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

2023-08-06 22:38李丹怡
环境 2023年6期
关键词:生态环境城市化

李丹怡

摘要:环境条件的变化影响着区域城市化的盛衰,为了避免我国走上“拉美陷阱”过度城市化所导致生态环境恶劣的老路,此次研究采用了全新视角,把城市化、生态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的系统,从整体视角探究城市化推进对生态恢复的驱动作用,从政府和企业两方面入手,解决好生态环境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的问题,对以往过于激进的城市化推进方式进行反思和调整。

关键词:城市化 碳生产力 生态环境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截至2022年末,中国城市化率为65.22%,比上年末提高0.50个百分点。城市化在持续有条不紊地进行,在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环保问题不断得到解决。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必须把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处理好城市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十四五”时期又出台了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出台了以推进新型城市化建设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以解决因城市化而产生的生态修復和环境保护以及稳步推进“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的建设。城市化是风险与机遇共存的进程,所以必须正确处理城市化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探索优化城市化新路径,使环境质量不断提升的同时为城市化发展带来更大空间。

一、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双重影响

(一)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消极影响

城市化是人类追求大规模聚集的历史进程。在城市化的初始阶段,由于人们在城市化的认识有限,尚未掌握城市化规律和生态环境规律,对城市化的建设是盲目的,人们对城市化进程中对于环境的影响趋利避害的能力是脆弱的。

1.减弱了生态环境的自净能力

城市化的发展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有限城市空间中绿化面积的减少、工业废气和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的增加,相对影响了生态系统中微生物种类与数量、复氧能力以及污染物性质和浓度等,导致生态环境的自净能力相对减弱。

2.造成生态环境相对污染

城市化和人口聚集所带来的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倘若不及时再循环利用或处理过程不当,可能对周边环境造成影响,使空气、土地及水资源的承受能力受到挑战。

(二)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积极影响

事物总是辩证存在的,城市化固然对生态环境有一部分消极影响,但城市化也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更多机遇和机会。

1.城市化提高了能源利用率

城市形态的千变万化始终离不开能源的支持。科学的城市化既能保障能源供应,减少对能源进口和化石燃料的依赖;又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占比,对城市能源结构进行优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2.科学规划的城市化有利于防治污染

对城市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开发,优先开发城市化地区,强化耕地保护区,限制开发重点生态功能区,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力度,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深刻把握绿色治理理念,因地制宜、科学施策,有利于防治环境污染,实现生态城市的健康运行。

二、中国与拉美国家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对环境影响与保护的差异

拉美国家与中国在推进城市化的进程上具有很多相似的客观条件,同为发展中国家,同具有城市化率在短期内快速上升的特点,并且推进城市化的进程也都在欧美之后,但却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发展结果。中国的城市化日益向好,成长速度超过欧美,但却没有出现拉美的状况,而拉美城市化却导致无数问题接踵而至。

(一)中国在注重城市化速度和规模的同时实行绿色发展

中国和拉美国家在过去几十年里经历了快速的城市化进程,特别是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实施了大规模的城市化计划,中国的城市化率从1978年的17.9%增长到2022年的65.22%。拉美国家从1937年便开始城市化,其中巴西的城市化率为79.9%、阿根廷的城市化率为89.6%、乌拉圭的城市化率为93.7%,如果从城市化率20%到40%所花费的时间来看,拉美用了80年,中国只用了22年。拉美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导致“拉美陷阱”等环保问题的产生,中国在推进城市化过程中比拉美的速度更快,但在生态建设方面与拉美却是截然相反的。中国在注重速度的同时,更注重引导市民提出生态环保意识,将城市绿化从“全面”推向“立体”,实行绿色发展、生态优先原则,在不断地探索和改革开放中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中国城市化道路。拉美国家的城市化速度则大大超过了工业化速度,城市的增长速度和质量极度不均衡,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加重了城市的负担,带来了水资源短缺、土地破坏、空气污染等严重生态问题,从而造成严重的“城市病”,是“虚假的城市化”。

