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中的话语抵抗策略研究

2023-07-30 12:04李清贵
艺术科技 2023年15期
关键词:话语分析摸鱼抵抗

摘要:作为当下流行的文化符号,“摸鱼”从诞生伊始就与打工人的工作状况和社会心态紧密联系。赫勒认为,工作是有双重属性的,作为类本质活动,它可能是人锚定自身意义、寻求价值实现的一个途径,但是这并不能否认劳动作为日常活动,具有让人疲惫、倦怠的成分,“摸鱼”行为就是缓解劳动消耗,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一种方式。文章利用爬虫软件,抓取知乎平台上关于“摸鱼”现象的讨论,并借助费尔克拉夫的批判话语分析方法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文本进行话语分析。研究认为,在“摸鱼”文本中,打工人与资方被塑造为对立的权力两级,并且呈现出愈发激烈的意识形态冲突。“摸鱼”人所生产的文本反映了其对自身工作状况、劳动权益的忧虑与不满,但这并没有转化为改变现实的动力,而是流于后现代式的戏谑,成为一种消极被动的话语抵抗。文章认为,“摸鱼”这一流行文化符号反映了当下职场打工人对工作环境存在的忧虑,受制于诸多现实压力,打工人难以直接在现实环境里表达不满,因此在网络趣缘社群进行话语抵抗成为普遍的选择之一。当然,“摸鱼”人的话语抵抗并不是高烈度、对抗性质的,大多数“摸鱼”人在网络吐槽后依然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从这个层面上讲,“摸鱼”行为成为打工人自身再生产的一个途径。

关键词:“摸鱼”;知乎;话语分析;抵抗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15-0-03

西方马克思主義的代表人物赫勒曾经对工作下了以下定义,她认为,“我们在双重意义上使用‘工作这一词:一方面,它指谓特定类型的日常活动,另一方面它指谓直接的类活动……马克思常常使用两个词来表明这一区别:他称日常活动为‘劳动,而用‘工作专指类本质范畴”[1]。赫勒的意思是,工作具有双重属性,作为类本质活动,它可能是人锚定自身意义、寻求价值实现的一个途径,但是这并不能否认劳动作为日常活动,具有让人疲惫、倦怠的成分。

一个令人触目惊心的事实是,当代人的工作时长并未随着技术进步而显著缩短。凯恩斯曾经畅想,随着机械设备被大规模引入劳动场所,在21世纪初,人类每日只工作4小时便可以实现社会物质的极大丰富。然而现实是,加班之风盛行,一些国内互联网企业每周的工作时长竟然超过了60小时。或许正因为如此,“摸鱼”和围绕着“摸鱼”行为而产生的文化现象正受到年轻人的热捧,并逐步演化为一种流行的文化符号。

1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摸鱼”虽是一个新梗,但却是人类社会的老现象。德塞图在《日常生活实践》一书中,便介绍了法国企业雇员中普遍的“摸鱼”现象,他将之称为“假发”,即雇员们装作为老板工作,实际上偷偷忙自己的事情[2]43。在互联网的使用语境中,“摸鱼”指的是“偷懒,不务正业,不干正事,或在集体活动中不出力”[3]。

本研究使用爬虫软件收集了知乎平台“摸鱼”话题下的所有提问和回答。截至2022年6月10日,共收集相关提问及问题描述114条,回答3877条。

数据分析主要分为三个步骤。首先,利用爬虫及中文分词库,对3877条回答样本进行中文分词,并统计词频。在停用词表中,加入了常用量词、连词以及和主题相关而必然出现的词(如“摸鱼”)。在此基础上,研究者初步确定了知乎平台上有关“摸鱼”问题相关回答的核心问题及概念:针对打工人与老板、企业为代表的资本方形成的二元对立呈现以及解构式的消极抵抗。其次,结合回答契合度、代表性、完整度等因素,筛选出214条代表性文本,并利用话语分析的质性研究方法对其中的典型文本进行解读。

2 区分“我们”和“他们”:外部群体和内部群体的话语建构

在社会心理学领域有关群体行为的相关研究中,社会认同理论被认为是重要理论。詹金斯认为,社会认同是由具备内在规定性的群体认同与外在规定性的社会分类两方面组成的。处于群体中的个人“通过社会分类,对自己的群体产生认同,并产生内群体偏好与外群体偏见”[4]。梵·迪克将这一理论揉入批判话语分析,衍生出了话语中的群体认同策略,在“摸鱼”文本中,它体现为对“我们”这一内部群体和“他们”这一外部群体的定义与区隔。

