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处不在的“红旗渠”

2023-08-07 04:54蒋敏玉刘海林林启贵
时代报告 2023年6期
关键词:红旗渠梨园西红柿

蒋敏玉 刘海林 林启贵

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提出“要针对主要矛盾的变化,理清工作思路,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统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并作出重要部署。这为各地区各部门接续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持续推进减贫工作,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国家乡村振兴局携手中央媒体集中采访河南省(安阳市),开展以“弘扬红旗渠精神,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为主题的实地采访活动,探寻河南省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与显著成效。

安阳县位于安阳市区东侧,总面积528平方公里,辖7镇2乡305个建制村,总人口53.3万(其中农业人口44.2万),经过全力攻坚,2022年底全县35个贫困村,5587户15845名贫困人口实现了全部脱贫。

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后,安阳县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20字方针”,大力弘扬红旗渠精神,聚焦“五力”建设,全力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有效促進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美。

庙荒村:一个原省级贫困村的“振兴”

太行山南麓断崖密布,土薄石厚,周边大片土地不宜耕种。山脚下的庙荒村曾是省级贫困村。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郁林英记得,她上任后刚去走访时,看到有的村民做饭只放盐,都从没吃过醋和酱油。但庙荒村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红旗渠穿村而过。

有了红旗渠,这个位于河南安阳林州市黄华镇西部的村庄通过发展旅游业,摘掉了“贫困帽”。

毫无疑问,红旗渠作为灌溉工程的功能性正不断衰退,但作为不可复制的精神遗产,旅游开发价值却日渐提升。“二十多年来,林州红色旅游的范围逐步扩大,一大批红色培训机构发展起来后,也开始带动群众参与。”林州市乡村振兴局副局长王强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差不多一半以上的村都直接或间接受益。据统计,2022年,林州全市研学机构达到80余家,年研学人数150余万人次,全市接待游客人数108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72.8亿元。2023年,红色研学热潮提前,红旗渠周边乡村也开始接待各地游客。3月23日前,庙荒村已经接待两个内蒙古的旅游团,3月份内还有3个团体已经预约。

灌溉功能衰落,旅游价值凸显

红旗渠已成林州最有名的旅游景点。但景点并非简单的一处打卡地,蜿蜒1500多公里的红旗渠沿岸,“红旗渠”无处不在。2023年3月23日上午9点半,红旗渠纪念馆主展厅门前,上百名老、中、少年游客在排队,等待逐批进入馆内参观。同时,20公里外的青年洞景区内,一所中学的八年级学生也在进行集体研学旅行。景区之外,红旗渠干部学院、红旗渠廉政教育学院等机构的研学项目也与红旗渠间接相关。红旗渠的建设始于1960年,为了解决林州“十年九旱”问题,时任安阳市林县(现林州市)县委书记杨贵带领县内村民,用10年时间削平山头1250座,凿通隧道211个,架设渡槽152个,在太行山上建起“引漳入林”大型灌溉工程——红旗渠,从邻省山西引入浊漳河水。随着气候和用水变化,1990年代后,红旗渠水量由每年近4亿立方米降至不足1亿立方米,灌溉功能日渐衰落。但红旗渠的旅游价值日益凸显。1991年,红旗渠风景区对外开放。1997年,红旗渠被中宣部命名为第一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14年5月1日,红旗渠纪念馆新馆开馆。“红色旅游发展范围是逐步扩大的,先是纪念馆、青年洞,乡村旅游和研学培训产业的发展集中在2010年以后,甚至是2015年之后。”在林州市乡村振兴局副局长王强看来,红旗渠干部学院的落成是林州真正开始挖掘红色旅游资源的标志。2013年8月,红旗渠干部学院正式落成,高级别官员开始走进林州。当年10月,中央党校厅局级干部进修班体验式教学开幕。次年5月,省部级体验教学第一次开班。2015年、2018年,多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先后视察红旗渠干部学院。随着红旗渠干部学院的建成,2017年后,林州先后投资成立了红旗渠精神营地、红旗渠廉政教育学院、文昌学院等新的红色教学、研学场所。“红旗渠精神”被进一步挖掘。

