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改革及评价探索
——以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为例*

2023-08-05 03:46吴艳云臧艳雨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理论课思政考核

吴艳云 臧艳雨

(1.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广东 广州 510225;2.广东工业大学,广东 广州 510090)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核心关键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考验,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对象和内容都在不断发生变化,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审时度势,创新方式方法,在不断改革中持续优化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进一步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改革创新,深化铸魂育人、协同育人、创新育人,[1]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途径和关键手段——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着手进行改革创新意义重大。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新时代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课程改革势在必行,课程建设挑战与机遇并存[2]。目前,大学生思政政治理论课普遍存在课程内容枯燥陈旧、教学方式以填鸭式灌输为主、学生课程考核方式单一、教师教学成效评价不科学等问题。首先,课程内容理论性较强,理论寓于实践、直面社会实践部分较少,教师系统深入讲授与驾驭课程的难度加大,未对课程进行有效模块分解,较难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原生动力。[3]其次,教师的教学方式以PPT课件满堂灌讲授为主,缺乏教师多元性教学和学生自主性学习,师生之间互动较少,学生难以真正参与课堂。然后,课程考核方式以卷面考试为主,教师考前划范围,学生考前临时抱佛脚的现象较为普遍,难以达到真正从课程受益,并学以致用。还有,教师教学成效考核流于形式,难以把真正投入教学、不断改革创新、潜心教书育人的教师选拔出来并加以推广。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虽然已取得一定成效,但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在面对新媒体、自媒体、移动互联网等时代影响的前提下,为有效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需不断根据社会改革发展的需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革新[4]。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方式、考核方式、评价方式等也迫切需要顺势而为,进行相应的改革。因此,本文以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为例,探讨教学改革以及由此引出的评价问题。

二、改革内容探索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简称概论课)是大学生四门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课程共八十个学时,在四门必修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地位最重、学时最多、内容最多。概论课的课程目的是帮助大学生系统掌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发展、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四个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因此,概论课以理论课讲授为主,在课堂理论授课的同时,在课内课外教学方面进行了一定探索,并由此对概论课考核和评价进行改革。

在理论讲述的同时,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实践教学改革思考:首先,引导学生密切关注、理性看待和把握当今社会重大热点问题。其次,作为理论较强的一门课程,要求学生加强文献阅读能力,而不再是“只带着耳朵”听。再次,充分利用新媒体时代的工具,开展多种方式的实践。基于以上三方面的思考,着重在专题讨论和时事点评等热点难点部分、文献阅读和读书分享等文献阅读部分、微视频拍摄和公众号建设以及思政体验馆等新媒体部分、实践调研和现场教学以及课程思政等社会实践部分开展教学改革。

(一)热点难点部分

热点问题部分我们关注当下中国的重大理论和现实热点问题,引导学生正确思考、理性分析和看待。不但关注现实问题,也关注理论问题。这和概论课的理论和现实品性密切相关,主要锻炼学生运用理论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开展改革探索的主要环节如下:

1 专题讨论。在课程里设置个若干专题,一般设置专题15——20个,每年根据国家最新发展情况有所调整。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兴趣自行分组,课下自行准备。专题涉及当下中国内政外交等重大热点难点问题,要求学生弄清问题来龙去脉、主要内容、主要目的、主要症结、主要解决手段、未来动向与发展趋势等。开展的专题诸如中国崛起、供给侧改革、经济发展新常态、一带一路、大国外交、教育公平、医疗改革、房地产调控、司法改革、诚信建设、腐败与反腐败、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等。一般要求学生多方查找资料,最后提交一个较为深入的研究报告在课堂进行展示,并通过课堂上的充分讨论引导学生理性分析看待中国的崛起以及中国目前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从而帮助学生增强四个自信。

2 时事点评。每次课的最初10分钟内设置时事新闻点评阶段,要求学生做简短的近日时事新闻报告和点评,选取近日某一热点新闻,讲清该新闻的主要内容、主要故事及来龙去脉,在呈现故事的同时,提出自己的主要观点和主张。一般针对近日正在热议的问题,如朝核危机、韩总统闺蜜干政、网络暴力、中美贸易战等等,引导学生关注国事家事天下事,有所感、有所思、有所为,引导学生正确运用课堂理论加以分析与解释,切中概论课的教学目的。