……老一辈人,掌握着资本,掌握着话语权,紧紧握着,不肯放手。他们吃了时代的红利,在风口上起飞,却嘲笑我们努力奔跑的是不会飞的猪……

——知乎用户 生活小浪浪

这段文本第二句句首的“他们”是一个回指代词,指称的是首句中的“老一辈人”这个先行词。作者在这里构造出了分处于权力两级的两大群体,作为“他们”的“老一辈人”掌握了社会中的大多数资源——这些资源不光包括物质资源(资本),还包括象征符号的资源(话语权),而“我们”则被塑造为“被侮辱与被损害”者。

这段文本也同样包含两个定向行为过程的分句——“他们吃了时代的红利”和“他们……嘲笑我们”。正如费尔克拉夫所言,“哪种过程类型被选来表示一个现实过程,这可能具有文化、政治或意识形态的重要性”[5]167。在这段文本中,作者强调了行为者依据自身目标行事的能力,而将“我们”置于被动地位,这是权力关系的体现。

此外,这段文本包含一些深植于文化语境中的习焉不察的隐喻,如“掌握着资本……紧紧握着,不肯放手”“吃了时代的红利”等。当我们使用隐喻来表示事物时,哪怕是无意识的,“我们是在以一种特定方式建构我们的现实”。将资本隐喻建构为一种可以手持的实体器物,或许可以说是为便于理解而进行的简化,但这一隐喻同样剥夺了资本所拥有的内在逻辑,将其降格为一种丧失生命力的物件,同时也暗示了一个更具操纵力的主体的存在。

而“吃了……红利”一句则将“红利”视作可以为主体补充养料的食物,这是汉语中利用概念实体与食物间的毗邻性进行转喻的一种常见模式。但“时代的红利”这一说法将“老一辈人”得以“在风口上起飞”的原因归之于个体难以控制的时代背景,这无形中消解了对“老一辈人”成功合法性的认同,并为后文“我们”被嘲笑为“不会飞的猪”进行了开脱和辩解。

总体而言,在“摸鱼”人创造的话语体系中,“我们”被塑造为处于权力弱势地位,通过自身劳动创造价值(努力奔跑),却无法得到相应回报(不会飞)的普通人形象;而“他们”则处于权力谱系的高阶地位,掌握着社会的绝大多数资源。

3 戏仿与狂欢:后现代式的话语解构

如加拿大后现代主义理论家哈琴所言,戏仿是后现代主义“转向游戏、拼贴、虚拟、仿拟、破碎、嘲讽等叙事话语”[6],从而区别于以往一切文化艺术风格的典型特征。由于包括戏仿在内的任何仿拟必定存在一个临摹的原本,因此决定了戏仿文本不可能是单一的存在,而是一种特殊的复合文本,也因此,关于戏仿文本的讨论离不开关于文本互文性的讨论。

巴库廷将互文性的空间关系区分为两个向度:互文性的水平向度及垂直向度。其中戏仿文本以及构成其理解背景的原文本主要构成了一种垂直的互文性的关系,“这些文本历史性地连接在一起”,没有对原文本的掌握,对戏仿文本的理解就无从谈起。此外,戏仿文本的互文性还可以被看作它与习俗(文类、话语、风格、行为种类等)的潜在复杂关系。比如巴库廷在讨论文类的时候,注意到文本不仅能以直接套用的方式继承这一文类的习俗,还可能通过如讥讽、模仿的方式对其进行“再次强调”或者“混合”[5]95,这便是戏仿所选用的文类、话语风格所具有的互文性。

实际上,知乎热门话题《摸鱼学导论》正是对传统教学过程中所应用的知识话语结构进行的戏仿。可以借助对其戏仿机制的解析,来考察戏仿文本与作为历史、背景的原文本之间的戏谑性张力。

戏仿文本最明显的特征之一便是对源文本的“格式化”,即将现实主义文本夸张变形成一种游戏性文本,即巴库廷所说的沿用文类风格形成的互文性,如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正是對中世纪骑士小说的戏仿,其中的章节设置、情节转承等文本格式都刻意模仿了当时流行的骑士小说。

《摸鱼学导论》是对诸如《心理学导论》《社会学导论》等教科书文本体系的模仿,具体而言,《摸鱼学导论》戏仿地构建了自身的内容体系结构和标准化规范,如内容的选择、组织,语言表达、教学时间、课后练习等,同时也包含对课堂教学话语中多模态符号的吸收和借鉴,如PPT这类结合了图像与文字的展示单元。

在显性格式方面,作者完全按照正规课程的教学单元流程设置。在首节课程里,戏仿者煞有其事地交代了开课说明及开课目的,并将课程的考核评分标准、学分情况等予以说明,甚至安排了这节课程后的大小作业。而在内在的语言格式方面,戏仿文体也通过格式化的语言实现了一种狂欢效果,“评分标准:本作业占期末总评成绩的0%”。虽然语言格式完全仿照正规的教学语言,但通过粉碎原文本中的意义链条和价值逻辑,戏仿文本进行了“形式大于内容”的幼稚化叙事,完成了对原文所承载的意义及价值的解构。

