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工程标准化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控制措施

2023-08-07 06:05姚喜宁
建材与装饰 2023年24期
关键词:预制构件装配式构件

姚喜宁

(甘肃顶盛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甘肃 兰州 730030)

0 引言

装配式建筑是一种新兴的建筑建造模式,借助预制预生产的建筑配件,在施工现场进行连接和吊装,不仅能节约现场施工时间,同时所需的资源也更少,因此成为当下十分流行,应用十分广泛的一种建造模式,成为建筑行业发展的全新方向。而在装配式建筑工程中,工程标准化管理是保证现场组织协调、施工质量过关、施工过程有序的重要保障,但标准化管理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例如管理制度存在漏洞、构件质量难以把控、人员管理存在问题等,对此需要从这些问题入手,针对问题和影响因素进行处理和解决,提高装配式建筑的管理效果。

1 装配式建筑的优势

相较于传统建筑施工模式来说,装配式建筑作为一种新兴的建筑类型具有鲜明的特点和优势,具体包括以下4 点。

(1)装配式建筑可以将传统现浇结构建筑的很多施工环节转移到工厂中完成,只有现场吊装和连接施工等环节在现场执行,不仅有利于施工进度,同时也可以降低恶劣天气对施工地阿莱的影响,实现快速施工。

(2)装配式建筑更加节能环保,构件预制在工厂内进行,可以实现标准化生产,降低建筑垃圾的生成,也不会对施工现场的周边环境带来严重的噪声和扬尘等污染,现场吊装操作噪声小,也没有大量钢筋模板的制作与安装工艺,对环境影响更低,可实现绿色环保施工。

(3)装配式建筑还可以改善施工人员的作业环境以及现场施工安全环境,达到更好的社会效益,并且装配时机建筑的整体质量也较为优秀,具备较强的抗震性能和尺寸精度,混凝土浇筑结束后表面平整不需要进行处理。

(4)装配式建筑有助于资源节约,构件生产过程中采用钢模板,不再采用传统的木制模板,降低了对木材的需求量,而钢模板可以重复利用。剪力墙结构仅需四周安装模板即可,降低了模板接触面积和使用量,钢模板的周转次数较多。部分装配式建筑在拆除之后可以对部分构件进行重复利用,预制构件的养护也可以选择蒸汽养护法,降低了对水资源的需求量。此外装配式建筑的外墙也可以将保温材料直接浇筑到墙内,提升了外墙在防火和保温等方面的效果,可以达到节能降耗的作用。装配式结构与传统结构的对比如表1 所示[1]。

表1 装配式结构与传统结构的对比

2 装配式建筑标准化管理现状分析

2.1 制度因素

目前装配式建筑在标准化管理方面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最典型的便是管理制度不够完善,这也是导致装配式建筑项目管理效率不理想的主要原因。为保证工程管理目标能够有效落实,管理人员需要保证管理机构合理且安排足够的管理人员,由专业的管理人员负责工程管理工作。但从实践的角度来看,很多企业可能出于利益角度考虑,通过减少人员数量的方式降低人力成本,导致管理人员数量不足,工程管理工作也经常因为经费不足而难以展开。同时管理制度方面存在很多欠缺,或直接沿用传统管理模式,与装配式建筑的建造模式不符,难以发挥理想作用[2]。

2.2 构件因素

装配式建筑的工程管理需要重点关注预制构件的生产与运输、安装等环节,做好这些环节的组织与控制和监督等工作,最大程度上避免构件质量问题,以免质量问题引发的经济损失。因为装配式建筑在国内的发展时间尚短,具备预制构件生产资质的厂家并不多,即便具备生产条件也未必有足够的生产经验,导致预制构件的生产质量难以达到标准,规格方面经常存在一些误差。同时部分构件在运输环节也没有做好保护工作,预制构件在车辆运输环节可能出现物理碰撞导致表面破损,无法运用在装配式建筑中。在预制构件到达现场后,未经检查就直接投入使用,或构件在现场没有保存好,都可能造成整体建筑的质量问题。