(二)文献阅读部分

文献阅读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教学环节中起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经典文献阅读的广度和深度、多样性和开放性等对于提升理论素养、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教学相长、实现立德树人目标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1 经典阅读。为了让大家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课本的理论内容,我们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的原始文献和补充参考文献,如毛泽东选集的部分文选、邓小平理论的部分章节、习近平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等,从而避免阅读课本教材所带来的不足。某个主张的提出往往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通过阅读原始文献,能够较为全面透彻地理解该主张的提出背景和主要表述。例如新民主主义革命,我们要求学生阅读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 党》,要求学生跟着作者的思路,理解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的进程、前途、未来的制度设计等,加深对中国革命的理解。也引入比较的视角,要求同学们参照阅读其他经典名著,更加深刻理解中国的走向及制度设计。

2 读书分享。为了鼓励大家扩大阅读面,设计读书分享环节。通过老师推荐或者自行选定的方式阅读一些书籍,通过写读书笔记、做读书分享、写读后感,给大家分享主要内容、主要观点、主要故事、最为出彩的部分以及自己读后的收获和感想,提高大家阅读的积极性。内容涉及历史学、社会学、文学、哲学等,例如通过阅读反映中国农村变迁的《中国在梁庄》《乡土中国》,反映公平问题的经典著作、人物传记等,同学们反映收获良多。

(三)新媒体部分

新媒体是指20世纪后期以来依托于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处理技术,通过数字化交互性的固定或者移动的多媒体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态。在新媒体环境下,早期的信息传播模式被完全打破,“传播者”和“受众”的界限被模糊,媒介中心地位丧失。一方面,各种数字化的多媒体终端改变了学生获取知识的习惯与方式,使得传统的灌输式课堂讲授受到挑战,学生课堂积极性不高,获取的知识不完全。另一方面,老师和学生、讲和听这种二元对立的教学结构模式越来越无法完全满足数字化时代人们获取知识的需求。换句话说,在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探索更多有效的教学模式,探索更直观、更直接、更便捷、更友好的教学方式。在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者也探索了各种提高教学效果的方式,如第二课堂、翻转课堂、微课堂等课堂方式,通过课内课外综合改革,以期全方位多角度地对学生展开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的理论修养与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这些教学或课堂方式,无一例外都是为了破解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增强“在场性”和“互动性”。

1 微视频拍摄。微视频是充分利用自媒体技术,用镜头记录学生对于社会、人生的思考。组织微视频比赛,在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展示学生对于身边事情的关注,对人生、社会、学习、生活的思考等。讨论内容如大学生校园贷、小黄车使用、梦想与现实、兴趣与专业等。

2 公众号建设。如今微信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沟通和传播平台,课题组开设了微信公众号“大思政乐园”,定期发布思政要闻、优秀作品等,并进行在线答疑,做好线上线下的互动。

3 思政体验馆。为增强教学的在场性和互动性,探索了思政乐园体验馆建设模式。立足于学校“大德育”工程背景,将“在场性”和“互动性”融入体验馆,旨在通过建立思政乐园体验馆,借助仿真模拟技术带来的“在场体验”,将课程内容整合置入仿真平台和仿真空间,以体验馆的形式呈现,增强现场感和互动性。体验馆恰当地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如VR、全息投影、电子沙盘等,以史为纲,按照时间顺序,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华民族发展进程,展示“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一脉相承与递进发展,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发展阶段后依然任重道远,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号召我们坚持不懈努力奋斗,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四)社会实践部分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品性[5],脱离实践的理论说教是没有生命力的,以此为出发点,探索课程教学的社会实践部分。

1 实践调研。实践调研部分鼓励大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就校内外某些热点问题、现实问题利用访谈、问卷、网络数据分析等一系列定性与定量的方法进行调研,并撰写调研报告。例如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校园安全、思政课授课效果及改革、大学城周边药店配备、广州市城市民宿发展状况、南亭村拆迁补偿问题等等,广泛调研当代大学生关心关注的问题。学生针对问题进行调研、数据分析、提出对策建议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的沟通协调能力得到了锻炼。

2 现场教学。现场教学部分强调教学的在场性。鼓励老师带领学生在实际场景中授课,比如与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共建,在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农讲所纪念馆等进行现场教学。在实际场景中,老师更容易调动学生融入教学内容,产生情感共鸣。

3 课程思政。课程思政部分着力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的思政课教学体系,强调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协同互动,形成协同创新的思政教育格局。

