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歇绘画作品中的中国风

2023-08-07 01:04李婷婷
收藏与投资 2023年7期
关键词:花园法国欧洲

摘要:布歇作为18世纪洛可可绘画大师,创作了大量中国题材的绘画作品。《中国花园》这幅作品作为“中国风”时代热潮背景下的产物,充满了中国元素,虽然由于时代背景的局限性,存在一些误区,但仍然体现了当时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本文从《中国花园》这幅作品中的中国元素出发,探讨当时西方视野下的“中国风”以及对多元文化交流的启迪。

关键词:布歇;中国风;中国花园;文化交流

一、布歇绘画作品“中国风”的形成背景

(一)时代背景

13世纪,商人马可·波罗作为第一个游历中国及亚洲各国的意大利旅行家,根据其见闻写下了被称为“世界第一奇书”的《马可·波罗游记》。书中描绘的“遍地是黄金”的中国让西方人大开眼界,激发了西方人对东方的好奇和向往。新航线的开辟更是让欧洲人获取了大量财富,从而向中国换取如瓷器、丝绸等奢侈品,加强了中西方的物质文化交流。同时,一大批试图通过传播宗教实现西方文明扩张的来华传教士将中国文明带回欧洲,更掀起了欧洲“中国风”的热潮。

(二)法国成为“中国风”中心

法国是全欧洲推崇中国文化的中心。中法两国早在17世纪初就开始了文化交往,最早可追溯至1610年法国传教士金尼阁来访中国澳门,1611年,他通过肇庆抵达南京,真正开始了在中国的传教生涯。来华传教士通过撰写有关中国的游记和翻译大量的中文著作,將中国的儒家文化传入欧洲,影响了众多启蒙思想家,开启了“东学西渐”之门。法籍的传教士占全部在华耶稣会士的39.5%。传教士们写了大量有关中国的记述,通过传播让法国人对中国的了解超过了欧洲其他国家,其中被称为18世纪欧洲关于中国的“三大名著”——《中华帝国全志》《耶稣会士书简集》和《北京耶稣会士中国纪要》,对众多启蒙思想家产生了重要影响,也让法国逐渐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中心。大量的中国外销品也为“中国风”的兴起提供了条件,让欧洲人对神秘的中国产生了兴趣。欧洲对中国的了解最初是从瓷器和丝绸开始。中国的瓷器大量涌入欧洲,其中,青花瓷最受喜爱。为了展示自己的瓷器藏品,路易十四修建了一座模仿中国情调的特里阿农宫,俗称为“瓷宫”。路易十五下诏废弃使用金银制品,改用中国的陶瓷制品。法国贵族追随国王的喜好,将青花瓷视为身份地位的象征,上行下效,使得法国成为欧洲的制瓷中心。

(三)华托的影响

华托被认为是欧洲中国风绘画的开拓者。华托生活在法国盛行“中国风”的时代,这一时期社会思潮、工艺美术领域等已经开始受到“中国风”的影响,唯独绘画领域还没有。因此,在时代潮流的推动下,华托创作了大量包含中国元素的作品,其绘画作品大多为装饰画,后人仿制了大量他的铜版画。在布歇创作的近百幅“中国风”版画作品里可以看出对华托的模仿。布歇最初是作为一个小组成员加入雕刻华托装饰画项目的,彼时他才接触东亚艺术作品。1725年,他开始与罗郎·卡尔等一起临摹复制华托的约125幅素描作品,在1731年参与制作版画《中国人和鞑靼人像》系列复制品,是华托在1708—1709年,为米埃特宫国王陈列室创作的30幅有关中国人物的装饰画。可以认为,布歇对绘画中国风题材作品的热情来源于华托,并从华托那里将这件事情坚持下去。

二、个案研究《中国花园》中的“中国风”

