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影响下的拉丁文字体设计

2023-08-02 08:25刘芸芸张大鲁
美与时代·上 2023年6期
关键词:拉丁文字体设计元素

刘芸芸 张大鲁

摘  要:以国际跨文化交流为研究背景,分析拉丁文字体的发展现状及艺术特征,阐释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内容与在西方设计中的表现,进一步探索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合下的拉丁文字体设计方法与路径。在不脱离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基础上,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应用于拉丁文字体设计的原则与方法。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拆解、重组等方式,融合转换拉丁文字体的笔画、结构等多方面,以此延伸系统的具有中国传统意蕴的拉丁文字体设计方法论,传播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为未来拉丁文字体设计的创新提供参考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拉丁文;字体设计;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方法

文字作为信息记录的载体,成为了人类思维与沟通交流的媒介,在人类知识文明传播的过程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在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的国际交流愈加频繁,多元的各国文化相互交融,其中以英文为首的拉丁文字早已渗透并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审美与使用需求,对于拉丁文字体设计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其中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即创新表现之一。自拉丁文传入中国并得到使用后,受国内社会历史环境背景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作为特殊的精神、视觉符号与审美体验,也悄然出现在拉丁文字体设计当中。对其隐含的设计思维及方法进行梳理和掌握,为拉丁文字体设计赋予新的创造力的同时,能够以国际化的视野推广中国传统文化,让不同的文化进行交流碰撞,为未来字体设计的交流和发展提供新的途径。

一、拉丁文字基本概念阐述

(一)拉丁文字的起源与发展

从古埃及时期发明的象形文字,再到古希臘字母,拉丁文字逐渐在世界范围内开始广泛传播[1]。最初古埃及象形文字的出现对腓尼基字母体系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使腓尼基人创立了腓尼基文字。海上贸易繁荣的腓尼基人随着商业交往将腓尼基语传入了希腊,具有24个字母的希腊语被创造出来,后又经历了罗马时期、文艺复兴时期与工业革命时期的历史发展,进一步拉近了它与今天的拉丁字母的距离。随着时间的推进,人们为了方便书写与交流,对拉丁字母再次进行了归类与整理,使其更加规范化。直到18世纪,拉丁字母才与我们现今使用标准相同,变得相对完整。经历几千年的变化发展,才形成了从“A”至“Z”的26个拉丁字母。

在形成了完整的拉丁字母后,除了将其放至于基础的书面印刷排版阅读使用,作为商业销售形式的装饰性拉丁文字设计也更多涌现出来。由于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信息形态日益繁复,现如今文字应用的公共性、文化力和美学表现力有了更高的标准与要求[2]。同时受益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拉丁文字被赋予了更多和极具创意的视觉表现,也为文字设计从传统二维至多维的转变提供了可能,推动拉丁文字体设计的进一步创新。

(二)拉丁文字体的艺术特征

拉丁文作为表音文字,从单个字母来看,并无复杂含义,且笔画少,造型简单,所以组成的合成词看上去具有直观鲜明的抽象图形特征。在组织结构方面,拉丁文字自身已具备清晰明确的字体结构,从其基本外形看可分为四类:三角形、方形、圆形和其他。其中三角形又可以分为正三角形、倒三角形、等角形等,这些造型构成了拉丁字母的基本形。在书写时,拉丁字母的基本结构常通过四条线来进行书写与设计,分别是:顶线、X线、基线和底线。但字母并不是完全被限制在顶线和基线之间,有的字母具有弧度的部分或上部、下部有时会超出顶线或基线,所以相较于汉字等更为复杂的文字,拉丁文字体设计灵活性更强,既能产生独特的节奏感,又呈现出均衡稳健的艺术效果,此基本的组织结构特征成为了影响拉丁文字体设计风格的重要因素。

