定差异。画中右上部款题曰:“吾侬家住在湖西,苦竹藂生望欲迷。寂寂门前无好景,远山帆影对凄凄。乾隆庚申春二月朔有二日,武进钱维乔。”“乾隆庚申”即乾隆五年(1740年),朔日为初一,“朔有二日”即初三。据此,这幅画作于乾隆五年(1740年)二月初三。那么问题就来了,钱维乔出生于1739年,1740年虚岁才2岁,笔都提不起来,是不可能画出这幅作品的。据此来看,这幅画很可能是托名之作。当然,要确认其伪,仍需进一步稽考。

姜筠(1847年—1919年),原名诗,字颖生,号宜翁,又号大雄山民、大雄山人,安徽怀宁人。光绪十七年(1891年)举人,官礼部主事。姜的山水学王石谷,功夫甚深,工写皆能,且水墨、青绿兼擅。论者一般认为,姜筠专攻王翚一家,不免狭隘,但从其题跋来看,也临仿黄鹤山樵(王蒙)、吴墨井(吴历)等,即由王翚上溯元人,也想有所突破。加上他工书法、善篆刻、精鉴别,又广交游,故心思明锐、眼光不俗。他的花鸟画注重写生,有生活气息,更为生动,评者推其为近世小写意花卉的佼佼者。但他的声名主要还是在山水画上,所作笔墨浓厚、古秀苍润是其长,而缺少变化和清疏之气,甚至枯燥重浊是其短。这些特点又都可以从其存世作品中得到验证。姜筠于政事之余勤作山水,在当时借助四王的影响,名噪京师,但身后十分冷落,今天关注他的人就更少。这种两极化现象,很不正常。客观地看,姜筠的作品还是值得研究的,当年黄宾虹对其就比较推崇。另外,他的学生萧谦中也取得了很高成就,是民国时期山水画名家,能为其争光。安徽师大美术学院收藏的这幅《溜众夏更寒》,尺寸虽小,却松秀苍润、清疏雅洁,更多元人气息,是姜画中的精品。画上款题曰:“溜众夏更寒,林交昼常荫。刘铄句,以燕文贵儒雅之规范为宗,笔笔要有写意。戊午夏至日作于宜轩。皖江姜筠。”刘铄是南朝宋时诗人,这两句出自他的《过历山湛长史草堂诗》。燕文贵为北宋大家,其所作山水细密清润,极富变化,使“观者如真临焉”,论者以为不专师法,自立一家规范,即所谓“燕家景致”。那么,姜筠“以燕文贵儒雅之规范为宗,笔笔要有写意”,即使不能完全做到,也说明他想追求个性,进而形成自家面貌。所以说其专攻王石谷,所论已失公允,而因其“专攻”过于贬低其作品,则更为草率。值得一提的是,安徽师大美术学院同时收藏了萧谦中的山水《拟鸥波老人大意》(鸥波老人为赵孟頫),也是一幅精品。那么姜、萧之画并置,无论就收藏还是研究而言,都十分有趣。

俞樾(1821年—1907年),字蔭甫,晚号曲园居士,浙江德清人。道光三十年(1850年)进士,任编修、河南学政。后长期落职家居,潜心治学、著书。其参加进士复试时,考题为“淡烟疏雨落花天”,众人皆为“落花”忧愁,他却写出了“花落春仍在,天时尚艳阳”的惊人之句。主考官曾国藩深为赏识,将其推荐给咸丰皇帝。后俞樾书斋取名“春在堂”,也是记录了一份自信和荣耀。俞樾一辈子做学问,于经学、史学、文学、方志等都有建树,而以经学成就最大。他曾主讲苏州紫阳书院、杭州诂经精舍,门人众多,以章太炎最为著名,而一代书画篆刻大家吴昌硕也是他的学生。对于俞樾来说,书法是随身小技,是学问、诗文外的余事,但即便如此,其成就尤其是隶书成就也是能入史的。刘恒在《中国书法史·清代卷》第三章第二节中就讨论过他的书法:“作为学者与诗人,俞樾亦善书法,尤喜作隶书,功力深厚,格调高古。”[3]212“俞樾的隶书风格属古拙含蓄一路,与同时代何绍基的豪迈奇崛和杨岘的峭拔劲利均有所不同,而流露出饱学大儒所持有的淳厚修养与宁静气质。”[3]212俞樾的隶书主要取法《张迁碑》《三老碑》等,用笔沉厚古拙、波磔不显,字形方正从容,带有浓厚的篆书遗意,静、厚、方、拙是其特点。安徽师大美术学院所藏俞樾的隶书四条屏,写于“光绪丙申仲春”,即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二月。作品内容为陆游的《雨后集湖上》诗:“野水交流自满畦,芳池新涨恰平堤。花藏密叶多时在,莺得高枝几日啼。绣袂宝裙催结束,金樽乐杓共提携。颐年自喜能狂在,笑襞蛮笺落醉题。”所选陆诗与常见版本虽有出入,但应有依据。俞樾隶书四条屏所见不少,似是他比较喜欢的一种形式。《中国书法史·清代卷》中所收小莽苍苍斋藏俞樾隶书也是四条屏,章法与安徽师大美术学院所藏作品基本一致。但比较而言,后者似更为拙朴灵动,可谓精品。

这6件古代书画藏品笔者曾一一过眼,但写作本文时因管理保护的原因,未能逐幅展开,故文中未提及书画者所用印和收藏者所钤印。又由于篇幅所限,主要是概述书画家情况和作品风貌,至于详考详论,只能留待他时进行了。

(作者:李丛芹,博士,教授,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

参考文献:

[1]高居翰.江岸送别:明代初期与中期绘画(1368—1580)[M].夏春梅,萧宝森,李容慧等初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194.

[2]高居翰.山外山:晚明绘画(1570—1644)[M].王嘉骥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74.

[3]刘恒.中国书法史·清代卷[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09.

[4]张舜徽.艺苑丛话[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8:86.

本专题责任编辑:石俊玲

猜你喜欢
俞樾
俞樾晚年诗作与过渡时代的文学感知
俞樾为何如此青睐《三侠五义》
俞樾书法美学探究
苏州档案馆藏品选
俞樾&章太炎 名师出『狂』徒
古籍再點校應遵循的標準續論
春江有月明
读《古书疑义举例》有感
俞樾《右台仙馆笔记》成书原因研究
俞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