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院校美术学(师范)专业木版画教学思考

2023-07-30 14:19向园
艺术科技 2023年15期
关键词:美术学师范专业

摘要:木版画源于中国,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表现新时代风貌的重要艺术形式。作为美术教学资源,木版画在美术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价值早已得到充分肯定。然而在具体的课程组织与实施中,各院校面临着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综合院校美术学(师范)专业中的木版画教学,从美术教育角度来看,其产生的影响力更广,但受重视程度远低于专业艺术院校。当下综合院校的版画课程中,木版画是主要的实践版种,主要原因在于木版画的文化价值、院校师资限制等。综合院校美术学(师范)专业在木版画课程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有其自身的特点,同时存在一些实际问题,如套用美院版画教学模板、课时不足、内容组织开发欠缺等。针对这些问题,文章基于南通大学艺术学院木版画教学的实践研究提出意见:采取“以用带学”的教学路径,增强学习的目的性,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在教学内容组织中,立足于具体的木版类别进行实践,再由此及彼、由点及面地提升版画技法以及扩展版画思维的综合应用;在过程指导中区别对待操作规范与标准效果,严格操作规范,以保证制作流程的安全性与流畅性,鼓励突破标准效果尝试,以激活学生敏锐的感知力,拓展创新思路;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评价来检验与加深学生对课程的理解。综合院校美术学(师范)专业的木版画教学要立足于专业实际需求,从各教学环节上调整改革,以落实课程理念,提升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综合院校;美术学(师范)专业;木版画教学;课程内容组织

中图分类号:G652;J2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15-0-03

木版画源于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与顽强的生命力,是一门世界性的造型艺术语言,也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表现新时代风貌的重要艺术形式。在传承与发展版画艺术的道路上,各大院校作为培养版画相关人才的主力军,持续产出了许多关于版画学术与教学改革研究的成果。从专业自身发展及特色学科体系建构上,国内最具群众基础的木版画在美术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价值已经得到充分肯定。然而在具体的课程组织与实施中,各院校面临着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综合院校美术学(师范)专业中的木版画教学,从美术教育角度来看,其产生的影响力更广,但受重视程度远低于专业艺术院校。

1 综合院校美术学(师范)专业木版画课程教学现状与存在问题

1.1 木版画是主要教学实践版种

版画是如今美术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版种类别繁多,且随着时代与科技的发展,其内涵与外延不断拓展。依据工具材料、技法、印制原理的区别可进行不同的分类,如木版、铜版、石版(以版材分类命名),腐蚀版、雕版(以制版技法分类命名),凹版、凸版、平版、孔版(以印制原理分类命名),更有打破传统版画制作方式的现代数字版画等。其中,木版画在综合院校的版画教学实践中通常是不二选择。原因首先在于文化内涵与价值上,木版画是由中国向世界传播的最古老的版画种类,且自20世纪30年代新兴木刻运动以来,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发生变化。其次,综合院校受版画专业师资、教学设备配置等客观条件限制,通常没有开设版画专业方向,版画课程更多作为边缘课程或选修课。而木版画对机器设备依赖度较低,甚至可以通过纯手工取得最佳制作效果。另外,综合院校美术学(师范)专业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理论素养课程占据相当大的比重,因而实践类课程的课时被缩减,版画课时更是被压缩。而木版画作为大众认知度较高的版画种类,有助于学生快速适应和掌握。

1.2 课程特点

综合院校美术学(师范)专业的版画课程介于美院专业版画与基础美术教育版画之间。就学生个人专业发展而言,需要向培养版画创作人才的美院专业版画靠拢,但就人才培养目标而言,要注重与就业岗位紧密衔接,即要符合基础美术教育师资的能力要求[1]。课程学习的基础目标在于让学生了解版画的基本概念、掌握基础的操作技法,进阶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版画造型审美能力、拓展版画创作思维,发展目标在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艺术表现能力,具备从事版画相关基础教学工作的能力。课程的重难点在于将版画艺术独特的思维方式融入作品的创作探索及基础美术教学理念中。课程开设时间一般在大学学年的后半段,学生大多没有版画實践经验,但基本经历了素描、色彩等基础造型课程训练,并且各自选择学习了油画、国画、水彩等细分专业方向的相关课程。因此,授课对象本身已经具备一定的艺术造型能力,且带有各自专业的理论、实践认知特点。

1.3 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套用美院版画教学模板。目前,国内美术学院的版画课程设置及相应的版画教材是划分版种的,每一版种课程再由小教学单元有序衔接,且保证充足的课时,让学生能够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掌握相关知识。这样的教学方案通常也作为模范,应用于综合院校美术学(师范)专业的木版画课程中,但效果不尽如人意。将美院版画教学模板套入综合院校美术学(师范)专业的版画课程中,往往出现既无法全面掌握各个版种又无法深入学习具体版种等问题。

