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初中历史教学活动的开展策略

2023-08-08 07:19叶小龙
基础教育论坛·上旬 2023年8期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活动核心素养

叶小龙

摘  要:《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核心素养纳入其中,为初中历史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明确指引和系统理论遵循。在该背景下,教师应该认真梳理初中历史知识传授与核心素养培养的关系,以核心素养为内核进行教学策略的积极探寻与活动实施。文章解读了历史核心素养的内涵,并提出重视学习观的指引、活用相关影视资源、拓展自主学习空间、开展课堂深层互动、有效实施实践活动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初中历史;核心素养;教学活动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标准》)从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对历史核心素养进行条理清晰的论述。教师应该认真学习、详细解读、深刻领悟,基于对核心素养内涵的正确理解和教学经验的系统化整理,以具体教学内容为载体,以适宜的教学方法、策略为支撑积极开展初中历史教学活动。

一、重视学习观的指引

《标准》将唯物史观列为历史核心素养内容,并指出唯物史观是历史学习的理论指引,是其他素养得以达成的理论保证。教师可以从唯物史观的内涵解释、具体体现和应用三个方面入手给学生带来学习观的正确指引。教师应该结合学生认知、知识储备进行唯物史观的内涵解释,讲解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并结合生活实际列举学生熟悉的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唯物史观在初中历史学习中的具体体现为:能否全面、深刻认识历史事件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探寻历史事件发生的本源,正确理解历史事件的价值与意义。教师应该指引学生不能止步于记忆、背诵历史知识层面,而要积极查阅史料,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进行探寻与印证,对导致历史事件发生的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合理排序,找到历史事件发生的真实原因,掌握历史事件由“因”到“果”的演变过程。唯物史观在初中历史学习中的应用体现在多个方面,如理论知识的习得、历史习题的剖析等。教师应该围绕教学目标,通过给予学生理论学习点拨、历史习题解题示范等,使学生感受唯物史观的具体应用思路与过程,把握细节,积累经验。

初中历史考查唯物史观的知识点较多,教师可以结合相关内容设计、讲解习题,引导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问题。例如,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历史》(以下统称“教材”)七年级下册“明朝的统治”这节课介绍明朝的建立、朱元璋强化皇权、科举考试的变化、经济的发展等内容,其中科举考试采用“八股取士”。课堂上,教师可以在与学生一起分析“八股取士”的特点和弊端后给出以下材料:明朝开始实行科举考试时,在进士中未做出兼顾地方性的任何规定。结果,富裕和有文化地区的南方人和东南方人在早期考试中占有优势。1397年他们占据进士的全部名额。教师要求学生联系所学的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思考可以用哪种观点解释材料内容。联系所学的历史知识可知,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随着经济的发展,南方的教育、文化也迅速发展,成为文化教育的中心。根据材料可知,1397年科举考试中南方人、东南方人占据全部进士名额,其符合唯物史观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二、活用相关影视资源

影视资源是初中历史教学活动中教师常用的资源之一,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历史事件一定程度上的再现更具优势。影视资源的这一特点,可以为时空观念的培养带来诸多便利。教师可以通过影视片段的直接展示、影视内容的模拟表演、影视内容观后感的书写等实现影视资源的活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先结合教学内容按照历史事件的时间、空间逻辑进行多个影视片段的筛选和拼接,运用多媒体展示,加深学生对相关人物、事件的印象。通过历史事件的立体展示,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尤其给予针对性引导,使学生客观认识、看待其中的艺术加工,将重点放在历史事件真实元素的学习上。影视片段播放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参考影视片段内容,积极查阅相关史料,结合自身对历史事件前因后果的理解进行模拟表演。尤其要求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联系当时特定的时间、空间背景进行对话内容、肢体动作的合理设计,通过各个表演环节的推进,感受时间、空间要素为历史事件发展带来的影响。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结合观看的影视内容、学习的知识、积累的史料内容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探讨、理解历史事件,客观阐述从中获得的感悟,使其在正确理解历史事件的同时,养成在具体时空条件下考查历史的良好习惯。

