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工程安全管理中的信息化管理模式探究

2023-08-08 07:04吕良智
智能建筑与工程机械 2023年5期
关键词:交通工程信息化技术安全管理

吕良智

摘 要:对交通工程安全管理中信息化模式的建设路径加以分析,并提出设计智慧化平台的方案。研究表明,在现代化技术的辅助下,无论是建设单位,还是参建单位,工程风险管控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能够规避工程险情。管理人员借助手机APP完成相应登录与操作,打开联通瓶颈,可实现安全管理一体化,保证预警实时发布,完成盾构机在线监管,确保地铁运营安全。

关键词:信息化技术;交通工程;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U41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6903(2023)05-0071-03

0 引言

大规模的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需要穿越老城区,老城区地下管线相对密集,还涉及房屋拆迁与管线迁改等状况,因此对参建方的安全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提高交通工程的建设质量,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需要工程建设单位强化数字技术的使用,构建可靠地智慧化平台,实现全位一体地高效管理,改善现场信息的自动收集、分析以及预警发布,利用可视化监管,确保安全隐患的急速上传,做好应急物资的统筹调度。因此,研究此项课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交通工程安全管理中信息化管理模式分析

1.1 数据监测预警方面

在开展交通工程建设时,监管人员应当对系统工程进行测控与预警,依据系统得出的结论,因地制宜地完成管控措施的实施,以此避免险情发生,降低突发性、偶发性事件对项目建设带来的负面效益。交通工程中风险高的项目是基坑建设、通讯工程等,因此,在进行项目作业时,需要动态实时监测位移、水位等基础数据信息,一旦发现控制参数的变化状况超出正常的范围时,便要立刻发布相应的警示信息与防治举动。

技术人员在检测数据时,经常会出现分析滞后、抗干扰性较差的问题,为了避免此类现象反复发生,可借助信息化技术完成数据的自动收集、上传与比对。结合数据打造比对模型,完成自动预警,确保管理人员可以更直观地掌握风险预警信息,促进后续风险管控工作的顺利开展。

1.2 盾构监控方面

一般情况下,基坑项目施工的风险性没有盾构区间项目施工的风险性大,具体可从以下2个阶段进行分析:一是勘察设计阶段,容易对地质勘查准确性以及盾构地质适应性产生风险。二是施工阶段,主要风险包括盾构机选型、反力架加固、盾构掘进姿态设置、开仓换刀、盾构到达以及设备稳定性,在盾构施工时的风险管控重点应当放在人员以及设备上。

由于盾构的推进、壁后注浆等过程都需要依赖人为操作,且盾构设备本身的参数调整也需要人为把控,故而对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与综合素质的要求较为严苛。此外,盾构机的运行对相关数据的依赖性极高,比如推进速度、总推力、土压力、注浆量、螺旋机压力、铰接压力等,任一阶段出现细微的错误均会影响盾构机的正常工作,加大隧道坍塌等事故发生的概率。为此,需要利用信息化手段完成相关参数的实时监控,使操作人员与管理员可以利用手机APP或者PC端完成数据的及时查看,加强多方联系与沟通,确保相关人员能够共同参与风险管控工作。

1.3 安全隐患统计分析方面

以往在实施安全管理时,大多会在发现隐患后采用手写整改通知书的方式完成信息传递。此类方式不便于数据统计,且时间滞后性较大,难以更科学系统地完成隐患分析管理。而采用信息化技术后,现场人员可以借助拍摄装置完成安全隐患的详细描述,在编辑之后下发至整改人员,使其接收推送消息并完成整改后,将具体图片上传至云端,后续监理单位便可完成二次复查,以此形成闭环。这样不仅可以实现安全隐患的编辑下发以及统计分析,还能进一步提高直观化定位的精准程度。对于已经发生以及解决的安全隐患实施归类处理,加强隐患的追本溯源,可以此从根本上提高工程的安全质量,保证规划方案的合理性。

1.4 应急管理方面

交通工程本身的建设抗干扰性较差,容易因外部环境因素引发突发事件。此类突发事件的后果往往是灾难性的,比如隧道坍塌、模板支架倾覆等,都会引起大面积伤亡。因此,需要相关单位及时开展应急管理工作,比如制定应急预案、成立救援团队、储备好相应物资、开展应急演练。

实际调查显示,我国现阶段许多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工程仍存在点多、交叉的问题。而采用GIS(地理信息系统)等信息化技术,能够符合规范化管理的标准,保障项目预案、物资征集、效果演练等环节共同展示,具有统筹兼顾、综合布局、紧急管理等优势,確保警示信息的时效性,使相关问题能够第一时间得到反馈,更高效地开展信息报送,保证站点路线的全盘显示,做到及时预警、快速救援,确保在出现险情后能够将不良影响控制到最低[1]。