2.3 人员因素

管理人员是装配式建筑标准化管理的执行者,所以管理人员的管理理念、管理水平、道德素养等都可能会对管理实效产生影响。部分管理人员并没有意识到工程管理对于建筑工程的重要作用,对于预制构件的保护和现场调节等工作没有认真完成,施工现场的预制构件随意堆放,未采取相关的防护措施导致构件损坏,或没有及时协调各专业的施工任务导致交叉作业等。此外还有部分管理人员的质量意识薄弱,在发现质量问题后才采取措施,没有在事前做好准备和防范工作,可能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3]。

3 装配式建筑标准化管理的有关策略

3.1 完善标准化管理制度

为实现标准化管理的目标,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尤为重要,企业需要根据装配式建筑工程的特点来调整现有的管理制度,确保制度能够符合装配式建筑的现场基本要求,为管理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和指导。

(1)要根据装配式建筑管理的有关因素来调整制度文件,制度的完善可以参考以往的工程管理经验以及法律要求,或参考其他优秀企业的制度与做法,明确管理细则,准确划分不同部门的职责等,扫除管理盲区。

(2)细化责任制度,企业需要落实责任制度,提高各部门及人员的责任意识,在发现管理问题后也可以准确定位到责任人进行追责。

(3)优化监督制度,对于工程管理来说需要具备完备的监督体系,强化施工全过程的监督与控制,确保管理工作的顺利落实。

(4)考核与奖惩制度,企业需要结合制度要求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提高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创新管理形式例如菜单式管理或工程总承包模式,加强管理人员的质量意识与责任意识。

3.2 控制预制构件质量

预制构件的质量直接决定了装配式建筑的建造效果,而构件的质量控制应当从生产和运输等多个角度出发。首先在构件生产方面,一般要运用钢底模并放置在基座上,通过角钢作为龙骨加固。不同位置需要选择不同标准的模具,钢制侧模板的质量更要严格把关,钢框架的精加工需要做好厚度控制,钢框架的安装需要保证位置准确可靠。在混凝土浇筑环节,需要做好混凝土质量控制,浇筑作业需要按照标准执行,把控浇筑过程的温度,尽可能均匀浇筑,若出现构件变形损坏等问题则需要及时进行处理补救。在构件生产方面,可能遇到构件表面印筋或破损等质量缺陷,其中印筋缺陷需要格外重视,生产期间需要做好模具孔位的校准,并且将垫片安装在构件下方并均匀喷涂脱模剂。脱模过程需要计算好时间和混凝土强度,不能暴力拆除,避免对构件造成伤害。管理人员在构件生产完毕后需要及时检查构件的规格和质量是否达到了设计要求,必要情况下可以考虑精细加工的处理方法。

在构件运输过程中也可能面临一些问题,如路途颠簸导致构件碰撞受损或构件堆垛,对此需要做好构件运输环节的监督与管理工作,尤其是配件堆垛运输上,配件的吊架和开洞都要制定完善的运输管理方案。在堆放配件过程中,需要对其布局情况进行设计和调整,堆垛和运输方案都要进行审核。此外还可以借助信息化的技术手段进行质量控制,对管理方案进行审核,利用自动化的测试工具完成质量校验与信息收集,帮助管理人员及时编制质量解决方案,提高装配式建筑的质量水平[4]。

3.3 落实施工过程的现场控制

装配式建筑同样要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针对施工各阶段都要予以高度关注,做好现场控制工作。首先需要与设计单位做好沟通,确定设计方向和具体细则,在施工中若发现问题应当及时沟通并商讨解决方案,确保施工质量与进度不会受到影响。预制构件的现场管理需要委派专业人员进行,确保预制构件的外形尺寸和材质等都能达到设计要求,运输环节结束后还要在构件的使用上进行管控,做好质量检测,杜绝不合格构件进入施工现场。现场人员需要按照规定的流程展开作业,避免质量隐患和安全隐患,在阶段性施工结束后进行工程验收,利用专业技术手段和仪器进行质量检测,发现问题后需要及时返工处理。装配式建筑的现场施工重点在于拼装,在建筑构件制作完成后需要在现场拼接和吊装,这一环节中需要按照规定设计护栏和安全网,以免出现坠物等安全隐患,在灌浆套筒连接时还要考虑钢筋和套筒等因素,避免操作不合理导致的钢筋断裂等问题。

