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劳动生产课程资源构建
——指向幼儿经验生长的“情智”课程之子课程研究

2023-08-05 12:24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第二实验幼儿园崔海燕
天津教育 2023年17期
关键词:情智纸艺经验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第二实验幼儿园 崔海燕

劳动生产是劳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遵循幼儿的内在本性和自然发展节奏,开发和实施基于区域产业特色的“劳动生产”课程资源,形成“服装”“汽车”“纸艺”三大产业支架;“服饰工厂”“汽车小镇”“纸艺工坊”三大主题;“科技之光”“机械之奇”“历史之味”“社会之趣”“创造之美”五大板块特色课程,旨在基于幼儿经验的不断生长,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社会交往、语言表达、经验发现以及团队合作五大能力,促进幼儿情、智和谐发展。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第二实验幼儿园所处区域产业众多,区域内有服装、纸业、物流、非遗文创园等产业,这些多样化的产业资源所蕴含的教育价值是多元的、丰富的,不仅贴近幼儿的生活,还能满足幼儿的探索需求。如何让产业资源和“劳动生产”课程之间形成有效链接呢?如何挖掘、利用产业中蕴含的教育资源,助力课程推进呢?这些都是教师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为此,在以指向幼儿经验的情智课程构建核心理念的引领下,笔者进行了园本主题“劳动生产”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该课程基于幼儿发展和认知的特殊性,通过具体情境创设,模拟相应的生产情境,为其提供丰富的模拟操作材料,让幼儿充分感知、欣赏和探究自然、社会进而文化的课程,且该课程有相对明确的主题与游戏内容。本文厘定了相关概念,设计了三个主题课程方向,结合课程实践,就主题课程的内容建构、实施策略、活动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是对园本课程“基于幼儿情智和谐发展的游戏化”的丰富和完善。

一、相关概念

真正为幼儿服务的、有价值的课程,是与幼儿经验相联系的,是聚焦幼儿日常生活和兴趣经验的,并能根据他们不断生成的新问题和新需要进行适宜的、动态的调整,促进他们经验不断生长。基于幼儿经验的情智课程建构是从本园实际出发,立足对幼儿经验的深刻理解,以科学的幼儿观、教育观、课程观为指导,强调遵循幼儿的内在本性和自然发展节奏,利用有利于幼儿生长经验扩充和扩展的所有因素,对收集整理、设计研发的情智课程资源进行系统化审议,并加以梳理、归类、利用,从而构建内容有趣、实施有序、应用有效的幼儿园课程。

幼儿经验:经验意味着人的全部生命活动。幼儿经验是幼儿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是通过“做”,即亲身体验,在主动活动中获得的,不仅指其在经历事件中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方法,还包括从中产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对这一过程的再认识和反思。幼儿的经验是一个动态、渐变、发展的循环往复的生长过程。

情智课程: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情智和谐的人。有情有智、情智共生,是幼儿发展的需求,是现代人的特征。关注情感、培育智慧,促进两者和谐统一、协调发展,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丁月玲主编《让生命自由和谐》)。情智课程依据幼儿独特的心理特点和思维发展规律,充分发挥情感在幼儿认知过程中的影响力,用情感优化教育过程,用情感变革教育行为,将传统的“冷认知”转变为“暖认知”。以情育情、以情萌智、情智互动、和谐共生,最终获得思维、人格、生命的和谐统一发展。它是师幼之间积极的情感和灵动的智慧相互流动、协调发展的全部活动。

二、确定方向——明确主题课程设计

首先,基于园区交通半径、幼儿发展需求、年龄兴趣取向、对方助建意愿、项目适宜程度、家长技术专业等六个维度,对区域内的各类企业资源进行多角度分析和筛选,最终确定“服装”“汽车”“纸艺”三个产业支架,形成“服饰工厂”“汽车小镇”“纸艺工坊”三个主题的劳动生产课程。

服饰工厂:私人定制、刺绣区、饰品制作区、扎染区、编织区、表演区、陈列区等;

汽车小镇:洗车店、汽车餐厅、4S 店、汽车拼搭、极速赛场、汽车涂鸦、骑手训练营等;

纸艺工坊:纸艺结构、“纸”和你游戏、纸艺创作、纸艺邮局等。

三、完善内容——“劳动生产”课程内容建构

基于三大主题的“劳动生产”活动内容,教师根据幼儿的经验和兴趣进行了归纳,梳理出“科技之光”“机械之奇”“历史之味”“社会之趣”“创造之美”五大板块,旨在培养幼儿良好的动手操作、有效的社会交往、清晰的语言表达、自主经验发现以及团队的有意合作等五大能力。

