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提升内部控制应用价值的策略研究

2023-07-30 09:41张良秀
南北桥 2023年13期

张良秀

[摘 要]行政事业单位是发挥政府职能作用的重要机构,现阶段其工作重点从行政管理转变为服务群众。随着简政放权政策的逐步落实,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经费不断增加,与此同时单位承担的责任和承受的风险也有所增加,而且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不规范导致其面临更复杂的风险,如行政管理水平降低、政府公信力缺失、公共服务水平下降、公众满意程度降低等。内部控制对于行政事业单位强化内部管理、规避风险等的作用突出。本文主要研究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相关问题,结合实际提出强化内部控制应用价值的策略,期望能够为相关单位内部控制建设提供参考。

[關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F20文献标志码:A

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及应用能够有效规避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中的风险,并发挥保护国有资产的作用。行政事业单位应采取有效的内部控制措施规范各项工作,确保经济活动符合要求、国有资产安全运行、财务情况可靠,进一步提升单位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落实民生保障政策[1]。因此,探究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问题,寻找解决办法,是行政事业单位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

1 行政事业单位实施内部控制的意义

1.1 提高单位运行效率

行政事业单位为保证各项工作高效运转,必须投入较高的管理成本,如管理人员工资、办公费用等,而高成本也将限制单位运行效率。内部控制手段则可以很好地提高单位工作的规范性,在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的支持下,单位各项工作流程都可确定为制度形式,使单位内部管理的规范性得到提升,运行效率随之提高[2],并且可以降低管理成本,协调财务和业务关系,有效解决运行过程中的各类问题。

1.2 保护国有资产安全

随着经济社会蓬勃发展,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及应用紧迫性增强,行政事业单位必须以较高的内部控制水平支撑内部管理,推动落实各项政策、战略。行政事业单位对各项政策、战略的支撑离不开国有资产,国有资产安全至关重要,而目前针对国有资产的监管程序存在漏洞,监管机制一般在事后运行,事前预防和事中检查不到位,可能发生国有资产流失问题。随着内部控制的深入应用,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职责划分清晰,责任精准落实到人,相互监督制衡机制形成,资产相关业务流程得以优化,从而全面减少了国有资产流失、利用率低等问题。

1.3 维护单位良好形象

内部控制中最主要的工作之一是廉政建设,具体是指防范单位职工违纪违法、保证单位各项工作在“阳光”下运行,这也是行政事业单位应用内部控制的重要原因。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运行中的经济风险难以有效避免,如果单位未能及时发现并控制风险,则必然影响经济活动效益。可以通过内部控制手段对职工行为、经济活动进行约束和规范,督促职工规范自身工作行为,坚持服务人民群众基本原则,全面优化单位管理机制,建设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机构,树立良好的单位形象。

2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应用现状分析

2.1 有关人员对内部控制认识不全面

虽然财政部门出台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指标,以此指导单位建设内部控制,但是缺少内部控制建设惩罚机制,内控建设也缺少抓手,事后监督检查流于形式,部分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及应用效果不佳。而且不少单位内部职工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不全面,甚至认为内部控制不重要,将其归类于财务工作,导致内部控制建设难度加大。

2.2 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建设不完善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建设仍未完善,现行制度体系依然需要优化,就目前实际情况而言,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体系问题主要表现为:

第一,内部控制制度缺乏系统性、融合性。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系统性较强,覆盖单位所有经济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因而内部控制制度设计时需从单位实际出发考虑其实用性和可行性[3]。但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制度内容在设计过程中未能充分考虑单位实际需求,与单位业务结合不足,影响内部控制执行效率。

第二,内部控制流程管理不到位,导致经济业务风险防控效果不佳。

2.3 风险评估效力需提升

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存在风险评估效力弱的情况,主要表现为:

第一,风险评估机制不完善,单位风险评估组织成员中缺少资产管理、政府采购、业务专家等关键岗位的人员,无法全面识别评估经济风险,导致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压力增加。

第二,风险评估范围不全面,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风险评估未能以具体问题为导向,风险点查找不清晰,甚至仅重视业务层面风险评估,对于单位层面风险点、改革深水区风险点以及长期遗留问题的重视不足。

第三,风险评估结果应用不充分,行政事业单位未能将风险评估与其他管理事项挂钩,忽略风险点与总体目标的联系。

2.4 内部控制评价监督机制有待优化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评价监督机制效用较低。

第一,内部控制评价监督机制缺乏独立性。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缺少独立的评价监督组织,通常是财务部门或纪检部门负责监督评价工作,存在评价监督独立性弱、程序不规范、结果应用不透明等问题。而且由于信息不对称,负责内部控制监督评价工作的人员无法全面掌握单位经济活动资金变化情况,无法实现对单位领导的权力制约,由此在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的内部控制中产生监督缺位风险。

第二,外部评价监督对单位风险的把控不及时。通常情况下,外部评价监督主体是财政部门、审计部门、纪检部门等,然而各外部评价监督主体的侧重点不一致,难以形成监督评价合力,且事前、事中评价监督缺位,单位内部控制应用实效无法得到有效评价。

2.5 信息化建设受重视程度不足

就目前实际情况而言,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中相关工作人员对信息技术的重视不足。

第一,单位信息化建设主要集中于信息传递存储、政策宣传推广等方面,内部控制管理多依赖于传统方式,日常管理中数据重复、多头申报现象较为常见,信息数据割裂严重影响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效率。

第二,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过度且多头管理,各信息平台独立,难以通过追溯信息数据而还原经济业务活动,内部控制执行不彻底,风险管控水平提升缓慢。