1.5 安全培训方面

在交通工程建设时,管理人员大多会依照施工要求完成人员培训。在信息化技术背景下,一线人员可以借助虚拟现实设备完成模拟演练。这不仅提高了安全培训的便捷性,也能根据具体的部门工作性质实现特殊培训,切实提高安全培训质量,使作业人员树立良好的安全意识。

2 信息化平台设计

2.1 系统结构

建立信息化平台时,严格一体化管理交通项目建设时的各项环节,能够保证施工关键节点数据信息的准确收集以及评估、监控,进一步提高安全管理水平,确保安全信息能够为风险防控提供有效依据,强化应对事故的能力。GIS技术是信息化平台的核心技术之一,共享信息、控制流程是其主要工作方向,应充分遵循分线、分点的管理原则,实施动、静态相结合的安全信息管理以及资料信息化管理。

系统的总体结构主要包括以下3点:①系统逻辑结构。需要采用层次化设计实现数据的录入、存储与查阅,要求通信层能够完成数据的整理与存储,支撑层能够利用数据采集、分析对比等方法,最大限度地运用各项施工信息与数据。以功能模块的方式,综合性地展示各项数据与信息处理、分析的结果。②物理结构。WEB开发的B/S架构是该系统运转的核心,可以进行采集数据、展示信息以及查阅审核等。③功能设计。在进行交通施工时,其要能够多维度、多角度地进行动态跟踪处理,并具备预警的功能,将隐患与风险降至控的范围之内,对偶发性、突发性事件予以提示与警告,最大程度降低人为因素造成的不良影响。

2.2 案例应用

以某地方城市轨道交通的信息化平台搭建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该交通工程在应用信息化平台时,当以“1+2”的方式进行。“1”是指一个安全平台,“2”是指建设监控中心以及建设监控分中心,平台内设置多个功能模块,用以实现量测数据监控、视频监控以及安全风险管理[2]。

2.2.1数据监测

数据监测主要是指对基坑项目、通讯工程等相关数据的收集、剖析、比较与警示,其中数据监测功能需要完成区间沉降、水位、土压力、孔隙、水压力等信息监测。分析监测数据,对收集后的数据完成准确辨别,结合当地的各项自然条件、荷载范围等基本参数信息进行智能化加工。该系统自带专业的分析数据的功能,能够准确显示数据的各项变化,如峰值与谷值、累计信息等,还可以分析曲线数据,对不同类型、不同弧度的曲线进行比较。

该系统也能对历史数据做出曲线统计,以表格的形式呈现项目历来发生的所有变化。对比检测信息时,可以直接采取勾选的警示信息。当双方的检测数据或获得的信息或数据之间的差异大于10%时,可以运用红色等显眼的颜色予以标明。也可以利用该系统完成数据时间、地点等基础信息的查询与比较。警示信息,也就是预警体系,当数据超出警戒值时,系统便会自动进行警示处理,以短信等形式向监管人员传递相应信息,对于异常数据或信息进行便捷地处理,促使相关人员能够尽快解决异常之处[3]。此外,该模式也具备跟踪能力,对异常信息予以跟踪管理并生成与之对应的信息报告,也可以对以往的异常事件进行总结与管理。

2.2.2盾构监控

盾构监控主要体现在对刀盘、盾构姿态等运行参数的远程监控。具体的模块功能有以下6点:①刀盘监控。能够以列表形式展现各条线路现阶段已经实施的盾构信息,以及各盾构的基本参数信息。②螺旋机监控。其功能在于监控螺旋输送机以及各系统的参数信息,比如开发序号、工作状况。③盾构姿态监控。其功能在于对盾构机的位置以及隧道设计轴线相对位置关系进行监控,直接展示螺旋机掘进的各项信息与情况。确保盾构机掘的方位在设计轴线的范围之内,并与之形成VMT坐标,保证坐标能够每隔10s完成一次移动,更直观地检测盾构机的运行结果,并以此判断施工工程是否存在纰漏。④盾构评估。该界面能够以环号的形式完成盾构掘进时重要参数的统计与分析,并使结果形成报表,便于工作人员打印并进行下一阶段的操作,为决策者与管理者提供数据依据。全面呈现报表内容,也能有效分析单环数据是指盾构机在进行作业时,以某一参数或信息为基准点,在施工项目出现改变时,通过将其绘制成曲线图,更好地完成数据分析。⑤多环分析。是指在盾构掘进时,依照输入的指定起始环与结束环来请求获取完整参数值,比如掘进值、初始值以及结束值,通过绘制参数变化曲线图来完成数据分析。⑥视频监控。其作用在于实时查看管片拼装区、端头井等位置状况,以此实现关键部位的重点监控[4]。

