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路径研究

2023-08-04 01:24郝静怡胡未婷
科学导报 2023年49期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变革

郝静怡 胡未婷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变革;重要特征;创新路径

随着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的普及与推广,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兴技术正在成为一种全球性的力量,它不但改变着教学生活的结构与形态,还为教学生活塑造了全新的数字化、网络化空间,它还以史无前例的速度与规模,影响并改变着传统的教学思维方式,促使着教学思维方式的转型与变革。[1]以5G技术、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为载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入“互联网+”时代。在这一视角之下,网络信息技术正在深刻地改变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运作结构与实践模式,已经变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回避的一种理念思维。基于“互联网+”,可以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科技驱动力量,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组织体系、话语体系和机制体系,不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配置能力,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服务水平,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智慧化和精准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深刻变革。

  一、“互联网+”推动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变革与发展

从现实的角度来看,互联网信息技术构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深层次动力,对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应用既是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现实诉求,也是推动大学生主体全面发展的深刻呼唤。只有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信息技术的结合变得更加紧密,更加具有科学性,才可以持续地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创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2]为满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要求,“互联网+”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正是因为它把握到了这个时代的主题,才有了一个崭新的发展理念。面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势和新特点,“互联网+”创新教育服务供给,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提供现实运行基础并营造新的感知空间。由此可见,“互联网+”紧扣教育信息化前进方向,作为一种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式发展的新动能,所呈现出来的科技变革力量正在改变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模式,形成新的内容供给和新的互动机制,生成新的话语体系和新的实践载体。

构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式。“互联网+”扩展了教育信息化中对“端”的界定,将“端”的概念拓展到了教育信息化领域。在此基础上,除了传统的电子终端之外,还提出了网络环境下学生学习所必需的“认知工具”这一重要因素,通过这一认知工具构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式。在实质的层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之所以发生变革,是顺应互联网科技革命的必然选择。进而言之,在“互联网+”时代,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科技往往通过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以及中介来引发和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创新,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智慧化和精准化。通过结构优化和不断开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优化是增强实际教育效果的关键要素。在网络平台上,新方式可以加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思想政治认知介入、情感介入、价值介入以及整体介入,从而形成更为广泛与持久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能,体现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充分性、深刻性,在一定意义上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现实效果。

创设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场域。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空间不断优化,并在虚拟空间中获得更多实践的可能,创设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场域。在互联网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下,创设出虚实共生的新场域,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时状态进行监控与描述。基于这一新的场域基础上,可以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时资源数据、历史资源数据以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派生资源数据的互联贯通与融合,从而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物理场域到虚拟场域的扩展。通过空间场域的延伸,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的动能,使教师、学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彼此间密切配合,同向前行,从而达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能的最大化。

  二、“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特征

互联网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实践的重要空间,基于新的空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新的特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也得到不断的丰富与延展。在此,唯有科学把握新技术和新空间呈现出的重要特征,把握“互联网+”时代的机遇和契机,才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筑牢现实基础。

强调技术赋能。在“互联网+”视域下,强调技术赋能是呈现的新趋势,包含着技术平台、技术资源、技术环境,由此带来的是新工具、新方法、新载体。在互联网技术赋能加持下,网络信息技术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于线上线下的技术融合,呈现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据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智能化的特征,拓宽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视界,不断延伸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化。在互联网技术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遵循着“技术赋能的思维、如何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聚焦中心任务”等三个核心要素。这三个要素为互联网科技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提供思路支撑,为“何为技术赋能、如何建构技术赋能、如何引导技术赋能”提供重要指引。而这些也促进技术元素、科技元素、平台元素、主题元素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融合,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索新技术、新方法、新模式。

实现联通融合。“互联网+”不仅提供了技术赋能,而且带来了联通融合的空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可以利用互联网共享课程资源,还可以共享教师资源,并且可以依托互联网整合与联通社会可用资源。在此过程中,呈现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事、物的互联互通、开放共享。从联通融合的特征来看,各种渠道的教育资源经过充分开掘后,形成资源之间的相关性,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众筹、众治、众享,基于互联网形成互联互通的新格局,创设了超时空、多维立体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同时,基于“互联网+”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避免形成信息孤岛,实现多源多维、跨场景应用的教育资源汇聚,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方式更加丰富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提供支撑。

促进供需精准匹配。与传统灌输型思政、粗放型思政相对应,广义的精准思政是将精准思维运用和体现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方针、原则、方法、目标和全过程。[4]基于“互联网+”,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法、支持、评价等层面进一步精准化,由“大水漫灌”转向“漫灌+滴灌”,实现精准发力。通过精准匹配,可以全面掌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运行过程并精细设计,形成精准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航向,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始终围绕中心目标开展,为广大大学生提供优质精准的个性化服务。此外,依托于“互联网+”等现代化信息技术,能够实现精准识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精准对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求、精准实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案、精准评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等,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持续优化改进。

