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与虚构的相互制衡与依存

2023-08-04 01:24梁梓珊
科学导报 2023年48期
关键词:真实虚构现实

梁梓珊

关键词:文学;现实;真实;虚构

简单来说,文学是一种借语言来表达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的形式。从文学诞生起,就离不开关于“真实”与“虚构”这两个命题的探讨。这两个命题贯穿文学活动的始终,都是文学活动的重要部分。

一、文学创作归根结底是虚构的。文学创作归根结底是虚构的。美国著名文学批评家韦勒克和沃伦指出:文学的核心性质是“虚构性”。[1]确实,无论创作者是否承认,文学从诞生起就具有虚构性。一是文学是以语言为媒介。语言、文字本身即是人类创造,其本身意义与真实事物之间无必然联系,如此一来,语言本身便具有虛构性。二是文学创作会带有作者的主观性。当作者以语言来描述事物时难免会带有作者本身的主观性,作者的语言表达会受到心情、环境、人生经历等的影响而带有作者自身的印迹。因此,当文学本身以语言为表达手段,以人为创作主体时,就无法避免地带有虚构性,可以说,但以上两者无法满足时,也难以称之为文学。

二、文学创作离不开现实。文学创作需要材料,而现实生活是文学材料的唯一源泉。文学创作作为一种精神生产,不是闭门造车式的创造,无法脱离物质生活,而是必须以物质生产的具体实践为基础。并且,现实往往也是创作者灵感的源泉。所以,现实对于文学有着重要意义。

而文学的“真实”有别于现实,它不但可以指向客观存在的“现实”,也可以指向主观世界——心灵的“真实”。文学的“真实”可以带给读者趋向于真实的体验,也许是让读者感受到身临其境的场景,也许是让直击人心的真挚情感,它们不必真正地存在,它们也可以创造心灵的真实。

三、文学的“虚构”与“真实”都是文学的重要内容,缺一不可。并且文学的虚构与真实并不在文学中完全对立,它们有其内在的联系,在文学之中共同发挥作用,带给读者以文学的审美感受。

一是文学的真实与虚构是相互制衡的。文学之中越贴近现实,完全主观虚构的成分越少,文学的“真实性”越容易凸显。如毕飞宇的《推拿》,书中多有盲人的人情世故,如盲人按摩师要与按摩中心的前台打好关系以便拿到更好的客源等,与现实情况贴近,使文章更加真实可感。反之,文学之中虚构的成分越多,与现实差距越大,便越不容易给读者带来真实感受。想让虚构成分越大的作品具有真实性,就越发考验作者的功力。例如明代剧创作者汤显祖创作的传奇《牡丹亭》中有不现实的情节,但是汤显祖笔下的故事却深深地感动了几个世纪的才子佳人,这是汤显祖注重心灵的“真实”的表现。可见,真实与虚构虽然相互制衡,但并非完全对立。

二是文学的真实可以寓于虚构之中,并为虚构所反映。以下是三种较为常见的表现方法:

文学创作者巧用“千人一面”“千地一景”来塑造典型形象与典型环境,最终指向真实。比如《长恨歌》中的王琦瑶,可谓千人一面的典型。书中的王琦瑶是千万个上海弄堂女儿的典型。王安忆通过王琦瑶写出了那个时代下,上海弄堂女儿“们”的生活故事,赋予作品以真实的意味。当然,“千地一景”的典型环境也是如此,创作者往往要根据时代风貌、社会制度、阶级状况等等,塑造出典型环境。如《红楼梦》中的贾府便是当时盛极而衰的封建社会下,众多封建贵族世家的综合与典型。文学作品往往通过虚构的事,反映出一个特定时代、特定场景下,一群具有共同特征的人的故事,是人的故事,是城市的故事,也是时代的故事,这也是创作者希望指向的“真实”。

文学创作者将现实“异化”,以“陌生化”的手法写出“真实”。即创作者完全改变现实,虚构创作,将现实“异化”。使用这种方法的典型是卡夫卡的《变形记》中的虚构大胆又新奇,但是结合创作背景与当时时代环境,不难想出作者所指向的“真实”。在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像主角格里高尔这样的小职工,只是公司的小小的零部件,是当时那个冷酷的社会机器里微不足道的齿轮,确实如同一个没有思想的甲虫一样。作者借这个故事用寓言式的方式讽刺了那个社会下人的“物化”,人成了工具。吴金涛曾说:“在传统文学中,真实性往往建立在对现实亦步亦趋地摹写上;而在卡夫卡的文学世界里,真实性往往与寓言、虚构、似是而非联系在一起。”[2]

文学创作者为满足某种需要,虚构部分现实信息,以更好地指向真实。这里的虚构可以是修改现实,可以是夸张现实,也可以是提取现实信息进行整合等等。例如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小说《使女的故事》讲述的故事看似荒诞,却是由历史上众多的真实细节组合而成的。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曾明确表示:“在这本书中我使用的所有细节都是曾经在历史上发生过的。换句话说,它不是科幻小说。”[3]这是玛格丽特对其作品关于现实与历史的真实性的强调。她从历史中提取众多现实的细节,融入这部小说,反映了她对当今社会之下,对女性“物化”的反思,也是其指向“真实”的思考。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创作家或多或少地使用虚构的方法,最终目的都是要走向文学的“真实性”,这是因为文学的真实性是文学的重要价值之一,是文学的伟大事业之一。而文学本身又具备虚构性,无虚构不文学。虚构与真实就这样在文学中发挥其各自的作用,伴随文学的发展,人们对它们的态度也有所不同。但真实与虚构都是文学的重要内容,它们相互制衡,相互依存。虚构往往是文学写作的方法,真实是文学的目的,文学作为精神生产,通过假定的情境来反映生活的真实、情感的真实。因此,文学的虚构与真实并无高下、贵贱之分。

参考文献:

[1]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7(14).

[2]吴金涛.虚构与真实:从寓言模式看卡夫卡的小说美学[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0(04):44-48.

[3]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使女的故事》[M].上海译文出版社,2017(8).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真实虚构现实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融媒时代,如何正确地“非虚构写作”
虚构的犹太民族?
巴赞电影理论对“真实”的澄明与立义
卡拉瓦乔《纸牌作弊者》戏剧性的真实瞬间
论文学创作中的虚构
美剧情节越来越“真实”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
现实的困惑
从虚拟走到现实,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