对有条件的村全覆盖

红旗渠廉政教育学院建成后,开设了一项为期9天的研学课程安排,学员们通过观看纪录片、参加讲座、参观红旗渠纪念馆等多种形式了解红旗渠,并在最后一天参观部分村庄的乡村振兴工作。庙荒村就是参观点之一,对于这个曾经的省级贫困村来说,红色旅游的价值不仅存在于乡村振兴阶段,更体现在脱贫攻坚阶段。此前多年,守着红旗渠的庙荒村并没有发展旅游业。 郁林英介绍,直到2015年,安阳市扶贫办向村里派驻第一书记后,才定下了发展乡村旅游业的方向。2017年10月,第一户村民开始进行房屋改造,2018年“五一”期间,民宿开业,当年年收入达到5万多元。同年6到8月,第二批17户也进行了改造。试水民宿后,庙荒村和红旗渠干部学院建立了合作关系,成为挂牌的“研、学、游”基地,不定期接待研修团体,单个班参观可以获得300元收入。“今年特别多,昨天接了8个班,今天是7个。”2023年3月24日下午,郁林英在村里的一棵皂荚树下说起今年的新变化。红色旅游确实改变了贫困村民的收入状况。曾经的贫困户郝心英是第二批参与的村民之一,2014年,她的丈夫遭遇车祸成了植物人,当时,家里还有一个患有重病的婆婆和正在上学的女儿。“那时候真的是想死的心都有,后来是村干部来鼓励我,让我办农家乐,帮我办理无息贷款。”郝心英向南方周末记者回忆,通过将房子改成4间民宿房,每年家庭年收入有三四万元,早已脱贫。据郁林英介绍,目前为止,庙荒村还未出现返贫情况,也未监测到相关风险,这与村里发展旅游业不无关系。2020年7月,庙荒村入选了文化和旅游部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2021年9月,还被评为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林州市也意识到了红色旅游的潜力。王强告诉南方周末记者,现在,林州的目标是打造“河南民宿第一县”,这也意味着未来会对有条件的村做到全覆盖。

梨园村:产业兴旺农民富,乡村振兴阔步行

近年来,安阳县韩陵镇强产业、促增收,将梨园村大棚西红柿作为壮大集体经济的主导产业之一,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探索形成了以优质温室大棚西红柿为主导产业的梨园模式,带动了周边农村产业发展,取得了较好的示范带动效应。

梨园村位于镇区东北6公里,总面积5911亩,由5个自然村组成,辖10个村民小组,823户3205人,耕地5000亩,2019年入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近年来,梨园村坚持党建引领,建立完善“党支部+联合社+合作社+基地+农户”产业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西红柿产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西红柿品牌“邺城红”先后通过省级绿色食品认证、荣获国家级名特优新农产品称号。梨园村是全国闻名的西红柿种植专业村,西红柿种植面积近3000亩、韭菜种植面积1000余亩、食用菌种植面积100余亩,年产西红柿1亿斤以上,带动周边形成了规模5000亩以上的优质蔬菜生产基地,产值近1.5亿元;全村有合作社14家,吸纳群众近400户,带动从业人员1500余名,产品销往山西、内蒙古、上海等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党建引领强基增效

梨园村党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围绕“支部建强产业链、党员聚集产业链、群众富在产业链”的发展思路,创新“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在全市率先成立首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安阳梨香缘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组建了14家农业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大棚西红柿产业,推进西红柿规模种植。建设梨园番茄产业基地,积极争取产业扶贫资金230余万元,加强西红柿配套产业建设,新建了交易市场、制冰厂、配肥站等配套设施,推进西红柿产业运用科技化成果,实现高效发展,为新时代农业农村建设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梨园村西红柿产业发展的每一步都离不开村“两委”的决策、组织与带动。历届村党支部不断吸收优秀农民进入党员队伍和村“两委”班子,把党员队伍的组织管理与组织群众发展产业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集体力量优势。2015年,该村决定把大棚西红柿作为主导产业大力发展。村“两委”主要干部李顺平、王贵堂带头流转土地种植大棚西红柿。随后,村干部李万有牵头筹建梨园蔬菜市场,采用公司化、股份制的运营模式,带动西红柿产业从传统模式向规模化种植、产业化发展转变。以村党支部为主体成立的农业公司被评为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创建“五星”支部、打造“产业兴旺星”提供必要条件。

