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里的七夕

2023-08-02 23:26游北
东方企业家 2023年8期
关键词:乞巧织女蜘蛛

游北

牵牛(牛郎)和织女,最早是作为星辰的名称出现在古代的文献中的。《诗经·小雅·大东》中写道:“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这里面,汉,指的是银河。织女和牵牛,则指的是星名。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中就已经开始把牵牛星和织女星人格化,变成了一对被银河分隔开,被迫离别的夫妻。南阳地区出土的一块汉代画像石上就清楚地描绘了牛郎织女的星象(见右图),画像石最左侧是七星围绕着玉兔,下方是四星环抱织女,中间刻有一只白虎,周围围绕着六颗星星,最右侧是牛郎牵牛的形象。无独有偶,1973年四川郫县新胜公社出土了一座砖室墓,其中一具画像石棺上的图案也是类似的牛郎织女图。可见当时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已经逐渐形成了。

东汉牵牛与织女星座图画像石拓片,纵51厘米,横188厘米,南阳市汉画馆藏

到了西晋时期,牛郎和织女在天河相会的传说已经具雏形,拜月及拜织女星的习俗,也初现端倪。《玉烛宝典·七月孟秋第七》引《风土记》中提到七夕拜月的习俗“七月俗重是日。其夜洒扫于庭,露施机筵,设酒脯时果,散香粉于筵上,荧重为稻,析请于河鼓、织女……见者便拜而愿,乞富乞寿,无子乞子”。《西京杂记》也记载了类似的风俗:“汉䌽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俱以习之。”

《乞巧图》(局部),明,仇英,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七夕乞巧这个节俗,从诞生开始就一直延续兴盛,形式几乎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八有一段记载基本总结了古代七夕节庆的活动:“至初六日、七日晚,贵家多结采楼于庭,谓之‘乞巧楼’。铺陈磨喝乐、花瓜、酒炙、笔砚、针线,或儿童裁诗,女郎呈巧,焚香列拜,谓之‘乞巧’。妇女望月穿针。或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由于七夕乞巧活动是女性专有的一个节庆活动,因此主题是描绘在庭院,高楼上乞巧拜月的仕女形象的《乞巧图》,也成为了重要的仕女画、宫廷画绘画题材,被画师们反复创作。宋代李嵩的《汉宫乞巧图页》,赵伯驹的《汉宫图》扇面,现藏于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唐宫七夕乞巧图》,清丁观鹏《乞巧图卷》等画作,都应用了这一主题进行创作。

明人仿仇英《汉宫乞巧图》,就是描绘了当时拜月乞巧的场景,画卷中侍女们准备祭祀用的巧果、果盘等等祭品,而准备拜月的妇女们则凑在一起说笑嬉戏,读书赏景,在夜幕降临后,这些女子们有的净手祭拜,有的对着月亮穿针引线,祈求织女能赐予她们一双巧手。

清代任颐的《乞巧图》中,则描绘了另一种针线乞巧的方法——投针验巧。“以碗贮水曝烈日中,顷之水膜凝面,举绣针投之则浮,谛视水底针影,有云成物花鸟之影者为上,有成剪刀牙尺之影者为次,谓乞得巧,女伴相贺;其影粗如槌、细如丝、直如矢则拙矣”(《祥符县志》)。

在《汉宫乞巧图》,有一位女子,抱着一个盒子,有专家推测,这个盒子就是七夕里面除了针线活之外,另一个乞巧活动——喜子卜巧,喜子就是蜘蛛,《荆楚岁时记》记载“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因为蜘蛛结网和织布类似,所以当时人认为蜘蛛在祭祀的瓜果上结的网可以预示着乞巧的女子明年纺织技艺的好坏。后来这个习俗又逐渐演变成捉蜘蛛放在盒子里,等到天亮打开观看蜘蛛结网的疏密来占卜来年的巧拙。所以古代女子们的首饰中,也就出现了许多蜘蛛的形象,比如江苏省邓府山古墓葬群出土的嵌宝石蜘蛛形金簪,簪首为蜘蛛形,用长金线弯曲成蜘蛛的八足和双眼,蜘蛛的头、身上下用金爪镶红、蓝宝石,造型非常别致生动。故宫博物院珍宝馆也展出过一件金丝镶珍珠宝石蛛网形别针(见下图),这件文物用金丝绕成八角形的网,蜘蛛头身用金子制成,两眼镶嵌珍珠,腹部镶嵌一块粉色的碧玺,精致又俏丽。

《汉宫乞巧图》的供案上,还有一个小人形状的玩偶。在当时被称为磨喝乐,或者说摩睺罗、“泥孩儿”,是七夕节一个非常重要的民俗产物。(见上图)

金絲镶珍珠宝石蛛网形别针    图/故宫博物院网站

关于磨喝乐的来源,专家们众说纷纭,不过大体可以总结成从佛教传说中罗睺罗、大黑天或摩侯罗迦演化而来,从送子观音的童子演化而来的,从唐代“化生”求子习俗演变而来,和从祆教塔穆兹神演化而来这几种说法。这种玩偶在唐代逐渐开始流行,到了宋代成为一种流行的玩具,直至元明,发展成了明器进行陪葬。

《乞巧图》(局部)