(一)科技之光

幼儿阶段进行科学启蒙教育,能为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基于此,教师在三大主题课程中充分考虑对科技因素的探究。例如,在“汽车小镇”中投放多功能工程车、军用车、农用车等,以探索不同作用汽车的结构与功能;在“服饰工厂”中提供多种织布机、霓虹发光衣等,以揭秘服饰的纹理、色泽之奇妙;“纸艺工坊”有造纸的不同工具,以比较造纸工具与作品纸之间的关联性等。

(二)机械之奇

工具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应用,那么在课程建设中,工具又能发挥怎样的价值呢?以“汽车小镇”为例,百变螺丝、机械拼搭员、能干的挖机、拆分内燃机等,都是围绕“工具板块”的内容。在“百变螺丝”中,企业提供最常见的各式螺母、螺栓,幼儿自主尝试对应、错位等组装,从拼搭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从按照说明拼搭到想象拼搭,从零件拼搭到整车拼搭……探究机械的奥秘,让幼儿乐在其中、玩在其中、学在其中。

(三)历史之味

世间万物皆有历史,它们随着时光的流转不断演变、沉淀,让幼儿行走在历史的长河中去了解事物,才能感受深厚的文化。为此,教师在每个主题课程中都注重链接历史。例如,服饰工厂中的“揭秘织布机”“熨斗的秘密”等活动都是“历史之味”的内容。“古今服饰大揭秘”活动中,教师准备了相关材料揭示各个朝代的服饰演变,如原始社会的兽皮;夏、商、周的冕服;秦、汉的袍服;清朝的旗袍;近代的中山装等。

(四)社会之趣

指向幼儿经验生长的“劳动生产”系列课程基地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学习场所,是致力于自我意识的萌芽,是提高幼儿交往与合作能力,丰富幼儿情感体验的有效阵地。以“小小停车场”活动为例,幼儿园门口经常出现幼儿代步的滑板车、平衡车、扭扭车等随意摆放,而导致拥堵和无序现象。于是,幼儿借鉴“汽车小镇”的交警队游戏经验,联合小伙伴组成车辆管理小分队,大家设置车位并每天轮流管理,在沟通、协商、相互配合与分工中充分感受到“小社会”的乐趣。

(五)创造之美

创造是指以思考、想象、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假设、验证、归因等过程为规律,以成型、成形、成行等结果为标准的活动。劳动生产主题课程为幼儿提供了许多创造的机会和平台,如汽车美容店、私人服装定制馆、配饰DIY 等。在这样的创造活动中,幼儿的艺术创作从未停止。

四、课程推进——劳动生产课程的实施策略

在劳动生产课程推进过程中,为了营造贴近幼儿生活、符合幼儿需要的情境环节,教师采取了以下策略。

(一)基于兴趣的调查

在劳动生产课程实践初期,所有项目的来源均以大数据为基础,从幼儿的兴趣点出发,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分析幼儿最感兴趣的游戏内容。例如,在“汽车小镇”创设过程中,教师围绕“我最喜欢的汽车游戏”展开调查,基于大数据的调查结果,选择幼儿喜欢的游戏进行实践和创设。

(二)基于情境的考察

劳动生产课程推进过程中,教师尽可能地为幼儿提供考察和学习的机会,借助实践帮助幼儿获得丰富的认知经验,同时充盈课程游戏项目的具体内容。例如,带领幼儿参观园企合作的制衣车间,通过对打版、剪裁、成品检验等操作过程进行考察,幼儿直观地了解了从一块布料到制作成西装的所有工序。这样的车间实景考察也成为幼儿游戏的经验基础,服饰工厂中的“私人定制馆”正是由此而来。

(三)基于角色的游戏

游戏是幼儿现实生活的写照,没有生活经验的支持,幼儿的游戏就是空洞的表现。因此,在劳动生产课程实施中,教师带领幼儿开展社会实岗体验活动,以获得真正的游戏经验。例如,在服装工厂创设“小小售货员”的情境游戏,让幼儿担任销售员一职,参与服装售卖,从而在体验中收获销售经验,享受成功的喜悦。

(四)基于操作的技能

为了给幼儿带来真实的操作体验,实现课程的真玩和真知,教师尽可能地投放真实的工具供幼儿游戏,不定期带领幼儿进入工厂车间去实地观察或操作。例如,带领幼儿进入“创客社区”, 实际操作各种大型工具,帮助幼儿收获别样的技能经验。

(五)基于生活的经验

幼儿的经验来源于生活,也要服务于生活。教师倡导家长让幼儿参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实现幼儿实践能力的提升。例如,私家车意外破胎而引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在家长的配合下,幼儿参与轮胎拆卸和安装的全过程;在对中华服饰文化的深度探究下,幼儿尝试用刺绣来解决家中抱枕破损的问题等。家长的有效参与助力游戏进一步探索和深入。