(二)中国更注重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保护了生态的多样性

中国在城市化进程中,注重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中国在城市化规划上看重长期规划,既注重发展速度,也注重发展质量,从而避免了城市化进程中可能出现的许多问题。例如,城市规划中注重交通、水、电、气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注重城市的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大量公园、绿化带等。相比来说,拉美国家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城市扩张过快、规划不合理、基础设施不完备等,这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不利于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在城市化道路上不仅成功地处理和解决了很多问题,同时也逐渐形成了一些与众不同的理论和经验模式,称之为“中国式城市化”。中国式城市化的概念和模式,不仅有助于深入把握中国城市化特殊的问题、处境和需要,同时也可为当今世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一份中国思想和智慧。

三、推进城市化与保护生态环境并非“零和博弈”

推进城市化可以改善生态环境,而生态环境的改善也可以促进城市化的进程。两者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关系。

(一)城市化所产生的产业聚集效应带动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城市化的聚集效应是指农村的人口、生产用地向城市中心靠近迁移的过程,随着聚集效应的产生,担负着聚集资源、培育新兴产业、推动城市化建设等一系列的重要使命的“产业聚集区”产业园区应运而生。目前,全国已开发建设79897个产业园区,产业园区的规划可以使企业进行集中式的废气污染物治理和固体废物、危险废物的排放,也有利于政府进行污染治理设施的统一安置、生态环境管理以及对生态环境污染综合治理的投资,根据《2021年中国生态环境统计年报》,2021年,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为9491.8亿元,除西藏、海南、青海、天津外,其余27个地区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均超过100亿元,城市化所带来的产业聚集效应推动着环境保护的发展。

(二)保護生态环境是建设“绿色宜居”城市的重要保障

人是城市的主体,要秉持“以人为本”的绿色理念进行城市的规划与建设,即以自然资源保护与自然环境修复为前提进行“城市双修”,以发展用地保障、存量土地更新与建设空间改造为手段,对城市形态、设施与景观风貌进行修复,城市修补与生态修复并驾齐驱,提高城市的生存空间质量,发挥生态优势,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探索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为实现“绿色宜居”城市培育生态发展新动能。

四、城市化进程下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途径与对策

在推进城市化的进程中,如何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政府一直在行动,一直在为建设一个环境友好型城市努力,各种小中大型企业也在积极响应政府的政策,为建设生态环境优良的城市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强化碳生产力,打造低碳经济发展

碳生产力指的是各国每单位二氧化碳排放量所产出的GDP(国内生产总值)的总量,其用单位GDP所产出碳排放的倒数来表示,它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质量、环境执法水平、经济体整体效率水平的重要指标。根据世界资源研究所的数据,2019年中国的碳生产力水平为1419美元/吨(二氧化碳),与2010年同期相比,中国的碳生产力约增长了74.7%。碳生产力的提高意味着我国正在用更少的物质和能源消耗产生出更多的社会财富,可持续管理的城市化是减少碳排放、达到碳中和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已经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未来,我们要继续巩固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做到循序渐进、久久为功,处理好发展和减排的关系。

(二)继续推进生态新基建的建设

城市人口的上升带来了基建需求扩张,基建扩张的就业又反过来容纳了城市人口的上升。这些基建项目在设定时就会提前锁定未来三十年,甚至五十年的碳排放和环境影响,所以在建设项目时就应把工程的绿色化程度设立好,发展节能低碳建筑,将工业污染从“末尾补救”变成“源头治理”。

(三)推动生态修复和保护

政府应当继续加大对生态修复和保护的投入,长期持续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打造更多的生态公园、湿地保护区、水源涵养工程,强化信息化、排污许可等管理措施。企业应当积极参与生态修复和保护,认真履行环境责任,积极探索绿色技术、产品和服务,推进绿色生产和绿色供应链建设,加强环境监测和数据公开,配合政府环境监管和加强环境责任落实。

五、结语

城市的发展是人追求自身发展的空间反映,也是人与自然关系或人类文明在空间上的映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经济从根本上讲是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的。不能因为经济发展遇到一点困难,就开始动铺摊子上项目、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念头,甚至想方设法突破生态保护红线。”当前我国城市化已经过半,未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政府和企业都应当积极持续参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城市化与生态环境有机融合、良性互动,坚持在生态环境保护中推进城市化。(作者系西北政法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生态环境城市化
吴景超的都市社会学及其对城市化的启示
产权视角下的西宁特钢企业环境风险评价与控制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对媒体融合生态环境中出版教育的思考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如何强化我国生态环境监察工作
失衡的城市化:现状与出路
“城市化”诸概念辨析
轨道交通推动城市化工作
雕塑的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