大部分学者专家倾向于认为磨喝乐最初是用于妇女乞子,也有专家认为磨喝乐也是盂兰盆会中供奉的人偶,用来祈愿亡魂早日往生。《酉阳杂俎》中就有一条这样的记载:“有王家旧铁石及齐公所丧一子,漆之如摩喉罗,每盆供日出之。”其中盆供日,指的就是中元节。不过因为文献和实例不多,因此学者们主要还是认同乞子一说。

从宋代开始,一直到金元,磨喝乐的材质基本没有大的变化,是一种泥、瓷或者金银、玉质的童子。根据当时诗文笔记的记载,这种泥偶造型精致,价格也并不便宜。陆游《老学庵笔记》记载:“承平时,鄜州田氏作泥孩儿,名天下,态度无穷,虽京师工效之,莫能及。一对至值十缣,一床至三十千;一床者或五或七也。小者二三寸,大者尺余,无绝大者。予家旧藏一对卧者,有小字云‘鄜畤田玘制’。”据《武林旧事》记载,每逢七夕,修内司都要循例进献摩睺罗,大者高达三尺。用象牙、龙涎、佛手香等名贵材料和香料制作,浑身以镂金珠翠装饰,服装钗环玩具都是用七宝(金、银、琉璃、玻璃、砗磲、珊瑚、玛瑙)制成,放在五色镂金纱橱中。

敦煌文献《庚子年后报恩寺交割常住什物点检历》里,摩睺罗是与荷叶并列出现的:“摩睺罗共荷叶四事,内三叶并钿。”《东京梦华录》则详细地记述了磨喝乐的式样和使用:“七月七夕,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皆卖磨喝乐,乃小塑土偶耳。悉以雕木彩装栏座,或用红纱碧笼,或饰以金珠牙翠,有一对直数千者。禁中及贵家与士庶为时物追陪……又小儿须买新荷叶执之,盖效颦磨喝乐。儿童辈特地新妆,竞夸鲜丽。”从这些记载来看,磨喝乐应该是童子打扮,手持荷叶的形象。当时的人们认为磨喝乐是一种吉祥的礼物,经常配成一对赠送好友亲邻,“谓之土宜像”。南宋时,金银制成的磨喝乐,则作为节礼,赏赐给大臣。到了明清,虽然民间偶有出现,但总体上磨喝乐在民俗节庆活动中逐渐消失了。

考古出土的磨喝乐,大部分都是陶制或者瓷制,唐代铜官窑遗址中,出土了一件晚唐时期的残壶,上面的花纹是一个穿着肚兜扛着荷花的可爱童子,应该可以说是磨喝乐早期的形象。北宋时期咸阳旬邑县安仁瓷窑遗址,出土了多件宋代的陶制磨喝乐,均为红陶,表面施白色化妆土。在甘肃、西安、江苏镇江等地,也都发现了陶制的磨喝乐。

此外,在山东淄川淄博窑发现了两件白底黑花的瓷制磨喝乐。这些磨喝乐,或站或坐或躺卧或行走,或作击鼓、拍手、沐浴、抱球等动作。淄博窑磨喝乐的生产一直延续到金代,在窑址中出土过黄绿彩的瓷制磨喝乐,元代沿袭金代风格,磨喝乐多为红绿彩,到了明清,就极少有发现了。

《雍正十二月行乐图轴》,清,佚名,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清時期,七夕节的习俗沿袭前代,并没有什么大的改变,甚至到了清代,为了消弭民族矛盾并表现出重视农桑的政治意图,七夕节也成为了清代宫廷中的重要节庆。

除了在紫禁城,西苑、圆明园、畅春园、颐和园和避暑山庄等皇家园林中,都在七夕举办祭祀宴饮等一系列活动。《雍正十二月行乐图轴》中,就有一幅七夕佳节后妃们在园林中宴饮拜月的场面。这些行乐图所表现的殿宇和园林,都是在现有园林的基础上发挥延展出来的,虽然雍正年间并没有确切的档案记载,但从乾隆初年内务府造办处活计档和乾隆皇帝御制诗来看,此时西峰秀色已经成为当时宫廷七夕祭祀宴饮活动的举办地了。所以有专家就推测,七夕乞巧这幅行乐图的发生地,可能就是圆明园四十景之一的“西峰秀色”。

根据乾隆二十一年的穿戴档所载,七夕当天,乾隆皇帝穿戴吉服,由九洲清宴至西峰秀色供案拈香祭拜,然后换下吉服,用过早膳,再去勤政殿处理政事。可见当时宫廷中对于七夕节,还是相对比较重视的。

在民间,七夕拜双星的活动也是非常盛大的,甚至在北京城里还有牛郎、织女桥。这两座桥分别位于金水河东西两边,牛郎桥位于现在的菖蒲河公园,是近些年修建公园的时候复建起来的,而位于东河沿的织女桥在1970年代被拆除填埋了。因为城建原因,牛郎织女两座桥不得团聚,也是件非常可惜的事情。

猜你喜欢
乞巧织女蜘蛛
八月来临话七夕
《乞巧》
潭山乞巧
乞巧七夕
小蜘蛛冻僵了,它在哪儿呢?
蜘蛛
吟织女图
牛郎和织女
大蜘蛛
是织女,更是吃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