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欧推动“去风险”才是全球风险之源

2023-08-04 11:18张茉楠
中国新闻周刊 2023年28期
关键词:美欧对华供应链

张茉楠

过去一段时间,美欧领导人快速接受“去风险”这个新词,美国拜登政府幕僚也不断强化其论调。从“脱钩”到“去风险”正成为美欧对华的新话术,但其给全球带来的冲击和伤害并不会因此发生改变。

今年4月底,美国白宫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在布鲁金斯学会发表讲话时就宣称,美国不打算与中国经济脱钩,但美欧寻求对华贸易“去风险”,比如美国要在关键技术领域设置所谓“小院子、高围栏”战略,对向中国出口的最先进半导体技术“量身定制”限制措施以维护国家安全。5月,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在出席“美国一欧盟贸易和技术理事会”部长级会议后宣称,美欧对华不寻求对抗、冷战或“脱钩”,而是聚焦“去风险”。而七国集团(G7)峰会发表联合公报,美国及其盟友更是明确表示要通过“去风险”来抵御所谓中国“经济胁迫”。

事实上,“去风险”概念是今年3月,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就欧洲对华战略发表演说时,首次提出。从欧盟提出 “去风险”背景来看,欧盟主张要摆脱对所谓制度型对手中国的高度经济依赖。近期,欧盟发布《经济安全战略》,以及德国首份对华战略,其主要目标都是“去风险”和“减少依赖”。

近年来欧盟对华不安全感上升,认为其在经贸关系中的优势遭到削弱。为此,欧方积极通过产业政策和安全审查,旨在降低产业贸易依存度,加速供应链部分脱钩,对中欧经贸合作产生较大影响。尤其是俄乌冲突后,美国强化欧洲对美安全依仗,进一步加速歐洲对美的战略依附。

现在美国借用“去风险”替代“脱钩论”,背后反映的是美国既希望从中国取利,同时又不愿放弃冷战思维继续遏制中国发展的“既要又要还要”的霸道心态。一方面,美国不能忽视和放弃中美双边贸易增长以及庞大的中国市场所带来的利益。这些年,中美关系受到了极大干扰,然而中美关系贸易规模依旧保持增长或处于高位。

中国是充满活力的增长市场,也是关键技术创新的驱动者,市场和技术合作的强大吸引力是中美长期稳定的增长之源,也是美国企业利益增长的财富之源。受益于中国芯片市场需求旺盛,2018年~2020年,英特尔超四成营收来自中国。高通和英伟达这两家企业,2021年在中国的销售额合计增加近120亿美元。中美经贸关系的相互依存度和互惠性是内生的,美国不可能放弃其巨大的利益。

另一方面,美国力图遏制中国的战略模式依旧没有改变。

为与中国进行战略竞争,拜登政府全面强化国家干预、制定产业政策。当下美国对华科技遏制已经从单个公司层面的壁垒到涵盖整个产业链。“小院高墙”中的“高墙”越来越高,“小院”范围也由原来半导体、人工智能等尖端产业拓展到更大范围内的关键矿产资源领域。同时,拜登政府组建多边出口管制联盟,在价值观统一、科技主导权,以及在多边经贸规则锁定问题上,形成对华的贸易新武器。为确保在少数关键技术领域的优势地位,美国还联合欧洲建立跨大西洋贸易和技术理事会(TTC),通过构建印太经济框架,组建“去中国化”的供应链联盟和技术联盟,在基础研发、人才交流、技术标准、供应链弹性与规范制定以及其他关键技术政策方面,进行全面协调。凡此做法,本质上早已超出国家之间正常的竞争范围。

然而,美国的“去风险化”却使得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越来越破碎化,越来越碎片化,一些国家被选为美国对华供应链的替代国。不过,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并非一两个环节,还需要所有上下游产业配套的能力、物流基础设施、供应商对供应链管理能力等等各种因素相互协同,美国靠产业立法、政治干预强行推动产业链供应链重新配置,短期内似乎靠近迫使产业自华转移的目的,但其结果是大大导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更低效率和更高成本运行,对美国产业自身乃至全球产业协作也会造成伤害。

欧洲“去风险”战略同样不可避免会带来重大风险和严重伤害。从欧盟《经济安全战略》看,欧盟将会通过所谓“反胁迫工具”“供应链韧性” “对外投资审查”“关键基础设施”以及“贸易协议”实现 “去风险”,保障其“经济安全”。但本质而言,欧盟所提出的各项“去风险”措施都不可避免引发更大的风险。例如,为了推进“反制”工具,欧盟可以引入额外的、歧视性的关税,故意拖延或拒绝颁发特定业务的许可证,而这不仅会导致中欧之间贸易成本大幅上升,还会加剧全球贸易壁垒,这种把贸易工具化,甚至武器化的做法,不但不会降低风险,反而会两败俱伤,进一步恶化全球贸易环境。

由此,美欧鼓噪并推动“去风险”,才是全球最大的风险之源。

猜你喜欢
美欧对华供应链
本期导读
海外并购绩效及供应链整合案例研究
为什么美中供应链脱钩雷声大雨点小
益邦供应链酣战“双11”
益邦供应链 深耕大健康
商务部:中方欢迎欧盟终止对华光伏双反措施
欧盟发布贸易统计,中欧贸易增长迅速,逼近美欧贸易
美欧新能源模式之争
欧盟对华反倾销现状、原因及我国对策
勃列日涅夫执政初期对华和解政策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