例如,在教学教材八年级上册“戊戌变法”这节课时,为使学生牢记重要事件发生的前后顺序,把握不同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促进学生时空观念的发展,教师可以搜集有关戊戌变法的相关影视片段,如《戊戌风云》《康梁变法》《谭嗣同》等,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并要求学生结合观看的影视片段联系教材内容,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厘清戊戌变法的经过,实现对戊戌变法的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从时间上来看,1895年公车上书拉开了变法维新的序幕;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推动变法进程;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正式变法;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废除变法诏令。从空间上来看,甲午中日战争战败催生中国人的变法意识;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进行变法宣传,为变法作铺垫;德国强占胶州湾事件促使光绪帝决心变法;变法触犯顽固派利益且维新派无实权,使得变法失败。

三、拓展自主学习空间

自主学习是一种凸显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学习方法,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潜能方面成效明显。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教学活动,教师应该通过自主学习空间的拓展,使学生形成学习历史的优良品格,为历史核心素养的发展创造条件。史料实证核心素养要求学生通过对史料的搜集、解读和灵活运用了解、认识历史。这一要求可以在自主学习活动中得以充分体现。教师可以通過信息技术的应用、学习方式的引导、学习过程的合理组织推动自主学习向纵深发展。授课前,教师可以进行学习内容预告,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电子文档、微视频,引导学生尝试使用网络积极搜集史料,完成史料积累。在此基础上,为保证学生能正确解读史料,通过认真分析剥离出史料中的真实成分和合理观点,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史料,多思考、多讨论,通过换位思考的方式体会史料的形成过程,剔除史料中的主观因素,作出对史料内容正确性、合理性与否的准确判断。史料的灵活运用是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高阶要求。为提高学生运用史料的意识及灵活性,课堂上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自由组合成不同小组,围绕某一历史事件的相关史料自主开展小组讨论、小组辩论等活动,使学生在热烈的氛围中、在不同思维的碰撞中提高对可信史料的判断能力,实现对历史事件的清晰认识。

例如,在教学教材七年级上册“商鞅变法”这节课时,教材以表格的形式高度概括商鞅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变法内容,相关变法细节未有涉及。为使学生能运用史料了解其中的细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查询有关商鞅变法的史料,并以小组为单位围绕搜集的史料自由讨论对商鞅变法相关细节的认识。教材提供了商鞅铜方量的图片,指出是商鞅变法时颁布的标准量器。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借助网络查询商鞅铜方量上的铭文进行深入分析。学生会查到商鞅铜方量藏于上海博物馆,其上刻有铭文“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壹为升”,其规定了一升的容量。课堂上,学生讨论认为商鞅铜方量为出土的实物史料,可信度高,很好地印证了商鞅变法中的统一度量衡。如此要求学生搜集史料、分析史料并围绕史料开展积极的讨论活动,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能激发学生的讨论热情,在加深印象的同时,使其对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有更为细致的了解与掌握,进一步拓宽其知识面。

四、开展课堂深层互动

课堂互动是活跃课堂的方式之一,也是澄清学生认识、纠正学生理解误区、推动教学活动有序开展的有效方法。在当前重视核心素养培养的教育背景下,教师应该认识到课堂互动不能停留在表面,不能简单地追求活跃课堂氛围这一浅层目标,而应该积极延展课堂互动深度。历史解释核心素养对学生的要求为初步学会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对历史的看法。为此,教師应该通过课堂的深层互动更好地达到这一要求,促进学生历史解释核心素养的发展。教师可以围绕史料知识讲解、史料的搜集与整理、史料的辨析进行课堂深层互动。在课堂上,教师展示不同类型的史料内容,通过互动指引学生对比不同史料的特点,对史料进行合理分类,如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传与口述史料。同时,围绕具体历史事件展示相关史料,询问学生不同史料的可信度,使其体会不同史料在印证历史事件上的价值高低、作用大小。有关史料的搜集与整理思路、方法有多种,教师应该通过互动使学生思考不同史料的保存方式,指引其运用正确的方法搜集与整理史料。另外,课堂上教师应该结合历史事件、经典习题设计深层问题与学生互动,指引学生深刻理解不同史料,把握辨析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使其史料辨析能力得到有效锻炼。

