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昱东 城市更新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过程

2023-08-10 10:09
时尚北京 2023年8期
关键词:大栅栏青龙城市更新

北京歌华设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北京国际设计周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昱东

2021讲好城市故事

城市的更新和改造是城市发展历史中一个必然的过程,是一种常态化行为,城市在被人们使用的过程中不断更新以适应人们新的需求。北京歌华设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北京国际设计周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昱东表示:“北京国际设计周从设立伊始就与城市更新紧密联结在一起,我认为解决好新与旧的问题是城市更新和改造的重中之重,新生于旧,也是设计周对于城市有机更新和改造的理念。城市更新、改造的重要影响有两个:一是保持城市活力。例如西安、苏州,由于文物保护的巨大工作量使老城区城市更新缓慢,人们更愿意选择环境优美、更加商业化现代化的区域居住,导致老城区居民锐减,逐渐失去活力;二是保持城市面貌。因为每个时代建造城市都会有每个时代的材料、技术和审美,如果不更新、改造,城市会逐渐失去其原来的面貌。为此,如何在保持历史文脉的情况下让城市拥有时代特征是非常重要的。”

多年来北京国际设计周的成功举办,推动了许多城市更新相关政策和条例的出台,同时也对城市更新和改造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王昱东说:“北京城市更新有两个比较好的政策,一个是2022年发布的《北京市城市更新条例》,这在全国是非常领先的。按照文件执行,北京的城市更新能够得到有序开展;另一个是责任规划师参与制度,让设计师下沉街道,为责任范围内的规划、建设、管理提供专业指导和技术服务。这个制度明确了北京的城市更新治理需要有设计师的介入,它最早来源于大栅栏的领航员计划,现在每个街道都有责任规划师。”

2020经之营之生生不息

望京小街

隆福寺

對于从北京国际设计周举办过程中得到的关于城市更新和改造的经验,王昱东介绍说:“我认为要强调‘新生于旧的理念。第一,是更新。‘修旧如旧是文物保护的方法,不是城市更新的办法。城市的更新既要保护原有的城市结构、空间肌理和建筑风貌,又要创造更多的可能性使原住民留存,并能够与外部实现经济、社会、文化层面的交流共生,从而实现城市遗产的活态保护和复兴。我们运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功能来满足大家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但是一切的更新都需要从旧的文脉中生长出来,与周边的环境、城市的文化和谐共生;第二,是经营。除了城市建筑设计和改造,如何运营好一个城市是城市改造的重点。包括老工厂的园区化管理,胡同的社区化管理,商业空间改造后的持续化运营;第三,是品牌。城市的更新结合运营形成新的城市品牌,只有品牌才具有吸引力、竞争力。例如北京的大栅栏。大栅栏是北京国际设计周第一个城市更新作品。

设计周带来了国际上成功的城市更新案例经验,云集了国内外优秀的设计师参与,同时与原住居民充分沟通,愿意搬迁的居民可以搬迁,愿意留下的居民可以留下,做到了有机更新。由此,每逢设计周举办,大栅栏的居民们都会主动打扫街道卫生,在家门口摆出最漂亮的花,挂起‘当好东道主 办好设计周标语以迎接设计周的到来。我们在大栅栏尝试‘共生院的设计,将居民混住的四合院里搬迁离开的私人空间改为公用空间,变成公用厨房、公用浴室、公用学习室,对改善居民生活品质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这是非常典型的案例,让原住的居民通过参与居住地的更新设计,提升他对于城市环境更新的融入感。而多年前,北京设计周就将杨梅竹斜街带到威尼斯建筑双年展,标准营造事务所在大栅栏茶儿胡同8号的‘微杂院项目,则获得了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建筑奖项之一‘阿卡汗建筑奖,使中国城市更新的理念和经验在全球范围得到了传播。第二个案例是望京小街,从衰落的商业区变成了文化园区。我们协调了街区的产权方、建设方以及社区居民共建街道,步行街名称也是通过社区居民票选出来的。我们又引进了离望京小街很近的中央美院参与街区改造,在步行街里建立了艺术空间,此后不断有艺术项目参与进去,形成了新的文化业态。望京小街的升级带动了产业、企业及周边居民生活方式的升级,拉动了消费和投资,促进了消费和产业的双升级,极大地提升了区域发展质量,是商业街区更新的典范。第三个案例是青龙胡同。青龙胡同是一个老旧的胡同,路北是高档写字楼,路南是老旧小区,胡同上空全是电线,地面挤满了居民的车辆,难以穿行。我们通过设计周主宾城市项目引进了丹麦设计师和设计工作室,与地方政府合作对胡同进行了改造,让密密麻麻的架空线全部入地,坑坑洼洼的地面被填平,并建设了立体停车场,结合周边写字楼停车场的错峰使用,解决了停车问题。在满满当当的胡同里,丹麦设计师还硬是‘抠出了几个三角地花园和休闲广场,增添绿化、座椅和休闲设施,让街区‘透了气。同时把写字楼和胡同里的人群做了交叉,现在有许多胡同居民到写字楼这边遛弯、运动,也有许多企业想到胡同里去建立工作室、文创空间,使胡同的产值有了很大的提升。改造完成的青龙胡同,很多北京人都不太熟悉,却在欧洲有了不小的名气。为了青龙胡同,‘国际网红丹麦王储两次专程来到北京,哥本哈根团队也在欧洲为青龙胡同宣传。欧洲设计界很多人都知道了,北京有一个青龙胡同。”

