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视角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探究

2023-08-09 12:07杨倩男
区域治理 2023年16期
关键词:思政政治高职

杨倩男

北京卫生职业学院中药与康复系

2022 年5 月1 日起,新《职业教育法》正式施行,不仅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而且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学生不但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与专业技能,还需要拥有较强的综合能力与道德素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手段,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适应学生的变化,不断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有利于为国家培养出高质量的技能人才。

一、调查对象和方法

以k 职业学院的922 名在校生为调查对象,采用在线问卷调查的方法,通过问卷星网站发放和回收问卷。发放922 份问卷,回收922 份,有效回收率100%。本次调查采用自编调查问卷,分两个模块:学生基本信息和调查内容。基本信息设置了6 项内容,包括性别、专业、学制、年级、政治面貌、是否获得过奖学金,便于后续与调查内容之间做交叉分析;调查内容有8 个条目,主要围绕对本年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满意度评价、参加思想政治教育类活动的目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喜爱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和内容进行的设计。旨在通过对调研结果的分析,为优化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提供可靠依据。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对本年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满意度评价

以学制为自变量,调查的3个满意度条目为因变量进行了交叉分析,3 项调查的结果如表1、2、3 所示,满意度分布近乎一致,60%以上学生选择“非常满意”、约15%的学生选择“比较满意”,约10%的学生选择“满意”,约10%的学生选择“基本满意”,满意度均高达95%以上,可以看出,学生对本年度核心价值观、理想信念、感恩教育和“四史”教育等理论教育引领、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情况总体上是比较满意的,还有少部分同学不太满意,这为进一步探索思政教育工作实效性途径提供了宝贵的意见。

表1 对本年度核心价值观、理想信念、感恩教育和“四史”教育等理论教育引领方面开展情况的评价

表2 对本年度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开展情况的评价

表3 对本年度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情况的评价

(二)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观能动性和目的

在这一部分的研究中,笔者分别以学制和政治面貌、学制和是否获得过奖学金为自变量,调查项为因变量做了交叉分析,旨在探究共青团员、学习优异者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是否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调查结果显示,三年制、五年制的共青团员、学习成绩优异者在学习主动性方面更为凸显;在参与目的方面,共青团员、学习优异者更多是出于“提高个人政治素养”,这两项分析结果与预期一致,为在今后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共青团员、学习优异者的先锋模范作用提供了数据支持。

(三)学生喜爱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和内容

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以学生为中心,调研了学生喜爱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和内容。在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方面,调查结果显示,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仍是主流,学生容易接受,包括通过讲座、培训、主题班会、主题教育、校园文化活动(如演讲、辩论赛、知识竞赛、舞台剧等形式)进行思政育人。此外,笔者发现,45.34%的学生选择了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媒体,喜爱度高于校园文化活动;选择“影视剧”的学生也有41.65%。这两点值得重视和思考,在思政育人工作中要做好传统活动载体和微传播途径相结合。

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面,调查结果显示,86.33%的学生选择了“中国传统文化”,红色教育、工匠精神、时事政治、经典著作、先锋人物也备受喜爱,说明学生们对这些知识的渴求度还是很高的,只要选对方法,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思政教育,可以达到育人效果。

三、开展高职思政教育存在的困难

(一)思政教育模式较为传统

高职辅导员在开展思政教育时常常感到成效不显著,不能调动同学的积极性,主要原因是教育模式过于传统,形式不够新颖、创新意识欠缺,缺少对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满意度调研,没有充分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思政教育。

高职辅导员的精力主要用在学生的日常事务管理中,对学生思政教育思路仍停留在通过传统载体进行实施的层面。此外,高职辅导员在做学生谈心谈话过程中也主要是通过说教的方式对学生提出要求,很难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导致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得不到提升。

(二)学生主体意识较为薄弱

通过调研访谈结果来看,部分学生进校后没有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不清楚自己未来是就业还是升学,走一步看一步,缺乏规划意识。部分学生对所选择的专业不感兴趣,有些是听从家长的安排,有些是因为所选的专业社会需求量大,容易就业。这些学生大多数都是消极地对待学习,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缺乏学习动力,导致上课迟到早退、旷课厌学,不积极参加实践活动,缺乏主动探索意识和钻研精神,这与当前对技能技术人才的素质要求相违背。