五、落实活动——劳动生产课程的活动方式

教师的引导在主题课程项目中发挥了不容小觑的作用,主要采取以下活动方式,根据幼儿经验的生长,推动课程实施朝着更深入的方向发展。

(一)问题式项目探究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幼儿会提出五花八门的问题,有的问题是在活动前期想到并提出的,有的是在活动过程中遇到或生成的。针对不同的问题,教师要进行梳理和归纳,并生成新的项目,让幼儿带着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展开探究。

例如,在“汽车大探秘”主题活动中,幼儿对汽车上写有“P”的按钮产生了兴趣,联想到停车场也有这个标志,于是,大家相约找“P”,看看能否找到停车场。在寻找过程中,有的幼儿发现停车场按照颜色和字母划分区域;有的幼儿发现为了解决停车难的问题,医院有上下两层停车位;还有的幼儿对停车场的管理、收费方式和出路口设置等产生了兴趣……这些都成为幼儿深入探究的点。

(二)任务式工序作品

车辆装配、成衣制作、造纸过程等都讲究工序,教师同样将这样的工序引入幼儿的任务式学习中,并将其划分为前期统一式参观学习、中期小组式深入探究、后期个体式精准教学等三个部分。例如,在对服装厂展开走访的过程中,幼儿参观布料仓库和服饰生产线,采访工人,感受布料的多样性,了解服装从布匹到成衣的生产工序。随后,幼儿对设计不同的西装产生了探究兴趣,自发组建小组去探究并梳理西装之间的不同,并自主设计并制作了好看的西装。

(三)体验式流程建构

在各类主题游戏中,教师引进一系列的体验式“流程建构”,并按照设计与说明、制作与加工、监测与矫正三个阶段展开系列活动,确保每一次游戏环节都有相应的流程,凸显考究和细致。例如,在“创意纸张定制馆”中,幼儿首先根据“顾客”的需求确定制作方案,其次进行纸张创意制作,最后交由“小馆长”检查,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改良和优化。

(四)职场式混龄交往

在课程实施中,幼儿的游戏由起初的自由单一模式慢慢演变成混班、混龄互动模式。这一模式主要呈现三个特点:第一,换“身份”。在这里,职业角色的出现助推了游戏的开展。例如,“纸艺工坊”的“邮递员”靠送信赚钱;在“私人定制馆”,顾客需要支付一定数量的游戏币才可以享受量衣定制服务等。第二, 定“层级”。在大带小、强带弱的模式下,教师在每一个场馆中设置了一名“馆长”和若干名不同区域场地负责人。身兼学习者和管理者的双重身份,幼儿的责任感显著提升。第三,立“考核”。借鉴职场规则,开展自上而下的“考评制度”以及自下而上的“民主评议”。各个场馆都有“馆长”结合幼儿参与中的表现给予星星奖励,也有参加活动的幼儿给该区域的管理者点赞环节。

六、结语

当下全国各大幼儿园都在开展园本课程和劳动课程探究,但需要警惕的是,必须关注与园本课程、劳动课程相配套的课程资源有效实施能否建立长效机制。一个理论上成立的课程不一定与实际运用成正比,这是因为幼儿阶段的学习是具象的,必须伴随具体操作和实际摆弄,如果课程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缺乏真实物质的支持,即使是理想的园本课程也无法走远。指向幼儿经验的情智课程构建是从本园实际出发,追随幼儿的生活经验。幼儿园周边五公里范围内有服装厂、纸箱厂、汽车店、文具厂等,且70%的家长来自这些企业,因此,劳动生产课程有了广度和深度。强大的资源不断与课程发生互动,实现了课程的良性生长。

幼儿劳动生产课程既顺应时代需要,培养“五育”并举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又注重与幼儿园总课程的衔接,历经三年迭代研究,形成指向幼儿经验生长的“情智”课程构建新模式,实现了助推幼儿启智善思、能言会做、机敏创造等能力的培养,以及欣赏、交往、坚持、创新等能力的提升,确保了课程实施下的项目创新、路径创新和方法创新。它不仅是一项将幼儿社会生活与学习内容高度融合的课程,更是遵循幼儿学习方式的探索性劳动课程,是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猜你喜欢
情智纸艺经验
情智教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校域样本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纸艺——鸟
激趣写作,构建情智并融的作文课堂
“情智英语”教学主张及实现路径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读写相结合 情智共飞扬——以人教版第十册为例浅谈读写结合的策略
纸艺插花技术
当你遇见了“零经验”的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