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博物馆馆藏孔子画像浅析

2023-08-07 04:06邱正民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3年11期
关键词:画像孔子

邱正民

摘 要:孔子作为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在我国一直受到封建帝王的尊崇。孔子的嫡系后裔也被朝廷优待。孔子博物馆馆藏文物大多来自衍圣公的孔府旧藏,这些文物中孔子画像是非常有特色的存在。虽然孔子画像数量并不多,但都是非常有特色、有代表性的。文章对这些画像进行了梳理、赏析,对人们认识孔子、了解孔子能够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关键词:孔子博物馆;孔子;画像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3.11.003

0 引言

孔子博物馆馆藏文物大部分源自衍圣公的孔府旧藏,作为至圣先师孔子的嫡系后裔,衍圣公受到历朝历代封建帝王的尊崇和礼遇,虽然他们并不拥有实际的政治权力,但是优渥的政治地位、富足的经济生活使得他们有足够的时间与财力收集整理和孔子相关的物品,用以表达对先祖的敬慕与爱戴。在孔府旧藏的众多文物中,孔子画像是非常有特色的存在,虽然由于历史原因及书画本身不易保存的特征,孔府旧藏的孔子画像数量并不多,时代也都为明、清两代,但都是非常有特色、有代表性。分析这些画像对我们了解孔子在明、清时期的地位,人们对孔子的态度以及孔子形象的传播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按照孔子画像的内容,孔子博物馆馆藏的孔子画像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三类:①孔子画像;②孔子与弟子画像;③孔子圣迹图。三类不同的画像将孔子置身不同的场景中,使孔子的形象更加立体、饱满,为我们了解孔子画像在明清时期的发展及相关的政治、文化等提供了更丰富的资料。

1 孔子画像

孔子博物馆共藏有四幅孔子的单身画像,且都是孔子的经典画像。

明代无款孔子为鲁司寇画像轴(圖1),为明代人所绘孔子为鲁国大司寇时的画像。鲁定公十年(前500)孔子担任鲁国的司空一职,不久后便升任大司寇,专管鲁国的刑罚。《周礼》中记载大司寇一职的职责为“掌建邦之三典,以佐王刑邦国”。此幅孔子画像为绢本设色,图绘孔子穿着大司寇的官服,浓眉长须,双目望向左上方,两颗门牙外露。画上方为行书题赞“大哉宣圣,斯文在兹,帝王之式,古今之师,志则春秋,道繇忠恕,贤于尧舜,日月其誉,维时载雍,戢此武功,肃昭盛仪,海内聿崇”。落款处朱文印一方,印文为“虚斋”。画左上方也有朱文印一方,印文不可辨别。

此幅画像中的孔子形象是根据“七露”之说而绘,《史记》中记载孔子只说他“首上圩顶”即头顶凹陷,并无“七露”之说。“七露”之说始于宋代,即指鼻孔朝天、嘴里的牙齿外露、眼球突出露眼白、两只耳朵大又下垂,如此奇异的外貌特征正是为了突出孔子天生异象、不同于常人。孔子博物馆馆藏的其他孔子单身像皆有此特点。

明代孔子燕居像轴(图2),也是孔子的经典画像之一,绢本设色。“燕居”之义取《论语·述而》篇“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燕居即是闲居,指孔子无事在家时也是精神舒展、心情愉快的,画中孔子也正是如此。其衣着宽松却整齐,眉目舒展,面带笑意,十分闲适。孔子一生的仕途并不顺畅,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受尽艰难却也未能如愿,甚至被人形容如“丧家之犬”。尽管如此,孔子却依然保持平和的心态,即使在家闲坐,也无愁苦、邋遢之相,显示出孔子博大的胸襟与不凡的气度。