4 讨论:“避让但不逃离”的话语抵抗策略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在“摸鱼”人的互联网讨论中,存在着彼此对立的权力两级——资方与打工者。“摸鱼”人借助社交媒体生产的语料一方面宣泄着对现实工作环境中不平等权力关系的不满与牢骚,另一方面借助各种后现代手法对这一难以动摇的权力构型进行戏谑与解构。

法国学者德塞图的理论为理解“摸鱼”话题及其相关讨论提供了进路。德塞图将“摸鱼”视作个体日常的抵抗行为,他认为,在日常生活中,个体“透过以无数可能的方式利用外来资源来发明自身”[2]84,主体的日常生活实践就是在各种权力间寻求平衡,而这往往不得不借助于一种战术——抵制。

当打工人在各类网络论坛交流起“摸鱼”经验,分享起“摸鱼”心得,这种抵制就由个体的现实行为转化为一种话语抵抗,并借助网络趣缘群体形成了仪式化连接。当然,作为德塞图所言的战术行为的“摸鱼”更多是寻求特定目标的实现或者最低限度的自主性,是“在机制内寻求着一定程度的自我实现——既服从既定规则,又在规则内寻求个人的运作空间”[7]。

“摸鱼”人的抵抗是隐蔽、非公开的,“有活干活,没活就看下新闻,眼角余光一直瞟着门口,领导一进来马上切换Excel,装模作样地敲几下键盘,眉头紧锁”。根据36氪发布的《2022职场摸鱼报告》,有九成的受访者通过将“电脑保持在工作页面”或“时刻观察领导动向”进行“摸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中,戈夫曼将这类行为命名为“假装干活”。他写道,“在许多机构中,不仅要求工人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一定的产量,而且还要求他们时刻准备着造成此时正在努力工作的印象”[8]。

虽然戈夫曼并不热衷于用权力关系来解释这类体面策略的成因,但他给出的解释在某种程度上与德塞图相接轨。他认为,假装工作是“地位低的人的特殊负担”,对于打工人而言,工作空间是微观政治与权力关系的载体,其中最典型且具有戏剧张力的一对权力关系便是雇主与员工的关系。不难理解,对于员工而言,在领导面前展现出恭顺且敬业的形象,不仅是一种主动的印象管理,也在表达着自身对这种权力关系的服膺(起码不是公开抵抗),以及对工作场域内各种规则和知识的承认与尊重。只有当领导消失,既有的权力空间让位于一个相对自由的后台空间或者匿名化的网络空间时,真实的个体才终于浮出水面,体面策略也转变为“摸鱼”以及肆无忌惮地解构。

5 结语

本文聚焦网络论坛中“摸鱼”现象的相关讨论,通过对“摸鱼”人在知乎平台上所分享语料的分析,笔者认为,“摸鱼”这一文化符号的流行反映了当下职场打工人对工作环境存在的忧虑。受制于诸多现实压力,打工人难以公开直接地在现实环境里表达不满,因此在网络趣缘社群运用各种话语抵抗策略进行自我表达与情绪宣泄成为他们重塑自主性空间的方式之一。但这种话语抵抗也往往流于后现代式的戏谑与解构,在文本狂欢中,“摸鱼”话题的参与者很难对劳动相关的严肃议题展开认真的讨论。本研究从话语分析的方法入手,探讨了“摸鱼”人常用的话语抵抗策略及其折射出的社会问题,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未能充分考察话语抵抗策略这一概念的历史与进路,未对当下社会打工者所面临的社会困境进行深入研究。未来研究或可从这些角度进一步展开。

参考文献:

[1] 阿格妮丝·赫勒.日常生活[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0:58.

[2] 米歇尔·德·塞托.日常生活实践:实践的艺术[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43,84.

[3] 大倪. 2022职场摸鱼报告[EB/OL]. 36氪-后浪研究所,https://www.36kr.com/p/1589594793970185,2022-01-28.

[4] 张莹瑞,佐斌.社会认同理论及其发展[J].心理科学进展,2006(3):475-480.

[5] 诺曼·费尔克拉夫.话语与社会变迁[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95,167,200.

[6] 刘涛.语图论:语图互文与视觉修辞分析[J].新闻与传播评论,2018,71(1):28-41.

[7] 练玉春.论米歇尔·德塞都的抵制理论:避让但不逃离[J].河北学刊,2004(2):80-84.

[8] 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105.

作者简介:李清贵(1994—),男,湖北十堰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社交媒体、数字传播。

猜你喜欢
话语分析摸鱼抵抗
摸鱼
锻炼肌肉或有助于抵抗慢性炎症
稻田摸鱼记
做好防护 抵抗新冠病毒
Shirking 9 to 5
iNOS调节Rab8参与肥胖诱导的胰岛素抵抗
科技新闻报道中的共识制造:转基因议题的框架与话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