2021年以来,梨园村积极推进西红柿产业升级,实施“冷改温”大棚改造,争取衔接项目资金600余万元,建设新型日光温室大棚28栋,总数量达37栋,发展西红柿育苗产业,实现全年生产不停歇、拉长产业链条、提升产业规模、推进产业融合、提高产业聚集。

2022年2月上市的温室西红柿,最高价格达到每斤5.5元,比常规冷棚西红柿每斤价格高2.9元。“梨园西红柿种植经历了小范围种植、大规模发展、提质增效3个阶段。2022年,28栋日光温室大棚已全面建成投入使用,每年仅温室大棚租赁就为村集体增加收入34万余元,充分发挥了梨园蔬菜市场的功能和作用,对于推进梨园西红柿产业转型升级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该村第一书记、安阳市农业农村局干部陈岩说。

日光温室大棚育苗为梨园村及周边提供数量充足、质优价廉的西紅柿、大白菜、甜瓜、草莓等果蔬种苗,形成梨园温室大棚种植示范园,壮大集体经济,更好地调动群众发展优质蔬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产业发展前景良好,越来越多的新农人投入种植队伍中。

“好苗不愁卖,今年我的温室大棚培育的西红柿苗100万株,采用订单化育苗,育苗装箱出售到本镇及邻近的河北临漳县,销路不用发愁。温室大棚育苗比普通育苗要早1个月移栽,4月中旬就可以上市,抢占市场先机,质好价高。”梨园村乐农蔬菜合作社负责人王书亮自豪地说。

乐农蔬菜合作社共运营12栋智能温室大棚,被农户承包6栋,王书亮管理6栋。其中两栋棚安装了集温度、湿度和光照等自动控制于一体的智能控制系统,可以使用手机App远程控制棚内温度、湿度,查看棚内的蔬菜长势。在智能航灌控制下,一年四季都可以育苗,每批可培育菜苗数100万株,菜苗成活率和质量都大大提高。除了西红柿,该合作社还试验开展黄瓜、辣椒、甜瓜、茄子等菜苗育苗。大棚西红柿成为农民致富的主渠道,仅冬季育苗就可带来近20万元的收益。

安阳县梨香园农业有限公司与上市公司东方园林旗下东方利境运营管理(天津)有限公司合资成立安阳市东方益农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目前已进入正式运营阶段,主要推动韩陵西红柿品牌化、规模化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整合提升西蓝花、黄瓜等蔬菜种植,将“韩陵绿色果蔬”进行品牌推广。这标志着探索的镇级平台公司模式已取得实质性的成效,围绕建设“产城融合、百业兴旺、宜居宜业和美小镇”这一目标更进一步。

培训提升农民素养

2023年2月,梨园村村委会的会议室里举办了安阳县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班2019级毕业典礼暨表彰大会,150余名农民喜领毕业证书。

为让农民真正“富脑袋”“鼓钱袋”,2017年起,梨园村与安阳县职业中专合作,开设3期职业农民培训班,把老师“请进来”,群众不出村就能学习各种种植知识。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班通过送教入村、送教到田间地头,为广大农民朋友“量身定制”教学内容,让更多农民通过学习提高农业种植技术,走上增收致富之路。近年来,梨园村已累计培养职业农民150人。培训老师采取农学结合、半农半读的方式,通过课堂教学与实践相结合、集中学习与农业生产相结合、课堂学习与网上学习相结合的学习形式,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根据农村点多、面广、战线长这一特点,结合大部分学员种植蔬菜这一实际情况,内容涵盖面广、权威、实时、实用,提升了学员的蔬菜管理水平。

“非常感谢老师的培训与指导,让我的种植技术提高了很多。”梨园蔬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光福乐呵呵地说。他是2017级的优秀学员,经过三年的努力学习,顺利拿到了毕业证书,并兼任班主任和班长,一年来授课600多个课时,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种植的水平。在专业老师的不断指导下,梨园村日光温室内,新一茬的西红柿苗郁郁葱葱。

“通过参加农民培养班学习,我不仅学到了蔬菜种植技术,在农民礼仪、农村法律、子女教育等方面也有所收获。非常感谢老师们的精心培养。”2019级学员李振飞说。他今年28岁,通过参加培训拿到了证书,坚定了发展信念,农忙时在村当经纪人,农闲时到上海打工,经济收入更有保障。