明代无款孔子画像轴(图3)和清代无款孔子画像轴(图4)也是以“七露”为特征来创作的,可见明清时期孔子形象的创作已经基本固定下来。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末期,专制皇权加强,对思想的管控也更加严格,同时,对先师孔子及其所代表的儒家学说更为推崇。孔子被统治者推上了更高的地位,尤其到了清朝,为了巩固统治、笼络汉族文人士大夫,清朝统治者对圣人孔子的推崇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雍正帝就曾说过“为君者不知尊崇孔子,亦何以建极于上而表正万邦乎”。曲阜孔子大成殿前也挂了许多清朝皇帝赏赐的匾额,如“生民未有”“万世师表”等,每一个都是极度赞誉之词。正是由于统治者的大力尊崇,再加上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雕版印刷业的繁荣,使得孔子成为人们钟爱描绘的对象,但是明清时期的孔子像已经程式化,没有太大的创新,基本外貌都是以宋代时流传的“七露”为特征的恭敬有礼的先师形象。

2 孔子与弟子画像

孔子既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也是著名的教育家,他首开私家讲学之风,将从前由贵族垄断的教育权利推向普通大众。孔子的“有教无类”“温故知新”等教育思想直到今天仍然对教育界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因此,人们尊崇孔子的同时,也会绘制孔子与弟子的画像。孔子博物馆收藏了数幅孔子与他弟子的画像,每一幅都是精心描绘且有独特深意的。

孔子博物馆收藏了两幅明代孔子与两位弟子颜回、曾参的画像,分别是明代无款孔子颜回曾参三圣像轴(整部《论语》)(图5)、明代无款孔子颜回曾参三圣像轴(半部《论语》)(图6)。两幅画像相差不大,不同之处在于图5中的画像在三人的衣服上用蝇头小楷书写了整部《论语》,落款为赵孟頫,但是经鉴定为伪款;图6中画像在衣褶处用蝇头小楷书写了半部《论语》,无款。两幅画都是绘孔子居中,弟子颜回与曾参分立两侧,三人皆宽衣博袖,神态安详。孔子作为教育家,号称“至圣先师”;颜回作为孔子最得意的弟子,被尊为“复圣”;曾参是孔子晚年所收的徒弟,小孔子46岁,被尊为“宗圣”。可惜颜回很早去世,为此孔子悲痛欲绝,连呼“天丧予”。而孔子在去世前将自己的孙子子思托付给曾参照顾,后来子思的门人又收了孟子为学生。因此,此幅画像将孔子、颜回、曾参三人画在一起不仅是因为他们都是儒家学派重要的代表人物,还意味着儒学一脉的道统传承。可以说,这两幅画像融合了书、画、儒学精神的高度统一,是孔子画像中难得的佳作。

明代吴彬绘孔子杏坛讲学图轴(图7)、明代无款孔子讲学图轴(图8)都是描绘孔子为弟子讲学情景的画像。图7为明代画家吴彬所画,绢本设色,图绘孔子与弟子讲学的情景。孔子端坐高蒲团之上,身后立着白色屏风,四位弟子分坐两侧。师徒五人皆宽袍博袖、神态自然。屏风后一株杏树,杏花灿烂,枝繁叶茂。杏坛作为孔子收徒讲学的重要象征,并没有确切的地点。“杏坛”的典故出自战国思想家庄子的寓言,讲孔子对学生授课就在杏树林中,休息时则坐于杏坛。后世根据传说,将孔子讲课的地方称为“杏坛”。孔子第四十五代孙、衍圣公孔道辅修孔庙之时,将孔庙的正殿后移,在空出来的地面上建坛,并在坛周围植上杏树,命名曰“杏坛”,以纪念先师孔子。如今,杏坛已经成为孔子伟大教育思想的象征。图8的画像中孔子讲学图左下方署款“李唐”,经鉴定为伪款。此幅讲学图也是绢本设色,图绘孔子手持一柄如意,坐在一岩石之上,对面一位弟子拱手行礼,旁边立着三位弟子。山下弟子分为三组:一组四人,为首者抱着琴;一组六人,中间一位年长者;一组也是六人,中间一位手持书卷。十六位弟子沿山路排列,人数虽多却不杂乱。将孔子与弟子讲学授课的情景置于群山与古树之间,表达出了孔子诲人不倦、乐山乐水的精神境界。

