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实践新方向:借经典文学提升绘本研究价值

2023-08-08 06:11
名家名作 2023年10期
关键词:鼠疫瘟疫文学作品

谭 亮

一、引言

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过程中,大大小小的疾病使人们越来越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有着传播速度快、涉及范围广等特点,所引发的社会现象也有许多相通之处。在此背景下,以经典文学作品《鼠疫》为蓝本进行绘本设计实践,即引申出人类与疾病的密切关系,提升绘本的研究价值,警示当代人在面对新发疾病时应重视人类与自然界的种种关系。

阿尔贝·加缪的《鼠疫》全方位地展示了鼠疫这一突发疾病从发生到消失的过程,为绘本创作提供了充分参考。《鼠疫》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值得被肯定,在反映和反思瘟疫方面,文学扮演了比历史更重要的角色。伟大的文学作品最重要的品质是,它虽然是想象的,但有时却比现实更典型和真实,它不仅仅只是反映历史,更重要的是预示未来①高玉:《从加缪〈鼠疫〉看瘟疫后的自然——社会伦理重建》,《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4期,第122-130页。。以《鼠疫》为蓝本的绘本创作可以更广泛地传递优秀文学作品的价值,使文学作品更加通俗易懂。

二、绘本实践内容与意义

(一)绘本实践内容

通过对人类发展历史上发生的大型疾病进行调研分析,梳理出影响最深、持续时间最长、伤亡人数最多、治疗程度最难的几种疾病,其中以鼠疫、霍乱、天花、流感为主,继而归纳出这些大型疾病的共同特点,最后确定以鼠疫作为科普对象,以青少年为主要科普群体,通过对鼠疫的科普从而深入探讨人与疾病的相关要素,引导人们正确看待鼠疫和其他疾病。绘本名为《鼠不尽》,“鼠不尽”谐音“数不尽”,既是对鼠疫的解释,也是对文学作品《鼠疫》的致敬,同时还是对疾病发展态势的一种说明。

(二)绘本实践意义

疾病发生的次数是客观的,但人们对疾病的认识却是主观的,疾病多次发生,但又多次被遗忘,这种态势值得反思。通过对鼠疫历史的梳理进一步加强人们对疾病的重视程度是创作的主要目的,同时借以科普绘本告诉人们在面对疾病时应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引导人们科学正确地对待自然,将疾病的发生与个人行为和自然规律联系起来,防止疾病持续肆虐。

绘本实践以《鼠疫》为基础背景,以直观的视觉表现手法将瘟疫给人造成的变化详细地呈现出来,从艺术的角度阐述人类与疾病的特殊关系。将解读经典文学作品与普及科学知识相结合,以更加直观易懂的方式帮助青少年加强对鼠疫以及其他疾病的相关认知,使读者了解经典原著的核心内容和疫情中的世间冷暖,认真思考人类与自然界的相处关系。

三、现状研究

(一)文学作品中的疾病

纵观人类发展历史,以疾病为题材的作品数不胜数,从最初的文字记录到现今的新媒体传播,表现形式在每一个阶段的发展变化都反映出疾病有很高的关注度。艺术可以存储历史,也能够引导我们了解历史。国内外很多绘画、摄影、戏剧等艺术作品也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疾病的概况,为我们了解疾病提供资料的同时,也让我们在历史的记忆中重视疾病。

文学作品中探讨疾病的创作非常多,其选材贴近人们生活,描述的事件相对真实,因此兼具一定的启示意义。从薄伽丘《十日谈》中横扫欧洲的黑死病,到迟子建《白雪乌鸦》中大规模流行的鼠疫,文学作品无论是正面还是侧面都对传染病进行过描述,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大流感——最致命瘟疫的史诗》以再现历史的形式,详细地讲述了1918年到1919年几乎横扫全世界的流感,通过对历史资料的梳理,将大量的数据呈现出来,以真实的数据使读者受到启发,对事件发生的背景和传播过程进行细致描写,情景再现了瘟疫时期的种种惨状。在清末发生的东北大鼠疫是《白雪乌鸦》的创作背景,书中以当时处在鼠疫影响下的困苦人民为中心,反映出普通百姓的情感变化。借助苏珊·桑塔格的“疾病的隐喻”概念,探讨《白雪乌鸦》中鼠疫的流变过程,进而呼吁人们将疾病从道德隐喻的困境中剥离,使其回归概念本身①郭旭东、曹漪那:《被建构的隐喻:瘟疫史的文学书写——以〈白雪乌鸦〉为例》,《河南大学学报》2021年第2期,第113-119页。。除此之外,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鲁迅的《孤独者》、郁达夫的《过去》等颇多作品都是以疾病为背景进行创作的。

(二)绘画艺术中的疾病

历史上瘟疫曾肆虐欧洲,雅典鼠疫、古罗马安东尼瘟疫、查士丁尼瘟疫等大型疾病冲击着当时落后的卫生条件和统治结构,绘画艺术也跟随历史蓬勃发展,以瘟疫为素材的绘画作品不断涌现。

瘟疫是创作题材的一种,对瘟疫的刻画和描绘体现了艺术家对瘟疫的理解,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境况。德国画家丢勒创作的《天启四骑士》传达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感受,画中的四位勇士身骑战马,分别持弓箭、剑、天平、铁叉,此四种物件便代表着人类灾难的四种类型:瘟疫、战争、饥荒和死亡。可以看出,瘟疫的发生时间十分特殊;《死神的胜利》是尼德兰画家彼得·勃鲁盖尔于1561年创作的一幅木板油画,这幅作品以中世纪欧洲的黑死病为创作背景,画面中描绘了骷髅过境死尸遍布的景象,以天灾亡灵军团的隐喻,记录了当时人们面对黑死病表现出的痛苦与绝望。