例如,在教学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一次工业革命”这节课时,为了使学生能正确运用史料对工业革命作出合理解释,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以蒸汽机为动力的工厂的绘画、妇女从事文书工作场景的照片,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提供的史料,然后围绕“提供的史料属于哪种史料?哪种史料的价值更大?从两幅图片中可以获得哪些历史信息?得出哪些历史结论?”与学生进行互动,提高学生对史料类型、史料价值的辨别能力,使其掌握历史解释相关技巧,促进学生历史解释水平的提高。结合积累的史料知识可知,绘画作品是后人以图画的形式对工业革命中工厂生产情境作出的研究和诠释,其中蕴含后人的主观想法;而照片接近或在历史发生的当时产生,能真实反映当时的情况。显然照片的可信度更高。从提供的史料可以得出结论:妇女走出家庭,成为工业劳动者。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改善人们的生活。

五、有效实施实践活动

《标准》指出,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与社会责任。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使学生将这一情怀根植于心,教师可以通过实践活动的有效实施来完成,认真把握实践活动设计、实践活动组织与跟踪、实践活动总结与评价环节,通过引导与启发,形成其对家乡、国家、中华民族的高度认同。初中历史实践活动的设计不仅要以家国情怀培养目标为中心,还要因地制宜,认真分析当地可用的历史资源,确定实践活动形式是由学生单独完成还是以小组为单位实施。需要注意的是,无论何种组织形式的实践活动,教师应适当参与其中,通过实践活动的指引与跟踪,使学生不仅搜集、记录实践活动中的所见所闻,更能体会蕴含其中的家国情怀,确保实践活动按照预期计划稳步推进,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另外,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交实践活动报告,检验学生实践活动任务的完成质量,从初中历史知识视角进行实践活动的总结,了解学生从实践活动中获得的对历史知识和历史事件的新认识。尤其结合学生的实践报告质量给予鼓励性评价,满足其实践活动心理预期,为其家国情怀的培养奠定基础。教师还应该从家国情怀视角设计讨论性问题,要求学生通过对实践活动的认真审视,围绕家乡、国家、中华民族的情怀畅所欲言,提高其对实践活动的深层次认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例如,在教学教材八年级下册“活动课: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这节课时,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使其真切体会改革开放取得的成果,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调查家乡环境的变化”这一实践活动。为保证调查活动的顺利推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作好调查准备,明确调查目的、调查内容、调查目标,如从社会、家庭两方面入手调查,尤其认真制订详细的调查步骤,确定调查活动的组织形式、调查对象,进一步细分调查任务。同时,要求学生与受访人员积极协调,使其配合录音、录像、拍照等,尤其把握调查细节,尊重受访者,谈话应有礼貌。汇总调查结果时,教师应该指引学生多使用具体的数字、图片加以说明,提高说服力。另外,教师应该给予适当的点评和引导,要求学生思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文化、社会生活的改变与家乡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更好地升华其情感,增强其民族自豪感。

综上所述,在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初中历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通过理论知识学习、教研与交流活动的开展储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加深对核心素养内涵及具体要求的深层次认识,探寻核心素养与具体教学内容之间的融合点,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活动设计,灵活采用多种教学策略,使学生既习得历史知识,又发展历史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赵艳红. 聚焦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教学改革与实践[J]. 试题与研究,2023(8).

[2]慕哲. 谈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J]. 学周刊,2023(10).

猜你喜欢
初中历史教学活动核心素养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设计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