今天的梨园村,乘着乡村振兴的政策东风,蔬菜专业合作社建成的基地达到了“五化”(种植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处理商品化、销售品牌化、经营产业化),党支部把农民组织起来,实行规模经营并抱团闯市场,有效解决了农产品普遍存在的销售难问题,并使梨园西红柿产业经受住无数次市场大幅波动的冲击,为西红柿产业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蔬菜专业合作社建成的基地已成为全县示范带动作用较强的高标准、高水平蔬菜生产基地,引领全县蔬菜产业的发展。

“我镇计划以梨园村为中心筹建万亩优质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计划年产优质蔬菜2亿斤以上,年产值达3亿元以上,增加群众收入约1亿元。全镇将继续创新模式,提升新农人带富能力,开展科技兴农,打造以梨园为中心的‘产城融合、百业兴旺、宜居宜业’番茄小镇。”韩陵镇党委书记马姝玮说。

韩陵镇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围绕乡村振兴二十字方针,用红旗渠精神强筋壮骨,以“五星”支部创建为载体,加快总投资1.2亿元的美丽乡村专项债项目建设,探索标准化生产、农业创新、研学培训、农耕体验、文化传承等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的发展路径。

培育壮大富民产业

为解决梨园村产业升级中的资金需求问题,韩陵镇积极联系金融机构,与银行开展政银共建,对梨园村整村授信,每位农户的授信额度大幅提高,贷款流程将更加便捷。在脱贫攻坚期,该村合作社租赁梨园村及周边村庄贫困户的土地,直接使贫困户实现每亩年增收1000元。合作社每年用工量6000人次,对于有劳动力的贫困户,合作社优先录用,实现贫困户务工每人每月增收不低于1600元。合作社对有意种植西红柿的农户免费给予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

“村党支部多次帮助筹措资金、租赁土地,为我种大棚西红柿跑前跑后。”李光福说。他得到了村党支部的支持和帮助,也带动更多人加入进来。李光福始终专注西红柿的种植和种苗繁育,潜心钻研、努力学习,千方百计提高品种质量和经济效益。在西红柿种植、新品种、新技术的研究推广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娴熟的技术,成为远近闻名的种植能手和行业工匠。李光福在西红柿种植上坚持自主创新,形成了一套适合梨园村的种植模式。他积极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从北京、安徽、西安等地引进多个新品种,这些品种产量高、色泽鲜亮,而且耐高温,抗病性强,方便运输和储存,能够提高市场价格,增加社员的收入;推广新技术包括集约化育苗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实现了园内蔬菜“统一品种、统一购药、统一标准、统一检测、统一标识、统一销售”的“六个统一管理”,做到了100%统防统治、100%测土配方施肥、100%产品订单生产。

李光福跑到山东等地学习种植技术,有了技术,产业越做越强,牵头成立合作社,指导带领村民种植大棚西红柿,并提供种苗、化肥等。李光福先后荣获“农业标兵”“创业带富星”“科技兴农标兵”“十佳优秀共產党员”“河南省科技特派员”等称号,2021年荣获“安阳县农业领军人物”称号。

“他是我们这里出了名的种植能手,大家西红柿种植上有什么问题、困难,经常向他请教,他也乐意帮忙,出钱出力帮助大家。”梨园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顺平说。该村党支部通过以党员为骨干、带头人的新型农民队伍把全村干部群众紧紧团结在一起。村“两委”干部同时也是全村西红柿生产与销售队伍的核心组织者;党员干部既是分包片区的责任人,也是片区生产销售的牵头人,承担生产组织化与技术标准化任务。“这支新型农民队伍由两类人员组成。一类是承担社会服务功能,能够提供技术、种苗、农资和全程技术指导服务的‘土专家’;另一类是走南闯北,活跃在全国各大市场的农民经纪人。以这支队伍为依托,梨园村西红柿生产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有效增强了抗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李顺平说。

“2015年冬,李光福发挥党员的奉献精神,借给我3万元,为我提供农资、种植技术,帮我建了5亩西红柿大棚。有了大棚产业,我的日子过得是一天比一天好。”村民商小峰说,“靠种植西红柿,我家年收入7万余元,2017年实现了稳定脱贫。”