世界上有许多城市更新改造成功的案例,如新加坡滨海湾、伦敦奥运会场馆改造等,而评判城市更新和城市改造是否成功又有哪些标准?王昱东回答说:“我认为成功的标准有三个方面。一是形成地标。通过城市更新形成城市新地标,通过地标形象展示城市新面貌,同时能够让大家想起城市历史,如北京的首钢大跳台、隆福寺,伦敦的国王十字等;二是形成新业态。不论是居住、商业还是产业,通过城市更新改造产生了新的业态,让业态有了显著的上升,体现出改造区域的经济价值;三是可持续性。要通过10年、20年来验证改造的成果,城市改造的可持续性是非常重要的考验。而我觉得城市更新更为关键的因素是人。城市最早的作用是保护统治阶级,那个时候只有宗教和艺术,如玛雅城邦,需要城墙和宫殿来保护统治阶级。后来变成保护商贸,例如北京永定门,用来保护市集不被游牧民族抢掠。再后来发展出人口聚集的功能,形成了大城市,例如墨西哥城、纽约,没有城墙,不做防备。那么未来的城市是做什么用的呢?我认为未来的城市是用来产生创意创新的,因为只有超大城市才能把所有的要素资源和人聚集在一起。聚集的本质是人,城市更新最核心的要素就是人,一定要为了人而更新。根据设计周的经验,城市更新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和‘居民打交道,这里的‘居民是广义的居民,它包括了住在该地的居民、管理者和在这里上班却并不居住的人,通过对这些‘居民的调研采访沟通,我们能做到改造结果令大部分人满意。成功的观念就是以人为本,城市为人服务,不同的时代服务不同的人群,为人改造才能成功。”

城市更新中最难的问题是实施,就是最后的执行落地。城市是个复杂的综合体,在改造执行的过程中会面临各种问题,需要事先综合考虑,然后见招拆招。王昱东举例说到青龙胡同的更新项目,“青龙胡同的架空线路落地,我们想象的是做一个地下管廊,统一开挖,在同一时间把各种线路埋下去。但协调过程中无法实现,一是胡同较窄,做一个能满足所有线路需求、把所有线路都放进去比较宽的管廊是很难的;二是各家有各家的工作范围。但为了达到最终目标,实现空中没有一根线,我们求同存异,一家家的落实,一次次的挖埋,最后成功解决。从中我们也得到了宝贵的经验,一是依靠政府,尤其是社区基层管理者。二是团结居民,得到居民的理解和支持。三是坚持设计原则,在设计原则不变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充分协调。四是协调利益,使更新的结果体现大部分人的利益诉求。”

对于未来北京城市更新发展的展望,王昱东说:“未来北京的城市更新和改造的方向将会有两个要点。一是宜居和可持续发展。宜居和可持续发展是相辅相成的,现在北京的老城区和居民区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改造;二是功能导向的清晰化。功能导向不能相悖,要有中长期规划,比如在老城要静下来的同时渴望发展文旅,会导致双方无法平衡。未来在不同区域的功能导向上还有许多细致工作需要考量。”

大栅栏杨梅竹街

大柵栏设计书店

大栅栏微胡同

大栅栏开门见胡同

猜你喜欢
大栅栏青龙城市更新
防止大拆大建!广州正式发布城市更新5个指引
不易读准的“大栅栏”
定调!广州城市更新由国企主导!
城市更新,让生活更美好
大栅栏 承载南城地脉 见证数度繁华
TOD/城市更新
“一尺大街”长几米?
少林功夫拳(三)
小青龙说“角”
青龙