(一)失真的中国风

布歇在1742年的法国沙龙上展示了中国题材系列作品——《中国皇帝上朝》《中国集市》《中国花园》《中国捕鱼风光》等。作品一经展出,贵族们争相购买,买不到的便把以这四幅作品为蓝本的挂毯抢购一空。由于布歇一生没有去过中国,所以他的作品灵感来源大多是中国的舶来品、传教士出版的有关中国的游记和插图以及布歇本人收藏的中国艺术品。从1771年举办的布歇遗产拍卖记录中能够看出布歇一生收藏了大量中国艺术品,如瓷器、漆器、象牙雕塑和中国画,这些艺术品为布歇“中国风”绘画创作提供了素材和灵感。

在布歇的“中国风”画作中可以发现,在似是而非的中国场景中经常出现凉亭、棕榈树、芭蕉树以及菠萝形的建筑,整体呈现一种在中国绝大多数地区罕见的热带风情。这种错误认知可能与当时在欧洲最有影响力的游记之一,约翰·纽霍夫于1665年出版的《荷使初访中国记》有关。《荷使初访中国记》一书记载了纽霍夫在中国的所见所闻,他是用素描的形式记录的。书中150余幅插图记录了中国人物形象以及频繁出现的芭蕉树和棕榈树。所以在布歇的想象中,遥远而浪漫的中国总是长满了芭蕉树和棕榈树。《中国花园》也体现了布歇的这一错误认知。另外,从《中国花园》中可以看出,布歇笔下的人物外貌特征都有高挺的鼻梁和深邃的眼眶,这与真实的中国人五官相比可以说是大相径庭,毫不相干。这幅作品以中国为主题,却冠以外国人的外貌特征,准确地说是法国贵族的形象。笔者认为布歇通过“中国风”的绘画方式来呈现法国贵族的生活,迎合了法国上流社会的喜好,是一种由对神秘东方的想象和西方人的喜好拼凑形成的中国风情。布歇的中国风作品呈现的似是而非的中国场景,和真正的中国相去甚远。

(二)“符号化”的中国风

分析布歇的中国题材作品,我们发现,布歇虽然以中国文化为创作背景,但是这类作品中出现的中国元素似乎是固定的、约定俗成的。布歇视角下的中国图景是以布歇本人的文化教育背景为基础,是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东方幻想。艺术家雅各布森指出:“中国风是一种奇异的风格,是一种欧洲风格,而其灵感却全然来自东方。真正的中国风……是西方对于东方想象的具体再现。”在布歇的认知里,芭蕉树、棕榈树和凉亭似乎是中国形象的代名词,《中国花园》里出现的亭子、芭蕉叶和棕榈树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这与当时的中国环境大相径庭,却体现了欧洲18世纪中国风画作的典型特征。《中国花园》里出现的草帽、遮阳伞、瓷瓶、棕榈树、亭子等在布歇所绘的有关中国题材的其他作品中也频繁出现。画中的人物形象和其他同中国题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千篇一律。中国在布歇笔下被这些具体的物件和类似的人物形象符号化、具体化。布歇画中的这些主观物品也让西方人对中国的印象变得程式化、局限化和片面化。

欧洲传教士阿塔纳修斯·基歇尔的《中国图说》被称为当时的“中国百科全书”,其中这样记载中国妇女的形象:“她们的衣服上绣着花、鸟及其他东西,衣摆长长地拖到脚边,这是女人最美的地方。”这些描述让布歇对中国人的形象产生了刻板印象。从《中国花园》中可以看出,画面中的女性都盘着头或梳着发髻配以鲜花或绑着发带,其穿戴的服饰上有若隐若现的花纹,长长的衣裙拖在地上。我们从中能窥出中国服饰的特点,但与当时清朝服饰的差别较大。画面中心的两名女性衣着华丽,服饰颜色以白蓝色为主,与当时受法国贵族喜爱的青花瓷颜色类似。但是图中女性的“灯笼袖”和腰间的束带与当时中国推崇的“大袖圆领”“宽衣大袍”明显不同。李渔在《闲情偶寄》中透露了明清时期十分重视女子服饰色彩的素淡,如“青之为色,其妙多端,不能悉数”“盖下体之服,宜淡不宜浓,宜纯不宜杂”,连用作首饰的花朵,都是“白为上,黄次之,淡红次之,最忌大红,尤忌木红”。服装款式讲究程式化,突出女性贞静、贤淑的韵味,和《中国花园》中多以红色为主的服饰有所差异。《中国花园》迎合了当时法国贵族追逐中國风的爱好,和真正的中国女性形象相比却非常刻板。画面右侧的男性头上戴着的锥形草帽(斗笠)亦是当时18世纪欧洲人眼中“中国男人”的形象。

