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空间形态下的现代农业园区规划设计研究

2023-08-07 06:05童志文郭嘉龙
建材与装饰 2023年24期
关键词:现代农业园区空间

童志文,郭嘉龙

(安徽科技学院建筑学院,安徽 滁州 233100)

0 引言

复合空间形态下的现代农业园区设计是针对多元化功能的农业园区设计,与一般的农业园区相比,其目的是更大程度地开发园区空间,提升园区收益和增加市民的田园体验感。在满足用地条件情况下,城郊区域引入复合空间形态模式下的现代农业园区,是对规划设计的新的探索和尝试。一方面,能实现农业园区与城市空间产生耦合与渗透关联;另一方面,园区的复合空间积极发挥着城市公共空间的职能作用,促进空间的共享,增强既有空间的公共性与开放性。

1 不同区域园区的问题

1.1 农村

从产业发展角度上看,农业园区在农村发展存在一些问题,如一些农业园的开发严重滞后,缺乏具有科学性的、可操作性的、长远的产业规划,生搬硬套其他园区模式,缺失本土乡风文明的发掘建设。农业园区不能短时间内解决经济发展和收入来源的问题,难以抑制农村人员外流和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流。

1.2 城乡接合部

当前,虽然城乡接合部地区发展很快,但其农业园区“重开发、轻环保”“先开发、后治理”的发展建设模式,使种植与养殖过程中产生水环境污染、土壤环境污染和垃圾污染等情况。在开发成本上,相较于城市的高额地租,城乡接合部地区拥有一定面积的空闲土地。由于边缘优势和廉价地租的存在,这些土地能够以较低成本转化成为现代农业园区[1]。

2 现代农业园区的复合空间

2.1 复合空间模式探索

国内很多机构和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现代农业园区进行了有价值的探索与实践。达州市福善镇上善茶园将自身产业结合多种资源以及品牌运营一同规划,对农旅结合模式进行了探索;青岛西海岸现代农业园区做了推进三大产业融合、引进新技术、开拓国内外市场的尝试;盘山县现代农业园区提出了“五位一体”农业发展新机制;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武汉东西湖区提出了“生态筑底、产业优化”的现代农业园规划;“南充模式”下的现代农业园区是对产学研结合、农产品研发和产业监管的创新实践。

综合当前的相关研究来看,目前的现代农业园区欠缺点主要表现在3 个方面。首先,农业与农产品加工业、物流、商贸等产业缺少紧密的联系,使园区产业单一。其次,园区对融合旅游、文化等第三产业的尝试处于仅将人流引进园区的阶段,难以解决农业旅游拓展的需求。最后,园区整体缺乏合理统筹规划,缺乏明确高效的生产制度来提高生产效率,功能布局紊乱,发展目标不明确等。

2.2 复合空间的作用

利用园区复合空间,得以补充与完善城市公共空间。好的复合空间可以更新城市公共环境,提升环境的空间品质,提高人们的文化认同。农业生产过程具有长期性、持续性的特点,这与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关系的不断调适的需求相吻合。仅通过调配四季中园区的作物种植,便可更新场所的景观,提高了人群对重复游玩园区的可能。

借助园区与周边关系,调整城市空间结构。现代农业园区的复合空间与城市产生流动、传递等作用的同时,又将园区空间渗入城市整体空间结构中,从而使其产生影响和调整。同时农民凭借农事技艺就近就业,在工作中获得收入。另外,满足人们如休闲度假、文化教育等的精神需求,为园区吸引大量的人流、物流,提升园区的人气和经济效益。

3 复合空间的营造

发展现代农业园区是我国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之路,现代农业园区的升级改造离不开复合空间的营造,在一定的空间下利用叠加不同元素去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开发服务职能、农业技术创新等。

3.1 文化驱动

在农旅结合中,农业产业对旅游产业的耦合性是天然存在的,区域之间产业互补,形成旅游闭环,单个区域集中精力打造旅行中的一环,如种植体验、饮食、住宿等,并开发各自的创意农业与体验农业。打造景观节点,体现出田园风光,通过园区示范作用辐射周边农村激发其改变自身环境。例如,四川达州市福善镇上善茶园依靠所处的真佛山风景区,以茶文化为核心丰富产业链条,打造了“茶道”体验圣地的品牌文化[2]。

3.2 生态驱动

以城市周边的农业园区为主体,以生态价值为导向,以农业产业为基础,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打好生态牌。以“高效的现代化农业+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理想的乡村环境”的农业产业功能区,为市民提供生活所需的各种新鲜的农副产品,发挥农业特有的经济功能。同时,为市民营造生存所需的绿色生态环境,提供城市人心目中的乡村生活。例如,武汉市东西湖区现代农业园区,打造出“四季吉祥”“石榴红村”“柏泉古镇”和柏泉农业嘉年华等乡村休闲旅游和现代都市农业板块,作为大城市近郊农业生态地区,东西湖区现代农业示范区的规划设计有较高的研究价值[3]。