第二,课时不足。在课程设置上,综合院校美术学(师范)专业版画课时非常有限,无法完整实践体验版画的所有类型,哪怕是木版画教学,也还有黑白木刻、木口木刻、油印木刻、水印木刻等细分类别,在有限的课时内填充过量的教学内容,往往导致学生一掠而过,囫囵吞枣,以致缺乏切实的体验、沉淀和理解。

第三,课程内容组织开发欠缺。版画课程在综合院校中被边缘化,缺乏重视,然而学校对版画课程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专业版画师资及机器设备配置投入,进而影响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开发与教学活动的实施效果。

第四,学生学习状态不佳。学生对版画选修课的重视程度、课堂参与度,以及学生的造型能力水平等因素,也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2 木版画教学改革措施

笔者基于南通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师范)专业木版画教学实践,就综合院校美术师范专业的木版画课程适应专业特色、发展特色教学总结出以下几点思考。

2.1 采取“以用带学”的教学路径

木版画课程在教学中采取“以用带学”为主的方式,让学生直接体验版画实践操作,在过程中学习,从而带动对版画的认识和理解。尹少淳教授在《美术教育学新编》卷首处概括了中国教育中从理论到实践的学习路径为“以学待用”,与之相反的学习路径是学习者在经验和认识不充分的时候直接开始实践体验,即“以用带学”,“采取‘以用带学的路径,让学习者通过‘应用来感知自己的不足,从而‘带动学习”[2]。

这种学习策略首先从心态上弱化了学生对课程的陌生感,把本课程当作一门创作实践课,针对学生现成的创作稿进行沟通交流:如何采用恰当的版画语言组织方式来表达。将版画语言与自身的创作表达紧密联系起来,避免“为版画而版画”,陷入浮于表面的形式模仿中。

其次,“以用带学”能让每一个学生切身参与,学习的目的性更强,动力也更充足,引导学生重视自己的感知与表达,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欠缺与不足,随时学以致用,同时通过与新的工具材料、技法的互动,与教师、同学的沟通交流,以及对优秀版画作品的分析与鉴赏,体会到版画语言的独特魅力,将艺术造型的一般规律与版画的独特性相融合,从而进行更自由主动和创造性的实践表达。

2.2 在教学内容组织中由此及彼、由点及面

综合院校美术学(师范)专业的木版画课程是在各种有限条件下开展的注重学生思维认知过程的实践教学。专业培养方案决定了学生没有充裕的时间参与到学院式全面的、循序渐进的专业培养中,因而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织实施教学内容是有必要的,不应强求全面,而应从“点”出发,围绕一个具体的木版类别进行切实有效的过程实践与思维认知拓展锻炼。

在内容选择上,注重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认知衔接,落实从实践经验积累到认识提升再反馈于实践的循环教学路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如笔者基于南通大学美术学(师范)专业教学的实际需求与学情分析进行的课程内容组织改革,与以往将黑白木刻作为入门相反,直接进行套色木刻的练习与创作,并将颜色分版设计作为教学重点。套色版画中的颜色分版,其操作的间接性与色彩呈现效果有别于学生以往的绘画色彩,又遵循着共同的形式美法则。学生温故纳新,认知在熟悉与陌生之间切换,并最终转化为行动。具有一定难度的分色版操作事实上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度。学生在与工具材料的互动实践中,掌握色彩的叠加拼接、刀法的组织运用规律,领会木版画形式构成的特点,能从创作者的角度欣赏版画的形式语言美,从而提升版画艺术审美能力。同时,颜色分版操作中从预设尽可能多色层的表现丰富的自然对象,到实践过程中适应版材语言的长处与局限,体会其与油画、国画等绘画艺术门类的异性因素与共性因素。相较而言,木版画的长处不在于细腻入微地表现对象,凝练概括是其鲜明的特色,学生经历从个人创作到鉴赏经典作品,能从套色实践中加深对限色版画、黑白版画作品的理解。而国画、油画中独特的形色处理也可以尝试运用于拓展木版艺术表现语言,学生可以在实践中思考与探索互补呼应之法,即进行形与色的取舍归纳与构成组织等,经历从客观再现到主观提炼表现的实践探索与创造思维(认知)过程。

木版画的各个类别间是紧密联系的,学生对一种木版类型完整深入的体验,能迁移带动对其他类型的理解。短期来看,这样的教学内容安排也存在自身的局限性,如学生对版画宏观的整体性认知不如自己亲身体验的某一具体类型深刻,对于掌握木版画艺术语言多样性的框架建构欠缺完整性。但是加上当下便捷的信息化教育资源,支撑学生在个人创作或是教学工作中需要涉及其他版画类别甚至其他艺术门类的时候,能由此及彼、由点及面地提升版画技法,以及扩展版画思维,激发学生独立学习与创新的潜能。如同在学生的心中播下了一颗鲜活的种子,在未来条件充分的时候生根发芽,这是实践课程最理想的收获。