催生多样性形态。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来说,“互联网+”既提供新的教育支持要素,又创设新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态。通过催生多样性形态,打破原有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态与架构,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涵与外延的拓展,获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成与发展的新形态。这一新形态包含专题式教育、互动式教育、集成式教育和实践式教育等,这些形态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多样化,功效更加具象化。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来看,互网络信息技术的内涵十分丰富,它可以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形态进行准确、完整地刻画,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形态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重新设定,体现出了从局部形态到整体形态的复杂性发展转变。基于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单一面向转向多重面向,实现转型升级、多屏互动、形态多元。

优化资源配置。在“互联网+”视域下,可以形成多元立体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并且这些资源呈现出多渠道、多方式、多层次的分布态势。在网络空间中,这些资源不断集散、流动,形成资源共享的空间。同时,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可以科学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收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存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传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分析等,不断优化资源的配置和整合。同时,在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配置不仅不受时间的限制,而且突破空间的阻碍,得到充分的扩展和延伸,带来了高效的参与度、关注度和影响力。这一优势有效化解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供给方面的突出问题,以超及时性、超交互性、超链接性形成资源配置的新机制,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资源不断优化提供了有效的保证。

  三、“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路径

在实质层面,在“互联网+”视域下要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与发展,就必须注重有效性和实效性。只有科学掌握了这一时代要求,我们才能有效运用“互联网+”科技解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使“互联网+”的科技优势转化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优势。

共建共享: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供给。“互联网+”是一种开放性思维,也是一种动态性思维,注重挖掘优质资源并建立共享数据库,这样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获取多元化、多源性、多形态的内容支撑,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相对封闭性空间走向广域开放性空间,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供给。“互联网+”不断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供给不断演化的进程。内容供给新机制不是对传统方式的否定,而是一种继承与创新。这一技术创新涵盖原资源供给主体与新资源供给主体的共建共享,原教育供给内容与新教育供给内容的共建共享,原教育供给方式与新教育供给方式的共建共享。如将优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经典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案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先进理论等都收入共享数据库中,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共建是推动共享的前提和方法,共享是推动共建的目的和标准,依托“互联网+”把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建共享的切入点,让技术创新推动内容创新,实现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创新供给与精准投放。此外,这一创新维度需要注重提供有价值、高价值的内容资源,不仅体现出普遍有用性,而且要体现出更高层次和更多维度的价值独特性,用品质、角度、深度、内容延展性形成亲和力和吸引力,让内容供给创新与大学生产生思想共鸣。

共言共传: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体系。网络空间是一个开放的、交互的场域,人们以各种不同的话语表达方式来参与讨论,随着公共话语的介入和发展,它不仅具有了传统意义上的公共领域或公共空间的特点和意义,还在形式和结构上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属性。[5]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体系关涉话语主体的立场、话语主体的表达、话语体系的目标、话语体系的传播等。在“互联网+”视域下,注重一种共言共传的话语传播理念,着力构建一种共同传诵、共同传播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体系构建已经不再局限于某一局部、某一阶段、某一层次,而成了一个完整的全程融合式的话语体系。这一话语体系包含概念体系构建、表述体系构建、分时空话语体系构建、实践结構话语体系构建等,根据不同需要渐次展开,形成坚实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

互联互通: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载体。教育空间是支持教学活动进行的基本环境,是技术进步在教育场景中最直接的体现。互联网进入教育领域,为教育教学环境带来了新生的信息空间,同时也将传统的物理空间和社会空间打通、融合。基于“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之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外部环境之间可以实现互联互通,形成一个思想政治教育有机体,这一有机体紧紧围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心任务,并且服务于这一中心任务。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依托“互联网+”,互联互通不仅局限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部,更需要建立多学科之间、多系统之间协同联动纽带,以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类课程有效协作,最大限度地发挥“协同效应”。

同向同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机制。走向互动式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新方向,通过同向同行的互动式牵引,以模块化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化创新。在一定意义上,基于“互联网+”,同向同行的过程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互动机制不断优化的过程。而在互联网科技创新引领下,以同向同行为基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互动机制创新的形式是多样的,是适应具体现实环境而产生,以服务于不同场景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同向同行打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信息异步、衔接滞后等问题,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各部分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相互协作,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互动机制的科学化、智慧化和精准化。在此过程中,互联网信息技术凝聚起同向同行的力量,并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扮演着互动与最优的角色。正是这种智能化,既节省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成本,又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创新,从而可以在具体的实践中体现出机制的能动性。在这一机制创新过程中,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不断走向有序化,凸显“互联网+”支持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互动机制的系统性、协调性及价值性,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整体社会效益的最优化。

基金项目: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教改项目“‘互联网+视域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创新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1YJXGG39。

参考文献:

[1]罗儒国.“互联网+”时代教学思维方式变革:境遇、趋向与路径[J].南京社会科学,2019(1).

[2]国家行政学院编写组.中国新发展理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3]都晓.论精准思政概念生成及其与课程思政的辩证关系[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3).

[4]赵宬斐,赖乐涵.网络空间公共话语表达范式转向[J].教学与研究2022(10).

(作者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变革
变革开始了
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微博文化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碰撞与融合
极致新闻:回归受众本位的创新路径
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启示
以网络为载体的政府管理模式创新路径分析
新形势下高校安全稳定工作创新路径研究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新媒体将带来六大变革
变革中的户籍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