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复经颅磁刺激在抑郁症合并睡眠障碍青少年患者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2023-08-09 14:14郭明丽
青春期健康 2023年10期
关键词:汉密尔顿经颅障碍

郭明丽

六盘水市第三人民医院 贵州 六盘水 553001

【关键字】 重复经颅磁刺激;青少年;认知治疗;抑郁症;睡眠障碍

青少年患者在发生抑郁障碍后,会对其学习、工作以及社交产生明显影响。研究发现,青少年抑郁障碍发生后所导致的早期症状主要为睡眠障碍和各类躯体症状[1]。因此需积极改善抑郁症合并睡眠障碍青少年患者的睡眠情况,从而使患者的抑郁症状减轻。采用药物对抑郁症合并睡眠障碍青少年患者进行治疗时,容易出现药物依赖,且药物所致不良反应发生率高,青年用药依从性较差[2]。认知功能损害是造成抑郁症的重要原因,抑郁症经治疗后症状缓解,认知功能损害依然存在[3]。经颅磁刺激治疗是一项借助特定医疗设备开展的生物刺激技术,具有无创伤性、高安全性和操作简单的特点,在抑郁症合并睡眠障碍青少年患者临床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4]。本文研究重复经颅磁刺激在抑郁症合并睡眠障碍青少年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20 年6 月至2022 年5 月收治的抑郁症合并睡眠障碍青少年患者60 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各30 例。其中,对照组:男18 例,女12 例;年龄11 ~16(13.98±1.52)岁;病程1 ~4 年,平均(2.85±0.21)年。研究组:男11 例,女19 例;年龄10 ~16(14.03±1.11)岁;病程1 ~5 年,平均(3.02±0.14)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通过ICD-10 (国际疾病分类第10 版)抑郁症的诊断标准,确诊抑郁症者;②抑郁症同时伴有睡眠障碍者;③患者、家属知情,签署相关同意书者;④年龄10 ~16 岁。排除标准:①研究前2 个月,未选择助眠以及抗抑郁等系列药物治疗者;②处于妊娠期或者哺乳期者;③病历记录不完整者;④差依从性者;⑤药物过敏者;⑥严重脏器器质性疾病者。

1.2 方法

全部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常规治疗:口服盐酸舍曲林,1 次/d;口服助眠药物,1 次/d,睡前服用,治疗2 周。研究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重复经颅磁刺激。重复经颅磁刺激标准方案治疗:刺激部位为F3 点,为对应的L-DLPFC(左侧背外侧前额叶),刺激参数为10Hz 的刺激频率,强度80%~120%的运动阈值(MT),每组刺激串10s(包含30 次刺激),每组刺激串之间间歇10s,共60 组刺激串,共1800 个脉冲。

1.3 观察指标

1.3.1 抑郁症状评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进行抑郁症状评分。HAMD 总分<8 分为正常,评分越高则抑郁症状越严重。

1.3.2 睡眠障碍评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采用青少年睡眠习惯问卷(Adolescent Sleep Habits Questionnaire,ASHQ)进行睡眠障碍评分。量表包括4 个指标,分别为睡眠潜伏期、夜醒次数、睡眠抵触以及总睡眠时间,各指标的评分越高,则提示患者所存在的睡眠问题越严重。

1.3.3 治疗效果:临床治疗效果分为三级:显效、有效以及无效。显效:患者夜间睡眠时间超过6 小时,且睡醒后精力较为充沛,抑郁情况改善明显,评分明显下降。有效:患者睡眠质量提高明显,夜间睡眠时间超过3 小时,且抑郁情绪有一定改善,评分降低。无效:患者睡眠质量无改善,夜间睡眠时间短,醒后精神不振。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患者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 分析数据,(±s)表示计量数据,行t检验,n(%)表示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P<0.05 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汉密尔顿抑郁评分及睡眠习惯问卷评分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汉密尔顿抑郁评分、青少年睡眠习惯问卷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评分均改善,研究组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如表1 和表2。

表1 治疗前后汉密尔顿抑郁评分比较(±s,分)

表1 治疗前后汉密尔顿抑郁评分比较(±s,分)

组别例数治疗前治疗后对照组3023.25±2.7713.56±0.68研究组3023.12±2.9210.55±0.23 t 值/1.2897.196 P 值/0.101<0.001

表2 治疗前后青少年睡眠习惯问卷评分比较(±s,分)

