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意义、困境与对策建议

2023-08-08 08:37赵小凤张文婷
农村农业农民·A版 2023年8期
关键词:乡村文化振兴农民

赵小凤 张文婷

摘 要:促进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目标、是共同富裕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实现中国梦的内在要求。当前促进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面临着农村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农村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农村教育资源匮乏、农民的价值观念模糊等困境,阻碍了实现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进程。推进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力度、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等,对于促进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乡村文化振兴;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时强调:“要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邓小平同志也曾指出:“没有好的道德观念和社会风气,即使现代化建设起来了也不好,富起来了也不好。”农民作为乡村振兴的主体,其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富裕是共同富裕的基本要求,也是乡村振兴的终极目标。因此,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需要,促进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一、促進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意义

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和物质生活的共同富裕共同构成了共同富裕本质的双重内涵。没有物质生活的共同富裕就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而没有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就不是彻底的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而“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更好地满足广大农民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需要,实现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与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促进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目标

乡村文化是乡村社会的灵魂和精神支柱。为了更好地推进乡村文化振兴,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农村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推进移风易俗等具体要求。乡村文化振兴是促进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农民作为乡村文化振兴的主体,其精神世界的丰富程度直接影响乡村文化的繁荣程度。只有不断提升农民的文化自觉水平、增强农民的文化认同、坚定农民的文化自信,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实现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才成为可能。

(二)促进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共同富裕的题中应有之义

共同富裕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旨在让每个人都能够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消除贫困和不平等现象,实现社会的繁荣与稳定。农民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实现共同富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水平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不仅意味着关注农民的经济收入,还意味着尊重和维护农民的劳动价值和尊严,增强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促进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不仅是共同富裕的一部分,也是社会稳定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三)促进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实现中国梦的内在要求

中国梦的核心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其中包括农民的幸福。农民是社会的主体之一,他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质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繁荣。促进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实现中国梦的内在要求。中国农民具备勤劳、朴实、勇敢、坚韧等优秀品质,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力量。只有在实现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基础上,中国梦才能真正实现。

二、促进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面临的困境

促进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升了共同富裕的境界,丰富了共同富裕的内涵,为新发展阶段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指明了正确方向。然而,当前促进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面临着农村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农村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农村教育资源较为匮乏、农民的价值观念模糊等多重因素制约,这些不利因素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农民健康富裕精神生活的形成。

(一)农村经济发展相对缓慢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多次强调,物质生产条件和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而精神文化现象是这些物质条件的反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包括政治制度、宗教、道德观念、艺术和文学等精神文化现象,这些精神文化现象受到物质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制约。“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实现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离不开农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目前,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人民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但必须看到,还有部分农村农业生产方式和技术相对落后,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经济发展缓慢,农民收入水平不高,这使得农村地区在文化、艺术、教育等方面投入的资源有限,精神文化发展相对滞后,“精神贫困”问题一定程度存在。

(二)农村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

文化基础设施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支撑。然而,一些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使得农村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面滞后于城市,减少了农民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发展机会,也削弱了农村地区的文化软实力。同时,部分农村文化遗产保护不力,导致文化遗产消失,那些曾经在农村常见的文化景观、传统习俗、文化价值观等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文化传承和发展受阻。此外,农村文化娱乐活动比较匮乏,农民参与文化娱乐活动的机会较少,导致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影响其精神生活的丰富性。

(三)农村教育资源较为匮乏、人才短缺

教育是一个国家和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关键要素,它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具有深远影响。良好的教育环境能够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从而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支撑。然而,在一些偏远地区,由于教育资源比较匮乏,基层政府财政收入有限,教育投入不足等原因,教育设施陈旧,教师待遇较低,优秀人才流失,导致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够高,难以满足教育需求。农村教育资源匮乏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进而影响农村人口文化素养的提升,制约了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阻碍了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

(四)农民的价值观念模糊

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多元文化对农民的影响日益显现。农民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击下,思想变化剧烈、价值观念模糊,原有的价值观体系受到强烈冲击,而新的价值观体系尚未完善,未能对其思想行为产生积极的导向和规范作用。农民受传统文化熏陶形成的传统、保守观念与现代社会的一些庸俗的价值观和媚俗的审美观念形成对立。在传统观念与现代观念的冲突中,部分农民的传统文化信仰、传统道德规范、家庭伦理等价值观念逐渐模糊,不自觉地在一种整体的价值判断中被裹挟到一种迷茫、被动的状态之中,无法明确自己的精神文化需求,甚至导致精神生活匮乏,难以实现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三、促进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对策建议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作为社会的基础和主要劳动力,他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稳定与繁荣。促进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可以从推进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力度、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入手。

(一)持续推进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改善农民物质生活

物质富裕是精神富裕的基本保障。当农民基本的物质需求(如食物、衣物、住房和医疗等)得到满足时,他们才有可能专注于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同时,物质财富的充裕能为农民自身发展提供条件。若缺乏一定的物质保障,农民往往会被迫为了生计而奔波,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当前,为了促进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必须推进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方面,要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多元化经营模式,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拓宽农民就业渠道,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和收入水平,使他们在物质上实现共同富裕;另一方面,要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大力推进公共资源进村以及养老、教育、医疗资源共享等各项惠民工作,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公共服务需求,进一步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活品质。

(二)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文化基础设施是满足大众文化生活追求、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重要支撑。因此,要不断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大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建立农村图书馆、文化活动中心、电影院等公共文化场所,为农民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空间。二是积极鼓励农民参与文化产业的生产和经营,激发农村文化的创新潜力,提高农村文化产业的附加值,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提升。三是大力推动农村宽带网络建设,提高农村网络覆盖率,让农民可以利用网络获取更多文化信息,提升數字文化素养。

(三)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力度,加强科普宣传工作

要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包括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教学设施和优化教学环境等;积极推进现代远程教育,为农村学生提供优质的在线教育资源,缩小城乡教育资源差距;加强农村科普宣传工作,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农民的科学素养,如举办各类科普讲座、展览,培养农民的科学思维,提高农民的创新能力和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能力。

(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见证,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乡村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留存了极为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促进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需要从传统乡村文化中挖掘优质的思想理论资源。可以深入研究农村地区的发展历史、民间故事、传统技艺、风俗习惯,并总结和提炼出其中的优秀文化元素,为农民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同时,还可以组织各种传统文化活动,如传统节日庆典、戏曲、歌舞、民间艺术、传统技艺展示等,使农民更加了解和热爱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一九七五—一九九七)(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705-706.

[2]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J].求是,2021(20):4-8.

[3]新华社.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二〇二二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2-02-23(001).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

[5]王前军,卞学为.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实现路径研究[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1(02):6-11.

[6]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64.

[责任编辑:王芳玲]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21B0846)

作者简介:赵小凤(1996—),女,四川宜宾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通信作者:张文婷(1984—),女,湖北孝感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乡村文化振兴农民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农民丰收歌
列宁农村文化建设对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的启示
乡村振兴视角下的扬州市“希望村塾”调查报告
促进农民增收 粮食部门责无旁贷
以乡村文化建设助推龙江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传统文化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作用研究
广播媒体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作用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