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GC时代数字媒体专业教学的反思与探索

2023-08-07 06:11朱爱华
传媒评论 2023年7期
关键词:创作时代内容

文_朱爱华

AI 绘图工具和大语言模型等一系列人工智能内容生成工具的密集发布和普及化应用,标志着新闻传媒已经进入了一个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的时代。人工智能工具在人类智力生产领域的普遍使用,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许多人已经意识到这一变革对教育可能带来颠覆性的影响。对以数字内容创作为主要教学目标的数字媒体专业而言,面对这一挑战亟需回归教育为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这一本原,结合应用型专业教育的特点和目标更新教学理念,调整教学策略,并将其落实到日常教学中去。

一、发展背景

AIGC,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enerated content,即指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它和PGC(Professional Generated Content 专业生成内容)和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户生成内容),即用户将自己原创的内容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展示或者提供给其他用户一样,都是内容生成/生产的一种模式,是互联网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如果说过去的专业生成内容和用户生成内容的主体都是人,那么,现在的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主体则是机器。

1.PGC:Web1.0的主流内容生产模式

PGC 是20 世纪90 年代出现的Web1.0 时代的传媒内容生产模式。当时互联网刚开始普及,受技术和硬件发展的限制,传播者、内容创作者往往是商户、机构,用户只能通过网站被动地接收信息,鲜有用户与传播者、内容创作者之间的互动,而其内容也往往是为商家服务的广告。像当时搜狐、网易、新浪这些门户网站都属于这一类。在这些网站,普通用户能做的仅仅是搜索和浏览,连点赞、评论这样的交互在那个时代都是不可想象的。在这种传播模式和内容创作模式下,PGC 对大众的主流文化观念和价值观起到了主导性作用。而这种文化价值也反过来强化了PGC 模式的合理性,并成为大众普遍接受的方式,甚至从某种程度上成为了社会的一种默认值——内容生产是专业人士和专业机构的事情,和普通人无关。

2.UGC:Web2.0时代的产物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Web2.0时代的互联网的信息传播者、创作者由原先单一的商户变成了所有人,传播渠道由原先的浏览器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平台,表现形式也从单一的网页图文信息演变为更加丰富的图文信息和音视频并茂。最有开创意义的是,这些平台除了承载商家的广告信息以外,也为用户生成内容(UGC)提供了条件。Web2.0时代的UGC,让互联网信息传播逐渐走向非中心化。尽管那些最初打着去中心化旗号的Web2.0 时代后来还是走了再中心化的老路(大量的信息仍由科技巨头旗下的封闭平台所掌握),但是这些中心化的平台还是提供了便捷好用的UGC 渠道,比如:抖音、B站、小红书等都有大量的内容是用户自己创作的。与此同时,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中心化平台对用户数据进行分析,形成用户画像,从而使其可根据用户画像提供个性化的内容,契合了这个Web2.0时代“以用户为中心”的商业传播观念。在这个阶段,个体的表达欲望被激发,专业内容生产者和普通用户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而一些中心化平台也通过UGC获得了商业上的巨大成功。

数字媒体专业教学图例

3.AIGC,Web3.0时代的新生事物

2021 年,Web3.0 进入人们的视野,更火爆的概念是与其相伴相生的元宇宙。作为人类进入Web3.0 时代的标志性事件,元宇宙产业异军突起。围绕元宇宙技术生态和传播形态的研究成果呈井喷之势。2021年,也被称作元宇宙元年。作为一个虚拟三维世界,元宇宙需要大量的数字内容,这些数字内容还需要能与现实世界进行交互并对现实世界产生一定影响。此时,PUGC的内容生产模式可以说已无法满足发展需要。而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让内容生产的“计算机化”具备了一定的条件。早在2012 年,Goolge 应用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深度学习网络,用1.6万个CPU通过1000万个猫脸图片整整训练了3 天,最终得到了一张“令人振奋”的、但还非常模糊的猫脸。此后,AIGC经过对抗生成网络GAN、图像工具深梦滤镜(Deep Dream)、sketch-rnn递归神经网络模型、创造性对抗网 络(CAN, Cre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BigGAN+ CLIP、Diffusion 模型(扩散化模型)等不同技术路线的发展,终于在2022年“破茧而出”,从专业人士的圈内“福利”变成了普罗大众也可享用的创作利器。

二、现状分析与变革反思

我国的数字媒体专业开设于20 世纪末,后经多次调整,主要以数字内容创作、制作及相关软硬件工具的应用为主要专业建设目标。目前,全国有449 所大学开设有数字媒体相关专业。查阅目前所开设的这些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我们可以看到,作为应用型专业,其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目标主要是根据行业发展所需而设定的,而现有的教学体系基本上是在Web2.0 时代PUGC 的模式下建立的。据相关数据的统计,一般院校在这类创作工具应用的教学上,差不多占到总体课时量的60-70%。在当前仍在Web2.0 PUGC的内容创作模式为主的行业发展现状下,在校通过足够量的创作工具应用的训练,学生毕业后基本上可以快速融入工作岗位。