(三)“中国风”映射的社会现实

《中国花园》中的人物形象弱化了人与人之间的主次尊卑关系,画面氛围以轻松愉悦为主,反映了当时法国社会对君主专制制度的不满。18世纪法国开始由“巴洛克中国风”向“洛可可风格”转变。这一变化与当时的社会现实有关。1715年,路易十四去世后,长期受到压抑的法国王公贵族渴望从严肃烦琐的礼仪规范中解脱出来,追求轻松自由、田园意趣的享乐生活。当时的法国思想家十分推崇中国的百家争鸣思想,尤其是中国的儒家文化。在他们的认知里,中国是充满仁义道德的理想化世界。布歇作为一名宫廷画家,自然而然迎合了王公贵族的喜好,绘制了大量中国题材的绘画作品。但是布歇的创作重点不是笔下的中国形象是否真实还原了中国风貌,而是通过中国这一符号形象描绘时下法国人尤其是法国贵族向往的悠然闲适、自由自在的享乐世界。可以说,布歇的一系列中国题材的作品是西方视角下的中国,是西方人想象中的乌托邦王国,是被赋予中国符号的欧洲。

三、布歇绘画作品“中国风”的启示

通过布歇《中国花园》这幅作品深入分析18世纪“中国风”对法国乃至欧洲的影响,可获得一些有关中西文化交流的启发。17世纪开始,通过中西贸易往来、传教士带来的与中国有关的书籍和游记将中国文化传播到西方,欧洲思想家开始向东方学习,“中国风”在欧洲盛行。法国启蒙思想家对中国文化大力推崇,尤其以中国儒家思想为武器,反映对本国文明的批判和不满。但是18世纪末,中国热开始在欧洲消退,“中国风”在欧洲的兴盛和衰弱与中西方贸易关系息息相关。

通过对布歇“中国风”绘画作品的研究更加有利于启发我们如何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建设文化强国。布歇作为一位从未去过中国的法国画家,可以在他的中国风作品中发现,西方在特定时代背景下对中国存在许多误读,说明当时中国文化传播力度不足。但随着我国在国际环境中拥有的话语权越来越重以及文化软实力的增强,中国文化时至今日仍在世界各地闪耀。例如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建立了孔子学院,中国同他国交换留学生等。通过分析布歇中国风作品,我们也应该思考,在互联网兴起、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如何进行正确、有效的多元文化交流,打破西方对中国的固有印象。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如同布歇一样,我们无法跳出自己的文化背景,准确、全面地学习他国文化。我们能做到的不仅是增强文化自信、增强文化传播和交流,积极参与世界文化交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切忌盲目自大、固步自封,还应该做到求同存异,尊重并理解各国文化差异。如同明代方孝孺《复郑好义书》所说:“所贵乎君子者,以能兼容并蓄,使才智者有以自见,而愚不肖者有以自全。”文化交流也应如此。

作者简介

李婷婷,女,湖北荆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美术学。

参考文献

[1](法)亨利·柯蒂埃.18世纪法国视野下的中国[M].唐玉清,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0.

[2](日)小林市太郎.洛可可的形成[M]//美术译丛,戎克,译.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

[3](英)休·昂纳.中国风:遗失在西方800年的中国元素[M].刘爱英,秦红,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4]王才勇.华托与布歇的中国风绘画[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20(1):8-17.

[5]张茜.“似是而非”的“中国风”[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猜你喜欢
花园法国欧洲
欧洲之恐:欧洲可以迅速扑灭恐怖袭击,但仍做不到防患于未然
法国(三)
法国(一)
可爱花园
夜晚的花园
法国MONTAGUT教你如何穿成法国型男
爱护小花园
《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
法国浪漫之旅(二)
复兴中的欧洲有轨电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