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辅助拖出术治疗常见型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的临床效果

2023-08-05 06:17曾林山谢明峰曾勇刘金平刘海金
医疗装备 2023年14期
关键词:先天性肛门结肠

曾林山,谢明峰,曾勇,刘金平,刘海金

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江西赣州 341000)

先天性巨结肠为临床常见肠神经元发育异常性疾病,患儿主要表现为腹胀呕吐、发育迟缓及便秘等,对其生命质量造成严重影响。现阶段,临床对于先天性巨结肠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针对先天性巨结肠手术治疗主要以腹腔镜手术及完全经肛门手术为主,并已取得较好效果[1-2]。虽然临床已有上述两种术式的相关报道,但关于以上两种术式的对比研究尚有待深入,尤其是针对患儿中长期排便功能、术后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均有待进一步研究[3-4]。基于此,本研究主要选择常见型先天性巨结肠且年龄较小患儿进行研究,比较两种术式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 年4 月至2021 年7 月我院收治的90 例先天性巨结肠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5 例。对照组男22 例,女23 例;年龄3~12 岁,平均(8.16±2.19)岁。试验组男21 例,女24 例;年龄3~11 岁,平均(8.17±2.21)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获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患儿家属均已签署研究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新生儿出生后48 h 内未见胎便,体格检查提示腹膨胀及宽大肠型,确诊常见型先天性巨结肠;年龄2 岁以上。排除标准:合并其他先天性疾病;出生时发生窒息;生命体征不平稳;患有精神疾病;合并其他消化系统疾病。

1.2 方法

所有患儿均于全身麻醉气管插管下完成手术。

试验组实施腹腔镜下辅助拖出术:选择脐上缘切开0.5 cm 左右置入光源系统,建立人工气腹,压力为8~10 mmHg(1 mmHg=0.133 kPa),随后选择脐两侧4 cm 左右处建立操作鞘卡,术中保持患儿头低脚高位,腹腔镜下明确病变部位及拟定切除范围,通过超声刀将直肠系膜、直肠侧韧带分离至腹膜返折部位1 cm 下,钳夹相关系膜充分止血,直至将肠系膜游离至正常结肠系膜位置,随后行肛门结肠拖出术,术后留置肛管1 周,并根据患儿恢复情况决定是否继续扩肛治疗。

对照组行完全经肛门拖出术:术中取截石位,臀下垫高,并牵引肛周皮肤充分暴露肛门,选择齿状线上0.5 cm 左右处适当注入小剂量去甲肾上腺素,钝性分离直肠黏膜至浆肌层间隙,充分拖出黏膜组织后将其与肌肉层分离至少5 cm,充分游离直肠至腹膜返折部位,同时分段留取标本送检神经节细胞且以外观正常为标准;完全切除病变肠管,并吻合直肠及结肠断端,术后14 d 开始持续扩肛半年。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手术持续时间、术后恢复指标(术后恢复正常饮食时间及肠蠕动恢复时间)、术后随访1 年排便功能及并发症(吻合口狭窄、吻合口瘘、术后肠炎和肠梗阻)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持续时间比较

试验组手术持续时间为(86.7±1.7)min,短于对照组(98.8±5.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术后恢复指标比较

试验组术后恢复正常饮食时间及肠蠕动恢复时间均比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术后恢复指标比较(d,±s)

表1 两组术后恢复指标比较(d,±s)

术后肠蠕动恢复时间试验组 45 5.8±0.7 1.6±0.2对照组 45 7.8±1.2 2.7±0.6 t 9.657 11.667 P 0.000 0.000组别 例数 术后恢复正常饮食时间

2.3 两组术后随访1 年排便功能比较

试验组术后随访1 年恢复正常大便率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术后随访1 年排便功能比较[例(%)]

2.4 两组并发症比较

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比较[例(%)]

3 讨论

先天性巨结肠属于小儿外科常见的消化道先天性畸形,多与遗传因素有关,临床表现为粪便集聚在结肠近端,随着时间的延长易导致近端结肠肠管的增厚与扩张改变[5-6]。患儿主要表现为长时间反复的腹胀与便秘,进而影响其食欲,导致营养不良、消瘦及贫血[7]。治疗以手术根治为首选,及时有效的手术干预可以延缓病情进展,缓解患儿临床症状,避免疾病对患儿生长发育的影响[8]。目前,国内主流的手术方式为完全经肛门拖出术及腹腔镜辅助拖出术[9]。

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手术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说明熟练掌握腹腔镜微创治疗技术可缩短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的手术时间,减轻创伤。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试验组术后恢复正常饮食时间及肠蠕动恢复时间均比对照组短,提示腹腔镜辅助拖出术更利于促进先天性巨结肠患儿胃肠道早期恢复。究其原因,通过腹腔镜镜头的放大效应,手术医师可在明视下将结肠拖出置于肛门外进行手工吻合,有效地避免了肠扭转的发生,且利于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10-11]。本研究结果另显示,术后随访1 年,试验组大便恢复正常的比例高于对照组,提示腹腔镜辅助拖出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的手术效果较为理想,更利于促进患儿术后早期恢复排便功能。分析原因为腹腔镜手术属于微创操作,可有效减轻手术操作对腹腔脏器的干扰,减少对肠道的刺激,故可促进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12]。本研究还发现,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低,进一步说明腹腔镜辅助拖出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的并发症少,安全性高。其原因为,腹腔镜手术视野放大后更为清晰且全面,可提高医师操作的精准度,显著减轻手术可能造成的损伤[13]。针对年龄较小的先天性巨结肠患儿,行完全经肛门拖出术创伤相对较大,术后并发症多,不利于患儿早期康复,但对于基层医院尤其是未能熟练掌握微创治疗技术的医师,则不失为一种可行性选择[14-16]。

综上所述,腹腔镜辅助拖出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的临床效果较好,不仅手术耗时短,而且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快,并发症少,安全性高。

猜你喜欢
先天性肛门结肠
微小RNA在先天性巨结肠中的研究进展
从“风盛则痒”思想论治肛门瘙痒症
重视先天性心脏病再次开胸手术
提壶揭盖法论治热结肠腑所致咳嗽
肛门瘙痒不能挠
卫生纸也能治疗肛肠病
哈乐治疗肛门病术后排尿障碍32例
成人先天性小肠旋转不良长期误诊1例
经肛门结肠拖出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护理体会
“泻剂结肠”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