脱贫户张秀英利用小额扶贫贷款3万元,新建了一栋3亩大棚。村合作社免费为其提供种苗,并在西红柿生长的关键期上门提供技术服务。

高庄镇:发展石磨面粉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将台村位于安阳县高庄镇中东部,全村共有1000余户、4400余人,是个名副其实的“大村”,同时,作为传统农村,将台村还有着丰富的农业资源,盛产优质小麦。

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为了推动产业发展,2022年初刚刚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董莉莎带领村党支部找准经济发展新路子,发展石磨面粉产业,经过多轮磋商,打造“优粮”石磨面粉品牌,成立安阳优粮食品有限公司,让将台村的发展走上了“快车道”。

支部引领谋发展。将台村党支部积极谋划,利用发展食品加工和土地流转特色产业,争取财政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资金224万元,筹建了占地面积900平方米的面粉厂区,聘用专业技术人员,负责专业化经营。为提升产品附加值,特推出“优粮石磨面粉”“高庄馒头”“高庄花糕”等系列产品,进一步挖掘石磨面粉产品价值。自2022年7月正式经营以来,为村集体经济增加收入150多万元,受到党员群众广泛支持。

“双绑”机制强带动。为推进规模化种植、规模化加工,将台村还成立了安阳优粮专业种植合作社,按照“支部引领、公司运作、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产业发展思路,在将台村大力推行“支部+公司+合作社+群众”的发展模式,稳固建立企业绑定合作社、合作社绑定农户的“双绑”机制。

以“租金加分红”土地入股形式吸引群众积极参与,共计流转群众2300亩土地。通过规模化土地流转,规模化面粉生产,村集体经济逐步壮大,实现了农业生产效益与农民收益、集体收益的最大化。

今年,将台村将扩大生产规模,规划预建20亩新厂房,并完善配套设施,新增检验室、产品展厅等;招引高层次人才,长远发展石磨面粉产业。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依托本地优质小麦,将台村用田谋发展,依靠麦田走出了一条新路。

西裴村:“西裴小镇”的特色乡村发展模式

西裴村是白璧镇最小的一个村庄,也是原来的省级贫困村。全村160户、610人,850亩耕地,村两委成员7名,市委党校派驻村第一书记1名。西裴村于2015年实现整村脱贫,并逐步发展成为安阳县第一批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20年的10万元,到2021年的48万元,再到2022年的100万元,实现了三连跳。先后被评为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河南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省级基层党建示范村。2022年8月,省委书记楼阳生到西裴村调研指导,对西裴小镇建设给予高度评价:“因地制宜探索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有效实现形式,创新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美。”

党建引领好。镇村两级牢固树立党建引领巩固脱贫成果,促进乡村振兴的总体思想,配强选优村支部两委班子,具有较强的战斗力、执行力,成为村庄发展的主心骨和引领者。近年来,高标准打造了党群综合服务体,建设了“初心堂”,严格落实“三会一课”等党建工作制度,举办乡村振兴大讲堂,试行党员积分兑换超市。与市委党校、安阳职业技术学院、安阳广播电视大学合作成立研学基地。积极组织党员干部开展“三亮三带”活动,在村内建设、 假日活动、疫情防控和防汛救灾中,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坚持“人才强村战略”,引进清华大学规划设计团队、农道联众、内黄尖椒种植大户等专业人才到村,建立人才库,加强本土人才培养。

