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清末女子打台球

2023-07-31 14:54薛晨星
中国收藏 2023年7期
关键词:台球画报总会

薛晨星

《明眸皓腕》出自《吴友如画宝全集》的第三集“海上百艳”,原作曾初次发表于《飞影阁画报》。

《吴友如画宝全集》1925年文瑞楼出版上海体育博物馆藏

上海,中国近代体育的发源地之一。1843年上海开埠后,西方侨民纷纷涌入,其所携卷着的西方文化在上海传播开来,赛马、划船、网球、台球……近代体育项目的种子乘着西风漂洋过海,终在黄浦江畔落地发芽。同时作为近代中国的出版中心,上海在体育类书籍的出版方面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先后出现了百余种体育类报刊、特刊、专刊、号外等多形式的刊物。

如今,在上海体育博物馆第一展厅的展柜内,陈列着一套《吴友如画宝全集》,书籍摊开右手页所呈现的画作中,描绘了几个身着清装的女子打起台球的场景——这幅清末风俗画名为《明眸皓腕》,作者便是画家吴友如。

开创新闻风俗画

吴友如(约18 4 0年至18 9 3年),名嘉猷,字友如,以字行,清末元和(今江苏省苏州)人,居于上海,擅工笔、写意及界画,中国时事新闻风俗画开创者。

1884年,吴友如受聘成为《点石斋画报》主绘者之一,名噪一时。画报由上海《申报》附送,是近代中国最早的旬刊画报,也是当时影响力最大的新闻画报之一。画报以时事新闻画为主,内容广泛详实,涉及社会热点、民俗奇闻、清廷腐朽、列强侵略和民间疾苦等诸多方面。《点石斋画报》的出版发行,被认为是晚清西学东渐大潮中的标志性事件。

由于光绪年间《申报》由洋人掌管,吴友如不愿受制于洋人,最终离开《点石斋画报》并创办了飞影阁书局。1 8 9 0年,《飞影阁画报》创刊出版。该刊形式与《点石斋画报》类似,皆使用了石印技术,但在内容上,《飞影阁画报》则更着意于刻画仕女人物,新闻偏于闾巷传闻、荒诞趣味,反映了市井生活百态。吴友如由此成为19 世纪末期新兴的世俗画的代表人物之一。

1893年,出至百期后,吴友如将《飞影阁画报》转让,后又另起炉灶创办《飞影阁画册》,每月初一和十五出版,专门发表个人作品。18 9 4 年,《飞影阁画册》出至第十期后,吴友如因病去世。此后,上海璧园会社以巨资自吴友如之子处购得画作12 0 0幅,编成《吴友如画宝全集》传世。上海体育博物馆藏《吴友如画宝全集》为19 2 5年文瑞楼出版版本,画册尺寸为2 0厘米×2 6厘米×5 . 3厘米,全集分为古今人物、古今百美、海上百艳、中外百兽、中外百鸟、海国丛谈、山海志奇、古今谈从、风俗志图说、名胜、花卉、满清将臣等二十五册,另有画宝补遗一册,共二十六册,是研究风俗民情的重要参考资料。上海体育博物馆重点展出的画作《明眸皓腕》,出自全集的第三集“海上百艳”(五册),原作曾初次发表于《飞影阁画报》。

绘出诗意与妙趣

“明眸皓腕”,一个颇具诗意的名字,“明眸”意为“明亮的眼睛”,“皓腕”则指“ 洁白的手腕”。作者用此般精练巧妙而引人遐思的四个字,一语概括了画面的内容——几位清装女子打台球的情形。于是,汉字之韵、绘画之美与运动之趣在此得以汇聚凝练,很难不让人为这样的命名拍案叫绝。

细看画布,几位着清装的女子正围绕着一张略显豪华的台球桌:画面左侧,一女子俯下身子正欲击球,她神情专注,双目凝视前方的一颗台球,从架杆到握杆,姿态与架势不能说不专业;画面右下方,一女子同样注视着这颗台球,她右手牵着一个刚及球台高的孩童,孩童显然对台上的局势分外好奇,而她的左手则轻轻握着一根球杆背在身后,袅袅婷婷之态难掩跃跃欲试之情;再看在画面上方的两个观球女子,一老一少虽未直接参与比赛,却也屏息凝神、全神贯注,她们用香帕轻掩朱唇、柔美可人,神态若有所思,似对场上局面颇具见解……《明眸皓腕》画风细腻生动,笔姿精致工整,画中人物的表情、动作、体态都被刻画得惟妙惟肖,甚至连衣物褶皱、布料印花、桌沿花纹都有精细的描绘,很能反映作者吴友如的个人风格。