2.2.3安全隐患统计分析

安全隐患统计分析模块的作用包括:①排查上报。是指对隐患部位、隐患状况实施描述,并根据隐患要求完成填报,点击上传按钮便可对现场图片完成上传。②隐患治理。是指具有该工点权限的人员,可查看隐患状况,并完成闭合批量管理,能够显示隐患排查批量管理页面,进行批量上传管理。③统计总体状况。是指根据标段、工点、人员数量、参与隐患排查人数以及各种数量的统计列出相关信息。

2.2.4应急管理

管理应急物资、队伍、预案、演练等构成应急管理体系,使各站点的各项信息拥有统一的标准,例如名称数量、监管人、通讯信息等。针对性地监管应急队伍,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对物资、人才的调动与征集,将风险的侵蚀降至最低。此外,对应急预案以及演练方式、演练结果等相关信息的传输,也有助于快速了解预案信息,提升各项环节的紧急处理能力。

2.2.5安全培训

安全培训体系主要有管理训练方案、安全教育等。相关单位与机构可以将与之对应的计划、目标、方案进行传输,统一对培训内容进行监管与处理,及时检查各个单位与员工是否遵循相关标准开展培训内容,计录员工的培训情况和培训内容,针对性开展提供数据或信息支持,促使员工的工作能力、专业水平与综合素养得到提升,进而使员工的人身安全得到保障。

安全教育可以线上线下共同进行,将相应的试题与信息上传至信息化平台中,使相关人员在登录系统后就能得到专属的习题,并在考试通过后形成特有的标志或符号,以此证明员工该阶段的培训已经完成。

信息化平台应用在交通项目中已经得到十分明显的效果,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极大程度地减少项目出现风险的可能性,有效规避了安全事故的出现与发生。信息化平台上累积开通账号超过900个,并将各个领域、各个专业的管理人员囊括在内,便捷的登陆方式与多功能的应用模式深受大众的好评。通过简单的登录就可以实现跨越时、空的交流,有助于一体化交通安全管理,使管理效果提质增效。监控测点累积安装数量大于11万次,监管人员的检测信息多达3000万条,有助于提升风险的应急处理,提升警示信息的时效性。

信息化平台的使用与收集,有助于监管人员第一时间化解相应的危机或矛盾,与旧时的监管方式相比,极大程度地避免了非需的折损。盾构的监管更是高达一百台次,具备相应管理权限的人员可以利用视频监控的方式,对重点区域完成异常状况的监测,并通过相关数据分析结果,更好地评估与判断盾构的施工状况,以实现监管盾构机的理想效果。

至于隐患的预防与化解更是高达2.5万次,管理的可视化能够更好地剔除风险的残留,提升治理效果的可靠性。依靠数据分析,进行针对性的防治方案,对一线人员实施安全教育培训,并完成应急预案、物资装备的统筹管理,确保各项培训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系统内的数据可以作为地铁的运营资料,为地铁运营安全夯实基础。也可将相关数据上传至云端數据库,为其他地区的交通工程提供数据支撑[5]。

此外,为了保证各项信息技术的合理使用,还需要技术人员不断丰富理论知识与实操经验,提高信息的收集效率与应用成果,从根本上消除安全隐患的形成,促进交通工程建设的顺利开展。

3 结束语

通过对交通工程安全管理中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建设路径开展分析讨论,提出信息化平台的具体设计方式,以此使各项管理工作的进行提质增效,提升管控风险的水准,动态监测视频信息、跟踪排查各项隐患、资料的规范化管理,切实强化数据分析能力以及信息汇总能力。

参考文献

[1] 管鑫.简述信息化管理在交通工程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时代汽车,2021(2):197-198.

[2] 王勇.信息化背景下交通施工工程管理和安全控制探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0(15):52.

[3] 汪良旗.广州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安全管理信息化研究与实践[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20,12(6):169-174.

[4] 奚雷.青岛市交通工程施工安全监管信息系统设计及实现[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9.

[5] 冯国冠.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质量安全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方案设计[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9,8(12):74-79.

猜你喜欢
交通工程信息化技术安全管理
珠海市物流现状问题与发展分析
企业财务管理受会计信息化的影响和对策
提高交通工程机械管理与维护工作的措施探究
论加强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措施
浅谈现代汽车检测技术与安全管理
浅析信息化技术在一体化手术室建设中的应用
信息化技术在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领域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