从外在造型来看,拉丁文字体主要划分为以下几个类别:衬线体、非衬线体、装饰体、哥特体以及手写体。其中衬线体与非衬线体的区分主要在于字体笔画起始有无额外装饰,无衬线字体的代表为“Helvetica”,衬线字体具有代表性的有Gill字体等,放置对比能明显看出两种字母的差别与变化,前者具有平直的几何形特征,后者更具粗细变化的韵律之感。除了以上两种字体,还有艺术性突出的装饰体,如洛可可风格字体Shelley Script等,这类字体设计曲线变化大胆丰富,注重对细线条的设计表现,其强烈装饰性能为设计带来特殊的审美效果。除了装饰体外,还有具备明显平头笔画书写特征的哥特体Black letter等,也具备自身鲜明华丽的字体特征。拉丁字母在以上5种字体类别的基础上,又可以延伸出无限的艺术风格,对拉丁文字体的设计就是基于以上几种字体类别进行了丰富多样的创新。

二、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基本阐释

(一)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内容

“中国元素”应该被定位于基于传统与现代中国整体文化环境下,外在具有的有形符号载体和内在无形精神文化上[3]。此刻主要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分为两大类进行探讨:第一类是外在的显性视觉符号,第二类是内在的隐性精神符号。其中,外在显性视觉符号指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客观存在的物质形式,可被人们观看、察觉、触碰到的实在符号,能够实际体现出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造物文化,人文历史发展中的工艺、器物等,如具有中式风格的文化建筑、独具传统意蕴的水墨书法等。隐性精神符号则相反,代表的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无实在物质形式,不可被直接观看、触碰,可被思考想象的,属于文化观念范畴的内在精神性符号。虽有实际记载的物质实在,但是我们关注的是背后的精神思想,如《诗经》《论语》、唐诗、元曲,以及武术、易经、节气、风水、属相、中医等众多元素,共同代表了中华民族精神和思想的哲学内涵,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与气质形象。

(二)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西方设计中的表现

在17、18世纪,西方设计师们就开始使用“Chinoiserie”这个词语,用来形容当时受到大众所追捧的流行艺术风格——“中国风”,他们尝试对东方进口的物品,如瓷器、织物和壁画等内容中提取元素,寻找新的灵感,从而形成一种富有“中国风格”的作品[4]。但当时流行于西方的“中国风”实为西方臆想的中国文化艺术,并非全然真实客观的中国面貌,该现象在如今的西方设计中依旧存在。所以,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真实表现与思想和西方的设计理念相结合,使拉丁文字体设计能够更好地应用于中国文化语境,是设计研究中不可忽略的内容。纵观当下,也有许多优秀的西方设计师采用后现代的解构性思维设计方法,将中国典型的工艺、材料、纹样、色彩等要素逐个分解用作时尚潮流的设计符号,以迥异纷繁的中国传统装饰手法去重新演绎,让传统的中国元素转变为流行的时尚艺术[5]。如“耐克”设计的产品“杨柳青年画鞋”,对年画中的造型和色彩进行提取和转换,彰显了中国元素神韵,给人留下了十分难忘的印象。再有独立艺术家切萨雷·蒙切利,身为意大利籍的他却对中国传统艺术颇感兴趣,尝试用毛笔等多种中国传统书画工具进行艺术创作,不拘一格地用毛笔写下拼音形式的“GUAN NI PI SHI”,创作出了系列极具趣味的作品,呈现出了中西文化交融之美。

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背景下的拉丁文字体设计方法

(一)对图像符号的借用

拉丁文字体设计汲取了中国传统图像符号的精髓,在保留原有质感和文化内涵基础上,结合拉丁文字本身的特征,对外在的图像符号进行借用,并进行创新设计,形成了更加符合当今国际化语境的视觉艺术需求。对中国传统图像符号的借用,主要体现在元素的形态与造型上,通过文字叠加和解构重组两种主要方法做创意处理,使传统的拉丁文字形态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延伸和拓展,打破其原本文字单一变化的样貌。其中对图像符号的的叠加方法主要为将中国传统图像符号进行比对与筛选,选出与设计目标相匹配的元素后,通过调整拉丁字母的结构、比例、笔画等,使之能够与中国传统图像符号巧妙叠加融合,形成具有传统与新意的拉丁文字体设计。解构重组法则是将拉丁字母与中国传统图像符号分别进行拆分、打散,提取其中的某一个或多个元素进行相加或结合,形成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多层次视觉观感拉丁文字体,达到提升字体审美体验的作用。在第十一届“方正奖”中,拉丁文字体设计组铜奖作品《彩陶鱼纹体》,灵感取自彩陶中的系列鱼纹图像符号,将拉丁文字嵌入鱼纹中,笔画随着鱼纹的形状进行调整变化。在结构方面,拉丁字母随着鱼纹的变化走势,克服了需要契合鱼纹本身所产生的低对比度与中等字重带来的巨大挑战,整体展现出均匀一致、间距恰当的字体纹理,以文字与图像叠加融合的方式达成了合理的图像借用效果。