清装、女子、台球……这样的场景不禁让人感到妙趣横生,甚至颇有“穿越”与“ 混搭”之感。但据考证,诸如此般的“清末女子打台球”是真真切切存在过的生活场景。仔细观察画中窗棂、吊灯、地板等周遭环境,结合史料背景,我们不难推测,画中人打台球的地点并非茶楼的弹子房,而是某大户人家的活动室。

描绘这奇遇时刻

19 世纪末,西方运动“台球”传入上海,时称“来球”或“ 弹子”。当时,台球活动的参与对象主要为西方侨民——在租界的跑马总会、斜桥总会、法国总会、德国总会、犹太总会、美国总会、西侨青年会、英国拜经会、印度白头教堂等处均设有台球房,共设球台近4 0只,其中以斜桥总会和法国总会规模最大,各设9只球台。

据《上海体育志》记载,上海第一家华人经营的“弹子房”由蔡国章于1919年开设在真如。之后,弹子房的经营数量逐步提高,为台球运动在坊间落地生根提供了土壤。而在画作《明眸皓腕》中,如前文所言,几名女子的所处环境显然不是弹子房,更像是在大户人家的活动室。结合作者吴友如的生卒年,我们不难推测,最晚于19世纪末,在华人自办面向社会的弹子房出现之前,台球运动已先从租界侨民间流传到了华人的上层社会,海派文化“兼收并蓄”的特点,彼时已有迹可循。

画中人物的表情、动作、体态都被刻画得惟妙惟肖,甚至连衣物褶皱、布料印花、桌沿花纹都有精细的描绘,很能反映作者吴友如的个人风格。

而抛开台球,“清朝女子参加体育活动”的这一行为和现象本身,其实已很难不博取观者更多的关注。体育,是一种文化、一座城市发展程度的写照,追溯中国体育漫漫历史,我们发现,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与风貌,远比想象中更为包容开放——上海开埠后,女性解放的观念也随西方文化的传入而萌发。185 0 年,传教士裨治文夫妇创办了上海第一家女校“裨文女塾”,学校内禁止女子缠足的陋习,这为女子得以正常开展体育活动提供了可能。而在这之后兴办的诸多著名女子教会中,圣玛丽亚女中、中西女中、晏摩氏女中等等,也都将体育活动视作學生锻炼身心的重要手段。189 8年,第一所国人自办的女子学堂“经正女学”在上海创办。随后,国人自办女校,甚至女子体育专科学校,在上海如雨后春笋般兴起……上海女子体育一步步走向了全国领先之列,此般温润宽容的土壤环境,让画中情景成为了可能。

于是,在一次次躯体的俯仰、球杆的进退与一声声清脆的进球响袋声中,女子们身着华丽清衣,皓腕起落,明眸琼琼,在西风东渐的黄浦江畔,完成了一场奇妙的相遇。而吴友如笔墨挥洒,描绘下这动人的奇遇时刻,他成为了历史际遇的记录者,也幸运地将自己写进了历史的书卷。也许,任何绘画技巧都是其次,生命的脉络与历史的轨迹才是故事的里子。

经过漫长的岁月淘洗,如今的上海台球依然居于全国领先的地位——世界斯诺克上海大师赛、世界9球中国公开赛两项国际赛事蜚声海内外,上海市台球让分赛、上海市青少年台球锦标赛、上海市台球排名赛等传统特色赛事深耕品牌沃土,而冥冥之中,潘晓婷、陈思明等多位由上海培养出的女性台球世界冠军的涌现,也似乎正是对《明眸皓腕》里那场奇遇的跨时空呼应……时代变迁,确有什么东西沿承了下来。窥古论今,一些遥远的机缘穿过烟波浩渺,在多年后的今天,带给了我们别样的趣叹。

猜你喜欢
台球画报总会
与幼儿画报一起读绘本
与幼儿画报一起读绘本
体育竞技之台球
台球
半盏——第四话:别急,总会吃腻的
陈埭镇同乡总会
陕西画报航拍
画与话
[ 再见,在也不见] 相识总会再相逢
台球运动在我国的发展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