发展定位准。专门聘请清华大学规划设计团队,充分挖掘西裴村东临G341线,南临茶店河,西有省文保单位仰韶文化遗址,北邻广润工业园区产业新高地的地理区位、人文优势,为村庄设定了 “依托茶店河水系、挖掘仰韶文化内涵,打造成集近郊休闲、乡宿餐饮、农耕文化体验为一体的仰韶文化特色乡村”的发展目标,并从产业链条、业态布局、项目体系、空间细节等方面對村庄进行了全方位高标准规划设计。整体规划为 “一河五区六道街”,整个规划将村庄产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进行了谋篇布局。从2019年到2022年,西裴村经过三年的高标准建设,先后完成了采摘园、美食广场、猪猪乐园、农耕园、文创馆、乡村记忆馆、研学工坊等文旅设施建设。成立了河南西裴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联手安阳国旅,紧扣国家教育发展主线,将农耕文化元素融入乡村研学游,定制精品研学游产品,使孩子们亲身体验到了原汁原味的农耕文化,实现了 “乡村即课堂,农民当老师”。研学游同时带动了近郊游、亲子游,实现了小手拉大手,带动了田园餐厅、猪猪乐园、果蔬采摘、手工坊等多种门类的产业持续协调发展。截至目前,西裴小镇已接待研学40余批次、3000余人次,旅游人数突破10万人次。在村庄发展过程中,西裴村采用“村集体+企业+运营公司+村民”的发展模式,凝聚各个因子有效联结,激发村庄发展的内在潜力和活力。一是将村庄的有限资源变为无价资产。将全村850亩土地全部从农户手中流转到了村集体,建设了175个蔬菜大棚,成为发展乡村振兴产业的最大底气。将紧临茶店河北岸的一户村民的废旧猪场收归集体,改造成了码头美食广场和儿童游乐场;将村庄东侧的绿化林改造成了猪猪乐园,在茶店河上建设了彩虹吊桥,将打造的记忆老街开放为美食街,使美丽成果转变成了美丽经济。二是有限资金变为无价股金。村集体将投资的村庄基础设施带来的潜在客流量作为主体股权入股村庄运营项目,既增加了集体收入,又将整个村庄运营发展的主动权掌握在了村集体手中,实现全程可控。三是村民变股民。西裴村以“共建共享共富”为目标,按照“只花一点钱,农民做老板”的惠民思路,发展了大小项目17个,根据每个项目的投资金额,每股金额从1000元到4500元不等,满足了村民的差异化发展需求。村民有意愿的项目必须由村民优先入股。

数字赋能强。西裴村以产业为骨,以数字化为魂,赋能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针对村庄建设中农民参与度不够,以及村庄运营项目资金筹集问题,运营团队结合村庄实际,运用互联网思维开发了数字化乡村运营平台,所有收入通过二维码扫码进入西裴旅游公司账户。公司采用“1+N”模式,设立研学工坊部、田园餐厅部、儿童游乐部等N个部门。每个部门独立核算,村民分别入股,根据入股股东会约定的比例收入即时到账。入股农民通过手机端就可以查看入股项目每天的收入,分红可以随时提现。数字化乡村系统的公开、公平、公正、透明,彻底解决了传统村庄财务与经营的模糊性问题,化解了村民的疑虑,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使村民由村庄建设的观望者变成了主力军。截至目前,村内共发展大小项目17个,在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动下,入股村民达到101户,占全村农户的63%,筹集入股资金82.3万元,为乡村振兴汇集了发展的源头活水。

文明新风浓。西裴村充分发挥村规民约在村庄治理方面的积极作用,通过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建议,制定了西裴村村规民约 “四字经”,内容涵盖群众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朗朗上口,非常受村民欢迎,对引领村庄文明风尚、移风易俗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西裴村注重发挥文化引领作用,2021年建成了拥有3000余册图书的甲骨文书屋,并与安阳市图书馆联网,实现资源共享,满足了村民和游客阅读需求。结合文旅产业,先后隆重举办了文化节、美食节,2022年春节期间又举办民俗表演、《印象西装·满江红》文艺演出等,极大地丰富了村民和游客的文化生活。下一步,西裴村将加快民宿等产业项目建设,开发仰韶文旅产品,加大数字化模式培训和输出,拉长产业链条,带动周边村庄村民共同致富。同时,争取专项债券,加快产业的快速升级,全力打造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可循环、可持续、可复制的乡村振兴西裴样板。

西裴村不断落实基层民主的制度、组织体系,提高了村民参与议事的积极性,提高了决策的精准度,赢得了村民的拥护。从落后到先进,再到欣欣向荣,西裴村的发展变化,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广泛、真实、管用,提供了一个生动的样本。

猜你喜欢
红旗渠梨园西红柿
红旗渠上的“铁姑娘”
西红柿
梨园周年管理历
梨园寻梦淮安缘
“梨园”演变考述
红旗渠水为何会“自流”
梨园逐梦人
从红旗渠的“账单”体会党的领导
用红旗渠精神教育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