(二)图形意向的转换

所谓的图形联想就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关性以及辩证的存在关系,根据两者的相似性由一个事物推理到与另一个其关联事物的思维过程[6]。观者能通过对图形符号元素与文字的组合,在字体设计中产生“由形到意”的意向性联想并体会其中涵义。中国传统文化中图形的意向隐含在了儒、道、佛的文化精神中,讲求心理和整体的和谐,提倡自然、向内的平和之美,重视图形表现的象征性。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五色观”,即“五行色”色彩体系,包含“白、青、黑、赤、黄”五种颜色,分别代表的是“金、木、水、火、土”,反映了中国传统的用色观念,其中包含了古典哲学、宗教伦理等思想。相比之下,西方文化非常重视理性精神,强调科学、逻辑推理和分析,西方的文字设计便依据几何学和数学方法,非感性、经验和直觉[7]。所以在图形意向的转换中,拉丁文的字体设计在原有理性的设计基础上,需要在讲求视觉美感的同时,准确传达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背后的图形精神意向,通过对图形意向的营造使设计能够以一种感受使文字的意义被图形影响,提升到形象感官再现符号的高度。此刻观众对图形的理解更为直接,在联想文字的内容时,这种文字图形化效果能够非常有效地加深观者的回忆与印象,突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积淀和历史底蕴传承的整体表现。在CIB8全国插画双年展的获奖作品当中,《唐朝仕女图》作品以26个拉丁字母为原型,取材于唐代张萱、周昉的作品《唐宫仕女图》中的女性形象,对其中人物的不同姿态与造型进行提取和再设计,包含了唐代女性执扇慵坐、绣案做工、对镜理妆等丰富各异的姿态。设计将选取的人物动作造型和拉丁字母的结构形状进行特征的结合,在保留字母本身的笔画识别性的同时,细致入微地描绘了人物的神态、动作,不同于直接将人物形象放置其中的刻板状态,生动展现出了唐代仕女画像的端庄华丽与雍容典雅。并且,设计在用色上采用了中国传统的黛色、朱砂色等中国传统色彩,使作品在符合当下审美的同时,也具备了传统典雅之感,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绘画作品的古典意向。

(三)笔画特征的描述

对字体风格的判定,很大程度上是由字体的笔形特征及结构特征决定的,其中笔形特征更为突出[8]。拉丁文字体设计除了上述以图案装饰性为重点的设计实践方法以外,以实用排版性功能为主的拉丁文字设计往往是在原有笔画基础上,减弱拉丁字母的装饰图形化特征,在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过程中,既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又能保持拉丁文字体的可识别性,从而提升字体的信息傳递作用。由前文所述,拉丁文根据笔画特征可主要分为衬线体、非衬线体、手写体、哥特体以及装饰体。从平直到粗细不一、弧度明显的笔画样式各异。针对拉丁文的设计可以在其特征的基础上进行变化。在这一点上,汉字与拉丁文字有相似之处,汉字历经漫长而悠久的演变过程形成了笔形特征突出的多种字体,诞生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行书、楷书等多种字体形式,各自具备的特殊笔法美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书法艺术,为设计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所以将汉字书法的笔画特征与拉丁文的字体笔画设计相结合,是一种有效的设计路径。

如佐字社国风系列的新字库作品“楷体西文Kai Latin”,设计以书法楷体的笔形进行了字母的替换性设计,让拉丁文字体具有了中国传统的气质。设计师在设计之初采用毛笔书写,使拉丁字母略微带书法的粗犷风格,设计时笔画重心压低,笔法以楷书为主,通过多次的尝试确定了字母的形制,不断的调整与修改使这套拉丁文字体有了楷书内敛、端庄、典雅的气质和中国传统韵味。经过对拉丁字母与楷体笔画的结合化处理,凸显了劲道笔体的特点,使拉丁文字体兼具识别性与艺术性,呈现出东西方艺术的融合之美。