(三)基于鼠疫的科普形式

现有与鼠疫相关的科普读物大多以医学领域的专业书籍、期刊文章为主,科普形式主要表现为期刊和图书等常见的纸质媒介,科普对象十分广泛,大多数都面向大众,鼠疫的专业研究已经十分深入,医学领域对鼠疫的认知已经趋于成熟,也有部分社区和媒体机构进行过宣传。

肯定鼠疫相关研究的另一方面,对研究内容的理解成为普通大众面临的新问题,具体表现为鼠疫相关知识理解难度大、科普关注度不够、现有科普作品收效甚微,通过观看期刊或图书很难理解透彻鼠疫的前后历程。网络媒体相关科普形式的传播性相对较强,但是呈现周期较长,对观众的具体观看时间要求较高;鼠疫相关宣传手册、医疗组织举行的科普活动较零散,难以形成固定的系统(见表1)。

表1 关于鼠疫的不同科普形式对比

四、基于文学作品《鼠疫》的绘本实践

(一)《鼠疫》概述

阿尔贝·加缪的《鼠疫》在国内有众多翻译版本,笔者以李玉民先生的译本作为本次绘本研究的主要参考对象。《鼠疫》将“鼠疫”作为贯穿整个故事的对象,集中描写滨海城市奥兰遭受鼠疫的前后变化,描绘了一些在小城市中不同身份的人:一种是以政客为代表,在鼠疫到来时,人人都不愿承认自己的过失;一种是市井中没有生活目标的懒散人,日常无所事事,在鼠疫到来后凭借黑市等交易不断谋利;一种是城中最普通的市民,轻信传闻后惶恐不安,每天都在消磨时光。此外,小说重点表现的是以里厄医生为代表的一批人勇敢和鼠疫进行斗争的故事。《鼠疫》共分为5章30小节,在总结归纳出能够反映具体场景、人物、事件的关键词的基础上,根据归纳的内容与科普知识点进行融合。

(二)绘本概述

以“鼠不尽”作为绘本的题目,意在表示鼠疫虽然暂时离去,但是却没有消失,人类更应该注重疾病的防患工作。以《鼠疫》为表现内容的科普绘本,以事件发生的具体场景和顺序为基础,结合色彩、笔触绘制出内容丰富、情感细腻的画面,其中对重要的人物和场景进行绘制,促使绘本故事更具有连贯性。科普解说部分即是对“鼠疫”本身科普知识点的解读,将其穿插绘本内容并进行对应,增强科普的说服力度;信息图部分是对疑难科普知识点的图示解析,以可视化的形式表现鼠疫的传播途径等。

(三)绘本设计风格

明确绘画风格之前,对《鼠疫》详细分析后发现大篇幅的内容中都存在详细的场景说明,比如召开会议、教堂祈祷、海边休闲都具体说明了画面中的要素,如果不基于这些要素绘制有可能会造成画面不完整、空荡无味、故事失去连续性等问题。于是结合《鼠疫》本身表达的内容,画面风格定位为低保和颗粒感扁平化,在色彩上采用暗调灰色系,衬托出鼠疫营造的深沉氛围。画面中人物、云彩、建筑等辅助要素适当变化,进一步体现出设计感和美感(见图1)。

图1 绘本内页色彩表现

(四)装帧设计

《鼠不尽》书籍采用线装本的装订方式,画面尺寸为250毫米×220毫米,分别以300克的糙纹纸、190克的本白哑光细纹纸、80克硫酸纸作为封面、内页、插页的纸张。书籍具体结构的设计分为外形结构装帧和内部知识点的装帧。外形结构上,巧妙的封面设计可以增加书籍的吸引力,此次尝试了半包封的线装装帧,增加了封面的美观性和互动性。在内部知识点与绘本内容的搭配设计上,采用有半透明效果的80克硫酸纸,通过对内部细节的处理,增加书籍整体的精致感。

如前文对《鼠疫》内容的梳理,绘本分别从鼠疫露出样貌、鼠疫席卷全城、疫情由严重到消散、鼠疫彻底消失进行绘制,这些内容也反映出人们经历鼠疫时态度的一个转变过程——由开始的不重视不理睬到恐惧鼠疫的消极态度,再到共同战胜疾病的积极态度,多变的画面也添加了绘本的感情色彩。

五、结语

《鼠不尽》科普绘本是以文学作品《鼠疫》为原型进行的设计实践,在对疾病相关题材的学习和探索过程中,了解到“鼠疫”这一议题的必要性。以文学作品提升绘本的研究价值是本文的主要目的,对鼠疫以及传染病的理解,不同阶段、不同背景的人会产生深浅不一的感受。但是历史真实存在,人类每一次的抗疫都对全人类未来的健康与生存方向提供了依据,我们也从无数次的病情中体会到了人间冷暖,在疾病面前如何生存、对抗直至战胜疾病,始终是人类要不断面临和解决的课题。

猜你喜欢
鼠疫瘟疫文学作品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绘画中的瘟疫 下
抗击瘟疫的那些事
绘画中的瘟疫(上)
瘟疫算个啥
重新认识鼠疫
一场改变历史的鼠疫
鼠疫促进现代医学
存在主义思想下《蝇王》与《鼠疫》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