表2 治疗前后青少年睡眠习惯问卷评分比较(±s,分)

组别例数睡眠时长睡眠抵触睡眠潜伏期夜醒次数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对照组304.26±1.32 2.86±0.66 12.26±1.15 9.82±0.66 3.26±1.17 1.55±0.42 3.23±1.17 1.88±0.66研究组304.25±1.33 0.79±0.11 12.22±1.19 4.22±0.02 3.26±1.22 0.23±0.03 3.21±1.17 0.22±0.02 t 值/0.8227.9340.3485.9150.8758.2860.1754.508 P 值/0.414<0.0010.728<0.0010.385<0.001 0.862<0.001

2.2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研究组具有更高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比[n(%)]

3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中所承受的压力增大,抑郁症的发病率也在不断上升,有睡眠障碍的人群比例也在不断上升。因此,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对于改善病人的睡眠质量、减轻病人的不适都有积极的作用[5]。睡眠障碍是抑郁症最常见的共病症状,也是抑郁症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二者互为补充、互为因果,出现抑郁伴有睡眠障碍的青少年,其病情会不断恶化,这对病人的恢复有很大的不利影响。目前,采用抗抑郁药物治疗抑郁症,其临床疗效普遍得到认可。但对抑郁症合并睡眠障碍青少年患者进行治疗时,容易出现药物依赖性,且药物所致不良反应发生率高,同时青少年用药依从性较低。用于治疗睡眠障碍传统的安眠药,比如阿普唑仑,可以起到缓解病人情绪烦躁的作用,但是长期服用会产生很大的副作用,并产生一定的依赖性,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失眠的问题[6]。经颅磁刺激技术(rTMS)的疗效具有剂量依赖的特点,采用经典左侧高频rTMS 方案时,中国医师协会神经调控专业委员会电休克与神经刺激学组的专家团队推荐4 ~6 周治疗为一疗程[7]。吴海霞等[8]人推荐26 ~28 次rTMS 治疗更可能让抑郁障碍患者获得最大收益,每次治疗最佳值为1200 ~1500 脉冲。短阵脉冲刺激每次治疗时间更短,加速方案每日治疗多次,可以让患者尽早完成总治疗脉冲剂量,神经导航定位技术靶区干预更精准,副作用更小。本研究采用重复经颅磁刺激对抑郁睡眠障碍进行辅助治疗,其机制是将绝缘线圈置于头皮的某个特定位置,利用电容器的瞬间放电,形成一个强大的局部磁场,穿过头皮和头盖骨,达到皮肤表面,在一定的电流作用下,引起大脑皮层的继发性电流,刺激神经元引起神经活动的改变。高频刺激可以促进局部神经元的活性,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程度,而低频刺激可以抑制局部神经元的活动,降低大脑皮层的兴奋程度,从而促进大脑皮层的功能恢复。重复颅磁刺激治疗主要使用磁信号直接刺激脑神经。磁信号不仅能够穿透颅骨且不会出现效力衰减,重复的颅磁刺激能够作用于患者中枢神经,影响其神经祖细胞,使患者皮质局部神经元出现变化[9]。还能抑制大脑皮质兴奋性,促进γ-氨基丁酸及5-羟色胺分泌,从而抑制神经递质,使得交感神经元活性减弱,患者神经传导的速度变缓,减弱其脑干网状结构突触间的联系,突触联系减弱能够直接抑制脑干上行网状激动系统的功能,使患者进入非快速眼动睡眠的状态[10]。重复经颅磁刺激是一种新兴的脑部疾病治疗技术,在脑部疾病治疗过程中应用广泛。反复经颅磁刺激具有无痛、无创、操作简单、疗效确切等优点,受到了神经精神科、脑卒中康复及脑功能研究领域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

综上所述,重复经颅磁刺激在抑郁症合并睡眠障碍青少年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确切,可有效缓解抑郁和睡眠障碍,值得临床应用。

猜你喜欢
汉密尔顿经颅障碍
经颅电刺激技术对运动性疲劳作用效果的研究进展
睡眠障碍,远不是失眠那么简单
经颅直流电刺激技术在阿尔茨海默症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为称呼上诉
跨越障碍
经颅磁刺激定位方法的研究进展
重复经颅磁刺激对酒依赖合并焦虑抑郁患者的影响
多导睡眠图在睡眠障碍诊断中的应用
“换头术”存在四大障碍
梦境追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