2.3 过程指导中区别对待操作规范与标准效果

操作规范是指版画制作过程中工具材料的正确使用方式,如木刻刀的正确握刀手势、对版标记的精确制作、版面木刺的处理等,目的是保证操作过程中的安全性与制作流程的流畅性,以及印制效果的稳定性等。标准效果是指教学演示时的参照模板,能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技法操作产生的效果。在木版画教学中,教师要严格指导学生的操作规范,但是对于标准效果的模仿练习,则要鼓励多样化尝试。

相对于油画、国画等其他艺术门类,版画的独特之处在于图像制作过程。可以将版画的制作过程概括为版材处理、制版与印刷。这是一个间接的过程,运用工具材料与特定技法在版面上制作痕跡与肌理,再经过上色印刷,画面的最终效果才得以呈现在承印的纸张上。木版画的图形绘制是“以刀代笔”,使用刻刀刻制刀痕,组织出“线、块、面”,再上色拓印于纸张上。不同的实践方式需要学生经历由“草图”到“版面呈现”再到“作品呈现”的思维转换,最终效果的未知性与刻印过程中操作意外等因素都让学生的创作带有更强的实验性与偶然性,需要在创作过程中激活学生敏锐的感知力,根据阶段性试印的效果灵活取舍与调整。在实践中,不应设定唯一正确的衡量标准,所谓的“标准效果”是用来打破的,很多因学生缺乏经验、操作生疏甚至与手绘结合所产生的肌理效果都是可取的,又或者是构成学生个性表现语言的有效经验,能让学生从全新的视角看待自己所表现的对象与版画艺术,拓展创新思路[3]。

2.4 进行灵活多样的教学评价

优质的版画课程教学也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如对整体方向的把握、了解学生特点以更好地因材施教、综合全面的教学评价等。其中,教学评价的目的在于检验与加深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包括课堂表现、互动交流和课后作业这几个部分。课程中的经典版画作品赏析要注重互动交流引导,穿插黑白木刻、油印和水印套色木刻、民间版画、综合版画等不同类别比较,以便学生从获取版画知识技能的阶段提升至包含感悟与理解的创造性思维的应用阶段,在互动中以个人的经验丰富整个群体的多样性经验,综合学生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尽可能丰富学生的体会和认知,避免因课时有限而仅仅熟悉自己操作过的方式与以偏概全。

课程前期以教师讲授为主,选取与学生当前练习紧密相关的典型作品,以版画形式语言分析为切入点,赏析版画作品的内容和情感。随着学生实践经验的不断丰富,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有所增加,选取的版画作品风格也有所丰富与延伸,如概括凝练的套色版画、形式感强的单色版画与综合版画等。到课程后期,更是以学生的体(下转第页)(上接第页)悟表达与思辨交流为主。课程作业包括作品练习、实践过程的视频,以及认识体会的文字总结,同时积极推动课程作业的线上线下展示交流,学以致用。

在笔者连续4个学年的美术学(师范)专业木版画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下,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与专注度以及专业交流氛围效果显著,对木版画的认识与持续热情也有积极反馈,部分学生在课程结束后仍自行继续探索版画实践,并与教师沟通交流。学生课上完成的木版画作品部分入选省、市美协与青美协展览,并获得奖项,部分毕业学生在中学任教后积极进行版画校本课程开发建设,这是可喜的阶段性成果,对进一步开展教学改革工作起到了良好的铺垫作用。

3 结语

针对综合院校美术学(师范)专业的木版画教学现状与问题,改革调整需要立足于专业实际需求,适应专业特色,采取“以用带学”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内容组织中,要立足于具体的木版类别,拓展版画思维,激发学生独立学习与创新的潜能;在过程指导中严格指导操作规范,以保证制作流程的安全性与流畅性,鼓励突破标准效果,激活学生敏锐的感知力,拓展创新思路;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评价,检验与加深学习效果。从教学路径、教学内容组织、过程指导、教学评价等各个教学环节出发,以落实课程理念,提升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 王平.地方高校美术学(师范)教育专业版画课程改革的思考[J].美术教育研究,2016(23):147,149.

[2] 尹少淳.美术教育学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254-255.

[3] 文中言.第十四届全国高等院校版画年会论文集:向内向外:版画的学院教育与公众审美[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8:45-49.

作者简介:向园(1988—),女,湖南吉首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水彩、版画、油画。

猜你喜欢
美术学师范专业
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湖州师范学院美术学学科简介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作品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作品
外国语言文学、美术学学科简介
作品赏析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作品(七)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