3 行政事业单位提升内部控制应用价值的策略

3.1 加强职工对内部控制的认识

为全面强化内部控制在行政事业单位运行管理中的作用,首要任务是强化单位职工对内部控制的认识。

第一,行政事业单位应充分考虑内部环境因素,制訂内部控制建设方案,面向职工宣传并强调内部控制的重要作用,不断强化单位职工的内部控制意识,尤其要重视提高单位管理人员学习内部控制规范的积极性,从而发挥其带头作用,带领单位职工积极建设内部控制体系。

第二,内部控制应贯穿行政事业单位决策、执行、监督全过程,全面覆盖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业务和事项,实现全员参与和实施内部控制规范,引导单位领导干部职工自觉防范风险和抵制权利滥用[4]。

第三,行政事业单位可定期分批组织单位职工学习内部控制最新建设标准,通过培训学习活动掌握内部控制规范和要求,适应内部控制新常态,在工作中主动参与内部控制活动,自觉完成相关程序及规定要求,实现从“要我内控”到“我要内控”的转变,将内部控制融入单位日常管理,进而有效防范经济风险,提高内部管理质效。

3.2 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体系

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是支持行政事业单位实现高效率运行、保护国有资产安全以及维护良好形象的关键,在制度规范的指导下,行政事业单位方可形成工作分散开展、任务目标协同完成的局面。行政事业单位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遵循全面性、制衡性、适用性原则,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中的要求,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应实现全面控制,因而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也需保证全面覆盖单位工作流程。行政事业单位需梳理经济业务流程,定位经济业务风险点,以风险问题为导向制定内部控制措施,并且从全局角度出发,将单位分散的管理制度汇总集成,兼顾风险管理和运行效率,制定覆盖全环节、流程的内部控制制度。在制度约束下规范经济业务活动运行流程,约束参与经济业务活动职工的行为,全面发挥内部控制作用。

第二,行政事业单位既要考虑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又要明确制度设计重点,即重要经济业务活动和重大经济风险。比如,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起点是预算,各项工作的运行、资金分配、效益评价等都以预算编制为基准,预算作为内部控制核心环节,应是内部控制制度设计重点关注的内容。行政事业单位可围绕预算管理建立以预算为主体、以资金管理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对经济业务实施全过程控制,预算管理所有环节均可在制度指导下有序推进,提高部门预算的科学性。

第三,行政事业单位在制度层面需厘清业务、财务部门的职责,促进部门沟通合作,减少经济业务中相互推卸责任情形。单位可遵循统一管理、合理分工、责任到人的原则制定内控岗位职责规定,要求各部门坚决落实执行,彻底消除内部控制工作死角,将内部控制融入单位日常管理工作。

3.3 加强风险评估和控制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从实际出发加强风险评估和控制,精准实施内部控制手段,全面防范风险。

第一,科学开展风险评估工作。行政事业单位需健全风险评估组织,从多个维度对单位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客观地梳理和分析风险因素,制作风险点清单,并讨论研究风险点与单位目标的内在联系,以问题为导向制订风险解决方案。

第二,规范权力运行。针对单位关键岗位遵循不相容岗位分离、制衡原则设置管理部门,确定部门职责,将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分离,形成相互制衡的局面,在风险检查工作中做到节点控制、流程清晰、全面覆盖。

第三,充分应用风险评估结果。将风险评估报告中反映的问题作为预算安排、绩效考核、监督问责的依据,并对风险点清单进行调整,提高风险应对的及时性。

3.4 优化内部控制评价监督机制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以强有力的内部控制评价监督机制为保障,推动运行内部控制工作。

第一,行政事业单位需开展自主评价监督。通过自主评价监督机制对内部控制应用执行过程进行检查,而评价监督主体应是不参与内部控制执行的部门,确保评价监督结果的客观性。单位的自主评价监督重点可放在内部控制要素、流程等方面,对风险管理、控制方法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准确反映单位内部控制的应用情况。

第二,开展内部监督。单位可设置独立的监督部门,由其对内部控制建设和应用过程展开日常监督、专项检查,查清内部控制实施中的不合理、不清晰环节,并提出整改建议,督促相关部门落实整改。

第三,加强外部评价监督。行政事业单位可与外部监督机构加强沟通,形成评价监督合力,构建信息共享、动态监管的外部监管机制,同时单位应将会议培训、政府采购、预决算等信息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3.5 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内部控制信息化是内部控制转型升级的必然方向,行政事业单位应加快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遵循制衡性原则,建立内部控制信息化体系,对授权审批、风险点实施动态监督,并实时更新和共享各环节的信息数据[5],支撑单位决策制定,加强对经济业务活动的监管。同时,按照流程化要求,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信息系统需覆盖决策、审核、监督评价等流程,将各业务环节、事项的管理要求融入系统,规范单位内部管理。

4 结语

新时期,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水平面临严峻挑战,行政事业单位需通过内部控制手段优化管理模式,提高工作效率,从而发挥国家赋予的职能,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为优质的公共服务,扎实推动单位的高质量发展。在内部控制政策指导下,行政事业单位的组织结构、管理模式等得到有效改善,但是内部控制建设及应用仍存在不足。对此,行政事业单位应持续加强内部控制建设,优化资产管理、贪腐风险防控、日常工作流程,全面提升内部控制应用价值效用,逐步提升单位内部管理水平,从而保证各项保障政策稳步落实。

参考文献

[1]凌燕,郝蕾适,刘雅洁,等.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问题及对策探讨[J].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2(24):46-48.

[2]麦悦颜. 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若干思考[J]. 投资与创业,2022,33(24):139-141.

[3]黄浩挺. 完善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对策与思考[J]. 财会学习,2022(35):161-163.

[4]李晓钿.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优化探究[J]. 质量与市场,2022(23):76-78.

[5]蔡清兰. 浅谈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优化措施[J].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2(22):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