明代无款孔子观欹器图轴(图9),绢本设色。画作左下方有三方朱文印,一方印为“项墨林父秘笈之印”,另两方印文不可辨,右下角有朱文印一方,印文不可辨。画心正上方有楷书题文一篇:“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问于守庙者,此谓何器?对曰:此盖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明君以为至诫囗囗,置之于坐侧。顧谓弟子曰:试囗水焉。乃注之水,中则正,满则覆。夫子喟然叹曰:呜呼!夫物有满而不覆者哉?子路进曰:敢问持满有道乎?子曰: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此所谓损之又损之之道也。”这段话可以看作是对画作内容的说明。图轴中间绘有一红色架子,上面悬挂着三个不同形态的欹器:一个覆,一个正立,一个歪斜。画中孔子身着玄色宽袍,拱手而立,对面一位弟子正向他躬身请教,身后立着两位拱手的弟子。此幅画色彩艳丽、历久弥新,不仅有着较高的绘画艺术价值,也蕴含着存乎鉴戒的教育意义。孔子带领弟子参观鲁桓公之庙,以欹器的生动事例告诫弟子满招损、谦受益的人生哲理。

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有着独特的教育思想及教育理念,后世关于孔子教育弟子的传说也非常多。明代统治者对孔子及其所代表的儒学更为尊崇,在科举方面实行八股取士,考试题目取自儒家的四书五经,文人若想榜上有名就必须熟读儒家经典。因此,无论是统治者的推崇还是科举考试的需要,明清时期人们对孔子的礼敬都更进一步,除了绘制孔子的单身画像外,孔子与弟子的画像、孔子教诲弟子的场景都被作为绘画内容,这不仅对绘画艺术的发展有重要意义,更将孔子作为教育家的形象更为具体化、形象化。通过绘画,杏坛社教、观器论道等儒家经典教育故事更为直观、生动地表现在人们面前,不仅是读书人,普通百姓也对孔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孔子万世师表的形象也越发深入人心。

3 圣迹图

圣迹图指的是描绘圣人孔子一生重要事迹的画册。孔子的事迹历经千年,经过多方演绎,不止事迹内容越发丰富多彩,许多事迹也被神化。为了展现孔子一生的光辉事迹,圣迹图也应运而生。虽然史学界对孔子圣迹图到底何时出现存在争议,但是因为明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印刷技术的进步,圣迹图在明代才大量出现。孔子博物馆馆藏的明代圣迹图就极其珍贵。其中,圣迹图之题跋(图10)、圣迹图之二龙五老(图11)、圣迹图之归田谢过(图12)都是难得一见的珍品。

孔子博物馆馆藏的圣迹图共分两部分。一部分是五页的题跋,纸本,分别为两人所写:一为清雍正七年(1729)所写,行书字体;一为清雍正八年(1730)所写,楷书字体。第二部分为画册,绢本设色,共三十六幅,以册页的形式描述了孔子一生重要的事迹,内容取材于《史记》《论语》等典籍。其中既有职司乘田、归田谢过等确切的史实,也有诛少正卯等争议性事件以及二龙五老、麒麟玉书等神话色彩浓厚的传说。册页构图精美,人物刻画细腻,有文有赞,图文并茂,被认为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连环画。

通过此图册,人们对孔子一生的光辉事迹有了更直观具体的认知,而且鲜明的色彩、生动的图画也让普通大众更容易接受和认知。同时,经过千年的加工改造,孔子一生的事迹传说在明代也基本定型,后世关于孔子的传记基本不出此范围。

4 结语

经过两千多年的历史演变,孔子的真实相貌已经不能确切考证出来,后世只能通过史书的记载及一些传说去想象孔子的形象。孔子博物馆馆藏的孔子画像时代基本为明、清两代,因此,此时的孔子画像也带着那个时代的特色。研究这些画像既可以研究当时的绘画艺术,也可以一探当时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水平,更可以了解明清时期孔子及其所代表的儒家思想的地位。这些孔子画像是孔子博物馆一笔珍贵的文物财富,绝对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7.

[2]孔德平.孔府珍藏[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19.

[3]邢千里.中国历代孔子图像演变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3.

[4]绳博.北京孔庙藏《孔子圣迹图》再考[J].名作欣赏,2020(3):169-171.

[5]王楚宁,黄可佳.孔子图像的构建与流变[J].故宫博物院院刊,2021(11):124-139.

猜你喜欢
画像孔子
孔子请你加入群聊
威猛的画像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00后”画像
画像
画像
莫尼卡的画像
潜行与画像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