(四)字体结构的再造

从拉丁文字母的基本造型来看,每个拉丁字母都比较符合几何形的基本结构特征,如外形轮廓结构主要呈三角形的有“A、F、J、L、P、T、V、 Y”、呈圆形结构的有“C、O、D、G、S、U”,还有呈方形结构的“E、H、M、N、W、X、R、K、Z”。以上几何形的设计反映出了拉丁文字符具有的视觉平衡与西方科学主导思想下的视觉补偿体系。相较于中国传统思想下的汉字设计,西方艺术凸显出拉丁文字更强调造型本身“形”的美感,汉字设计则更注重“形”“神”“意”的结合,且由于中国元素强调的是整体的协调统一,西方元素则为局部精深,无论是西方设计师还是国内设计师,若想要“中国元素”在西方设计作品中展现出应有的特色与价值,就必须深刻了解两者的差异之处,让两者更为适恰地交融[9]。在对拉丁文进行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下的设计时,可以对其笔画进行适当性的调整,尝试突破标准几何形,融入“神”与“意”的韵味与创新。如作者黄陵野鹤设计的一组汉英合体字,将拉丁文单词以汉字书法的形式设计表现,对其字体结构进行了特殊的调整和删减,融入到了作品当中。如“中国”一词,为了使设计的整体重心更加稳定,对最后的三个字母进行比例缩小。在“中”字部分,将字母C的笔画结构做得更为平直,非以往的圆形结构,更倾向于笔画的书法特征,使其既能够被识别,又具备传统书法元素的特性,达到了以形写神的设计状态。英文的融入不仅为汉字赋予了更加国际化的意义和特征,也使拉丁文字的笔画结构得到了再创造。

五、结语

在西方的“中国热”现象日益凸显的同时,源于西方的拉丁文字也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在现如今众多优秀的拉丁文字体设计作品当中,我们越来越多地看到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身影”,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日益提高的影响力,也是中外文化彼此尊重学习、文明进步的体现。在拉丁文字体设计广泛应用之时,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并将其合理地融入到拉丁文字体设计中,是提高中国传统文化在设计中影响力的重要一步,将悠久与珍贵的精神与思想赋予其中,让拉丁文字的设计带动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在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拉丁文字体设计,发扬中国悠久的传统历史文化遗产的过程中,我们也必须自觉把握优秀文化传统,认识拉丁文字的特征和规律,这样中国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才能被更多人认识,在交流中发展融合,努力打造新颖与内涵兼具的拉丁文字体设计。

参考文献:

[1]金帅华.从拉丁字母演变看中外文字的共生关系[J].设计,2020(5):148-149.

[2]许礼贤,刘永清,张昊.文字设计在中国—超语境国际文字设计论坛[M].广州:三度出版社,2019:9-10.

[3]成阳.“中国元素”论[J].文艺争鸣,2010(12):61-64.

[4]张弘,吴晨晖.当代西方设计中中国元素运用的动因初探[J].大舞台,2012(12):132-133.

[5]谷莉.關于中国元素在西方设计应用中的思考[C]//第五届东方设计论坛暨2019东方设计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9:447-455.

[6]张峰.论当代字体设计中文字元素和图形符号的关系[D].济南:齐鲁工业大学,2017.

[7]李燕.汉字和拉丁文字的设计风格比较[J].设计,2017(23):136-137.

[8]李娟,熊忆.“协调设计”概念下的汉字与拉丁字体适配设计[J].装饰,2022(5):136-138.

[9]丁润泽.一股“中国风”掀起的巨浪——中国元素在西方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美与时代(上),2021(10):43-45.

作者简介:刘芸芸,苏州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通讯作者:张大鲁,硕士,苏州大学艺术学院平面设计专业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编辑:雷雪

猜你喜欢
拉丁文字体设计元素
双语教学下菌物学课程物种学名构词解析
字体设计在平面设计中的重要性探析
高校字体设计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探索
浅析旅游业吸引游客的诸元素
浅谈字体设计在商业运用中的创新与表达
徽州元素在手机界面设计中的应用
英文里的拉丁文
王家卫电影中的后现代美学元素
品《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中的咒术用语——小议拉丁文借词在英语中的附加色彩
化学元素的中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