三、学生课程考核改革探索

目前思政课教学及考核中存在偏重知识灌输,缺乏师生互动交流,学生学习被动,考试方式单一,过程性考核不足等问题[6]。课程授课方式的改革伴随考核方式的改革,改变了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二元对立模式,也相应改变了一张期末考试试卷定分数的格局。现有的考核更加多元化、多样化和灵活化,更加注重与学生德育表现相结合。主要包括:

(一)考核方式。考核方式更加灵活,如以课程论文、日常作业、平时表现、实践报告、闭卷理论考试相结合的方式,打破了原来全凭死记硬背的考核方式。平时成绩与期末分数的比例分配上采用了更为灵活的方式。当实践教学方式越来越灵活后,师生的互动、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主动性等都越来越大,需要对此进行有所侧重的考核。因此加大平时成绩的比例,除基本理论的理解、记忆、学习之外,动手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在考核之列。

(二)考核时效性。以往的课程教学考核仅在课程期间,改革后的课程考核时效性贯穿整个大学阶段。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学生整个大学生涯,有序推进思政课学生考核评价体系改革,建立学年全覆盖、理论学习与德行操守相统一的思政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四、教师教学成效评价指标体系

实践教学改革的推进,对于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成效的评价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7]。现有的评价体系大多没有涵盖实践教学部分,因此,需要构建与之相适应的评价指标,增补相应的实践部分。由此,构建评价体系指标包括:教学队伍建设、学科建设、课程设置、 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同原有的评价指标相比,主要增补了实践教学部分。实践教学的评价指标继续细分为二级指标,包括:实践教学的软硬件条件、实践教学的准备及实施、实践教学的效果。二级指标下再细分为三级指标。主要包括:实践教学的软硬件部分——共建基地建设、图书建设、制度保障措施;实践教学的准备及实施——学时安排、人员配备、经费支撑;实践教学的效果——学生满意度、参与度、关注度、教学目标的实现。每个指标下均赋予一定的权重。

五、课程改革成效及评价

经过将近两年的探索,课程改革初见成效:探索了较为系统的实践教学改革方法,改变了以往纯粹依靠课堂授课的教学方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思政课改革考核评价模式,改变了以往完全依靠闭卷理论考试的考核模式;构建了初步的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改变了以往评价指标不涵盖实践课部分的问题;学生对于思政课的满意度有了一定提升,学习氛围和课堂效果有了改善,改变了以往学生对思政课兴趣普遍不高的现状。但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实践课的课时改革还未完全实施,目前的探索还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

(一)大课堂的授课方式限制了分组讨论等教学方法的实施。目前的课堂人数在150——250之间,使得实践教学难以精细化的实施,诸如分组讨论、课堂展示、外出调研等。因此,若无法压缩课堂人数,从而变超大课堂为小班授课,分组讨论等教学方法的实施将受到较大局限性。

(二)制度保障不完善限制了实践教学的实施。目前,理论教学在教学中占比较大、分量较重,实践教学改革制度保障也比较欠缺,仍处于讨论及进一步研究阶段,目前并未有效运行,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课外调研、现场教学等实践教学方法的精准实施。

(三)考核方式限制了课程考核改革的实施。由于目前的课程考试仍然采用期末闭卷笔试的方式,无形中加大了理论笔试的份量。因此,诸如课程论文的方式、调研报告的方式、艺术作品的方式等难以得到精细化实施,考核方式的改革急需相应配套跟上。

(四)教师教学成效的评价指标体系需进一步探索。目前的教师教学成效评价体系较为单一,缺乏针对性。但教学改革毕竟需要教师的辛勤付出,各个环节精心的教学设计等等使得教师教学负担也有相应的增加。[8]随着实践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推动,教师教学成效的评价指标体系也需进一步完善及精细化调整。

总之,课堂授课方式、制度保障体系、课程考核方式、教师评价指标体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课程改革道路上的重要瓶颈性影响因素。只有转变传统大课堂的授课方式为小班授课、逐步精细化完善实践教学改革的相关制度、采用论文报告作品等多元化的课程考核方式、建立能充分体现教师教学付出工作量的教学成效评价指标体系,才能形成学生乐学、教师乐教的良好氛围,从而进一步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改革落到实处。

猜你喜欢
理论课思政考核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内部考核
思政课“需求侧”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