然而,在Web3.0时代AIGC的发展进步以日计算的情况下,这种教学目标和内容上的设定是否符合行业发展所需,则值得我们深思。目前虽然已有部分院校及专业已开展一些前瞻性的探索,比如开设《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课程等,但尚未看到从战略高度对媒体专业发展前景进行全局性思考后的应对策略。我们亟需从整体上对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进行反思,包括从教育之根本、应用型专业特点两者相结合,进行整体思考和提炼总结、变革创新。

1.从传授应用型技能到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教育专家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早就有阐述:“大学教育的理想目标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赋予力量。所以大学的任务就是把知识转化为力量,要把一个孩子培育为一个成人。”如何来赋予学生力量,如何应对快速发展变化的行业和社会呢?怀特海给出的答案是:“让我们透过细枝末节来学习基本原理——那些已经内化的、形成习惯的思维。这种思维可以帮助我们在相关情境中恰当地解决问题,对相关的问题做出一定的反应,没有谁会径直照着书本去直面现实。——以恰当的思维解决相应问题,这是智力培养的终极目的。”换言之,只有掌握事件背后的原理、培养内化的养成习惯的思维方式,我们才能从容应对复杂多变的现实世界。回到数字媒体专业的教学当中,作为应用型专业,创作工具的熟练应用当然是必要的。但是,当科技革命给行业带来颠覆性冲击、创作工具的变化不再只是版本的迭代而是“从人创作到机器创作”的模式跃升,就对我们的教育提出了深层挑战。有鉴于此,我们必须对过去形成的那种“内化的、形成习惯的创作思维”进行反思,以全新的心态去应对技术变革对整个社会生态的重塑。

2.注重数字化时代的内容生产与语言设计

回顾历史上的科技发展带来的教育理念的变化,其实似曾相识。100年前,由于工业生产的兴起,大规模缩减了对手工匠人的需要。但是机器生产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艺术家、手工匠人与机器生产之间的割裂导致大批手工匠人的失业。为了应对当时的危机,现代设计鼻祖包豪斯等大师们适时开创了一种全新的艺术教育模式,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语言:将视觉世界抽象为线条、空间和色彩的基本构成——这种语言将艺术家、工匠和工业化生产统一到一个逻辑和规则之中,并由此催生了“设计师”这个崭新的职业。

发展到AIGC 的时代,机器有可能再一次“蚕食”人的工作,这一回受到“威胁”的可能是设计师和创作者。但是机器能创作什么,其实还是要由人来发指令,就像当年工业化生产需要设计师告诉机器按什么样式来生产一样。那么,在这个角色转换的过程中,是否可以总结归纳出一种语言标准,可以精准地向机器表达创作者的意图,告诉机器要生产什么样的数字内容,从而更好地体现人类的需求和意志。

3.确立“以学生为中心2.0”培养模式

在Web3.0 时代,由于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以及信息时代的知识爆炸性增长,使得作为数字原住民的学生在旧知识梳理、新知识获取以及新技能习得等方面比他们的老师更有优势。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仍沿袭传统的教学理念,很有可能既无法激发学生自我学习的活力和兴趣,也无法正常发挥老师的优势以帮助学生提升学习的效率。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明确提出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但在当时的语境中,不管是以教师为中心,还是以学生为中心,其“主语”都是教师,只是前者由教师以他或是“教师团体”掌握的知识去决定“应该教什么”,并以此为标准来制订教学的计划,后者由教师“以学生为中心”,去分析学生的个性、兴趣、特长等相关“数据”,然后由教师去制订教学的内容、安排授课的计划、选定授课的方式。换言之,直至Web2.0时代,教育的真正主体还是教师,而不是学生。

在AIGC为内容生产主流模式的Web3.0时代,则应该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即学习的主体为学生,由学生为主体来安排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时间等,教师起到的是引导、交流和陪伴的作用,体现在帮助学生达成“学以成人”的目标上。从这个意义上,教师的作用不是被削弱了,而是更加强化了。教师可以结合他的经历和体验给学生一个“比较的视野”,以身作则给学生一种榜样的力量和人格的感召。为此,教师应具有这样一种能力——将新事物放入一个历史坐标系中,将“此时此刻”与无数“他时他刻”联系起来并进行比较。因为教师阅读过、经历过、听过、走过、实践过、观察过、思考过的应该更多。随着AIGC 时代的全面到来,原有内容生产模式和生产秩序必然被打破,由此也带来社会文化观念以及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的变革。或许5 年、10 年之后,当AI真正进入大众的生活学习工作中,当AIGC 真正全面替代PUGC的时候,我们今天提出的关于未来社会的某些理念或许会被证明是错的。但是,如果我们今天不思考、不行动,不去积极地拥抱这个新时代的全新的变化,就可能永远也到达不了全新的疆域。

猜你喜欢
创作时代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一墙之隔》创作谈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主要内容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
创作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