3.3 产品驱动

结合园区种植的果蔬等产品,通过先进工艺制作成特产。园区中可围绕农产品规划加工中心与集散中心,以加工业、物流业带动农业发展。农业园区应以农业生产为本,重视农产品的生产力度保障稳产供给,科学生产保障农业产品质量安全,产区布局道路通畅保障产品产销衔接。例如,南充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南充模式”,创新了监管体系,确保队伍凝聚力,强化组织领导,进而强化产品质量,易于在其他地区吸收推广[4]。

3.4 创新驱动

农业园区应积极寻求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和科技帮扶,开展高科农业技术创新及高科农产品研发。在园区发展“产、学、研”三位一体的理念,用创新的思路发展现代农业园区。例如,青岛西海岸现代农业示范区借助青岛西海岸的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和科技优势为依托,以现代科技改造农业。与“一带一路”国家广泛开展交换生项目、短期交流项目、交换实习项目等农业学生交流项目,通过农业国际合作交流平台,在培养高素质农业人才[5]。

4 园区规划

4.1 前期分析

蚌埠高新区位于蚌埠市西南部,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作为正在开发的新城区,蚌埠市高新区有机蔬菜种植基地的规划建设既要填补城市功能又要紧跟高新区“产城一体化”的发展思路,做好园区产业功能的统筹考虑。

4.1.1 交通条件便利

产业园区对外交通便利,紧靠京台高速,毗邻黄山大道。园区靠近农贸市场,能消化一部分产品,且主城有超百万人口,潜力巨大。园区规划可以“产品驱动”的思路出发,可考虑园内道路南北贯通东西连接,并设置集散口,尽可能使园区的交通空间同园区外的交通空间复合,以提升物流效率。

4.1.2 文旅资源优越

园区所处的禹会区隶属于安徽省蚌埠市,位于蚌埠市西部、淮河南岸。结合园区周边生态现状、人文特征,园区规划不应破坏整体环境“绿底”,以“生态驱动”的思路在园区内打造绿色生态空间与园区外的生态空间复合。

4.1.3 科研力量雄厚

园区发展会受到生产技术水平的制约,现代农业园区的高科生产主要围绕着农业设备的智能化、农业管理的精准化以及农产品的创新等等。近年来高新区内科技企业的不断引进和蚌埠市所拥有的高校资源,园区可以得到大量的科技扶持。

4.2 规划理念

蚌埠市高新区有机蔬菜种植基地规划设计的总体理念是打造绿色、生态、有机的体验式功能复合型蔬菜种植园,园区既有休闲文化功能的人文景观、产业景观,又设与中小学联动、科研院校接洽的“产学研”多位一体的实训基地,园区形态如图1 所示。园区平面布局(图2)结合农业特点,以“苗的生长”形态为理念,苗从种子中生根发芽,充满活力,冲破阻力,破土而出,茁壮成长。

图1 园区形态

图2 园区平面布局

4.3 总体规划

本项目基地面积为407 亩,用地相对充裕。园区总体空间规划两轴三节点(图3),整体空间布局紧凑,功能布局合理。主轴为田园景观步道,路径曲折蜿蜒,灵活自由。副轴为“产学研”发展轴,参考中国礼制序列空间,从入口开始,营造多重广场景观,依次布置入口广场、停车场、连栋玻璃温室大棚、景观大道、五谷丰登广场、农产品采摘花园。借助对场地的规划设计营造出入口广场(图4)、景观大道、五谷丰登广场(图5)三大节点,以丰富园区多重空间体验感。此外,场地设瓜果采摘园、分拣场地,丰富商业属性和产业链条,增大园区的产业维度,使得园区总体的不同功能有机结合,推动园区产业复合发展。

图3 两轴三节点

图4 入口广场节点

图5 五谷丰登广场节点

入口广场两侧布置生态停车场,中间为步行景观广场,起到人车分流作用。景观大道连接五谷丰登广场,两侧为产学研基地,向科研机构提供农业用地及农业科学研究,包括高科农业技术创新及品种研发,高科农业生产流程的参观等。五谷丰登广场两侧分别为面向公众开放使用的家庭田园体验区、儿童种植体验区以及右侧的农创集市和生态餐厅,满足园区生产及游客休憩游玩的双重需求,以加强园区景观带所涵盖的田园体验功能。

5 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不同地区园区的发展难题和园区设计规划的欠缺点,讨论了园区设计规划中融入复合空间,如何使园区在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得到更好发展。分析了复合空间形态下现代农业园区规划相对应的“文化驱动、生态驱动、产品驱动、创新驱动”的四种复合空间规划策略。以蚌埠市高新区有机蔬菜种植基地的规划设计为实践项目,为现代农业园区多元化发展思路提供一定的借鉴。

猜你喜欢
现代农业园区空间
“用好现代农业科技,多种粮、种好粮”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砥砺奋进 打造现代农业强市
现代农业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园区的开放样本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园区开发Ⅱ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