3.4 协同管理

装配式建筑工程涉及的施工环节和内容多种多样,不同的施工环节往往交由不同单位进行。而为了确保施工质量能够达到要求,总承包企业需要对协同单位进行协同管理。如在施工的初始阶段,总承包企业需要出示详细的管理制度,在管理制度中标明注意事项和要求,并分发给施工单位,要求施工单位应当详细阅读、准确理解、严格落实,从而提高制度落实效果,从上到下规范施工和管理过程。在施工期间,为提高协同管理成效,还需要运用一些先进的信息技术,如对预制构件的管理可以使用二维码,一批构件甚至一个二维码展示构件生产信息,通过这种方式提高现场管理有序性,也改善各单位管理的协同性[5]。

3.5 加强安全管理

对于建筑工程来说,安全始终都是头等大事,保障现场施工安全也是标准化管理需要考虑的重点内容,安全管理是维护现场人员生命安全的保障,实现安全生产是标准化管理的主要目标之一。装配式建筑在正式开展之前就需要组织好管理人员与施工人员的培训教育工作,学习最新的建筑安全法规,和技术人员研究建筑图纸内容,确保施工过程中不会出现严重的安全隐患吧。装配式建筑在施工过程中还需要由技术人员和现场监理工程师合作,结合施工图纸的要求设计安全防护措施,提高现场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同时管理人员还需要对施工现场人员进行监督,监督其严格按照安全管理规程展开作业,安排专业人员作为安全员,负责施工现场的生产安全和文明检查等工作。建筑工程管理人员还可以通过奖惩制度来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例如评选安全模范榜样,选拔在施工现场严格遵守安全管理制度并且表现优秀的一线施工人员,为其提供奖金等物质奖励,鼓励更多施工人员积极学习积极遵守安全制度。此外管理人员还需要关注施工现场的环境情况,尽可能保证场地平整没有危险物,剩余材料和建筑垃圾需要及时处理,材料应当堆放整齐并做好防护措施等,通过严格的责任制度督促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重视施工安全[6]。

3.6 加强工程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成为各个行业发展与转型的关键技术动力,在装配式建筑标准化管理中,信息技术更是提高管理标准化水平的有效助力。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可以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而且还可以解决传统管理模式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因此装配式建筑工程应当重视工程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具体应当注意以下3 点。

(1)企业可以引进区块链或5G 智慧管理系统、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为工程管理工作提供新的改革思路,例如,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准确收集和分析工程造价数据,以及通过工程管理系统的建设实现线上+线下协同管理等。

(2)企业需要建立信息化的人才队伍,在人才引进方面可以考虑其信息化素养和专业知识等,并且为工程管理人员设计信息化建设主题的培训活动,提高在岗管理人员的信息素养。

(3)企业可以安排专人专职,对信息化建筑工程管理系统进行运行维护,提高管理系统运用率,提升系统稳定性。

4 结语

对于装配式建筑工程来说,在工程管理方面经常出现制度不完善、配件质量缺陷、人员管理缺失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工程管理处于低效化的状态。对此企业需要从长远的角度出发,审视现有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严格把控配件从生产到使用各环节的质量,做好现场调度与监督,推进工程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最大程度上提高工程管理的标准化程度,推动装配式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预制构件装配式构件
装配式建筑设计中BIM技术的应用
装配式EPC总承包项目管理
混凝土预制构件外观质量提升探讨
对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施工技术研究
轨顶风道预制构件力学性能加载试验研究
关于装配式建筑的几点思考
建筑构件
建筑构件
建筑构件
建筑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