(三)新媒体传播冲击力较强

在新媒体时代,学生的生活与网络已经息息相关,可以通过网络拓宽视野,增长见识,但是因为高职学生的社会阅历浅,思想单纯简单,缺乏辨别能力,面对网络上纷繁复杂的信息时,易受到各种不同文化的冲击,降低对于我国文化的认同感;易被不良舆论误导,片面性地盲从跟风,影响自己的判断、思想和行为。此外,在网络中言论更加自由,容易出现过激的想法,对于学生的成长非常不利。

四、提升高职思政教育工作实效性的途径

(一)改进思政教育调研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作为一种过程性存在,一头连接的是有效供给,一头连接的是需求满足,只有供给和需求连接顺畅,其高质量发展才能落地见效。”[1]一方面,通过谈心谈话、座谈、调研等方式摸清学生个体、群体的需求和困惑,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对症下药,精准供给,才能增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另一方面,在日常教育管理中要树立“大数据意识”,加强对学生大数据的分析和研究,使学生的大数据“活起来”“用起来”。此外,要重视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和过程的满意度评价,及时获取反馈意见,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供依据和参考。

(二)强化传统载体与现代载体的融合

就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而言,主要集中在讲座培训、主题班会、主题教育、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氛围等方面。通过调研显示,学生对传统载体的接受度很高,这些传统载体仍将继续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模式。此外,选择通过微信公众号途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生也有很大一部分,这一点不仅和“00后”大学生是与互联网同步发展有关,这和近年来学生的活动场域改变有密切关系。2020 年初新冠疫情以来,“居家学习”让网络成为学生与外界联系沟通的主要桥梁。为实现“停课不停学”,院系积极开展线上教育活动,在线教育平台、院系微信公众号成为教书育人的主要阵地。微传播方式打破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地点等的局限,学生自由度提高,更利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度的提高[2]。但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微信息的传播效果还有待提升,高职辅导员需要紧随时代变革,把握信息传播主动性,在信息内容的广度深度、表达形式方面要多下功夫,增强信息的感染力。组建新媒体思政宣传团队,借助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微博等平台把思政信息第一时间推送给学生,即能确保思政教育的时效性,还能让学生在课堂之外接触到精心挑选的思政知识,有利于提升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总之,在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过程中,要加强传统载体和现代载体的融合,优势互补,打好组合拳。

(三)加强辅导员与思政教师的合作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渴求度高,覆盖面广。在提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时,不仅要传达“是什么”,还要向学生分析“为什么”,才能做到以理服人,这对教育者的专业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为达到育人效果,辅导员应与思政专业教师合作,共同寻找思政教育与学生日常管理之间的契合点,全面发挥思政育人合力,对学生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教育管理。一方面,要做时政上的“明白人”,随时关注社会热点,主动剖析问题根源,及时向学生群体主动地开展正向思想引导。此外,要利用多元化载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以“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两弹一星”精神 “南泥湾精神”“雷锋精神”等为代表的“中国精神”教育,加强以国家勋章、国家荣誉、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英雄烈士等为代表的“中国榜样”教育,加强以改革开放、脱贫攻坚、抗击疫情、科技创新等为代表的“中国实践”教育[3],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精神文化供给,帮助学生建立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营造更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四)发挥朋辈引领作用

朋辈教育有利于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朋辈教育要抓住重点人群,学生干部、学生团员、学习成绩优异者、十大先锋、退役大学生、优秀毕业生等群体,在学生中具有较高威信和影响力,可以成为在学生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桥梁和纽带。注重对这部分学生的培养,通过培训与座谈,让他们正确认识和了解新时代政治理论、形势与政策、校规校纪,进而影响、带动周围同学共同进步;通过思政专业社团,凝聚一批具有较高政治素养和政治热情的学生,让政治理论学习蔚然成风,进而增强学生参与思政理论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提高思想认识的深度和广度,让学生牢记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4];通过对学习成绩优异者、校园“十大先锋”、优秀毕业生的事迹宣讲和宣传,帮助更多的学生建立良好的自信、自尊、自律、自爱和自强的优良品格,引导和激励广大学生勤奋学习、顽强拼搏、成长成才。

五、小结

总而言之,高职辅导员要始终秉承立德树人的原则,主动创新管理模式与教育理念,加强与学生们进行深入沟通,切实掌握学生思想成长过程,引导学生形成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思想意识形态,利用思政教育培育具有坚定政治立场和爱国思想的技能技术人才。

猜你喜欢
思政政治高职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